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RF器件测试的正确操作方法

最新更新时间:2012-03-07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加速  RF器件  测试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RF测试能够进行之前,必须测试这些器件的直流工作状态。对于二极管来说,包括正向压降、反响击穿电压和结漏电流。对于三极管,这包括不同的结击穿电压、结漏电流、集电极或漏极特性等。选择正确的测试仪器并通过适当的设定,能够极大地加速这些测试过程。

  仪器选择

  采用各种数字万用表(DMM)、电压源和电流源来实现测试,将占用更多的机架空间、需要学习多种命令集,系统编程和维护也更复杂。触发时间变复杂了,且触发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而协调分立仪器的操作增加了总线的通讯流量,降低了测试效率。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将几个功能整合到一个仪器中。源-测量单元(SMU)将精密电压源、精密电流源、电压表、电流表整合到一个仪器中,节约了空间并简化了设备间的操作。其次是消除仪器和控制计算机之间的通讯延时。

  降低通讯开销

  随着仪器和计算机间的高速通讯成为可能,通过GPIB(IEEE-488总线)链接为测试的每个步骤提供命令和控制,使得测试系统自动化更为广泛。尽管这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具有明显的速度限制。首先,GPIB需要可观的通讯开销。GPIB用作实时测试的另外一个缺点是控制通常来自总线的另外一端-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PC,Windows在通讯响应时具有显著的延时,并且不可预测,这使得在测试环境中使用PC作为唯一的控制器时,多个仪器的同步几乎是不可能的。

  图1:二极管测试时的测量设备设置。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使用GPIB对仪器进行预配置,然后让仪器自己执行测试。许多现代仪器拥有源存储器列表(source memory list)编程功能,允许设立和运行多达100个完整的测试序列而无须PC干预。每个测试可包含不同的仪器配置和测试条件,可包括源的配置、测量、条件跳转、数学功能和通过/失败极限测试和存储功能。某些单元可在直流或脉冲模式下,采用不同的参数和时间安排运行,使得有可能减慢较敏感的测试,或加速其它测试以优化整个测试时间进程。

  当仪器基本上自主运行时,GPIB的角色就是测试前下载测试程序以及测试后上传结果到PC,两者都不干涉实际测试。

  仪器触发

  为实现简单的电流-电压扫描(I-V),SMU输出一系列电压同时测量对应的电流。在每个电压级,SMU首先提供一个电压。电路中的电压变化将引起一个瞬态电流,因此对测试完整性而言在激励和测量之间设定一个合适的延时很关键。在不同的范围内仪器将自动调节延时来产生最佳结果。然而,给测试电路附加额外的部件,例如长电缆、开关矩阵等,这将改变电路的瞬态特性。对于高阻器件,较长的测试时间通常是必要的。在这些情况下,用户需要定义额外的延时以维持测量的完整性。

  二极管的测试

  我们的第一个例子包括测试仪器、器件传递装置(handler)和PC(图1),这里需要注意如何通过内部编程来消除大多数的GPIB通讯来加速测试。

  二极管的生产测试包括验证步骤确定待测二极管的极性,然后测试正向压降、反向击穿电压以及漏电流。

  正向压降是指在某些规定的正向电流时二极管两端的电压,通过在二极管上通过规定电流,然后在其两端测量电压来得到。反向击穿电压(VRM或VBR)是电流突然无限增加时的反向电压,这通过施加反向电流并测量二极管两端的电压来测量。读出的电压与特定的最低极限相比较以决定测试通过或失败。漏电流IR有时也称为反向饱和电流,IS是给二极管施加小于反向击穿电压的一个电压时的电流,它是通过施加一个特定的反向电压并测量产生的电流来得到的。编写程序来在源/存储器仪器的存储器位置(memory location)中设置二极管的测试,然后通过IEEE总线传来的一个触发开始执行,仪器按照存储器中的设定编程位置执行操作,无须计算机的干预。

  图2:在三极管测试中一般使用两台SMU,第一台在HBT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二台在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

  RF功率三极管测试

  尽管有许多类型的RF三极管存在,但我们以异质结双极性三极管(HBT)为例,类似的测试可用于其它器件。由于三极管是个三端器件,通常需要使用两台SMU。图2显示两台SMU连接到器件,第一台在HBT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二台在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为了获取HBT的集电极曲线,基极SMU设置成输出电流并测量电压。设好第一个基极电流后,在扫描集电极电压的同事测量集电极电流。然后基极电流增加一级,再次扫描集电极电压并同时测量集电极电流。重复该过程直到获得不同基极电流情况下所有的集电极I-V曲线。

仪器的同步

  由于希望两台仪器都被编程(避免GPIB延迟),我们希望测试设置中的所有仪器同步。开始,这并不成为问题。例如,如果几台SMU拥有同样的固件,且采用相同的测试参数对其编程,每一步的执行时间将相同。而困难来自存储器位置调用和自动距离修正(auto-ranging)步骤,这些步骤花费的时间不确定。

  在类似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一个外部的、专门的触发控制器,以保证多个仪器的测量同时发生。在测试系统采用了不同厂家的设备,或者即使来自同样厂家但触发方法不同时,这特别有用。

  过程如下所述(采用的实例参照了Keithley仪器,但类似的办法可用于其它厂家的仪器):

  1.触发控制器输出一个触发信号到每台仪器。

  2.从存储器调用源存储器位置。

  3.使能所有仪器的源输出。

  4.每台仪器按照用户定义的延时执行。

  5.一旦完成延时操作每台仪器给控制器输出一个触发信号。

  6。触发控制器等待每台仪器输出的触发信号(延时输出)。

  7.触发控制器给每台仪器发送一个触发信号(测量输入)。

  8.每台仪器开始测量操作。

  9.完成测量后,每台仪器给控制器发出一个触发信号。

  10.触发控制器等待每台仪器输出的触发信号(测量输出)。

  11.回到步骤1开始下一测试。

  特定的三极管测试

  HBT通常有两个重要的击穿电压需要测量:第一个是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可在基极开路或短路时测,图3a显示基极开路(BVCEO或V (BR)CEO)下测量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的设置,图3b显示基极短路(BVCES或V(BR)CES)情况下测量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的设置。另一个击穿电压是集电极-基极击穿电压(BVCBO或V(BR)CBO),通常射极开路测量,图3c显示了该测试设置。在这些测量中,源-测量单元扫描HBT上的电压同时测量电流。在达到击穿电压之前,电流将保持非常恒定,达到击穿电压后,电流将突然增加。

测量击穿电压的设置

  图3:a: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基极开路;

  b: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基极短路;

  c:集电极关断电流,ICBO,及集电极-基极击穿电压,发射极开路。

  通常RF功率三极管要测的其他参数有集电极-发射极持续电压,BVCEO(sus)或VCE(sus),在基极-发射极之间的结上采用反向偏置时集电极-发射极的击穿电压(BVCEV或BVCEX),以及集电极开路时的发射极-基极击穿电压(BVEBO)。

  结漏电流

  描述器件关断时的漏电流也非常重要,因为在器件不工作时,漏电流将浪费功率,会缩短电池供电设备的工作时间。最常测量的漏电流参数是集电极关断电流(ICBO),在集电极和基极之间测量,发射极开路(图3c)。基极反向偏置漏电流,也称为发射极关断电流或发射极-基极关断电流(IEBO),是另一个最重要的漏电流,它是器件关断时基极的漏电流。

关键字:加速  RF器件  测试 编辑:神话 引用地址:加速RF器件测试的正确操作方法

上一篇:智能家居中红外遥控模块的设计方案
下一篇:LPC2142的低功耗有源RFID手持机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0:36

西门子交通对5G发展抱很大期望,中德加速自动驾驶合作
德国一位商务代表于日前表示,作为德国交通方案供应商,西门子交通对中国5G技术与自动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抱有期望,未来德、中两国或将进一步开展业内合作。 西门子交通中国分公司首席执行官Jurgen Model向媒体透露,中国政府已规划了目标明确的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方案,对于未来交通,提出了“网联化、共享化、自动化、电气化”发展目标。Model认为,随着中国在5G领域不断提高的地位,5G网络将很快在中国境内应用推广,这将为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西门子交通已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工业园签订了自动驾驶合作协议,公司将向园区提供路侧设备以及交通管理系统。目前,西门子交通通过路侧单元、智能交通灯、摄像头采集数据,并在交通管
[嵌入式]
“十四五”电网规划编制计划年内完成 “新基建”加速
记者了解到,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加紧组织开展“十四五”电网规划研究工作,计划年内完成规划报告编制,上报国家能源局。其中,被称为“新基建”重头戏的特高压将加快推进,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种“重金”布局的趋势在今年已经显现。作为电网投资的主要力量,国家电网连续上调2020年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至1811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5411亿元。在加快复工复产的同时,一批工程正在力争年内核准并开工。 一批特高压工程加速启动 3月30日,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湖北段项目正式开工,拉开了湖北未来三年新增近3000千米输电线路、1400万千瓦输电能力的特高压
[新能源]
VIAVI为XL Axiata提供面向5G的远程光纤测试和监控解决方案
VIAVI ONMSi为峰值网络性能提供光纤保障 中国上海,2021年12月6日 – VIAVI Solutions(VIAVI)近日宣布,印度尼西亚领先的融合网络运营商XL Axiata正采用VIAVI ONMSi光网络监控系统以提高自身光纤网络的可视性。ONMSi解决方案具有智能远程测试和监控功能,可赋能运营商实现峰值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停机时间并优化订户体验。 随着XL Axiata着力部署5G技术,坚实的光纤网络对于实现从核心到边缘的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至关重要。近年来,网络运营商大举投资于光纤骨干网,扩大自身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而拓展其服务项目。为确保自身网络的完整性和性能,XL Axiata选择了VIAVI远程光
[网络通信]
BCI大电流注入测试
电子产品有许多不同的电磁敏感度测试,以下是大电流注入(BulkCurrentInjection)测试的示例。关于大电流注入和磁化率测试的其他规范可能会完全不同。利用大电流注入的最常见测试标准是MIL-STD461(军用),RTCA/ DO-160(航空),IEC61000-4-6(商业)和ISO11452-4(汽车)。 BCI大电流注入测试 电子产品有许多不同的电磁敏感度测试,以下是大电流注入(BulkCurrentInjection)测试的示例。关于大电流注入和磁化率测试的其他规范可能会完全不同。利用大电流注入的最常见测试标准是MIL-STD461(军用),RTCA/ DO-160(航空),IEC61000-4-6
[测试测量]
BCI大电流注入<font color='red'>测试</font>
高密度封装技术推动测试技术发展
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IC(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就不断向着高度集成化、高性能化、多引线和细间距化方向发展,并驱使着一些相关测试技术的淘汰和演变。在电子产品小型化的进化压力推动之下,测试技术也象物种一样,遵循着“适者生存”的简单法则。留心看看测试技术的发展之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 自从表面贴装技术(SMT)开始逐渐取代插孔式安装技术以来,线路板上安装的元件变得越来越小,而板上单位面积所包含的功能则越来越强大。 就无源表面贴装元件来说,十年前铺天盖地被大量使用的0805元件,今天的使用量只占同类元件总数的大约10%;而0603元件的用量也已在四年前就开始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0402元件。目前,更加细小的0201元件则显得风头日盛
[测试测量]
安捷伦完整方案应对高速串行测试
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高速串行传输凭借传输高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各种高速串行传输标准层出不穷,串行总线的传输速率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5Gbit/s。然而,传输速率提升的背后带来的是设计传输路径的难度增加和测试传输系统的全新挑战,如保障传输质量、更精确地信号分析、保持信号完整性等。有鉴于此,安捷伦科技推出了多款新的仪器,帮助用户构建完整的高速串行测试解决方案。 PCIe(PCI EXPRESS)需要开发更可靠的系统,并确保这些系统能够与飞速增加的PCIe设备实现互通。Agilent N5323A PCIe Jammer(干扰发射机)可以部署在两个设备之间,而不会对系统产生任何影响;并能实时修改实际的PCIe数据
[测试测量]
安捷伦完整方案应对高速串行<font color='red'>测试</font>
基于虚拟仪器的新型汽车电子测试平台研究
    随着半导体及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在汽车产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汽车的舒适性到稳定性乃至安全性的实现中,汽车电子产品都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汽车电子产品厂商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对汽车电子产品的测试设备的要求日益增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复杂的测试要求     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系统中的比例和实现的功能不断增加,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功能;随着基于CAN、K-Line、LIN等总线的车身网络的发展,还需要实现单个设备与整车网络之间可靠的实时通讯。这都要求汽车电子产品出厂前需要经历复杂的功能和参数测试过
[嵌入式]
AMD花大价钱买IBM专利
  在与英特尔争夺下一代微处理器生产领先权的战斗中,AMD正越来越倚重IBM,其支付给IBM的钱也是巨大的。   上周二,AMD宣布IBM已成功生产出一款使用了EUV技术(下一代远外线光刻)的工艺试验性芯片,此前,用EUV技术制造的芯片部件均为“窄场”(Narrow-Field),即只能设计部分芯片区域,而IBM此次将芯片的第一层金属互联层都使用了这种技术。   为什么要使用EUV?晶体管与连接它们的金属层大小直接与硅片(wafer)所使用的光刻技术的波长大小有关。EUV光刻技术使用了13.5纳米波长,比现今193纳米级别的光刻技术波长短很多,这使得芯片可以继续朝微型化的功能方向继续迈进。EUV目前的目标是22纳米芯片
[焦点新闻]
小广播
最新模拟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