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第二曲线们”,何时能救主?
扫码报名即可免费领150+份行业报告
还有10大半导体精英社群等你来
本文转载自连线Insight(ID:lxinsight)
作者:晓阳
编辑:子夜
在裁员潮蔓延的2022年,小米还在扩招。
截至今年9月底,小米员工总人数从二季度的32869人扩招至35314人,环比新增2445人。新增员工中,九成是研发人员,目前研发人员在小米员工总人数中占比达约48%。放眼大厂纷纷进行人员优化的大环境,小米的动作显得尤为突出。
在红利消失、颓势尽显的手机市场,小米寻求更大成长空间的决心从未消散。2021年,疫情持续,但小米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起高端之战,拓展线下、发力海外。一年过去,小米的高端之战并不顺利,短期内难以迎来胜利的时刻。唯有寻找新赛道的机会,来缓解小米的压力。
这些年,小米在手机主业之外,陆续进入了AloT、文娱、金融、新制造等领域,但除了与手机直接相关的赛道,小米很难突出重围。
这一切,催促着小米继续讲述新故事、构建想象力。造车、人形机器人、短剧……2022年小米的动作眼花缭乱。这些需要持久战的赛道,何时能够反哺小米集团,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汽车、短剧、机器人
小米寻找新机会
在过去几年,小米发展了很多不同的业务板块。AloT作为手机业务的重要补充,可以通过硬件产品增加用户黏性,并为更高毛利的增值服务铺路,为小米贡献营收。
目前为止,小米已经推出了智能音箱、电视、笔记本等一系列硬件产品。在AR眼镜等概念性产品上,小米也不愿落于人后,今年8月,小米推出了第一款智能眼镜产品“米家眼镜相机”。拓展手机生态圈相关的硬件产品的同时,小米也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较早布局的业务板块,以文娱、金融为代表。小米的投资遍布文娱领域,将游戏和影视作为布局重点,建立起投资“内容生产+平台企业”的生态体系。相比阿里,小米文娱的发展进程并不迅速,同时,也很难突破腾讯、网易的包围。
近期,小米试图在短剧市场分一杯羹。目前,百度、爱奇艺等玩家都推出了短剧业务,小米则在近期推出了短剧产品“多滑短剧”。这一产品仅能通过快应用商城的小程序打开,此前小米OV、华为曾成立安卓联盟并建立起快应用商城。另外,“多滑短剧”中的内容都来自第三方,小米并未投资打造自有内容。
小米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并不顺利。2015年正式发力后,推出了“小米活期宝”、“小米基金宝”、“小米定期宝”等产品,也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获得牌照,但2018年P2P事件过后,金融业务被弱化,归入“互联网服务业务”中。
近两年,小米更急切地寻找新故事,不断进军新的领域,包括智能汽车、机器人等市场,不惧长期的资金投入。去年3月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愿意押上人生中所有积累的荣誉和战绩,将10年投资100亿美元实现小米汽车,作为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
小米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小米的造车支出已达18.65亿元。支出逐季增加,从2022年一季度的4.25亿元,增加至二季度的6.11亿元、三季度的8.29亿元。加入造车市场近一年半,小米也在近期给出了量产时间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总裁王翔表示,小米有信心在2024年实现电动车正式量产。
人形机器人也是小米对未来的布局。2022年8月,小米推出身高1.77米、重52千克的人形机器人铁大(CyrberOne),成本高达60至70万元,尚未到达量产阶段。更早之前,戴森在ICAR宣布将在10年内推出可以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在小米推出铁大后,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也高调亮相。
人形机器人赛道还处于早期阶段,尽管它被预测将用于工业生产、社会服务等场景中,让巨头蜂拥而至,但这一需要长期投入的复杂技术,想要实现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小米从未掩饰多元化发展的野心,汽车业务代表着营收的增量,机器人市场的布局则可能让小米的科技标签更为明显。
如今,随着行业低谷期的到来,小米的手机主业已经很难再达到市场的预期。对小米而言,产业链版图的扩大,能带来实际的业绩增长,也变得更为重要。
手机行业的寒冬没有最冷,只有更冷。
据IDC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逐渐下滑,5G概念也未能让市场迎来转机。2021年手机市场受疫情以及全球手机芯片断供事件影响。2022年前两季度甚至经历了历史上最大季度跌幅,出货量同比分别下滑14.1%、14%。
小米的手机也卖不动了。目前小米的主力机型仍是红米等中低端机型,占其销量的一半以上。市场销量疲软之外,小米也受到荣耀回归的影响。市场需求疲软,但高端手机一直具有抗风险性,从苹果的销量增速可以看到这一点。小米手机销量下滑,高端化不见起色也是重要内因。
小米的高端化曾高调而激进。2021年年末,小米12发布,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对标苹果”。此后小米又推出售价6000至10000元的折叠屏手机MIX FOLD系列,以及定价5999元起的高端旗舰小米12s Ultra。
但这两款手机都因技术不成熟受到市场争议,MIXFOLD的退货率问题尤其凸显,由于铰链和屏幕这一两个重要器件没有进行定制化开发,MIXFOLD的屏幕折痕等问题较为突出。
MIX FOLD折叠屏手机
图源:小米官网
与此同时,疫情影响之下,小米关闭了近2000家门店,而小米近一半的高端手机都是通过线下渠道售卖。华为手机受限后,苹果成为了直接受益者,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市占率提升十分微弱。
财报显示,小米第三季度营收704.7亿元,同比下降9.7%;经调整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下降59.1%。
全球化战略,正在帮助小米缓解焦虑。如今,小米近一半的营收由海外市场贡献。小米的增值服务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从 MIUI 用户的分布来看,5.64亿的总用户,其中有超过4亿来自海外市场。
过去数年,小米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前列,尤其是印度、东南亚市场和欧洲市场,成为其海外营收的主要来源。但海外市场,也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美元加息、竞争对手打价格战等因素影响。在印度,小米受此影响,三季度同比减少约200万台出货量,其他品牌正在侵蚀小米印度市场的份额。
印度之外,整个东南亚市场中,低端机都受到欢迎,本该是小米海外的主战场。现实却是,小米被其它玩家赶超。Canalys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同比下降4%,三星出货量达到590万部,市场份额占比25%,处于领先地位;OPPO位列第二,出货量达450万部,市场份额占比19%;vivo排名第三,出货量达到350万部;小米出货量达到310万部,跌至第四位。
德国街头
图源:小米手机微博
目前来看,小米进一步扩张海外规模的关键,在于欧洲市场。小米在欧洲地区的出货量市占率名列前茅,在三季度仅次于三星。值得担忧的是,自研芯片和自建系统对高端手机的加持效果明显,但小米难以突破底层技术的壁垒。
早在2017年3月,小米就推出了首款自研SoC芯片澎湃S1,但因其发热和性能短板,S1很快停产。直到2021年3月,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才推出首款搭载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的小米MIX FOLD。
想要继续在欧洲市场提升产品销量和品牌影响力,小米手机仍要构建多层次的产品结构,高端化方面也要拿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第二曲线们”短期难救主
小米的挑战比以往更大
小米的主营手机业务难以看到未来,其他业务的增量也有限。小米整体营收在本季度出现下滑,也受到了IoT硬件业务的拖累。2022年三季度,小米IoT业务的收入为58 亿元,同比下滑18.3%,创造了上市以来的最低值。
目前小米AIoT硬件业务主打产品为电视、笔记本,但两者在全球的出货量都在大幅下滑。智能家电类产品有所增长,尤其是智能空调和冰箱,但这两个大单品的销量也无法弥补整体业务的下滑。
AIoT硬件业务的增量,还来源于增值服务。从苹果增值服务表现来看,抵御风险的可能性较强。不过小米的增值业务带来的收入,和硬件产品的销量大盘有着直接联系,带来的收入还较为有限。
小米笔记本Air
图源:小米手机微博
如何展现新业务的想象力,依然是小米当下面临的难题,汽车、人形机器人、短剧等新动作,能在未来数年内给小米带来业绩增长吗?汽车市场处于竞争激烈且投入大的阶段,如今造车新势力的量产车型中,已经运用了许多较为成熟的前沿技术,也在进行技术的进一步迭代。
距离最早的智能汽车创业潮已经过去十年,小米汽车本就是后来者,不仅要追赶量产进度,还要跟进前沿技术。等到2024年真正量产时,小米汽车想要在智能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也更加艰难。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可能要放眼未来二十年。短剧方面,小米的动作较小,这一市场目前仍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发展情况仍然未知,短剧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变现实力并不明确。
这些新业务,也可能将拖累小米整体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造车和冲击手机高端市场两者之间的兼顾,是当下小米面临的难题。小米三季度研发开支继续增长25%至41亿元,其中造车约8亿元,而小米三季度的经营利润为10.29亿元。
目前,小米的现金流较为充裕。财报显示,截止三季度末小米集团现金储备为282亿元,能为造车业务提供足够的支持。
但造车需要长达数年的投入,今年8月雷军曾表示,未来五年小米将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000亿元,这超过了小米目前的现金储备,约等于其账面上所有可动用的现金资源。
在业绩低迷的时期,造车这一新业务的发展,不仅变得更加急迫,也让小米承担了更多风险。小米为了保证研发投入,削减了营销投入等开支,也调整了手机业务的销售策略。
今年9月,小米接入了京东到家、美团、饿了么的数千家门店,去覆盖3-5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不再高频快速开自营店。这是疫情期间应对线下市场销量萎靡的方式,但这并不利于小米拓展高端产品线。
小米曾经创造过不少奇迹,从手机业务到生态链的发展,小米都克服了行业门槛,找到了发展途径。对于造车、手机高端化,小米依然有着突围的决心,但这一次,竞争壁垒、技术门槛的突破将变得更加艰难,留给小米的时间也更加紧迫。
本文由全球物联网观察转载自“ 连线Insight”,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全球物联网观察立场。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点“在看”为物联网产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