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我国在大力发展“互联网+”、“互联网医疗”,全球的大型互联网以及电商大佬们似乎都在将目光放在医疗这块大蛋糕上,伺机分享这场饕餮盛宴。细数国内国外的那些“科技大佬”在这些年的投资布局上,医疗行业都成为了其瞄准的目标之一,他们在此并非小试牛刀,巨额的投入告诉我们,他们这回是认真的。
国外哪些“科技大佬”进军医疗领域
1. 谷歌~“针对药物研发的大规模多任务网络”
谷歌,作为一家美国的跨国科技企业,主营业务致力于互联网搜索、云计算、广告技术等领域,开发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近些年,已涉足大数据、人口健康、基因地图等领域,目前正在向“智能医疗产品(智能隐形眼镜)”、“衰老研究及药品开发(Calico)”以及“健康平台(Google Fit)”等领域进军。谷歌利用其掌握大量用户数据、提高预测技术、降低药物成本、筛选出切实有效的药物成分等优势,从而加快药物研发。相比来自于医疗服务方或者产品提供方的数据,谷歌的数据范围更广,更有人口健康的意义。
目前,谷歌已和芝加哥药品巨头AbbVie、斯坦福大学的潘德实验室(PandeLab)等医药企业机构进行合作,且完成了“Lift Labs”(一个正在开发为帕金森患者缓解手部颤抖的器具的公司)的收购。谷歌的在研产品主要为“智能隐形眼镜”,该产品主要希望能够通过使用者的眼泪来测血糖,并且纠正病人的视力。谷歌在涉猎医药领域的过程中,并未主攻传统的医药领域,由于医疗研究并非其所长,尤其涉及临床研究的领域监管严格,谷歌不会轻易涉足需要太多临床审批的领域。
2. 苹果~“可穿戴医疗设备”
苹果公司,同样作为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进军医药领域的开端当属“Healthkit”。“Healthkit”作为一款移动应用平台,可以收集和分析其产品用户的健康数据,它可以整合iPhone、iPad上其他健康应用手机的数据,如血压和体重等。其功能集成了身体数据、健身、个人、营养、结果、睡眠、器官七大类信息,全面展示用户的个人健康数据。
目前,苹果已经与美国14家顶级医院达成了合作,协议内容就是让医生通过苹果自带的健康系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指导,在发病前及时给予健康建议。与此同时,还有超过600个开发商将“HealthKit”整合到了它们的健康和健身应用中。在与医院合作的同时也未放弃伸向对大型医药企业的橄榄枝,据传,苹果目前已和葛兰素史克等大型制药公司展开合作。
谷歌在完善“Healthkit”产品的同时,还对其升级,“ResearchKit”由此而生。“ResearchKit”主要是为医生和科学研究者设计,利用移动设备收集频繁而准确的用户信息,以用于医疗健康研究。其针对的疾病主要是慢性疾病帕金森症、糖尿病、心血管、哮喘和乳腺癌等疾病。
相对于“Healthkit”和“ResearchKit”,苹果的拓展产品还有apple watch和AirStrip。这两款产品的功能主要是全天候的监测用户的运动、心率、睡眠等等一系列健康运动数据。在未来,苹果可能将向FDA报批与Apple Watch配合使用的产品。当然,apple Watch一旦成为医疗设备就必须经过FDA的严格审批,而这必然会放慢速度,从而拖慢苹果的创新进程,所以这些仍是需要考虑有所避让的。
3. 三星~“三星医疗”
三星集团作为韩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近年来也将其业务扩展到了医疗行业。“三星医疗”,其前身是三星电气,目前其设计的领域主要是数字医疗专利、数字医疗平台、糖尿病管理、可穿戴医疗手表、移动医疗车和智能助听器市场。
三星在可穿戴设备方面有自己的产品,那就是“SAMI”。“SAMI”平台将可能采用云端联网,可支持腕表与手机健康应用进行实时数据传输。与此同时,“SAMI”平台面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API软件接口,允许第三方团队或机构为数字化健康数据搭建一个集合平台。
三星真正的目标是通过结合移动设备和移动业务,成为全球领先的移动医疗公司即对三星而言移动医疗就是将所有资源整合,目前,其子公司“三星麦迪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已经开展业务。
除了现在比较火的“云医疗”,三星还将方向致力于传统医药行业。三星生物制剂坐落于仁川,目前已成为全球生产生物制品的知名医药公司,已经具备大规模的产能模式。三星表示,医疗保健方案只是其更全面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寻找医疗市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出路。
国内哪些“科技大佬”进军医疗领域
1. 阿里巴巴
“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再到“未来医院”,马云涉足医疗行业的步伐从未停歇过,虽然今年“阿里健康”遭到了众药店的“围攻”,但这些“关卡”似乎无法阻断这位首富对医疗行业的进军。
“天猫医药馆”已存在多年,目前约有200家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的药房在天猫平台上销售非处方药、医疗器械、隐形眼镜和其他保健产品。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天猫在线医药业务的总商品交易额达到了47.4亿元人民币,已成为最大的医药电商主渠道,其交易规模约占总体医药B2C市场的半壁江山。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于2014年1月,联手云峰基金,对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进行总额1.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收购后者54.3%的股份,其意图其实很明确,那就是电子监管码+背后的医疗电商市场。事实证明,马总的思路是正确的,不过可惜的是,电子监管码似乎严重伤害了药品经营企业的利益,在各种“动真格”的声讨声中,电子监管码的运营权也不得不归还给国家。
“未来医院”是由支付宝钱包发起的,对医疗机构开放其平台,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以帮助医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高效。“未来医院”希望医院仅仅完成治疗诊断的任务,剩下的如付款、消费、预约、挂号全部让支付宝来做,再通过支付宝给医院、医生进行好评、差评(这个模式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2. 华为
华为,作为国内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
华为目前已携手医疗行业伙伴九州通、东华与郑大第一附属共同设立子互联网医疗及医疗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电子商务、远程医学监测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展开了合作。
与以往大型公司针对“互联网+”做法不同的是,华为主攻“实现以患者为核心,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医护和医护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业务和数据实时联接起来,真正促进医疗改革”。
近日,华为又与药明康德签署了精准医疗云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整合药明康德在基因组学及精准医疗领域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能力,以及华为行业领先的云架构及服务能力,携手在中国打造先进的精准医疗云平台,与药明康德的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华为踏进医药领域的决心。
3. 腾讯
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近年来也将其目光聚集在医疗这一领域。腾讯在过去两年中投资了微医集团、卓健医疗、丁香园、医联社区等不同模式的医疗企业。
微医集团针对等级相对小型的医院,以加盟连锁的方式把这些医院纳入进来,以互联网品牌来带动线下品牌;卓健医疗则针对大中型医院进行互联网化的运营,只做运维、开发APP等服务提供商;丁香园则主要做用药助手、社区诊所,但却有大量用户。
今年两会期间,腾讯老总马化腾多次力挺“互联网医疗”,并建议“实现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患者信息共享。只有让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诊疗、用药情况,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才能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近日,“腾讯医生”开始大举进军医疗市场,其通过app的方式为医生搭建微信网站、用自己公众号跟患者沟通、团队组建便于医生和助理之间沟通、为医生设计的医疗插件方便医生查看患者院内院外数据。
“腾讯的思路还是从医生端入手,先做医生的服务工具,覆盖医生的所有工作需求,帮助优化工作流程,然后集聚了一定规模的优质医生资源后,把患者从微信或者QQ导进来,在平台上做医患沟通,最终目标是做成一个医患沟通的平台。”腾讯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有9大医生集团入驻腾爱平台,设计包括脑科、心血管外科、整形、口腔、妇科等,几乎涉足所有的医疗类别,共有数百名医生。
“科技大佬”的“医疗梦”会实现吗?
首先,大家不难发现,这些“科技大佬”都是和“互联网”、“通讯”相关。多年以来,大佬们通过互联网的“线上”运营以及“线下”通讯产品的广布全球,在“布网”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如此庞大的数据在手,不将其好好利用一番,着实可惜。通过大量数据的统计、整合,开发出相关的产品,在“利己”的同时也可“惠民”,大佬们赚到钱了,老百姓也得到了健康的又一保证,如此看来,“科技大佬们”进军医疗市场合情合理、又利国利民。
其次,“科技大佬”们具有强大的财团和政府支持。“科技大佬”在为自己的企业谋取财富的同时,也为所在国家的税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与政府之间的走动自然相对频繁。在我国,许多“互联网大鳄”、“通讯翘楚”都具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二重身份,他们不但受政府的管制,也更好的参与到了国家的参政议政当中。只要“大佬们”可以从国家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建议、去解决,也许之中藏有私心,但祖国还是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的。
再次,医疗行业自身也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医疗行业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在多年的发展当中,科技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这是眼见为实的,但不足的是,模式仍为单一化、简单化,没有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在互联网成为人民工作、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医疗也需改革、也需跟上步伐,向互联网敞开更大的怀抱。在此过程中,如果能解决今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就更“完美”了。
总的来说,互联网、电商企业对医疗行业的投入,还是值得鼓励支持的,毕竟其从事的是健康产业。不过,在对这种做法肯定的同时,国家还不得不谨慎,毕竟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不能儿戏,政府对这些“科技大佬”的“监管”仍不能掉以轻心!
上一篇:科技部:8大HIT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科技成果!
下一篇: 中国首个B2C远程医疗项目落地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