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0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正式向公众推出“移动智能就诊”服务,成为全国首家医院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医疗服务。
仅仅四个月,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移动智能医疗系统不仅出色完成了初期规划目标,极大改善了就医流程的“三长”问题,还增加了检查报告、病历、药品流通等多项查询功能,以及实时社交沟通功能,增强了医患互动。
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科教信息部副高级工程师曹晓均,将四个月来整套移动智慧医疗系统的运行情况、效果以及实现心得整理成文,向全国同行介绍广州的成功经验。
就医效率可提升一半
对医院而言,最大一块痛点就是患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即挂号、缴费、候诊时间长,看医时间短。而移动智能医疗最大的贡献是通过流程的改造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三长问题。
首先是挂号缴费,使用移动智慧医疗系统直接免去现场挂号等候时间。在高峰时段,患者现场挂号到就诊平均时间为43.3分钟,而患者使用移动智慧医疗系统挂号到就诊平均时间为26.4分钟,减少16.9分钟。就诊后,患者现场缴费平均耗时22.6分钟,若患者使用移动智慧医疗系统进行诊间支付平均耗时4.3分钟,节省18.3分钟。患者移动缴费后等候发药时间比现场缴费节省0.6分钟。
在医院业务高峰期,使用移动智慧医疗系统平均在院逗留时间比使用现场方式节省一半时间。
在候诊等待问题上,我们通过支付宝服务窗内的“智能候诊功能”解决。患者成功在线挂号后,系统将显示目前患者的排队号及在患者在候诊队列中的排队情况,方便患者及时、主动掌握就诊信息,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居家候诊,待快排到自己的号时再去医院,更好地安排就诊省去在院排队之苦。
医院每天可省4个窗口成本
自启动移动智慧医疗系统以来,广州妇儿中心公共服务窗总关注数近12万,总绑卡数量近8万张,累计完成在线交易总数达13万;已节省患者就诊时间近6万小时,患者对我院门诊等候时间的不满意度从第一季度的61%下降至第二季度的57%,下降了3.5%,有效缓解患者在院等候时间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移动智慧医疗系统,平均节约我院人力资源成本4人/天,有效提高了我院的经济效益。根据我院测算,一个挂号员平均每天挂号300次,收费员平均每天收费200次,4个月13万的挂号缴费工作量,平均每天需要4个人来处理。
另外,有效防止黄牛党炒现场号方面,通过支付宝大数据和实名制,我们设定每账户每天最多挂3个号,每月最多挂6次,从而有效限制了“黄牛党”的炒号空间。相比之前我院采取过限制“黄牛党”炒号的多项措施预防,效果更加突出,实现医疗资源相对公平的使用。
实现更接“地气”医患互动
患者来院就诊的过程中是有着多方面需求的,首先最重要当然是治病的需求,但患者在等待诊疗中还有上网或者网络聊天的需求,医院应该想办法满足患者这部分的需求。
为进一步提高患者使用移动智慧医疗系统的体验,患者只要进入我院门诊大厅及附近地方,在手机上将会收到我院免费WIFI信号的提示信息。患者只需点击该条提示信息即可连入我院免费WIFI网络,连接成功后会自动跳转到我院移动智慧医疗系统主界面,从而为患者使用移动智慧医疗系统提供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为更好地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增加患者对系统的粘合度,我们还在系统上新增了院方与患者实时网络社交沟通功能,从而医院能够快速响应患者的相关问题,为患者排忧解难。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医院与患者的实时网络社交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移动智能医疗才刚开始
除了移动挂号、缴费外,我们根据患者需求也实现了包括:检验报告查取、门诊电子病历等功能。经过四个月的实践,我们的真实体验是:以往许多不能打通的流程、服务都可以通过移动技术实现。
医疗移动化已经开始对医院产生变革,医院的围墙已经被逐渐打破,医院的各部门,包括计算机中心也将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压力,移动医疗未来发展将更加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关注患者健康保健方面的需求。
全面移动化将是医院未来移动智能医疗的发展趋势,而现在只是开始,它将对整个医疗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除了就医环节后,我们也在探讨实现药品流通查询功能的打通,通过支付宝钱包扫描我院药品的电子监管码,即可查询到该盒药品的具体流通环节信息,以及该盒药品的基本属性(例如: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商、药品名称等信息),方便患者识别药品的真伪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移动医疗和移动护理将帮助医院实现医疗安全的闭环管理,移动办公将提高医院行政和后勤保障的效率,他们与移动患者服务一起构成医院全面移动化的基石。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与支付宝钱包合作实现移动智慧医疗系统,截至9月30日已有四个月时间。
我院愿意首吃螃蟹,尝试“移动化”的出发点是提高患者满意度,急患者之所急,而通过移动互联网,使得挂号、缴费可以摆脱传统固定地点的束缚,让患者可以在Anywhere、Anytime去享受医院带来的便捷服务,从而大大增强患者的就诊体验。
如今4个月已过去,随着关注数和使用数的不断增加,基本达到最初的预期目标。
上一篇:盘点海内外跨界医疗“新玩家”
下一篇:可穿戴医疗设计挑战与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