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电池技术可在10分钟内为电动汽车续航320 km

发布者:EtherealLove最新更新时间:2019-12-03 来源: 微锂电 关键字:电池技术  电动汽车  锂离子电池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美国科学家称,一项技术的突破可能会解决电动汽车的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充电时间。该技术仅需10分钟就可能为汽车增加320 km的行驶里程,而如此快的充电速度需要电池快速吸收400kw的能量。


该电池技术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焦耳》杂志上。从时下的电动汽车来看,普遍无法做到10分钟快速充电这一点,因为电池存在着在阳极周围形成金属锂的风险,这会严重降低电池寿命。据了解,目前的特斯拉的部分汽车充电时间需要30分钟左右。

新的电池技术可在10分钟内为电动汽车续航320 km

参与该研究的一名学者说道:“快速充电是电动车的圣杯之一”,“这是电动化与化石燃料内燃机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了克服充电阻碍,研究人员在充电过程中将电池的温度提高到60 ℃,然后在使用电池时将温度降低。这样做的目的是“限制电池暴露在升高的充电温度下,从而形成很长的循环寿命。”


尽管该技术试验成功,但仍然存在风险,电池生产商需要确保迅速升高的温度安全稳定,而且需要考虑到巨大的传输能量不会导致爆炸。


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一直是科学家的首要目标。今年10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锂离子电池发明者之一惠廷汉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就表示,其正在进行的研究致力于使锂离子电池更便宜、更安全,并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或许会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从而加强改善气候恶化的问题。


惠廷汉姆认为,至少在未来10年,锂离子电池将继续在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因为目前其他类型的电池技术还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不过丰田汽车公司和美国公司正在研发固态电池,今年获得化学奖的另一名科学家古迪纳夫也表示正在研究固态电池。但是,目前还不清楚是否能从这种电池中获得足够的能量。该款电池可能适用于消费级的电子产品,但要想在大规模系统中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字:电池技术  电动汽车  锂离子电池 引用地址:新的电池技术可在10分钟内为电动汽车续航320 km

上一篇:大众已经入局,固态电池将迎来更快发展
下一篇:固态电池先不急,比亚迪新一代电池就有不小优势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9 03:31

美欧向电动汽车转变的速度低于预期 美国雅保下调2030年锂需求预测
据外媒报道,由于美国和欧洲向电动汽车转变的速度低于预期,锂生产商美国雅保(Albemarle)将锂这一关键电池原料的2030年需求预测下调了10%。雅保锂业务总裁埃里克•诺里斯(Eric Norris)表示,下调需求预测是因为汽车制造商推迟在西方市场推出电动汽车车型。 ...
[新能源]
阿贡开发更稳定的富镍正极材料 以用于锂离子电池
目前 电动汽车 的电池中需要使用钴。这种金属的储量有限,而且成本较高。据外媒报道,为了找到不依赖钴的其他锂离子电池解决方案,美国能源部(DOE)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参与了一项合作研究,以确定潜在的电池正极新材料。 (图片来源:阿贡实验室) 这种新型正极不含钴且稳定,在反复充放电时,不会出现裂纹等问题。 作为电池的构成部分,钴具有热稳定性,即使加热到更高的温度,也能正常工作,并提供结构稳定性。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不同的材料,既具有同等优势,而不存在钴的缺陷。 在这项新研究中,由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负责的研究团队制造并分析了一种锂离子正极材料,这种
[汽车电子]
阿贡开发更稳定的富镍正极材料 以用于<font color='red'>锂离子电池</font>
电动汽车BMS技术模拟与数字系统的比较
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是一种关键的技术,它监控和控制电动汽车电池组的性能和状态。BMS可以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保护、平衡和管理,以提高电池的寿命和性能。目前,BMS技术可以分为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两种,它们在实现电池管理功能方面有一些差异和优劣势。 在模拟系统中,电池状态和性能的信息是以模拟电压和电流信号的形式传输和处理的。模拟电路使用电阻、电容、运算放大器等元件将电池的电压和电流等参数转换为电压和电流的模拟信号。模拟系统的一个优势是它的原理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此外,由于模拟系统的工作方式是连续的,它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测量和控制。另外,模拟系统通常更容易适应复杂或非线性的电池特性。 然而,模拟系统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模拟
[嵌入式]
电动汽车双电机驱动系统扭矩分配策略研究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电动汽车具有的零排放、低能耗、低噪音等特点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当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主要以单电机驱动为主,为了保证整车在各个工况下的动力性及经济性 ,单电机驱动系统一般选用一个功率较大的电机,但在城市工况下整车需求的功率较小,导致单电机驱动系统始终工作在低效区 ,而高速工况下单电机驱动系统又因为功率不足导致整车动力性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调节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对驱动系统性能需求的矛盾,研究人员们提出了单电机匹配双级减速器、双电机驱动系统等方法 ,其中双电机驱动系统结合控制策略和算法具有更大的优势。文献 对单电机驱动系统匹配双级减速器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在保证整
[嵌入式]
<font color='red'>电动汽车</font>双电机驱动系统扭矩分配策略研究
对标2-3箱油!电动汽车“驶向”1500km纯电续航时代
业界将固态电池视为未来争夺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的核心技术之一,谁能先一步量产装车固态电池,尤其是全固态电池,便将在该领域抢占领先优势。    近段时间,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进展开始提速,多家企业竞相布局。    机构数据显示,今年9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创新纪录,达到170万辆;1-9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已达1,150万辆,同比增长22%。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固态电池今年以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近期,包括奇瑞、比亚迪、丰田、梅赛德斯-奔驰等在内的众多国内外主流车企纷纷公布其固态电池装车计划或研发进展,展现出对这一前沿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坚定信心。   
[汽车电子]
对标2-3箱油!<font color='red'>电动汽车</font>“驶向”1500km纯电续航时代
恩智浦发布电池管理系统IC,提高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性能及电池组安全性
中国天津——2023年10月24日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XPI )推出了下一代电池控制器IC,旨在优化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性能和安全性。恩智浦的MC33774 18通道模拟前端器件可在宽温度范围内提供低至0.8 mV的电芯测量精度和出色的电芯均衡力,支持功能安全等级ASIL-D,适合用于与安全密切相关的高压锂离子电池中,以充分挖掘可用容量。 产品重要性 锂离子电池因单位体积和重量的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维护成本低,并且能够承受数千次充放电循环,在电动汽车中应用广泛。电池约占电动汽车总成本的三到四成。一般的800V锂离子电池系统由大约200个单独
[焦点新闻]
恩智浦发布<font color='red'>电池</font>管理系统IC,提高<font color='red'>电动汽车</font>和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性能及<font color='red'>电池</font>组安全性
技术 |​ 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
  01技术简介   铁-铬液流电池具有本质安全、运行稳定和长时储能的特点,目前产品已经更新到二代铁铬液流电池堆,单堆功率为45kW,是一代电池堆的1.5倍,电流密度由一代堆的70mA/cm²提升至140mA/cm²,单堆能量效率提升至≥75%,体积缩减至一代堆的40%。180kW/720-1440kWh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是和瑞储能公司模块化液流电池储能产品,得益于功率单元和容量单元分离的设计,可根据不同储能时长的应用场景自由搭配。目前实现了储能系统模块化供货和安装,可大幅度降低现场工期。   02技术定位   铁-铬液流电池技术是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具有安全性高、长寿命、温度范围广、电解液成本
[新能源]
CTC电池技术能否成为动力电池终极形态
CTC电池技术(全称为Cell to Chassis,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下简称CTC)成为近期关注的热点。 2020年9月特斯拉在电池日上首次发布与新电芯配套的CTC技术,一年半后采用CTC技术的特斯拉德国柏林工厂正式开放。 时至今年,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曝光度不断增加;今年4月,零跑汽车发布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并表示将在零跑C01上率先量产应用;5月比亚迪发布CTB电池一体化技术同时宣布首款搭载CTB(全称为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e平台3.0车型海豹开启预售;6月初,哪吒汽车发布采用CTP技术(全称为Cell to Pack,无模组电池包,下简称CTP)的天工电池系统,并表示明年底将正式发
[电源管理]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