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免疫传感器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28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等离子  共振型  免疫传感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免疫传感器

RSD检测原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 surface p lasmon resonance, SPR)型免疫传感器,是利用SPR技术作为检测免疫分子间反应的一种光学免疫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生在介电常数不同的两个介质界面上,是入射光的电磁波和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形成的电荷密度波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电荷密度振动。这种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电荷密度波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波( SPW) ,它在金属内部的振幅是随着与表面垂直方向呈指数衰减 。根据Mexwell方程,可以得到SPW的波矢Ksp :

式中εm 是金属的介电常数,εa 是被测物的介电常数,ω为入射光的角频率, c为入射光在真空中的波
速。当水平偏振的入射光通过一个棱镜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入射光波矢在X轴上的投影Kx :

εp为棱镜介电常数,θ为入射角。如果入射光波矢在X 轴上的投影Kx 等于SPW的波矢Ksp ,入射光就
会在金属表面引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入射光的大部分能量被SPW吸收后转化为热量,使反射光能量
急剧下降,可在反射光谱上出现反射强度最低值(即共振峰) 。如果与金属表面接触介质的折射率或被
测物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共振峰的位置(共振角或共振波长)将发生改变,因此通过测定共振角或共振
波长变化,就可获得被测物在界面上发生反应的信息 。在该原理基础上,通过在等离子共振装置反
应界面上修饰一层抗体分子,当抗原抗体识别后,共振峰的位置会发生位移,该位移的大小将反映固定
在金属表面的生物分子的量,进而实现免疫分析。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早在1982年Nylander等[ 9 ]就预言,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将是最具商业化潜力的一类传感
器。近年来,各种商品化的SPR型免疫传感器在免疫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中已经成为最活跃的一个分
支。SPR型免疫传感器主要包括光波导器件、金属薄膜和生物敏感膜3部分。生物敏感膜的构建是决
定免疫分析的关键。在金属表面构建生物敏感膜一般有直接吸附和共价连接2种方式。

2. 2. 1 金属膜对免疫分子直接吸附 该方式最早被用于SPR型免疫传感器生物膜的构建[ 10 ] ,其缺点在于:

(1)免疫分子无法在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生物敏感膜,致使其在金属表面覆盖率较低;

(2)固定在金属表面的免疫分子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可能损失部分活性;

 (3)直接吸附法构建的生物敏感膜存在较大的非特异性吸附。

2. 2. 2 共价连接法 Morgan等[ 11 ]利用生物素和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利用共价结合方式构建了免疫传感器。首先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生物素,然后固定一层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再将免疫分子固定在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层上。通过这种方法构建的生物敏感膜可降低金属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大大提高分析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也可采用葡聚糖法固定免疫分子,在镀金薄膜上通过烷基
巯醇形成亲水的自组装单层膜,然后通过环氧氯丙烷将羧甲基葡聚糖共价结合到巯醇自组装层上,用碘
乙酸处理葡聚糖使之产生羧基,之后用N2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和12乙基232(32二甲氨基)碳二亚胺盐酸盐活化羧基,使活化的羧基与免疫分子的功能基团(如氨基)结合而达到固定免疫分子的目的[ 12 ] 。比较而言,羧甲基葡聚糖共价结合法在商品化SPR型免疫传感器制备中应用率最高。原因在于,有序自组
装层能阻碍生物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直接接触,降低非特异性吸附,同时可通过自组装层功能基团进一步
衍生化,人工设计构建生物膜结构, 提高传感器识别能力。

关键字:等离子  共振型  免疫传感器 编辑:神话 引用地址: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免疫传感器

上一篇:RSD检测原理
下一篇:恒流源电路基本原理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0:54

基于PC+PLC等离子熔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1 引言   等离子熔射由于其温度高且能量集中,能够熔射金属、陶瓷或复合材料的特点在表面改性、功能薄膜制备和材料加工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为了保证熔射皮膜成形性与成形质量,必须在数字图像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等方法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控制与工艺优化。当前国际上几大热喷涂设备和材料生产厂家,如英国Metallisation公司、瑞士Sulzer-Metco公司和美国Praxair公司等,已推出基于PC+PLC+现场检测+过程控制的等离子熔射系统。但是由于国际上相关熔射设备价格昂贵,不能引进到国内每一个加工车间或者科研院所,因此需要自主开发适用于特定工艺的熔射过程检测与控制系统。目前国内已有基于单片机、微机、PLC等进行熔射控制系统开
[工业控制]
基于PC+PLC<font color='red'>等离子</font>熔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松下停产等离子后改革:“狠心决断”的舍与得
      CEO的烦恼   “推进改革的时候,如果不进行割舍的话,会很难决断;而割舍之后,提振剩余员工士气也非常难。”Panasonic株式会社社长津贺一宏首次接受中国媒体专访,坐在羊城晚报记者面前,他面带微笑、言语轻松,但仍能感觉出推动内部变革过程中的重重压力。   此种看起来复杂的情绪似乎不难理解:这位临危受命的松下全球运营一哥,用了一年半时间,将连续两年巨亏的百年老店重新拉回了正轨,2013上半年不单扭亏为盈,还创下了松下有史以来最好的上半年业绩,实现了1593亿日元的净利润,与前两年深陷巨亏泥潭的窘境相比,此番报表可谓亮丽,也使松下成为当下日本企业转型的亮点之一,他有放松的底气。不过,其间的艰难一直未向外
[手机便携]
机器人等离子切割是否要取代手动等离子切割?
等离子切割机是非常强大的机器,能够切穿金属。其中一些功能强大到可以穿透非常厚的碎片,像刀子穿过黄油一般。 等离子切割机是某些焊工必不可少的设备。实际上,它的作用与焊接机完全相反。与其将金属片融合在一起,不如使用等离子切割机将其撕裂。 在某个工作点上,有必要切掉一些不需要的部分,或者当您试图一起塑造某些东西时。 但是,与焊接行业中的所有事物一样,等离子切割机也在不断发展。为了切割较厚的材料,已经制造出了功能更强大的切割金属机。除电源外,自动化是一大补充。 由于这是一个危险的过程,因此机器人或机器执行此类型的工作比实际的人更安全。但是这种机器的优缺点是什么? 有些人反对机器人等离子切割,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机器人
[机器人]
索尼淡出等离子 与三星合产第八代液晶面板
继4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昨日索尼公司称,日前已经与韩国三星电子签订了关于在其合资的S-LCD公司(以下称S-LCD)生产第八代非晶TFT液晶面板的最终合同。计划投资总额约19亿美金,双方各投资一半。 据了解,该项投资于2007年秋天实际投产后,每月将实现50000只液晶面板生产量。索尼方面称,市场对大屏幕液晶电视(50英寸级)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借助这条全球最先进的(第八代)非晶TFT液晶面板生产线以及目前的第七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索尼和三星将进一步扩展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 日前,索尼中国证实,随着 液晶 在大尺寸上的突破,索尼决定淡出 等离子 市场。 索尼中国公司新闻主管康建也证实,确已停止生产新款 等离子
[焦点新闻]
胜于技术 败于江湖:等离子之死毫不冤枉
    时不利兮骓不逝。“等离子大有可为”这幅美好愿景,随着全世界最后一个等离子电视厂商长虹的资产剥离,彻底恨别历史舞台。   “外行看液晶,内行看等离子”,这是彩电圈曾经流传甚广的一句话。等离子可视角度大,亮度均匀性好;暗场动态范围大、图像层次感丰富;图像拖尾时间小,动态清晰度高;色彩还原能力好,显示色彩自然。这些先天优势曾让无数发烧友技术控为之惊叹,当初也让不少电视厂商断定,在激烈的平板电视市场之争中,等离子始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不过,好技术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能决胜江湖。当年曾与液晶电视分庭抗礼的等离子电视阵营如今早已分崩离析,拥有技术优势的等离子究竟为何会被玩死?    曲高和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以
[家用电子]
介质阻挡等离子体串联谐振式电源
 引言   介质阻挡放电(DBD)最早起源于对臭氧发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工业等离子体化学合成与分解、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由于材料科学和电力电子技术等相关学科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此促进了对介质阻挡等离子体产生系统的研究,并很快成为低温非平衡等离子体研究的热点之一。   介质阻挡等离子体装置作为一个由反应器、电源、媒质气体等组成的系统,通常要在适当的气体流量、气体压力、湿度和一定的电源电压、频率条件下工作,电源是给放电装置提供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关键技术。   本文研制和开发了大功率介质阻挡等离子体发生电源系统,通过一系列实验室和现场工程试验,获得了电源运行特性和稳定工作条件,进行了长期运行输出功
[电源管理]
介质阻挡<font color='red'>等离子</font>体串联谐振式电源
平板显示标准:踏平坎坷成大道
  2002年10月22日,对中国平板显示技术标准领域来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和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第六十六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年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IEC正式确定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光电参数测试方法”、“等离子显示器件图像质量测试方法”两项标准由中国承担。从此,中国平板显示技术标准进程拉开了序幕。   IEC平台有了话语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平板显示顾名思义就是看上去就像一个平板的显示器,实际上,平板显示的概念也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即通常是指制作厚度小于显示屏幕对角线尺寸1/4的显示器的技术。   中国平板显示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东南大学显示技术中心主任王保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最初的标准
[家用电子]
彩色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研究
    自Ash和Knoll等创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SPR I)技术以来, 使得生物分子点阵的无标记并行检测成为可能. 迄今为止, SPR I主要采用单波长激发光源, 检测到的是单色或黑白图像. 虽然利用多波长激发光源进行SPR I研究具有许多优势(比如彩色图像鲜艳动人及信息含量高等) , 并在金属膜等研究中有所应用, 但在分子类样品中的研究应用的报道则很少, 原因可能在于没有商品仪器且彩色信号复杂、分析难度大等方面. 为了探索其中的问题,并促进SPR I新方法的建立和发展, 我们自主设计并建立了彩色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Color SPR I,CSPR I
[电源管理]
彩色表面<font color='red'>等离子</font>体<font color='red'>共振</font>成像研究
小广播
最新模拟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