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消息频传之际,一道难于跨越的生存之坎已横亘在所有本土IC设计企业的面前。
2007年7月20日,珠海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下称“珠海炬力”)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财报。
与去年同期和今年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珠海炬力的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在此之前,另一家国内知名IC设计企业中星微电子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结果显示,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690万美元,净亏损高达380万美元。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在纳斯达克上市的IC设计企业,珠海炬力和中星微电子同时出现利润下滑的情况已经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IC销售总额增长33.2%,达到607.2亿元,但与去年同期48%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缓。值得注意的是,IC设计销售额是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其去年年均49.8%的增长记录已经不再。在这一背景下,尽管国内晶圆代工巨头中芯国际CEO张汝京一再表示“对IC设计长远发展充满信心”,但行业分析人士还是指出,珠海炬力与中星微电子业绩下滑足以说明国内IC设计企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IC产业向中国聚集程度的提高,类似台湾联发科等IC设计业巨头也会不断从高成本地区转向国内。这意味着以往国内企业以数量取胜的状况将发生重大改变,接下来或将是一轮残酷的优胜劣汰和企业间的不断整合。
价格压力只是表象
关于今年第一季度的亏损解释,中星微电子在财报中除了强调季节性因素和微软操作系统Vista推迟发布造成的影响以外,还特别提到产品的价格因素。而三年前就推出第一款MP3控制芯片的珠海炬力,干脆把价格压力作为利润下滑的直接理由。珠海炬力董事长李湘伟抱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价格随着市场的日渐成熟而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而我们在人力资源、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却在一路增加。”
价格压力是否就是IC设计企业市场表现不佳的真正原因?对此,行业研究机构In-Stat负责中国电子产业研究的主管Raymond Yan提出了否定意见。他表示,就公司个体而言,尽管IC设计市场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中国IC设计行业整体上是稳定增长的,中星微电子与珠海炬力利润下降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公司规模小,产品与不断涌入的国际竞争对手雷同,并以低端市场为主”。
据悉,国内目前大约有600家IC设计企业,设计的最高水平是90纳米,但相对于国外先进企业依然显得水平低和规模小,国内最大的IC设计企业与全球最大IC设计公司年销售额之比是十几亿元和300多亿元的差距(截至2006年年末)。在产品结构上,国内设计企业主要以传统的智能卡、模拟产品和消费类产品为重点,而占全球市场份额80%的通信、计算机和汽车电子等中高档应用市场则鲜有涉足。
“高端意味着高利润,低端市场由于没有进入门槛,不仅竞争者云集,利润也会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日趋微薄。”行业人士说。
去年,国内IC设计业的销售收入为186.2亿元,同比增长49.8%。虽然是IC产业中增幅最大的,但这当中有企业数量增长因素在支撑。而由于我国具有业务垂直整合能力的半导体公司还属凤毛麟角,IC设计企业自然成为IC产品开发的中坚力量。但设计企业普遍偏小的规模和产品结构的不尽合理,却严重制约了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后劲。
“尽管国内IC自给率2006年官方的统计为21.9%,但真实的数字可能只有8.3%。”分析人士指出,自给率不是以设计能力定论,而是以进入整机系统中的数量为准。很多时候,国内IC设计企业的尴尬不是设计不出芯片,而是设计出来的芯片卖不出去——制造商不放心。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组件在2004年后的进口额每年以2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去年,进口额已达1035亿美元,而出口额仅有200亿美元!
寻找新的增长点
如何才能阻止利润下滑?关于这个问题,国内IC设计企业其实早已留意。
2006年下半年,当繁荣了数年的MP3解码芯片产业颓势尽显之后,国内IC设计企业最先把安防产业当成突破口。据称,这主要是安防产业近几年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的原因。截至2006年年底,国内两万多家安防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已超过1000亿元。“不少IC设计企业兴冲冲地进去,但大多在今年初就退了下来,它们不能接受自己赚取的利润仅为国外技术企业1/5不到的残酷现实。” 知情人士说,“这虽然是一次不成功的抗争,但却使得它们(IC设计企业)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出路并无法绕过核心技术这道坎。”
进入2007年,3G的火热再次为IC设计企业打通了另一条成长的大道。信息产业部的调查预示,今年将是3G商用爆发性发展的一年。未来5年,中国3G用户将达到2.66亿户,这必将给终端产品和半导体业带来巨大商机。而事实也证明,为应对3G时代带来的手机多媒体芯片市场变化,本土设计企业纷纷做出战略调整。
在发布第一季度财报当日,中星微电子CEO邓中瀚也明确表示,公司将通过高端市场的开发和借助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大唐3G手机上的应用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益。据悉,中星微电子在今年6月初就与微软(中国)在北京达成了协议,双方同意深化“微软-中星微多媒体技术中心”在数字多媒体应用领域的合作,并将其延伸至移动多媒体领域。与此同时,坊间还传言电源管理芯片项目也已成为这家公司的下一个目标。
珠海炬力方面,为满足消费者对高端视频播放的需求,今年年初,它开始提供新一代的13系列产品,充分表明对低端市场“红海”本质的深刻认识。李湘伟本人就乐观地表示,“这些新品将帮助公司走出第二季度业绩不佳的阴影。”据他透露,珠海炬力正努力提高既有产品的性价比,希望能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至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李湘伟指出,珠海炬力将致力于多媒体音视频处理芯片的研发。目前,公司正全力开发第二代移动多媒体平台,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我们希望未来的产品可以在MP4、PMP市场上再次复制MP3主控芯片的奇迹,拿下50%的国内市场。” 李湘伟说,“珠海炬力的客户已遍布欧美,将来还会加大国际营销力度,把更多的新兴国家也纳为营收成长的重点。”
任重而道远
今年3月8日,环球资源电子业务部总裁Mark Saunderson曾在北京表示,“中国正从IC制造转向IC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增长强劲的电子消费将帮助本土IC设计企业在年均收入与产品设计精密度等方面拉近与台湾地区及韩国同行之间的差距。”不曾想,话音刚落便传出领头企业中星微电子与珠海炬力利润下滑的消息。
《IT时代周刊》了解到,国内设计公司的业务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系统商定制的IC,具有市场渠道但没有设计能力的企业定制的IC,以及其他IC设计公司为了加快产品上市、降低开发成本而定制的IC。但在这当中,绝大部分的业务是不能打上设计公司自己品牌的。对于这种“兼职”设计服务现象,IC设计服务公司芯原科技CEO戴伟民坦言,目前国内大多数IC设计公司还在生死线上挣扎,“兼职”也是无奈之举。但市场分析人士担心,在自主品牌长期缺失后,面对越来越多具有强大品牌优势的国外对手,又该如何获得胜算?
如今,中国IC产业的持续升温刺激外资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它们不仅建设本地研发和客户服务团队,与国内代工厂进行更多合作,甚至还直接收购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IC设计企业。
以电源管理IC为例,继2005年来自硅谷的龙鼎微电子吃下美矽半导体,以及2006年美国研诺科技以2200万美元高价收购上海崇芯微电子后,今年1月8日,美国Cirrus Logic公司也宣布以1050万美元收购成立不足3年的科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科圆半导体致力于单节锂离子电池保护IC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制作,其出售前的年营业额接近500万美元。可靠消息称, Cirrus Logic收购科圆半导体,是因为看好它在笔记本电脑配套电池和大容量手机锂离子电池设计方面的突出能力和未来市场的巨大需求。
行业整合,外资企业唱主角,这不应是国内IC设计企业愿意看到的景象。但目前它们也只能接受现实,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自身缺陷的弥补上。
有人士认为,“硅谷熟练IC设计的人才有40万,而中国只有1万人左右。”虽然无从考证这组数据的准确性,但国内IC设计人才短缺已为业界共睹。按道理,目前国家设立的17个IC设计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有数千人之多,应该是“人才济济”的,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做了解释:学生动手能力太差。除部分高校承担科研课题及与企业合作项目外,很多IC设计专业学生因为项目成本过高而很难接触到实际项目。这一问题又与教育模式有关,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
“中国IC设计产业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半导体产业知名评论家莫大康指出,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国家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已公布第一批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企业名单,入选的94家企业无一不偏重于制造领域。这也预示着即将出台的半导体新政,尚未顾及设计方面。
关键字:纳米 模拟 智能 数字 编辑: 引用地址:https://news.eeworld.com.cn/news/market/200709/20562.html
上一篇:Tower获美国IDM厂大订单 Fab2采用130nm量产在即
下一篇:天宏计划总投资37亿元 多晶硅项目咸阳开建
推荐阅读
- PC产业驶入创新超车道,英特尔蓉城撬动AI新引擎
- 与产业聚力共赢,英特尔举行新质生产力技术生态大会
- “新”享5G-A万兆网络前沿体验 高通携手产业伙伴亮相第二届链博会
- 英飞凌推出符合ASIL-D标准的新型汽车制动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三相栅极驱动器 IC
- 南芯科技推出80V升降压转换器,持续深耕工业储能市场
- 法雷奥与罗姆联合开发新一代功率电子领域
- 贸泽电子开售能为电动汽车牵引逆变器提供可扩展性能的 英飞凌HybridPACK Drive G2模块
- 德州仪器新型 MCU 可实现边缘 AI 和先进的实时控制, 提高系统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 瑞萨推出高性能四核应用处理器, 增强工业以太网与多轴电机控制解决方案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