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无线充电现状与今后发展

发布者:快乐飞翔最新更新时间:2019-03-13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翻译自「monoist」关键字:汽车  无线充电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几天发生了关于EV(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要事情。关于EV的无线充电,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WiTricity和大型半导体公司Qualcomm(高通)一直在进行激烈的国际标准化的竞争。但是,WiTricity收购了Qualcomm的EV无线供电业务部――“Qualcomm Halo”。所以,关于标准化的竞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应该很快就会达到实用化吧。在汽车开发方面,笔者有一些无线充电方面的经验,所以想谈谈无线充电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


要说无线充电和我的关系还要追溯到10年前。在汽车厂商进行EV开发的时候,说起当时的充电方式,有普通充电和快速充两种方式。快速充电是与其他企业共同开发,经过许多实证测试,2010年命名为CHAdeMO并导入市场。在此之前都是普通充电,对于行驶距离较短的EV来说,快速充电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


但是,不论是普通充电还是快速充电,都需要把电缆插入到车辆里。下雨天的时候操作不方便,而且对很多女性驾驶员、年龄大的驾驶员也都是操作不方便。这和把手机放在家里充电这一操作方式完全不同。难道就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了吗?


这时,听说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WiTricity开发了不用电缆也可以充电的技术,于是就和WiTricity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面谈。当时还只有100W左右的供电能力,不用电缆的情况下,电火花甚至飞到了50cm~100cm的范围,甚至可以点亮灯泡,这一点很令人震惊!虽然供电能力比较弱,但还是感到了其未来的潜力!到2011年左右,实现了1,000w左右的供电能力,几乎接近了可以用于EV充电的水平。


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著名物理团队在2005年公布了一种原理为磁场共鸣式的无线供电技术,随后,这一物理团队独立出来(Spin Out)并于2007年成立了风险投资企业――WiTricity。WiTricity主要从事于获得无线供电相关的专利,经营Royalty Business(专利收费)业务。其自身并不制造和销售无线充电设备,而是向其他制造厂商提供专利和技术。另一方面,Qualcomm也对无线充电很感兴趣,做了很多研究。笔者接触的时候,总的来说,Qualcomm对其自身的手机业务中的芯片业务颇感兴趣,并说不会从事机器本身相关的业务。但是,从2013年收购新西兰大学研究员开发的“Halo IPT”以来,Qualcomm似乎又调整了其商务的方向。


统一无线充电规格


图1:WiTricity收购的“Qualcomm Halo”。(图片出自:日本电动化研究所)


两家公司关于无线充电的不同点


那么,我想在此整理一下关于无线充电的方法。关于无线充电,以前有采用电磁感应方式和微波输电的方式等,不过,磁场共鸣方式与其他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送电距离和效率。为了确保汽车底部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大约需要20cm-30cm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距离内进行送电,如果追求更高的效率的话,就可以让磁场共鸣方式来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虽然研究了很多种方式,对于EV充电,还是磁场共鸣方式比较占有优势。WiTricity和Qualcomm Halo虽然在线圈的形状和共振器的位置上有差异,但可以说二者都是磁场共鸣方式的一种。


迄今为止两家公司进行了激烈的关于国际标准化的斗争,进入2019年,WiTricity接手了Qualcomm持有的技术、许可权、大约5,000个专利权。关于线圈卷起的方式,Qualcomm Halo一直力推的是Double D(DD)这一独特方式,WiTricity正在把其主张的Circular Type(圆盘状)方式和Halo的技术统合在一起。


另外,无线充电和快速充电也不一样。当前国际标准力求的无线充电不过是3kw-22kw的水平,而且输送电力是以家庭用电网为前提的,也就是普通充电和中速充电。另一方面,这和以大电网为前提的快速充电50kw-400kw、或者中日共同开发的超高速充电900kw完全不一样。


迄今为止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的汽车厂商、汽车零部件厂商分为两个阵营进行研发,但是,通过此次收购,WiTricity具有了绝对的引领优势,可以实现技术一体化、促进国际化标准和线圈设计的标准化。下图展示了探讨无线充电技术的企业(按照轿车类型来分)。


图2:探讨无线充电的企业(按照轿车类型来分。)图片出自:日本电动化研究所


达到实用化的课题是什么?


如此来推进国际化标准是比较理想的,但是,这一切都会如期解决吗?很多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解决课题,不过笔者认为实用化的课题大致分为以下8个,其中我向列举3个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


1.汽车的车体布局(Layout)


对汽车厂商来说,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无线充电设备并不是安装在了所有的车型上,汽车厂商应该是选择性地安装在了一部分车型上。今后根据需求的高涨应该会成为标配。但是,如果只安装在一部分车型上的话,车辆下侧就要安装被称为Resonator(共振器)的无线接收电的设备,而车身和地面的间距就会增大,对于如何在设计方面区分标准车和无线供电车,汽车厂商应该会很苦恼吧。另外,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飞石、如何设计防御结构,这些都是关于汽车底部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的课题。当然汽车重量的增加也会影响冲撞时的安全性。


2.互换性(兼容性)


有时也被称为Interoperability(相互作用性、互换性、兼容性),车辆本身和地面输送电力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无论什么车辆进来,地面装置都需要没有任何问题地进行顺利地充电。但是,现实中却相当困难。


以快速充电的例子来说,以日本的CHAdeMO协会为中心,正在制定担保运用兼容性的认证制度。也就是说,快速充电厂商会在这个协会指定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试验,随后,这个协会会审核来自认证机构的书面内容,再发行认证,确保兼容性。在无线充电方面,不是也需要某种认证机构吗?


3.降低成本


虽说EV现在已经很便宜了,电池和其他动力总成(Powertrain)零件价格还是很高,所以比汽油车价格高。无线充电设备最初将由车辆和地面设施一起捆绑销售吧。而且,地面设施也需要安装吧。为此,如果对初期的销售台数不怎么抱有希望的话,估计会抬高销售价格吧。初始阶段是不是可以考虑补贴等支援方式呢?


图标3:关于无线充电的课题。(图片出自:日本电动化研究所)


从中国的雄安新区开始普及?


那么,无线充电将会从哪里开始普及呢?最有可能的地方是不是新能源汽车销售急速增长的中国呢?2018年中国的汽车销售台数为2,808万辆,与2017年相比减少2.8%,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反而增加了62%,增加到126万辆。而且,中国国家能源局于2015年公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并在第13个5年计划(2016年-2020年)中设定了普通充电和快速充电的各个区域的目标。预计无线充电的目标数值也将包括在接下来的第14个5年计划(2021年-2025年)中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城市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位于北京西南105km的地方,是分散首都功能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城市。为此,区域内有可能计划全部只行驶无人驾驶车辆,与无人驾驶车辆(包括轿车、公交车)具有良好兼容性的无线充电技术将会在雄安新区验证,而且预计是世界级的试验场地。至于公共汽车,用于输送电力的Resonator(共振器)肯定不是在地面,而是像路灯一样从公共汽车的上方对公共汽车进行输送电力。


那么,日本又是怎么样呢?由于日本的EV销售数量还比较少,日系汽车厂商应该也在面向中国市场进行开发。在日本市场,应该先从家用汽车开始吧。也就是说,房地产商会逐渐推进太阳能发电、家用蓄电池、V2H功率调节器(Power Conditioner)等关于充电和放电的机器的设施问题,通过房地产商的推荐、汽车厂商的介绍等一步一步进行完善设施吧。但是,对于日本的零部件厂商来说,销售量不会太多,截止到2030年左右都要“忍耐”……或者可以考虑进入颇有前景的中国市场。


此外,还有其他值得期待的领域。其一是双向供电。既可以从地面设施向车体供电,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开发新机器,也可以灵活运用作为V2X的双向供电机器。但是,并不是一下子就得以实现,一般认为首先开发的是从地面设施向车体进行无线充电的单一功能。


日本的大学和很多相关人士都比较关心的是行驶中的无线充电技术。这是一种一边供电、一边可以行驶的系统,已经在英国和韩国的实际道路上开始进行试验了。这样,无线充电终于向实用化开始迈出了一大步,也期待今后可以开发新的技术,这是值得期待的领域。


我想起了访问WiTricity时的场景,他们挂的不是爱迪生的肖像、而是确立电磁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的肖像。去世140年后会以这一的形式为社会做贡献,恐怕本人也没有想到吧。


关键字:汽车  无线充电 引用地址:汽车无线充电现状与今后发展

上一篇:盘点10款汽车智能钥匙,技术布阵走到“十字路口”
下一篇:Diodes 推出车规级 PCI Express (PCIe) 4.0 频率产生器与缓冲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20:24

英特尔发力中国智能座舱市场,携手本地伙伴打造软件定义汽车新体验
2024年4月29日,北京—— 汽车智能化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何有效利用创新技术塑造软件定义、可持续、可扩展的车载体验是汽车厂商构筑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英特尔顺应发展趋势,将借助全新的智能座舱整车平台方案和AI增强型软件定义汽车SoC系列,助力中国市场探索设计和制造智能座舱的新方式。 英特尔整车平台方案领跑软件定义、可持续、可扩展的未来 英特尔采用整车平台级方案,汇聚创新的架构基础和成熟的产品技术,帮助客户打造软件定义、可持续、可扩展的汽车。 依托英特尔在数据中心领域的丰富经验,英特尔将帮助客户实现真正的软件定义架构。 英特尔AI增强型软件定义汽车SoC集成了先进的AI PC和数据中心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强大的算
[汽车电子]
英特尔发力中国智能座舱市场,携手本地伙伴打造软件定义<font color='red'>汽车</font>新体验
广州打造中国氢都,氢燃料电池汽车提前5-10年
总投资大约8亿人民币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在广州市黄埔区正式落户。根据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与鸿基创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建设该项目。该项目的落户不仅填补了中国高能量密度膜电极制造的空白,还能让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提前5-10年。     填补南方空白,广州预打造“中国氢谷” 随着能源的日渐枯竭,发展 氢能 源已经成为了中国和全球能源结构转变,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经之路。而氢能源也是目前已开发的能源中,未来最有潜力,最清洁环保,回馈价值最大的能源之一。在2017年上海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性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之后,武汉、北京、张家口、如皋、西安、郑州等等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加入到了
[嵌入式]
苹果汽车为什么突然不造车了?
昨天汽车领域最大的新闻就是苹果公司取消了 自动驾驶 电动汽车 项目,这个决定令近2000名参与项目的员工感到震惊,同时让我们所有汽车产业相关的人也感到惊讶。 苹果这个项目启动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耗资数十亿美元(算上人力百亿美元肯定是有的),干着干着不顺利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最终认为这并非可行项目。苹果首席运营官和项目副总裁宣布了这一决定,将导致项目团队逐步缩减规模,员工将被调往 人工智能 部门。而美国汽车行业的首席科技代表, 特斯拉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也祝贺苹果的决定。苹果最近是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压力,取消汽车项目意味着终结了名为“泰坦计划”的努力,苹果将转向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 苹果造车的简史 苹果正式筹备进
[汽车电子]
使用48V分布式电源架构解决汽车电气化难题
轿车、卡车、公交车及摩托车制造商都在快速为其车辆实现电气化,以提高内燃机的燃油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电气化选择很多,但大多数制造商都没有选择完全混合动力总成,而是选择 48 伏轻度混合动力系统。轻度混合动力系统除了有传统 12V 电池之外,还新增了一款 48V 电池。 这可增加 4 倍的电量 (P = V • I),用于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等重负荷。48V 系统可为混合动力发动机供电,在节省燃油的同时,更快、更平稳的加速,以提高车辆性能。额外的电源不仅可为转向、刹车以及悬架系统提供支持,而且还可增加新的安全、娱乐及舒适特性。 引入 48 伏轻度混合动力系统,一旦完成设计,会有很大的优势。克服对长期存在的 12 伏供电网络 (
[汽车电子]
使用48V分布式电源架构解决<font color='red'>汽车</font>电气化难题
儒卓力发布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儒卓力(Rutronik)提供专为应对最具挑战性客户应用而量身定做的特定产品和服务系列。 RUTRONIK POWER系列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用于为复杂的系统提供能量转换,不论是开关、驱动还是连接电阻、电容或电感负载。 儒卓力亚洲营销总监黄志京表示,现在各种因素正在融合,推动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占用空间更小的供电解决方案。 中国市场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特别有兴趣,这是主要的增长推动因素,而且这个市场需要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生产和国内消费两方面,中国现在都已成为了世界最主要的汽车市场。 快速经济增长带动了客车和商用车在整个中国市场的需求高涨,车载电子系统的需求亦随之增长。 此外,中国前瞻性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推动了电动汽车(
[半导体设计/制造]
汽车以太网有望替代CAN,成为车内唯一总线
汽车当中包括安全系统、信息娱乐系统和ADAS系统等等系统。这些系统之间需要相互配合。汽车中的一个趋势是,把所有这些系统通过网络连起来。 预计到2025年,所有的汽车都将实现联网。到2035年,将有75%的汽车实现无人驾驶。一方面,汽车中有越来越多的设备加入,另一方面,汽车中有各种各样的网络,包括CAN总线、LIN总线、FlexRay、MOST和以太网等。未来汽车中亟需有一个通用的高带宽网络,来替代所有的现有网络。现在来看,汽车以太网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网络。 日前,在由Aspencore旗下《EDN电子技术设计》、《EET电子工程专辑》和《ESM国际电子商情》共同举办的Tech Shanghai汽车电子设计论坛上,博通
[汽车电子]
安森美加大技术投入,面向下一代自动化和电动汽车
复杂的自动化系统越来越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和体系架构,以最大化效率并增加多个行业的灵活性。现代自动化包括一系列技术,其机械学范围从液压到气动,从电气和电子到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 安森美宣布了几种用于下一代工业解决方案的技术。在高级封装,电机控制和GaN / SiC解决方案方面的投资包括大功率模块,单/双面冷却和双面直接冷却封装等。 汽车行业将加大对自动化和电动汽车的创新投入。尽管电动汽车(EV)都会承诺自己的续航里程,但续航的焦虑,可变的能源成本和充电速度问题仍然是当今电动汽车用户的担忧。 安森美市场营销与战略团队Ali Husain与安森美全球汽车战略与业务发展副总裁Joseph Notaro在接受Power Elec
[汽车电子]
2023中国汽车智能化供应商收入排名TOP50
佐思汽研推出“2023年中国汽车 智能化 供应商收入排名TOP50”,本次排名限国内供应商,主要包括 智能座舱 、 智能驾驶 、智能底盘、 智能车 联、智能照明、低速 无人驾驶 等汽车智能化业务。本排名表的上市公司收入,不包含汽车智能化之外的收入。
[汽车电子]
2023中国<font color='red'>汽车</font>智能化供应商收入排名TOP50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