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演进及其标准化(一)

最新更新时间:2013-09-22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LTE  演进  标准化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言

  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大量应用以及新业务种类的出现,对移动通信网络性能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LTE就是面向长期演进的体系和网络,它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标准,但是它导致了3G标准的全面演进。目前3G网络已经普遍引入了HSDPA和HSUPA,下一步将面临HSPA+与LTE演进方向选择的问题,分析LTE的演进路线和标准化的过程以及它与HSPA+的异同,无疑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目前和未来网络的演进方向。

        介绍了LTE技术的演进过程和LTE标准的主要性能指标。通过LTE技术与HSPA+技术的分析比较,阐述了LTE技术的性能和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LTE-A的4G演进方向。

  1 LTE标准演进过程

  GSM网络是最早出现的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它基于FDD和TDMA技术来实现,由于TDMA的局限性,GSM网络发展受到容量和服务质量方面的严峻挑战,从业务支持种类来看,虽然采用GPRS/EDGE引入了数据业务,但是由于采用的是GSM原有的空中接口,因此其带宽受到限制,无法满足数据业务多样性和实时性的需求。在技术标准发展方面,针对GPRS提出了EDGE以及EDGE+的演进方向,但是基于CDMA接入方式的3G标准的出现使得EDGE不再进入人们的视线。

  CDMA采用码分复用方式,虽然2G时代的CDMA标准成熟较晚,但是它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频谱效率高等技术优势,所以3G标准中的WCDMA、TD-SCDMA和CDMA2000都普遍采用了CDMA技术。

  演进到3G网络时,GSM系统可以采用WCMDA或者TD-SCDMA的路线,而CDMA则使用CDMA2000的途径。WCDMA和TD-SCDMA早期标准为R99,后来在R4版本中引入IMS,R5版本中引入HSDPA,R6版本中引入HSUPA,R7版本中引入HSPA+,R8版本则面向LTE,CDMA系列的演进经由CDMA2000到CDMA1x再到UWB的方向发展,演进路径如图1所示。

  

 

  各版本中都通过使用新技术来提升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采用吞吐量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LTE是面向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早在2004年底,3GPP就启动了LTE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并在2009年3月发布了R8版本的FDD-LTE和TDD-LTE标准,这标志着LTE标准草案研究完成,LTE进入实质研发阶段。R9版本中进一步提出了LTE-advanced(LTE-A)的概念,LTE-A于2010 年6月通过ITU的评估,于2010年10月正式成为IMT-A的主要技术之一,它是在R8版本基础上的演进和增强。R10版本对其加以完善,是LTE-A的关键版本。

  LTE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进多出天线(MIMO)等物理层关键技术以及网络结构的调整获得性能提升。LTE-A则引入了一些新的候选技术,如载波聚合技术、增强型多天线技术、无线网络编码技术和无线网络MIMO增强技术等,使性能指标获得更大改善。

  2 LTE基本性能要求

  在LTE系统设计之初,其目标和需求就非常明确。作为后3G时代革命性的技术,LTE把降低时延、提高用户传输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作为主要目标。具体性能要求如下:

  a)支持1.4、3、5、10、15和20MHz带宽,灵活使用已有或新增频段;并以尽可能相似的技术支持“成对”频段和非“成对”频段,便于系统灵活部署。

  b)20MHz带宽条件下,峰值速率达到上行50Mbit/s(2×1天线),下行100Mbit/s(2×2天线)。

  c)在有负荷的网络中,下行频谱效率达到3GPP R6 HSDPA的2~4倍,上行频谱效率达到R6 HSUPA的2~3倍。

  d)在单用户、单业务流以及小IP包条件下,用户面单向延迟小于5ms。

  e)从空闲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转换时间小于100ms,从休眠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转换时间小于50ms。

  f)支持低速移动和高速移动。低速(0~15km/h)下性能较好,高速(15~120km/h)下性能最优,较高速(350~500km/h)下的用户能够保持连接性。

  除了性能指标要求之外,在操作性、互联互通性以及业务支持等方面,LTE技术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支持与现有3GPP和非3GPP系统的互操作;支持增强型的广播和多播业务;降低建网成本;支持增强的IMS和核心网;取消电路域,所有业务都在分组域实现,如采用VoIP,支持简单的邻频共存;为不同类型服务提供QoS 机制,保证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允许给UE分配非连续的频谱;优化网络结构,增强移动性等。因此,与其他无线技术相比,LTE具有更高的传输性能,且同时适合高速和低速移动应用场景。

  3 LTE与HSPA+的性能比较

  HSPA+作为HSPA技术的直接演进,在R7版本中引入,与LTE共同经历了R8、R9版本的发展。HSPA+的出发点在于对投资成本及平滑演进的考虑,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演进只能算是一种技术“改良”。与之相比,LTE作为着眼于4G的主流演进技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技术“革命”。 LTE与HSPA+的性能差异体现在吞吐量、时延、频谱效率等方面。

  3.1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成功地传送数据的数量,是衡量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影响吞吐量的因素包括带宽、调制方式、信号质量、信道衰落、噪声干扰、调度机制等。

  考虑到向后兼容和升级成本,HSPA+的载波带宽沿用了WCDMA以来的5MHz。采用2×2 MIMO配置和16QAM调制方式时,HSPA+峰值速率为28Mbit/s,采用2×2 MIMO配置和64QAM调制方式时,峰值速率为42Mbit/s。而LTE系统可以支持20MHz的带宽,LTE-A可以支持100MHz的带宽。更大的带宽使LTE系统拥有比HSPA+更大的传输容量。

  LTE系统下行支持SU-MIMO、MU-MIMO和基于参考信号的波束赋型等多种多天线阵列技术,支持8种不同的MIMO和波束成型模式,并且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数据流的传送。LTE中每个用户下行可支持2个流,而LTE-A中下行可支持8个流,还可以采用4×4、8×8等类型的收发方式,而目前所定义的HSPA系统只支持发射分集和2×2 MIMO。MIMO技术应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LTE的吞吐量更优。

  LTE使用自然均衡器,如果RMS时延扩展小于CP长度,就不会产生系统间干扰。而HSPA+使用Rake接收机,不能完全消除系统间干扰,因此多径环境下性能会下降。LTE系统中,下行采用MLD+SIC接收机,上行采用SIC接收机,这些先进的接收机技术能够进一步降低干扰。

  另外,HSPA+不采用频率选择性调度,只在时域使用机会性调度。而LTE得益于频率选择性调度机制,在时域和频域都可以进行机会性调度,其容量增益约为10%~15%。对于PS域的典型语音应用——VoIP来说,HSPA+中不再使用HS-SCCH,下行的容量得到改善,但上行仍然是限制因素。而LTE则采用半持续性调度和TTI绑定技术来降低控制信道开销,极大地改善了VoIP容量。

  LTE和HSPA+的理论最大传输速率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当采用最大带宽配置时,LTE的传输性能远远超过HSPA+,其吞吐量约为后者的8倍。

  

LTE和HSPA+的理论最大传输速率
关键字:LTE  演进  标准化 编辑:神话 引用地址:LTE演进及其标准化(一)

上一篇:LTE与2G/3G系统互操作研究
下一篇:LTE演进及其标准化(二)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0:48

攻克汽车成像演进难点
随着车辆从主要由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支持和驾驶员控制向全自动驾驶的方向发展,图像传感器的性能变得更关键。尤其是感知周围环境以保证所有道路使用者安全的图像传感器。 随着车辆从主要由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支持和驾驶员控制向全自动驾驶的方向发展,图像传感器的性能变得更关键。尤其是感知周围环境以保证所有道路使用者安全的图像传感器。 在不良的照明和高温下,传感器的性能会下降,路况变得具有挑战性。因此,图像传感器必须在所有条件下提供出色的性能支持自动驾驶。这篇技术文章将探讨图像传感器如何发展以应对自动驾驶的挑战,以最新的技术、符合需求的价位提供行业要求的性能。 随着车辆从完全由驾驶员控制,到提供驾驶辅助,再到最终接管
[汽车电子]
攻克汽车成像<font color='red'>演进</font>难点
杨骅:TD-LTE正式商用前或增补低频段资源
10月17日消息,在正式宣布将2.6GHz频段全部190MHz频率资源规划为TDD频谱后,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接受采访谈到,在TD-LTE正式大规模商用之前,将会有低频段频谱资源补充支撑。 在近期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公布了2.6GHzTDD频谱规划方案,宣布将2.6GHz频段全部190MHz频率资源规划为TDD频谱。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就此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分配充足的频谱资源给TD-LTE,将成为大规模发展TD-LTE最根本的保障和基础,也将为TD-LTE在全球的发展注入动力。 他认为,除了已经公布的TD-LTE频段,在不清理其他更多频段的情况下,目前还有两个频段可以用于TD-LTE。“一个是原来
[网络通信]
广东TD-LTE规模测试创纪录
广东移动(微博)克服工程建设密度大、覆盖区域广、网络环境复杂等困难,正积极推进广州、深圳两地的TD-LTE试验网规模建设和测试工作。记者近日获悉,广东移动已在广州、深圳两地同步启动TD-LTE客户体验活动,各类基于TD-LTE技术的全新业务体验受到社会关注。 据悉,广东移动在TD-LTE规模试验中创下了数项纪录:一是TD-LTE测试网全国规模最大。目前,广深两地已开通的TD-LTE基站超过700个,在广深多个区域,TD-LTE测试网络已经形成了连续覆盖。预计到年底,两地的TD-LTE基站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信号可以覆盖广州、深圳的市区中心区和更多区域。二是TD-LTE体验业务种类最多。据了解,广深两地目前可让用户参与体验的4G
[网络通信]
中移TD SCDMA与TDD LTE用户数增长时间比较
    大陆工信部终于在2014年6月27日发出2张FD-LTE网路试商用牌照,由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取得包括上海、重庆、南京等在内共32个城市的FD/TD-LTE融合试验网路营运的牌照许可。值得注意的是,过去高度鼓吹FD/TD-LTE双模网路与5模终端的中国移动却未在发照之列,显然工信部有意藉由FD-LTE发照来作为市场调控的工具。 DIGITIME Research观察,过去中国移动因肩负国家通讯自有标准发展的旗帜,不得不承接技术与产业都还相当不成熟的3G TD-SCDMA系统,导致过去独霸2G市占版图的中国移动在3G用户数却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分天下。然而,2013年底大陆工信部发出3张全国性的TD-LTE网路营运牌照,中国移
[手机便携]
LTE设备和系统射频特性的测量
对任何LTE设备制造商来说,确保产品符合3GPP标准的要求非常重要,例如TS36.141基站一致性测试和TS36.521 UE一致性规范射频传输与接收。然而,基于这些标准高效准确地呈现诸如OFDM、MIMO和Layer1/2/3等通用射频发射特性极具挑战性。使用特定测试仪器并实现一定的测量过程可以控制测试成本,并有助于加速产品上市。 OFDM射频测试 正交频分复用(OFDM)以及使用高阶64QAM调制要求收发模块同时具有高线性、精准相位和足够幅值,以防止码间干扰,实现准确的IQ解调。为了测量这些特性,测试方案需要具备快速、自适应的误差矢量幅值(EVM)测量功能,以便在自适应频率通道使用期间跟踪和测量信号。可以先测试每个
[测试测量]
<font color='red'>LTE</font>设备和系统射频特性的测量
支持4G LTE网络 HTC M8已通过FCC认证
    在今年3月25日, HTC 将会在英国伦敦正式推出全新旗舰手机,虽然具体机型并未公布,但是外接普遍认为就是最近曝光频繁的 HTC M8。目前这款手机已经通过了FCC认证。   根据FCC公布的认证文件,HTC M8将会支持802.11ac无线标准,支持蓝牙4.0以及NFC功能,并且支持美国运营商AT&T的LTE网络。   根据之前曝光的消息,HTC M8将采用1080P显示屏,内置骁龙800四核2. 3G Hz 处理器 ,运行Android4.4操作系统以及Sense 6.0UI界面,手机支持LTE 4G网络。Sense 6.0 UI在界面上与5.0基本保持一致,不过采用了虚拟按键,据悉在其他设计方面也会有小
[手机便携]
手机芯片:LTE抢位战
   站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金字塔顶端,移动处理器市场的战争正日益加剧。   2014年9月18日,英特尔宣布,新的调制解调器产品XMM7262已经获得中国移动认证,该产品可以支持包括LTE在内的通行通信标准,可以让厂商用以开发面向大众市场的LTE设备。   就在同一天,另一家国际巨头却作出了另一个截然相反的决定。爱立信宣布停止LTE芯片的开发,退出这一市场--而这距离其推出商用芯片7450尚不足2个月。   进退之间,形势已变,未来的胜负焦点,或许已经转向更远处的新战场。   爱立信壮士断腕   在业内人士看来,爱立信放弃LTE终端芯片的决定,虽有遗憾,但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对于缺乏深耕的爱立信来说,7450这个产
[手机便携]
爱立信“M700” 旨在支持LTE移动产品
瑞典爱立信公司2008年4月1日宣布,将开始提供面向便携终端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平台“M700”。该平台由下行方向可最大进行100Mbps数据传输、符合LTE规格的芯片组等构成。将于08年内开始芯片组的样品供货。爱立信预计,配备该芯片组的便携终端将于2010年亮相。   爱立信估计,M700最初将被应用于面向笔记本电脑的嵌入式调制解调器以及USB加密狗等产品上。另外,还有望在其它小型便携终端上采用。   “M700”可用于1.4MHz~20MHz频道的服务。支持包括700MHz在内的6种频带。另外,爱立信在08年2月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Mobile World Congress”上,展示了
[焦点新闻]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模拟电子文章
更多精选电路图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更多每日新闻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