在未来显示技术这一问题上,OLED与QLED常被拿来比较。在各厂商裹挟着营销的糖衣下,不少消费者也成功被混淆视听,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无所适从,甚至在厂家诱导下做出错误选择。下面就随半导体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时至今日,彩电业已进入以技术为核心的高阶竞争时代,低价走量的市场策略已成明日黄花,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也正在制衡着各品牌的未来发展路径。在未来显示技术这一问题上,OLED与QLED常被拿来比较。在各厂商裹挟着营销的糖衣下,不少消费者也成功被混淆视听,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无所适从,甚至在厂家诱导下做出错误选择。
那究竟OLED与QLED孰优孰劣?谁才更有资格代表未来显示技术呢?
OLED统治力尽显,QLED的营销泡沫还能坚持多久
二者本是同根生?No,No!
“科普”是剥除各种糖衣诱导、直抵事实真相的最佳途径,先来给大家快速科普下OLED与QLED:
OLED与QLED虽仅一“点”之差,但技术实现路径却大相径庭:
OLED即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意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其最大特征在于不同于液晶那样需要背光源,是一种本质上有别于此前主流LCD液晶的全新技术。
QLED则是quantum dot LED TV,意为量子点电视,但实际上现阶段的量子点,本质上仍为液晶电视,创新价值不大,仅仅是作为一种背光材料而存在,可视为在LCD和LED背光层之间夹上了一层量子点膜的“三明治”。而真正的量子点技术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二者相差悬殊。前者只是三星伪造的一个概念罢了。国外数码科技媒体Display Daily针对三星“张冠李戴”地将“QLED“套用在自己的产品,还举了个特别有趣的例子,“三星营销团队故意将 ‘苹果’叫为‘橘子’,使消费者误以为‘苹果’就是‘橘子’”。权威媒体CNET.com也在报道中称,三星推出的QLED TV其实更接近LCD电视,真正的Emissive QLED至少还需要数年才能被应用到电视产品上。
OLED统治力尽显,QLED的营销泡沫还能坚持多久
自发光与否是二者最显著的区别,也是决定二者优劣的最底层基因。OLED由有机材料构成,通电即可发光,是一种自发光显示技术;而QLED是透射性的,发光还是需要依赖背光源,可将QLED中的量子点理解为覆盖于LED背光源上的滤镜,LED发出的光线穿过这层滤镜,量子点才会呈现为发光状态。
注意!二者的普适性也有天壤之别。OLED是类名,是技术泛称,发改委与工信部2016联合发文《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中,明确将OLED列为重点发展的新一代显示技术。而QLED只是三星自家的一个营销嘘头,是三星为自家量子点LED背光液晶电视生造出来的,与当年夏普的Quattron如出一辙。
N个不服?N轮碾压!
经过上面的快速科普之后,再来对比OLED与QLED二者在画质表现方面的优劣,就简单多了。黑场、可视角度、响应时间、能耗等皆是显示技术性能的重要体现,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下二者的比拼。
Round1:黑场
首先看对电视画质至关重要的黑场表现。黑色显示能力是影响画质水平的重要因素,更深邃的黑色可以带来更高的对比度以及更广的色彩范围,从而带来更真实细腻的光影效果。
因为OLED是自发光,每个OLED对应一个像素大小,OLED屏幕由数百万可单独开、关的OLED构成,OLED像素关闭时,是完全不发光的,可呈现彻底的黑色;而QLED属于非自发光,需依靠背光源,因此 “漏光”问题不可避免,背光会从理应呈现黑色的区域漏出,这一问题在星空场景或者宽荧幕电影的黑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会呈现出轻度雾霾效应,或使明亮物体边缘模糊。
Round 2:可视角度
不出现亮度衰减的最大视角亦即可视角度,是电视观赏舒适性的重要保证。随着观看视角的偏移,QLED在颜色及对比度上的质量便会逐步下降;相较之下,OLED的最大可视角度可以达到170度,足足甩开QLED几条街。
Round 3: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指每个二极管从“开启”状态转换为“关闭”状态所需的时间。更快的响应时间能够减少运动模糊和人工制作痕迹,提供更高的观赏质量。
OLED的每个像素都是一个小二极管,响应时间基本上就是二极管开关时间,可达微秒量级;就目前市面上电视的情况来看,QLED电视中的二极管不仅反应更慢,且非独立工作,使得整体开、关转换进一步延迟,响应时间多在毫秒量级,是OLED的上千倍,在显示高速运动的画面时,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令人崩溃的“拖尾”现象。
Round 4:厂商阵营
2017年,受益于技术瓶颈的突破,以及凌驾于现行其他显示技术的优势,OLED迎来了快速增长期,厂商阵营不断发展壮大,连曾推出过全球首台OLED电视的索尼也高调回归,更是给这一阵营注入了强劲活力。毕竟像索尼这样的国际品牌,对产品及技术路线的选择是非常谨严的,产业链的全线渗透与成熟的技术是最基本的前提。
反观QLED,目前实际上仅三星一力维系,又勉强拉来海信、TCL两家厂商助阵,抛开声势浩大的“概念营销”,鲜有作为的背后其实都有情非得已的苦衷,并非真心看好QLED。海信是苦于无法拿到OLED面板资源,不得已转投QLED阵营;而TCL则是为了保住其作为利润奶牛的液晶产业,不希望液晶时代过早结束。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三星一力苦撑QLED阵营的现状,堪比当年夏普在Quattron技术上的一意孤行。2010年,夏普推出Quattron四色显示技术后,被市场普遍认为是4K时代来临之前的过渡性技术,市场接纳度不高。但夏普却仍一意孤行,大量投产,冀望于依靠“革命性升级”的营销噱头打开市场,最终营销泡沫破裂,Quattron面板大量库存积压,导致夏普雪上加霜,加速陨落。
三星在QLED上的豪赌,与当年的夏普何其相似乃尔!
说做不一?是个什么梗!
自发光特性决定了OLED电视可以做得更薄、更具可塑性,可实现屏幕发声、柔性弯曲等等。而QLED在结构上的先天缺陷决定了实现这些几无可能,至少目前还做不到,而且未来数年也存在太多变数与未知。
“柔性”是OLED显示技术渐显的竞争优势之一
基于OLED诸多革命性的先天优势,也促使其成为了新一代手机显示屏的首选,尽管QLED阵营对OLED有各种诋毁之词,“烧屏”、“寿命短”、“良品率低”等不一而足,但让其无法自圆其说的却是,既然OLED如此不堪,为何却有包括苹果在内的众多手机厂商迫不及待地要将液晶屏升级为OLED屏?更何况OLED这些缺陷,基本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阶段。比如关于OLED烧屏的情况,至少目前还没有真实案例对其佐证;而使用寿命方面,目前市面上销售的OLED电视正常使用寿命都可达到50000小时以上,即使你每天收看8小时电视,也可以保证你正常使用17年之久;且50000小时之后,电视亮度会降为原来的一半,寿命衰减程度与成熟的液晶相仿。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三星在新发布的旗舰手机S8上依然沿用了OLED 屏幕。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三星真的认为QLED已经成熟,且优势多多,为何不在自家旗舰手机上选用QLED屏,反是采用了一直在大肆抹黑的OLED呢?同时,从旗舰手机S8的宣传报道中不难发现,三星用了诸多类似“纯粹视觉体验”、“沉浸”等来形容OLED屏幕带来的震撼。如此说做不一的行径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梗?
由此看来,三星在QLED电视宣传上有明显误导消费者之嫌。可笑的是,这种宣传其实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殃及自家旗舰手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三星有木有?
争无定论?不妨先从销售数据一探究竟
其实对于日益理性的消费者而言,与其探讨QLED、OLED谁更有资格代表显示技术的未来,不如说谁能够带给他们更直观的视觉体验。而这点从彩电业全年市场风向标的五一销售数据中便能找到解答。据中怡康五一期间(4月3日-5月7日)监测数据显示,三星电视整体销售量同去年同期持平的前提下,销售总额占比却缩水了10%,高端市场份额丢失严重。作为品牌高端战线的排头兵,QLED电视也并未给三星带来预期中的积极表现及市场反馈,质疑声更不绝于耳。
相较于QLED电视不温不火的市场表现,伴随着上下产业链的遍地开花,OLED电视则进入快速增长期。据中怡康预测,从2017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OLED电视销量预期分别将达到18万台、55万台、150万台、250万台,发展势头强劲。以近几年聚焦大屏高端市场、且推出过全球首台OLED电视的品牌——索尼为例,在彩电业整体低迷的态势下,其销售量、销售份额反倒同步攀升。尤其是在作为高端代表的OLED电视市场中,索尼凭借在影像、音频方面的技术积累,充分延展了OLED的优势及技术边界,全新发布的A 1系列上市仅一月有余,便以狂澜之势横扫OLED电视市场超过30%的份额,更加速了该显示技术的推广与扩大化。这也足以说明OLED在显示效果及消费市场层面更胜一筹的优势。
归根到底,消费者更在意电视真实的视听感受,而非天花乱坠的营销噱头。透过重重营销迷障,理性的用户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QLED问世尚需时日,就目前而言,OLED更有资格代表未来。
以上是关于半导体中-OLED统治力尽显,QLED的营销泡沫还能坚持多久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上一篇:集创北方全球首款PMIC与P-Gamma单芯片TV显示解决方案,引领下一代显示驱动IC创新
下一篇:从Micro LED显示器修补技术观察显示技术战场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3:45
- 创实技术electronica 2024首秀:加速国内分销商海外拓展之路
- 欧洲三大芯片巨头,重新审视供应链
- 一场IC设计业盛宴!10场论坛 200位演讲嘉宾,300+展商亮相2万平米专业展会!
- 富昌电子于杭州举办技术日活动,聚焦新能源“芯”机遇
- 消息称铠侠最快明天获上市批准,市值有望达 7500 亿日元
- 美国政府敲定对格芯 15 亿美元《CHIPS》法案补贴,支持后者提升在美产能
- SK 海力士宣布量产全球最高的 321 层 1Tb TLC 4D NAND 闪存,计划 2025 上半年对外出货
- 三星电子 NRD-K 半导体研发综合体进机,将导入 ASML High NA EUV 光刻设备
- 芯片大混战将启:高通、联发科涉足笔记本,AMD 被曝入局手机
- 柔灵科技陈涵:将小型、柔性的脑机接口睡眠设备,做到千家万户
- 微灵医疗李骁健:脑机接口技术正在开启意识与AI融合的新纪元
- USB Type-C® 和 USB Power Delivery:专为扩展功率范围和电池供电型系统而设计
- 景昱医疗耿东:脑机接口DBS治疗技术已实现国产替代
- 首都医科大学王长明:针对癫痫的数字疗法已进入使用阶段
- 非常见问题解答第223期:如何在没有软启动方程的情况下测量和确定软启动时序?
- 兆易创新GD25/55全系列车规级SPI NOR Flash荣获ISO 26262 ASIL D功能安全认证证书
- 新型IsoVu™ 隔离电流探头:为电流测量带来全新维度
- 英飞凌推出简化电机控制开发的ModusToolbox™电机套件
- 意法半导体IO-Link执行器电路板为工业监控和设备厂商带来一站式参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