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主要干扰形式

发布者:云自南国来最新更新时间:2015-04-23 来源: diangon关键字:单片机  应用系统  干扰形式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干扰的三要素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或其他电子设备中,一个电路所受的干扰程度用下式描述:
S=WC/I;
其中,S表示电子线路受干扰的程度;W表示干扰发生源的强度;C为干扰源通过某途径到达受干扰处的耦合因素;I为受干扰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由上式可以看到,要减少干扰的影响,可以从减小分子或增大分母来考虑。既可以尽量减小干扰源产生的干扰强度,也可以切断或降低干扰耦合因素,使干扰强度尽量衰减,再就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线路的抗干扰能力。
干扰源有的来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外部,例如工业电气设备的电火花、高压输电线上的放电、无线广播通信设备的电磁被、太阳辐射、雷电,以及各大功率设备开关时发出的干扰均属于这类干扰。另一类干扰来自单片机应用系统内部,例如电源自身产生的干扰,电路中脉冲尖峰或自激振荡,电路之间通过分布电容的耦合产生的干扰,设备和机械振动产生的干扰,大的脉冲电流通过地线电阻、电源内阻造成的干扰等均属于这一类。
知道干扰来源,由上面公式,就可以在干扰源处采取措施,抑制其产生。这种措施有时是十分有效的。在无法控制干扰源的地方,就必须从另外两方面来下工夫。
2. 干扰的来源及耦合方式
①      电磁干扰源
为了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和熟悉电磁干扰源。一般来说人们常将电磁干扰源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干扰源和人为干扰源。
②     自然干扰源
自然干扰源是指自然界所固有的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的电磁干扰。主要有如下几种:
[1]  雷电产生的电磁干扰
自然界中的雷电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干扰源,地球上平均每秒中发生的雷电超过100次。而且,雷电所造成的干扰十分复杂。一次雷电产生的电压可高达5×108V,电流可达到2×105A,持续时间为µS级,例如20µS。可见一次雷电的瞬时功率十分巨大。雷电的干扰频谱很宽,从100Hz直到100MHz。每一次雷电都会产生剧烈的电磁扰动,并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在距离雷电近的地方,电子设备受其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即使远离雷电几千米,在看不见、听不到雷电的地方,其造成的电磁干扰也可能是很严重的。显然,当设备或电网的电力线直接遭受雷击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2]  太阳及太阳系行星产生的干扰
太阳黑子爆发及日冕的发生都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严重的太阳黑子爆发甚至会使电力系统供电中断、无线通信无法进行。太阳系的行星也会辐射出电磁干扰,对地球上的电子设备造成影响。
[3]  地球磁场的干扰
地球磁场也会产生大幅度的波动,所产生的干扰对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会产生影响。显然,单片机应用系统经常采用电力电网供电,经常会使用通信系统。对它们的干扰也就是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干扰。
[4]  宇宙干扰
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也会辐射无线电磁干扰,尤其是银河系的辐射更强。宇宙电磁干扰主要影响中波及短波通信。
③     人为干扰源
人为干扰源普遍存在,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器普遍增加,这就更增多了人为的干扰源,使人为干扰愈来愈严重。人为干扰主要由两种情况产生:
各种电子设备工作时会产生交变电流,交变电流会通过电磁辐射或传导向空间及周围的设备造成电磁干扰。例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台、电力传输线、高频加工设备、变压器等,它们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这类干扰。通常,这类干扰是比较有规律的。
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瞬时干扰,设备中电流发生瞬间变化造成频谱很宽的电磁干扰。这类干扰往往是随机发生的,无规律的。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常见的人为干扰如下:
[1]  火花放电。汽车及内燃机的点火、继电器工作过程中的通断、整流子电钻电动机工作时均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干扰脉冲群的宽度在mS数量级,单个脉冲宽度可窄到nS级,因此干扰的频谱宽度高达300MHz。
[2]  高压输电线路。高压输电线路上传输很高的电压和大电流,它们可以通过杂散的耦合电容和互感而对周围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另外,由于输电线上有极高的电压,遇到雾、雨、雪等天气或绝缘不好,均会产生放电。这时,靠近输电线铁塔就能听到放电所发出的响声。这种放电类似于上面所说的火花放电。高压放电会使输电线上带有频谱为几百Hz到几十MHz的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150kHz以下。这些谐波干扰会沿着电力输电线进入单片机应用系统。显然,这种频谱很宽的谐波还可以由输电线直接辐射而造成干扰。
[3]  电感性设备。大的变压器、电动机、电弧焊设备等都是电感性的设备,它们在起动、停止、工作过程及负载发生变化时均会使电流发生剧烈变化,产生不规则的干扰脉冲。这种干扰脉冲会沿着供电电网传播,从而干扰其他设备。
[4]  开关器件。电子设备中各种有源器件工作时均会使电流发生瞬态改变,尤其是数字电路工作时,这种电流瞬变的干扰既可以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传播,影响其他设备工作,同时,这种电流瞬变的干扰又可以在设备内部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扰。如:TTL电路工作时,随着其开关状态的变化同样会使电流发生改变。这种电流变化造成的干扰会经过电源内阻和接地电阻影响到其他电路。根据不同的器件和应用环境,TTL电路工作过程中会产生0.5-2V的干扰电压。如果不采取措施,此干扰足以影响其他TTL电路的工作。
[5]  静电放电。人体及没有接地球大地的设备都会产生很高的静电电压。人们会发现计算机CRT上会吸附许多细小的灰尘,那就是由于静电所引起的。人体同样会带有很高的静电,普通人手上所带静电电压超过5v。静电放电如果进入电子设备内部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甚至损坏器件。
[6]  电源。电源的作用通常是将电网提供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供给单片机应用系统使用。(http://www.diangon.com/版权所有)电源是干扰的多发地点也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故障多发地点。电源中的干扰来源大致有如下几种:在电网直接受到雷电感应所产生的极高的浪涌电压,这种因雷电所产生的浪涌电压一般均达几kv,直接雷击的浪涌电压更高,会结单片机应用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各种电气设备的接地或断开所引起的电网浪涌电压,例如,大变压器、电动机的起动或断开都会使电网产生数倍于常规电压的浪涌;电网上连接的电气设备接地或接地断开时所引起的浪涌电压;各种电气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干扰馈送到电网上,使电网电压中带有干扰;电源电路本身产生的干扰,开关电源也会产生脉冲干扰等。
[7]  自激振荡。自激振荡是一种典型的系统内部的干扰。它由放大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产生正反馈引起的一种振荡。一旦出现自激振荡必定时电子线路造成影响,故自激振荡必须加以消除。
[8]  电晕放电。在臭氧发生器、高压输电线上均会发生电晕放电。这种放电会产生脉冲电流和高频振荡、它们会对电子线路造成干扰。 
关键字:单片机  应用系统  干扰形式 引用地址: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主要干扰形式

上一篇: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抗干扰方法
下一篇: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步骤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3:59

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电子密码锁系统设计
该密码锁是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加上需要的硬件部分,实现密码的设定、保存、检测,从而控制电路的闭合是否进行开锁的决定。单片机通过用户输入的密码,转化成键码,与保存在24C02芯片中的密码进行比较,本次设定的初始密码为六位密码,这就可以有300多万组密码可以更改和选择,安全性大大的增加,可选密码组是连续排列的,输入的密码正确,继电器吸和,二极管发光,代表着密码锁开启;如果密码输入不正确,则由蜂鸣器发出报警信号,多次错误会锁定键盘,直到再次复位才能使用。 密码锁主要由单片机、键盘、外部硬件等器件构成。这里面矩阵键盘的作用是用户输入密码,修改密码等。本次设计用继电器代替电磁锁,实际使用时只要继电器变成电磁锁即可,当然也可以
[单片机]
基于<font color='red'>单片机</font>的多功能电子密码锁系统设计
STM32单片机使用定时器中断方式实现毫秒级延时的设计
因为STM32 HAL库中仅有对HAl_Delay()毫秒级的延时,为实现精确的微秒级延时,就不得不修改Systick,但由于HAL库内部使用其作为超时判断等操作,对其修改会发生不可预期的错误,不建议修改。因此,使用通用定时器进行定时操作。 参考网上例程,使用定时器中断方式实现延时,代码如下: TIM3溢出时间=72MHz/(71+1)/(0+1)=1Mhz=1us 计数模式:向上计数模式 使能TIM3中断 */ __IO static uint32_t usDelay=0; void Delayms(uint32_t ms) { Delayus(ms*1000); } void Delayus(uint32_t us) {
[单片机]
STM32<font color='red'>单片机</font>使用定时器中断方式实现毫秒级延时的设计
使用51单片机应注意的
关于硬件 1、一定要记得接晶振和复位电路。即使在Proteus上仿真成功后,焊板子的时候要把晶振和复位电路接上,这样板子才回工作的。 2、一般没有特殊要求的话,选用11.0592MHZ的晶振。这样有利于得到没有误差的波特率。特别是当与PC机进行通信的话,选用这种晶振比较好。 3、复位电路的电容可以选择10uF或者22uF。如果是10uF的话,充电电阻R的值要高于4K欧姆,如果你的单片机工作速度很慢,可以选择8.2K欧姆。 4、每个大规模的数字IC旁边都要放一个0.1uF的电容(一端接电源,一端接地)来去除高频的干扰。 5、在板子上最好做一个ISP下载座子与单片机相连,这样调试改写程序的时候就不用把单片机拔来拔去
[单片机]
单片机控制LED亮灭
1.实验任务 如图所示,监视开关K1(接在P3.0端口上),用发光二极管L1(接在单片机P1.0端口上)显示开关状态,如果开关合上,L1亮,开关打开,L1熄灭。 2.电路原理图   3.系统板上硬件连线 (1).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1.0端口用导线连接到“八路发光二极管指示模块”区域中的L1端口上; (2).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3.0端口用导线连接到“四路拨动开关”区域中的K1端口上; 4.程序设计内容 (1).开关状态的检测过程 单片机对开关状态的检测相对于单片机来说,是从单片机的P3.0端口输入信号,而输入的信号只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当拨开开关K1拨上去,即输入高电平,相当开关断开,当拨动开关K1拨下去,即
[单片机]
用<font color='red'>单片机</font>控制LED亮灭
企盼下半年市场回暖 MCU企业转战医疗能源新领域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微控制器(MCU)市场将出现近年来的首个负增长,预计同比下滑幅度将达到两位数。但即使在这样不景气的状况下,MCU厂商仍热切盼望今年下半年中国市场能够转暖。为此,他们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目前,医疗电子、新能源和安全监控这几大新亮点市场以及需求稳定的工业仪表市场受到业界关注。MCU厂商正根据这些市场的需求,积极设计推广新一代产品。今年下半年,多家企业计划推出低功耗产品。可以预见,MCU企业将打响低功耗之战。    2009年市场将呈现负增长   “由于多数电子产品行业形势低迷,预计2009年中国MCU销售额将同比减少16.6%。”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的分析师孔晓明说,“20
[单片机]
51单片机中断和软件仿真
12 从结构图可以看到,51单片机有有5个中断,分别是外部中断0(INT0),外部中断1(INT1),定时器中断0(T0),定时器中断1(T1)和串口中断(TX/RX)。有两个优先级,其中在一个中断组中优先级顺序从高到低是INT0、T0、INT1、T1、TX/RX。 部分中断寄存器12 1、中断允许控制寄存器(IE) EX0:外部中断0允许位; ET0:定时/计数器T0中断允许位; EX1:外部中断1允许位; ET1:定时/计数器T1中断允许位; ES :串行口中断允许位; EA :CPU中断允许(总允许)位。 以上都是1使能,0关闭。 2、定时器/控制器控制寄存器TCON IT0:外部中断0触发方式控制位 当IT0=0时,
[单片机]
基于ATmega8 单片机控制的正弦波逆变电源
本文正是 基于 这种情况下而设计的一种 基于 单片机 的智能化正弦 逆变电源 。 1正弦 逆变电源 的设计方案 本文所设计的逆变器是一种能够将DC 12 V直流电转换成220 V正弦交流电压,并可以提供给一般电器使用的便携式电源转换器。目前,低压小功率逆变电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领域。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野外测控作业。机电工程修理等无法直接使用市电之处,低压小功率逆变电源便成为必备的工具之一,它只需要具有一块功率足够的电池与它连接,便能产生一般电器所需要的交流电压。由于低压小功率逆变电源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在荒郊野外或环境恶劣。干扰多的地方,所以对它的设计要求就相对很高,因此它必须具备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抗
[电源管理]
基于ATmega8 <font color='red'>单片机</font>控制的正弦波逆变电源
两路学习型风扇遥控开关带自然风 单片机源程序+电路
电 路原理图如下: 制作说明: 这个电路采用15W104单片机通过红外遥控器控制电风扇。 在初次使用时,首先进行按键学码。 学码方法:找一个闲置的红外遥控器,选择两个好用的按键,按住其中一个遥控 按键不放约6秒,蜂鸣器响一声,表明学习完成。同样方法学习另外一个遥控按键。 正常使用时,短按一下已学习的按键即可控制对应的开关反转,蜂鸣器会响一声。 第一个学习的按键为风扇开关,开后吹风3小时会自动关闭,防止长开。第二个学 习的按键为自然风开关,自然风启动后电扇吹7秒停3秒,再按关闭自然风。由于使用 延时控制,开自然风后遥控反应会延迟。 如果需要换别的遥控按键或另外一个遥控器,重新上述操作,即可删除
[单片机]
两路学习型风扇遥控开关带自然风 <font color='red'>单片机</font>源程序+电路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设计资源 培训 开发板 精华推荐

最新单片机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