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汽车中了合资的毒

发布者:诗意世界最新更新时间:2013-05-27 来源: 车云网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年销售额有望从去年的1900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3100万辆。在未来七年内,中国内地将形成一个欧洲规模般大小的市场。

《经济学人》最近推出一期汽车特刊,提出虽然在过去十年,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家庭购买了私家车,并在中国创造了许多有关汽车制造、销售和维修的新就业机会。但中国政府似乎对此不太关心,他们更在意无法在本国建立能够与外国汽车制造商相抗衡的自主品牌。

《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像英国以及最近的俄罗斯所采取的较明智做法:只要企业蓬勃发展,并创造大量高薪工作,汽车厂所有者的国籍以及汽车引擎罩上的标志都不重要。

以下是该期汽车特刊中的《中国,用钱包投票》一文。

中国车企中了“合资”的毒

曾经有人预计,对全球老牌汽车制造商而言,近些年中,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以及几家心怀国际野心的印度汽车制造商)将构成最大的威胁。但是,这一预言至今尚未成真。

根据中国政府在1994年制订的计划,现在应该有两到三个世界级的中国制造商能与通用(GM)、丰田(Toyota)等相抗衡,但这种情况并未发生。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由于消费者多购买国外品牌,本土品牌已日渐被边缘化。

早期,中国汽车企业从与国外伙伴建立合资企业开始起步。中国政府本希望,随着国内企业学会如何按国际标准制造汽车,这些国外合作伙伴将被迅速抛弃。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本土企业仍然完全依赖于其国外合作伙伴,从技术知识到市场营销均是如此。正如一位前工业部长所说,“合资车企就像鸦片一样让我们上瘾。”

正如伯恩斯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研究所指,中国街道上到处都是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并且这些车大多是在中国的合资工厂里生产的,而国外的合作伙伴从中攫取了相当一部分品牌和技术使用费。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从2009年底的约30%下降到了2012年年底的不到26%。去年,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汽车是福特福克斯(FordFocus)。其余的十大最受欢迎的汽车中,包括四种大众(VW)车型、三种通用车型和两种现代(Hyundai)车型。

如果中国制造的是他们自己的汽车,那么该国最大的企业将接近世界级规模,但他们所生产的大部分汽车都是在其国外合作伙伴指导下的外国品牌。

中国汽车企业规模一览

为了这项研究,伯恩斯坦的分析师购买了两辆相当受好评的中国汽车(吉利的一款轿车和长城的一款SUV),并将其带到欧洲来进行道路测试和“拆解”,并由专业工程师来对其实施生产质量检查。即使中国企业似乎已在车身制造等领域取得一些进步,但整体而言,他们的汽车制造技术还很糟糕,并且不具备驾驶舒适感。

该研究得出结论是:如果没有国外企业的帮助,中国仍需五到十年才能达到全球汽车制造标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购车者也持有相同观点。

中国制造商正在努力追赶,但他们不得不花费大价钱来从国外工程师和顾问那里购买意见,有时,甚至以高达每年50万美元的薪金来以吸引国外专家。与此同时,他们对基础研究却不够用心,这意味着他们将越来越依赖于国外汽车制造商或国外零部件制造商。

上汽(SAIC)和吉利(Geely)这两家中国公司收购了拥有有用技术的国外企业。上汽吸收了英国的罗孚集团(RoverGroup)的残余技术,而吉利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Volvo),但到目前为止,这两家企业似乎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大利益。

由于最初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中国政府近期强迫国外汽车制造商与其中国当地的合作伙伴创立新的“合资品牌”,希望当地企业能够摆脱对国外技术和款式的依赖。但外国制造商和中国制造商似乎都不热衷于此,并且该政策也可能同样很容易地增加本地企业对国外企业的依赖。

同时,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这促使该国政府对汽车排放施加严格的西式排放限制。这很可能会扩大外国公司(他们已经在本国市场中的低排放汽车上做出了很大努力)和当地制造商之间的技术差距。

中国的“通用”在何处?

有些人担心,中国政府很快将采取极端措施,强制外国汽车制造商向其中国合作伙伴转让更多的技术,并迫使外国制造商减少专利使用费。但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XavierMosquet估计,中国终将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与其扶持缺乏竞争力的国家冠军企业,倒不如拥有强大的外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能为中国创造高收入的工作机会。他预测,政府不会直接宣布该项政策转变,但人们能够感觉得到。

即便如此,西方制造商仍预期中国终将出现几个有竞争力的汽车制造商。菲亚特集团(Fiat)的马尔乔内说:“我一直对此感到担心”。随着他们竭力夺回当地的市场份额,并向国外倾销过剩产品,他们可能会在普通汽车市场引发价格战,侵吞国外巨头的利润。

中国政府曾多次谈到要整顿合并本国100多家汽车制造商,但这部分企业中,很多都归势力强大的省、市政府拥有,或者由他们资助,而这些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建议充耳不闻。

新进入者还在不断涌现——在3月份的日内瓦车展上,中国初创企业“观致”(Qoros)以一款漂亮的原型车引发了一场轰动。该公司是由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奇瑞(Chery)和以色列航运巨头伊丹·奥佛(IdanOfer)共同创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该公司正在上海附近的常熟市建设一家工厂,初定为15万辆的产能。观致计划总融资将达27亿美元,其中奥佛拥有50%的股权。

奥佛坚信:“总有新品牌的立足之地”,并表示,在航运业,他有时要等待长达十年才获取利润,他对此已经非常习惯。但他可能知道,要想在注重地位的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他首先必须将其至少一些汽车出售给有见识的欧洲人,让这些人来引领消费潮流。

引用地址:经济学人:中国汽车中了合资的毒

上一篇:电动车休克 解读中国新能源路线之争
下一篇:博世自动驾驶技术在德国路试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