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在势头还在加速。用两个字形容,一个是“热”,持续的发热。第二个是“乱”,从开始概念的验证到技术的开发,现在逐步走向应用,谋求落地,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和产品所能解决的。”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的成波院长,在高峰论坛上带来了主题为《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态势及策略》的报告。
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的成波院长
慕尼黑上海电子展打造“未来汽车”的概念,推出了2019第三届“汽车技术日(Automotive Day)高峰论坛暨展览会”, 活动由3月18日-19日举办的高端论坛,以及3月20日-22日的“未来汽车科技园(Future Automobile Hi-Tech Park)” 展区与同期汽车会议两大活动组成。
主题论坛涵盖了行业协会、研究机构、OEM厂商等各方观点,对当前新的汽车行业形势下,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生新的认识。
满怀信心 持续火热
成波院长继续讲到:“现在我们从整个社会的标准体系、法律体系,包括各个方面产业体系的构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热与乱这两个字最能体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状态,还处于“战国时期”。”
“虽然商业还没有看到落地的前景,还没有看到大量社会化的路径,还是技术突飞猛进的进展给产业带来了信心,未来的愿景激励着从业者奔着美好的未来去做。”
热钱都去哪里了
虽然全球经济下行,不过在新的技术方向上,如:人工智能、智能汽车这些方面还在持续投入。比如亚马逊从自动驾驶到电动车两笔投入,投了12亿美元。另外像软银已经投了很多智能网联项目,Nuro主要是做商业运营,用来运货、做生鲜、包裹等等,实际上就是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手段跟物流在对接。
行业内已达成共识的是:做智能网联起步晚两三年,状态会完全不一样。除了需要投大量资金、知识的积累,同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如果决定做,早做一定比晚做好。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对自动驾驶公司来说,尤其是头部企业,它要颠覆产业、引领潮流。现在已经从原型验证向产品开发、迭代,由应用示范向商业落地在大部迈进,而且看到了一定的希望。
其次,对于传统OEM厂商来说,现在在主动转型。过去OEM在观望,或者还没理解到智能网联对于未来产业深刻的影响,现在已经在主动转型,抢关卡位来进行联合。
第三,大型巨头的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他们未来是谋划着未来整个平台、架构、核心芯片,占据产业的科技和核心产品制高点,善于做生态。
用软件定义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是高度集约化、平台化的。有一个核心是智能座舱,它有好几种叫法,比如:智能驾舱、智能移动空间等。智能驾舱是为驾驶员服务的,到了无人驾驶以后,人在车上并不一定需要去触碰方向盘,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面可以做什么?就需要多样性应用。
从智能的角度来讲首先它要对外联网,才能在里面进行办公、娱乐和消费。第二要有信息和娱乐的界面。第三得有计算平台。相当于人的大脑,还需要有电子电机架构,相当于人的神经,通过这些连接控制底盘,车才能智能地去行驶。
因此,软件就决定了用户的体验,每个人上车以后,汽车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配置所有的装置,可以个人独享也可以分享,利用个人手机存取,这就构成了未来智能网联总体的架构。
也就是说,车载计算的算力向中间去集中,然后用更抽象的,而不是定制化的,软硬件完全深度嵌入的方式,像手机和PC一样,实现软硬件的分离,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应用功能软件,包括第三方,这才是软件定义汽车设想的一个基本场景。
AI进化了 挑战更大了
人工智能进化了,但理解、思考、决策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就面临着挑战。在环境感知上,对于交通场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环境多变性是很大的问题。
另外决策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是复杂性问题,二是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三是随机性,很难预测,都是突发的、偶然的。最后一个是博弈性,驾驶者所有的行为会产生连锁反应,对周边的交通形态会发生影响。
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安全,传统我们说被动安全、主动安全,这个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对于智能汽车在行驶安全以外,还有功能安全、信息安全,这些都是出现的一些新命题。
全新的验证工作
安全怎么保障?来自于严密的评价,汽车评价有很多的变化,一是驾驶责任发生了变化,原来都是人,系统不承担法律的责任,现在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二是评价内容变了,原来关注系统的执行能力,现在关注系统的决策和感知理解的能力。
第三就是测评的方法变了,原来只关注极端工况,现在要关注动态所有典型的工况,所以智能汽车发展从根本上,与传统汽车的设计、评价、研发、流程、方法包括标准都要变,而这些刚刚起步,离期望的还很远。
另外就是要建立一套满足智能汽车产品验证的体系,一是效率的问题,二是对于场景系统的规划和强化训练的问题。
驾驶无人化 出行共享化
未来的趋势就是驾驶无人化、出行共享化。另外产业是生态化的,产业重构、跨界融合代表未来的趋势。
成波院长最后表示:“我们非常有信心,虽然说现在是一个乱局,有很多不确定性,我认为最终还会走向一个有序的发展,而且人工智能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服务,一定会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