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国半导体70年成长历程

发布者:朱雀最新更新时间:2019-10-01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关键字:中国半导体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今天是我国70岁的生日。回眸过去,共和国各行各业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也创造了不朽的功绩。同样的境况也出现在我国的半导体产业。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半导体七十年的筚路蓝缕。

 

开拓篇:1956-1978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

 

之后,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把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的专家请回来。并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五所大学内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机部十局第十一所开发锗晶体管。当年,中国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

 

1959年9月,天津市“601试验所”(中国电科46所前身)成功拉出中国首颗硅单晶;

 

1962年,天津拉制出国内首颗砷化镓单晶(GaAs),开启了国内化合物半导体的新征程;

 

1963年9月,中科院半导体所承担研制硅高频晶体管、功率晶体管和高速开关管等硅平面型器件的任务,并在1963年底正式试制出样管。

 

1965年12月,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鉴定会,鉴定了第一批半导体管,并在国内首先鉴定了DTL型(二极管―晶体管逻辑)数字逻辑电路。

 

1966年底,在工厂范围内上海元件五厂鉴定了TTL(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产品。DTL和TTL都是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它们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制成了自己的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8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MOSIC)。拉开了我国发展MOS电路的序幕,并在七十年代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第24所)、上无十四厂和北京878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电路。之后,又研制成CMOS电路。

 

197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在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诞生,实现了从中小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跨越。

 

197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小组,由王阳元等人,设计出我国第一批三种类型的(硅栅NMOS、硅栅PMOS、铝栅NMOS)1K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它比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制的C1103要晚五年,但是比韩国、台湾要早四五年。而此时,中国台湾才刚刚向美国购买3英寸晶圆厂。

 

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所使用的电路为中国科学院109厂(现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研制的ECL型(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

 

调整发展期:1978-1999

 

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半导体研究所,由王守武领导,研制4K DRAM。这是一项难度甚高的研究工作,而且于科技、国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王守武立刻一头扎进实验室中,对四十道工艺进行设计、创新。他要求各工序的负责人,明确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力求工艺质量的稳定。由于实验条件的落后,他也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基础材料进行检修、改造和测试,使之稳定可靠,达到所需的质量标准。

 

王守武先从研制难度不大的256位中规模集成电路入手,以检验工艺流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随后才投片研制4千位动态随机存储器。1979年9月28日,该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批量成品率达20%以上,最高的达40%。这一重要突破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历史。

 

1980年,国内第一条3英寸生产线在878厂投产。这个厂的前身是北京在1968年组建的国营东光电工厂,该厂主要生产TTU电路、CMOS钟表电路及A/D转换电路。

 

1982年10月,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为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742厂从东芝引进3英寸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技术。

 

1983年5月,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1985年,742厂试制出中国第一块64K DRAM。需要提一下的是,这仅仅比韩国晚一年。

 

1986年。中国第一个65K DRAM正式宣告研制成功。同年,国内第一家设计公司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现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的开端。

 

1988年上海市仪表局与上海贝尔公司合资设立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4英寸芯片生产线;同一年,中荷合资成立上海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即后来的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2月,机电部在无锡召开“八五”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加快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生产,注重发展专用电路,加强科研和支持条件,振兴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战略。也就是在这一年,742厂和永川半导体研究所无锡分所合并成立了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

 

1990年,国家决定实施908工程。908工程意为中国发展集成电路的第八个五年计划,其主体承担企业是无锡华晶。1990年始,国家集中投资20多亿元,目标是在无锡华晶建成一条月产1.2万片、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工程从开始立项到真正投产历时7年之久。也就是这一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

 

1992年,熊猫EDA软件正式发布。熊猫EDA是当时的中国为了突破“巴统”对中国的禁运而兴起的项目。当时国家倾尽全力集合了全国科研院所、企业的117名研究人员和1名华人科学家汇集于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从零开始EDA软件的攻坚工作。项目1988年正式上马。该项目的面世填补了这一领域的长期空白,这是我国第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EDA系统,打破了国外对我国EDA技术的长期封锁。

 

1993年,无锡华晶采用2.5微米工艺制造出了第一块256K DRAM;

 

1995年,电子部提出“九五”集成电路发展战略,那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CAD为突破口,产学研用相结合,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合作,强化投资,加强重点工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促进集成电路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1995年,国家确定实施“909”工程。1995年11月,鉴于我国集成电路发展严重落后于国外,原电子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报告》。“909”工程是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项目,表现了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迫切希望提高我国集成电路水平。

 

1995年,首钢NEC建成首条六英寸生产线。首钢涉足半导体事业始自上世纪80年代末。在政府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以及在新日铁等日本钢铁公司纷纷涉足半导体的示范下,首钢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芯片这一高科技制造领域。为了弥补在技术和市场资源方面的不足,首钢选择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NEC)合资成立子公司的方式进军芯片生产领域。新成立的首钢日电雄心勃勃,计划从NEC公司全面引进芯片设计、生产、管理技术并购买整套生产设备和CAD、CAT和CAM系统,以实现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经营。

 

1996年3月,国家对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项目正式批复立项,这就是业界俗称的“909工程”。“909”工程项目注册资金40亿人民币(1996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再增加拨款1亿美元),由国务院和上海市财政按6:4出资拨款。1996年,“909”工程的主体承担单位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8年,华晶与上华合作生产MOS圆片合约签定,有效期四年,华晶芯片生产线开始承接上华公司来料加工业务。开始执行100%代工的Foundry模式,从此真正开始了中国大陆的Foundry时代;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贝岭登录A股,成为国内第一家登录主板的集成电路公司。

 

1999年,国内第一条八英寸产线在华虹NEC建成投产。

 

面发展期:2000到2014

 

2000年,国家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俗称18号文),加大了对集成电路的扶持力度,集成电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同样在2000年,中芯国际成立。当年8月,中芯国际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始正式打桩,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写下新的一页。

 

2002年,龙芯一号宣告研发成功,龙芯1号(英文名称Godson-1)于2002年研发完成,是一颗32位元的处理器,内频(也称:主频)是 266 MHz。 龙芯一号CPU采用0.18um CMOS工艺制造,具有良好的低功耗性,平均功耗0.5瓦特,在片内提供了一种特别设计的硬件机制,可以抗御缓冲区溢出类攻击。在硬件上根本抵制了缓冲溢出类攻击危险,从而大大增加了服务器的安全性。基于龙芯CPU的网络安全设备可以满足国家政府部门,企业机关对于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需求。

 

2004年,国内部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在中芯国际北京厂宣告投产;也就是在这一年,华虹NEC成功转型进入晶圆代工领域;也就是在这一年,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宣告成立。

 

2006年,武汉新芯成立。武汉新芯于2006年由武汉政府出资100亿人民币新建的半导体代工厂,2008年开始量产。自2008年开始向客户提供专业的300mm晶圆代工服务,在NOR Flash领域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的制造经验,是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NOR Flash晶圆制造商之一。2017年武汉新芯开始聚焦IDM (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战略,发布了集产品设计、晶圆制造与产品销售于一体的自主品牌,致力于开发高性价比的SPI NOR Flash产品。

 

快速发展期:自2014年开始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正式公布,纲要设定;

 

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16/14nm制造工艺实现规模量产,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装备和材料进入国际采购体系,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这也正式拉开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2015年,长电科技收购星科金鹏。中国封测巨头杀进了全球前三;在同一年,中芯国际28nm量产,进一步拉近了中国晶圆代工领域和国际领先厂商的距离。

 

2016年。晋华集成、合肥长鑫和长江存储三大本土存储公司成立。进入2019年,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更进一步,各自宣布在64层3D NAND FLASH和DRAM上的新突破。这也标注着国产集成电路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如上所见,在建国的七十年里,中国集成电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相信在未来。中国芯片产业能够再攀新高峰,这也值得我们期待。

 

 


关键字:中国半导体 引用地址:回眸中国半导体70年成长历程

上一篇:REDCOM EMS引入第二条环球仪器 Fuzion贴片机生产线
下一篇:7nm火力全开,台积电营收有望创新高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5 13:14

高云半导体签约北高智为中国区授权代理商
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云半导体”)正式授权香港北高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高智”)为高云半导体中国区(含香港、澳门地区)非独家代理商。 授权签约仪式于今日在北高智总部深圳举行。 “北高智是一家产品和市场覆盖都非常广泛的优秀本土代理商,技术实力不俗,是一家技术方案型代理商。”高云半导体市场副总裁兼中国区销售总监黄俊先生表示,“北高智在消费类、工控类、 汽车电子 、LED等市场都有不错的客户群体、客户关系,很适合成为我们强有力的区域渠道合作伙伴,为我们当前中低密度FPGA的推广助力。” “很荣幸能签约成为高云半导体的授权代理商。”北高智CEO陈发忠先生表示,“北高智一直很关注FPGA市场,近年来国产FPGA异
[嵌入式]
中国半导体发展需要突破的两大障碍
IC Insights: 中国半导体市场成长显著,但美国仍主导市场营收 据《IC Insights》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自2010年来,美国企业仍主导半导体市场营收,比重为68%;中国企业于全球无晶圆厂半导体营收比重成长率最高,来到了13%。 IC Insights近期发布了2019 年《The McClean Report》的3 月更新,提供了2019-2023 最新的半导体市场预测和前40 名IDM 大厂以及前50 名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的营收排名。 如下图所示,在2018 年全球无晶圆厂中,美国企业仍主导半导体市场营收,比重为68%,仅低于2010 年一个百分点。 (图一) 自201
[半导体设计/制造]
<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发展需要突破的两大障碍
海外路线吃了闭门羹,中国半导体收购之路转风向
8月份于上海交易所IPO上市并在资本市场颇为活跃的半导体厂商兆易创新,日前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北京闪胜投资公司。北京闪胜拥有2015年以私募基金武岳峰为首所收购的美DRAM厂商ISSI (IntegratedSilicon Solution)股份。这意味着一旦交易完成,兆易创新将并购这家擅长中低密度DRAM 、SRAM和EEPROM设计销售的集成电路公司。在此之前,另一家国内IC设计公司北京君正将同样来自海外的CMOS图像传感芯片厂豪威科技收入囊中。至此,2015年中国半导体海外并购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公司均通过国内并购的方式,找到了下家,这也预示着,中国半导体并购资本在“海淘”受阻之后,逐渐开始将目标转向了国内。 海外收购弱于去年
[半导体设计/制造]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与全球半导体联盟合作
  中国半导体协会(CSIA)与全球半导体联盟(GSA)联合声明签署一份合作备忘录。   此次合作将为促进半导体行业在全球及各个地区的良好发展而做出不懈努力。GSA和CSIA将据此备忘录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承诺相互支持半导体行业在中国以及全球长期、持续的发展。双方将致力于促进业内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对中国市场的引进,增强上下游产业间的互动。此外,GSA和CSIA将相互交流产业报告和研究信息,并为双方会员代表团提供协助。
[其他]
8月份日本向中国出口半导体设备6301台,同比降25.5%
近日,日本海关发布了8月份该国进出口贸易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8月份出口到中国大陆的总额为14210万亿日元,从中国大陆进口为16293万亿日元,贸易逆差为2082.4亿日元。 其中,出口到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设备为6301台,同比下降25.5%,价值为952亿日元,同比下降10.1%,占出口到中国大陆所有商品价值的6.7%。 出口到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器件的数量为22.4亿个,同比增长36.4%,价值为738.6亿日元,占出口到中国大陆所有商品价值的5.2%。
[手机便携]
8月份日本向<font color='red'>中国</font>出口<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设备6301台,同比降25.5%
家登看好半导体设备商机 助中国晶圆厂智慧制造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集成电路名列实体经济转型国家重点工作“关键词”,随着国家对促进半导体行业发展不遗余力,与未来两年本地十几座晶圆厂设备陆续到位投产,中国市场已俨然是全球半导体自动化设备与材料供应商重兵集结之地。 有鉴于未来两年中国半导体建厂速度增快,与带动资本支出效应,半导体精密机械技术与自动化供应商家登,紧跟大客户步伐,满足本地客户“一站式”需求,投入大量研发资源于半导体先进制程相关载具产品,朝晶圆厂工业4.0自动化升级转型迅速迈进! 每年SEMICON China家登躬逢此行业盛会,今年SEMICON China 2018 将于3月14~16日在上海浦东新博览中心磅礡展开,届时家登也将精心呈现引以为傲的光罩及晶
[半导体设计/制造]
家登看好<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设备商机 助<font color='red'>中国</font>晶圆厂智慧制造
四十载深耕先进检测技术,科磊助力中国半导体成长
“KLA-Tencor成立于1976年,今年是KLA-Tencor成立40周年。在高科技行业里,持续、抓实地成长并保持领先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KLA-Tencor有2万多台设备服务于全球半导体行业;KLA-Tencor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5600多位员工。2016财年,KLA-Tencor营收达到30亿美元。” 近日,KLA-Tencor( 科磊 )公司在 光罩检测 系统新品发布会上,科天中国总裁张智安做出上述发言。   科天中国总裁张智安   40载先进检测技术耕耘路 KLA-Tencor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前端、后端以及相关产业检测与量测的设备厂商,最早涉足的领域为光罩的检测与量测。在硅片检测、线宽量测以
[嵌入式]
中国持续扩张其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影响
  据普华永道最新报告《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2010年更新版》,在半导体产业过去八年的起落沉浮中,中国市场的表现一直好于全球其它市场。   普华永道全球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拉曼·奇特卡拉(Raman Chitkara)表示:“中国持续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保持扩张态势,目前中国半导体消费量已经占到全球半导体消费量的41%,全球半导体产业新上市企业中有超过50%的企业是中国企业,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全球该产业就业人口的25%。”   随着在全球电子设备生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中国继续保持其在电子制造业中的统治地位。在电子制造业全球统治地位的拉动下,再加上国内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消费,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品中的消费比重持续保持增长
[半导体设计/制造]
小广播
最新半导体设计/制造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更多往期活动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市场动态 半导体生产 材料技术 封装测试 工艺设备 光伏产业 平板显示 EDA与IP 电子制造 视频教程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