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们开发出一种电动喉舌,可以通过其作用于舌头上的振动来传递声音给听障人士。与仿生耳相比,它的创伤小且成本也更加低廉。新装置利用一个具备蓝牙功能的耳机来收集声音,然后将其转换成电脉冲,它们将以多种振动模式的形式发送至电极填充器,用户把舌头抵住上方后就可以“听”了。
它与耳蜗或仿生耳的植入和运作有些相似,但是并不需要手术,电极需要被放置在患者的耳蜗上,从而利用电脉冲来刺激听觉神经。新装置并不要求患者的听觉神经是功能性的,因此它的用途将更加广泛。
来自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机械工程师John Williams 表示,这比手术要简单得多,而且它的费用也低于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物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候选人。相比之下,新装置的效用是没有问题的,但却能够为更多人所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会学着将听觉神经接收到的电脉冲转换成声音信息,而John Williams团队相信,我们的舌头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人类的舌头上覆盖着数千个神经,研究表明,负责接收这些信号的大脑区域可以解码那些极端复杂的信息。从理论上来说,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学会将那些作用于舌头上的振动翻译成文字。
当用户将舌头抵住填充器时感受到的仅仅是一种刺痛或振动感,但是大脑可以学着了解特定的电脉冲模式,并将其翻译成文字。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及传讯总监Mike Hooker表示,这与教一个人阅读盲文是不同的,他们的嘴将学会“聆听”。
John Williams认为用户需要持续佩戴新装置两到三周,甚至长达数月,教会大脑去自动解读这些信号。
目前,研发团队正在与神经科学家合作以映射舌头上的受体,从而找出新设备上的哪一种电极模式最为有效。如果所有人的舌头都在相同区域感受到电脉冲的话,研究人员就可以开发一款标准化设备。否则的话,他们需要为各个用户定制生产,成本也将有所增加。
据悉,研发团队已经开始对原型装置进行测试,一旦技术成熟,则有望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上一篇:这些医学领域最前沿技术将造福人类
下一篇:2015年互联网医疗大战,将回归医生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