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itAI量子位

文章数:10350 被阅读:146647018

账号入驻

第一次,虚拟人有了行业共识

最新更新时间:2022-05-05
    阅读数:

火了近一年的虚拟人,终于有了行业共识。

关于虚拟人的定义与分类、技术与产品、应用与价值等内容,都能在弗若斯特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找到答案。

此前,已有不少机构从不同维度,对虚拟人产业进行过分析。这份白皮书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主流虚拟人的定义、分类和构成要素,指出超级自然虚拟人是行业发展趋势,这些都是首次形成的行业共识。

共识一:虚拟人如何定义与分类

白皮书将虚拟人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广义虚拟人,指通过CG建模等方式完成虚拟人外形制作,再通过中之人联合动捕、面捕技术实现驱动的虚拟人。

另一类是超级自然虚拟人,通过AI技术“一站式”完成虚拟人的创建、驱动和内容生成,并具备感知、表达等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交互能力。

注意,此类虚拟人的重要特点在于“无需人工干预”。我们注意到,早在2019年,小冰团队就提出过AI being的概念,与白皮书中描述的超级自然虚拟人完全吻合。

小冰框架内的AI being:观君、夏语冰、崔筱盼、何畅、小冰、陈水若、N小黑、N小白、冯小殊

共识二:超级自然虚拟人六大核心要素

白皮书认为AI being更具有发展潜力,代表着行业趋势。所以,白皮书又进一步援引小冰团队提出的六大要素,对AI being进行了更详细的界定。

  1. 虚拟人第一要素是Persona(性格),虚拟人应该像真人一样,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2. 第二是Attitude(立场),在性格相似的情况下,立场呈现多样性,可积极,可消极,也可保持中立;

  3. 第三是Biological character(生物学特征),比如声音,面容等;

  4. 第四是Creation(内容创造),虚拟人应具备包括文本、声音、视觉等内容创造能力;

  5. 第五是Knowledge(知识),即具备不同行业的知识图谱,可作为“定向人才”服务于各行各业;

  6. 第六是Skill(技能),技能相比知识更通用,比如,我们撰写人工智能的文章,既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也需要使用Word和输入法的技能。


超级自然虚拟人六大核心要素

白皮书认为,超级自然虚拟人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六大要素,才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但不限于虚拟员工、虚拟专家、虚拟陪伴、虚拟偶像等,这些都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现阶段,已经出现了一些超级自然虚拟人的雏形。白皮书着重分析的“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观君”(以下简称观君)便是代表之一。

观君来自小冰团队,他在全球顶级赛事中全程参与训练,并辅助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取得两金一银的战绩,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助力体育产业迈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一步。它的成功很有借鉴价值,白皮书以观君为例,从行业痛点、技术与产品价值、泛化推广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虚拟人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与可能性。

共识三:虚拟人行业的发展趋势

白皮书详细梳理了虚拟人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萌芽阶段”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百花齐放的时期被定义为“成长阶段”,以AI being为代表的虚拟人,正与中下游产业链,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

白皮书还对现阶段中涌现出的主流虚拟人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包括创建、驱动、交互能力、应用场景、发展前景等五项核心指标,小冰公司在综合实力评定中位列第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商汤科技等紧随其后。

白皮书认为,未来十年,虚拟人行业将进入“成熟阶段”,虚拟人的多样性与成长性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小冰团队此前也提出过类似观点,并称未来AI being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他们和人类一样,会具备独一无二的性格、立场和生物学特征。每个AI being的内容创造能力、知识和技能,都会通过与人类用户或者其他AI being的交流产生相互影响,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人与AI being混居的社交网络和内容,并纵向延伸至各个应用领域。

*本文系量子位获授权刊载,观点仅为作者所有。


—  —

「智能汽车」交流群招募中!

欢迎关注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小伙伴们加入社群,与行业大咖交流、切磋,不错过智能汽车行业发展&技术进展。

ps.加好友请务必备注您的姓名-公司-职位哦~

量子位 QbitAI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科技前沿进展日日相见 ~




最新有关QbitAI量子位的文章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TI培训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