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产业的风口已经形成 智能车载系统百家争鸣

发布者:温柔的爱情最新更新时间:2019-03-21 关键字:智能车载系统  智能汽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智能手机就是“掌上电脑+手机”,除了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外,还实现了电脑的基础功能,这一切离不开手机操作系统的出现,从谷歌Android、苹果iOS、微软windows phone 、诺基亚Symbian、黑莓BlackBerr OS等手机系统“百家齐放”的局面,到如今只剩Android与iOS引领手机智能时代。

当前,随着汽车产业升级,智能汽车产业的风口已经形成,其中不同于传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的智能车载系统已经成为时下各大车企、互联网企业追逐的“香饽饽”。

智能汽车产业的风口已经形成 智能车载系统百家争鸣

互联网企业抢滩车载系统

在国外互联网公司中,苹果对车一直情有独钟,外界也希望苹果能够造出像苹果4S手机一样划时代的“苹果汽车”,不过2013年,苹果宣布进军汽车行业,首先造出的是一款可以连接手机的车载系统—CarPlay,苹果CarPlay的发布向科技领域的其他企业释放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要争夺智能车载系统市场,目前的苹果CarPlay已经支持全球62家车企500多款车型。

面对汽车系统蓝海市场,谷歌作为手机开源系统霸主,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在2014年的I/O大会上Google推出了第一款针对车载平台使用的Android应用与服务的Android Auto之后,截止到2018年,Android Auto支持超过50家汽车制造商500多款车型。从功能应用到所支持的车型上,苹果与谷歌难分伯仲。

CarPlay和Android Auto的技术优势是在手机时代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资源,谷歌和苹果都在试图将这一优势带入汽车场景。此时的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冰冷的铁皮机器”开始变得有“温度”和智能化,所以在太平洋彼岸的“BAT”同样也在车载系统领域展开了正面“交锋”。

其中,阿里AliOS 目前在市场扩张的步伐相对较快,阿里将YunOS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升级成为AliOS之后,将目光定在智能车载系统领域,AliOS更像是一款基础开发平台,例如东风雪铁龙SUV云逸搭载的系统就是基于AliOS的斑马智行系统;与阿里的偏底层架构定位不同的是,百度CarLife与腾讯AI in Car更集中在上层轻量应用,车机与手机映射功能都是两家公司系统的卖点之一,不过两者也存在差异化竞争,百度CarLife的开放,让其生态铺得更广,腾讯AI in Car的车载社交更加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对“BAT”三巨头而言,车载系统本身也能直接为其各自的服务生态开拓入口。互联网企业发力车载系统,吸纳更多传统车企加入自己的生态系统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互联网自身做足功课,理解汽车逻辑,还需加大对汽车工程的人才得培养和用户画像的积累,完善车载系统功能体验。

车企不甘沦为“硬件提供商”

在车载系统的“战场”,车企往往只有选择权,而缺乏技术的主导权,随着传统车企变革的神经被挑动,车企也正开始领导车载系统的技术,或自研,或与汽车零部件厂、互联网企业共同开发车载系统。在豪车队伍中,自主研发车载系统已经形成一股热潮,像宝马的idrive、奔驰的COMAND、奥迪的MMI等,这些车企不再依靠Tier1的技术产品输出,自研的系统也已经应用在自家量产的车型上。

特斯拉除了开创了中控大屏的时代,搭载的车载系统可以列为时下智能车载系统的模板,特斯拉通过不断升级,其车载系统的智能功能越来越“人性”,在特斯拉Model 3新款Version 9软件视频中,车辆可感知到周边的自行车,能够将前者从各类车辆中筛选出来。

与国外车企自研形成对比的是,国内的自主品牌“清一色”的选择与互联网企业共同研发。在2015年,长安与联通、远特科技联合推出了in-Call3.0系统,搭载in-Call系统后的长安睿聘CC、逸动等车型瞬间拉升了格调。不过可惜的是,长安系统in-Call系统虽然比上汽荣威与阿里合作的斑马系统要早出现,但名声却不及斑马系统响亮,其中除了斑马作为独立的车载系统服务商,自身会投入市场品牌推广之外,带有阿里属性的车载系统,自然在应用上会融入了“阿里系服务”,在应用级上较有优势。

不论是豪华车企还是国内的自主品牌,除了将汽车打造成一款升级的智能网联汽车,拉动市场销量之外,汽车升级成为一款智能硬件俨然是趋势,车企们不愿意将自己归为“硬件提供商”,只有成为汽车界的“苹果”,未来在产业中才能掌握话语权。

车载系统如何打造硬核竞争力

一款智能好的智能车载系统要实现的是车与人、车与车、车与交通设施、车与网络等“车与万物”的融合互联,重要的是车主进去汽车后,应该“抛弃”手机,让车载系统“接管”你在开车途中所有的服务。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车型所配备的车载系统让人完全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高昂的车载系统敌不过十元的手机支架”,值得汽车人反思。

另外,随着车载系统所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车载系统所搭配的屏幕越来越大了,但真正与“巨屏”相匹配的功能少之又少。从UI界面,高清显示上来看,大屏确实让车载系统的科技感显露无疑,同时也在车载系统的“人性化”在逐渐丧失,在不少车主眼中“噱头”的成分更大,早前宝马在新7系上推出iDrive系统时,由于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曾引来大家吐槽,在后推出的新5系上,宝马的iDrive系统已作为大大简化,这也使iDrive系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炫酷、时尚”可以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唯一卖点,车载系统的流畅性和稳定性才是“硬核”需求。就像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机时一样,首先考虑的购买安卓机还是苹果机,因为用户对手机系统性能的体验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苹果能够卖出高价,小米、华为只能走中低端市场的主要原因。

如今购车,消费者也将会面临同样的选择问题,早前燃油车或新能源汽车在机车性能同等情况下,消费者考虑更多的是汽车性价比、品牌、性能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当汽车升级为智能汽车时,车载系统将是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能让手机形成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两大阵营,并且苹果凭借系统的流畅性和稳定性,与市场上大多数安卓品牌手机拉开了界限。车载系统也将是如此,可以成就一款车型,让其成为市场“爆款”,同时也会“拖垮”一款车。

车载系统作为车生活应用直接入口,必然会引得“百家争鸣”,谁能够突围,当下尚无定论。首先车企自建车载系统将会导致系统的封闭,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而市场将变得“鱼龙混杂”;其次,互联网企业抢滩入局,带来了更多应用体验的同时,数据安全成为关键;最后,技术壁垒成为车载系统发展的关键所在,以通信为例,目前的4G网络还无法带动高流量的汽车应用,车内应用目前停留在概念,产业爆发亟待技术突破。


关键字:智能车载系统  智能汽车 引用地址:智能汽车产业的风口已经形成 智能车载系统百家争鸣

上一篇:华为造不造车?能否颠覆汽车行业
下一篇:MPS携自主研发“黑”科技电动汽车mCar亮相慕尼黑上海电子展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20:24

日产汽车亮相2017CES 以零排放、零伤亡为基础打造智能汽车
新浪数码讯 1月6日下午消息,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出席了2017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并发表主题演讲,公布多项有关日产智能出行的新技术和商业合作,提出“零排放、零伤亡”的愿景,并对汽车的驾驶体验、动力以及与社会各个环节的融合,做了自己的阐述。 今年无人驾驶和智能车是CES的亮点   卡洛斯·戈恩表示:“从一开始,日产汽车便致力于为主流消费者提供适合的技术,搭载在最多的日产汽车产品上。这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有创造力才能实现。同时,这也是我们‘日产智能出行’所传达的愿景。”卡洛斯·戈恩在主题演讲中指出。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提出了五点:   1.无缝自动出行:该技术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手机便携]
虚拟仿真技术助力自动驾驶测试降本增效,加速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多方跨界入局智能汽车,推动自动驾驶快速发展。纵观各大车企的推进节奏,宝马、特斯拉、大众、福特、一汽、上汽、蔚来等,均已计划自2021年开始布局L3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L3级自动驾驶升级的元年已经到来。 OEM、tier 1、测试测量公司等生态圈厂商布局逐渐完善,在EEVIA第九届年度中国电子ICT媒体论坛暨2021产业和技术展望研讨会上,NI资深汽车行业客户经理郭堉深入分析了自动驾驶测试的挑战,并解释了NI如何凭借多年在汽车测试领域的积累及“一个平台战略”构建自动驾驶测试闭环。 NI资深汽车行业客户经理郭堉 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对测试提出的四大挑战 随着自动驾驶迈进更高阶等级,自动驾驶平台将接替人的大脑进行驾驶决策,
[汽车电子]
虚拟仿真技术助力自动驾驶测试降本增效,加速<font color='red'>智能汽车</font>产业发展
智能汽车功能解析:车辆的盲区监测系统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量产汽车中,当我们在开车过程中,一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驾驶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例如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驾驶员开启该系统后车辆,可以以确定速度或确定车距进行巡航行驶,这大大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最近,搭载NOP领航辅助功能的蔚来ES8出事了。NOP领航辅助功能也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的一种功能,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进行判断,但是不能替代驾驶员。 1、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定义 车辆在变道行驶时,由于转弯时后视镜存在视野盲区,驾驶员仅凭后视镜的信息是无法完全判断后方车辆的信息。恶劣天气(雨雪、大雾、冰雹等)增大了驾驶员的判断难度,增加了汽车在变道行驶时碰撞或刮擦的风险
[嵌入式]
<font color='red'>智能汽车</font>功能解析:车辆的盲区监测<font color='red'>系统</font>
智能汽车“被定义”技术攻关、商业模式成难题
近段时间,行业目光都锁定在了自动驾驶、智能汽车领域。 “首批全自动驾驶汽车将于2025年‘正式上路’,彼时具有半自动和全自动驾 驶功能的汽车全球渗透率或达到12%~13%,相关市值约为420亿美元。”日前,波士顿咨询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全球汽车专项领导人 ThomasDauner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此外,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也透露,在2016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北汽要力争推出一款可供试乘试坐的无人驾驶车。未来,北汽新技术研究院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向智能、节能和环保发展三大趋势打造智能汽车。 而 就在徐和谊“喊话”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分级与技术架构,更是将业内对于智能汽
[嵌入式]
别忙着造车,先看看智能汽车是什么
智能汽车需要具备三个特点,其一,汽车能对周围环境进行准确感知。其二汽车可以进行智能化的路径规划,第三点是拥有辅助驾驶功能。所以你驾驶的汽车具备上面任何一点,你就算拥有了一辆智能汽车了。    什么是智能汽车,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人工智能。    1950年,英国的数字家阿兰·图灵(乔布斯的偶像)在曼彻斯特大学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理论,这是人类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图灵测试”是将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在隔开的情况下接受测试,要求提问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辨别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机器有30%的回答骗过了提问者,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即人工智能。    举个例子,反复问同一
[嵌入式]
无需驾驶员确认自行变道,会是下一个智能汽车风口
现如今具备SAE L2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不少,特斯拉甚至在好些年前就具备了这项功能。但不得不说,当下的SAE L2自动驾驶还是基于单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AEB紧急制动为基础功能建立的,如果想要变道,还是需要手动确认。 拿凯迪拉克的Super Cruise超级智能驾驶系统来说,当驾驶员变道时,需要手动打开转向灯,这时方向盘上的光条变为蓝色,只有当车辆到达目标车道并居中行驶,且待 方向盘光条再次变为绿色,驾驶员双手才可以离开方向盘。 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发生的Model X撞上隔离带、致司机死亡的车祸事件。虽然报告细节显示事故的主要责任人是车主,不过如果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现自动换道,至少是能帮助驾驶者多
[汽车电子]
无需驾驶员确认自行变道,会是下一个<font color='red'>智能汽车</font>风口
黑芝麻智能:以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赋能智慧出行
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在海南如期举行。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高规格、国际化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本届大会一共包含20场会议论坛、会议展览和多场同期活动,来自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产学研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行业热点话题展开了一番深入讨论。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作为受邀嘉宾,出席参加“智能网联赋能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表了以《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赋能智慧出行》为主题的个人演讲。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发表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单记章强调,高性能计算是智能汽车软硬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而高算力SOC芯片、AI计算平台、良好的图像处理能力是自动驾驶演进的基础。 作
[嵌入式]
黑芝麻<font color='red'>智能</font>:以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赋能智慧出行
基于GSM的远程智能汽车温控系统解决方案
  1系统原理与结构   1.1系统功能介绍   本系统能以10次/s的速度自动采集现场的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采集空调和窗帘的开闭状态,并通过LCD液晶屏实时地显示出来。温度的感应范围-55~+125℃,精度为±0.5℃。光强的强度范围分为强、较强、中、较弱、弱5档。空调和窗帘的状态为开或者关。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小灵通等终端与GSM模块连接的系统之间进行无线通信,通信范围为移动网络覆盖的所有范围,做到了真正的通信范围无穷大。具体的通信为:   1)当系统检测到温度和光强超过设定的标准值时,会自动的发送超标的中文提示短信至用户的手机。   2)用户可以向系统发送中文短信,实时的查询车内的温度、光强、空调、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