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记录仪功能不断更新 将引领行业进行涅槃

发布者:JoyfulSerenade最新更新时间:2019-12-09 来源: EEWORLD关键字:行车记录仪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这几年来,行车记录仪和安卓主机屏一直是汽车后市场中风头浪尖的主角。但由于产品差异化小,价格竞争激烈,品牌商和渠道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近一两年逐步显出发展颓势。近期通过走访汽车后市场可发现,“雪崩式的滑坡”正成为行车记录仪和安卓主机屏代理商的心头痛。面对此现状,铁将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近期发布了一套全新的技术,意在引领市场,重新焕发后市场的活力,值得分享。

除了牌子,其它没什么区别

“这个行业里,无论什么品牌,尽管各自产品的介绍五花八门,但其实背后就是那么两三套公用方案”,老张算是行车记录仪行业里的资深经销商,算是这个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的门店里,堆满了某品牌的后视镜式行车记录仪(流媒体), “大点的牌子自己开模,小牌子干脆直接用公模,备个几百套就可以开始全国招商了,这种生意,做一天算一天,没前途的”。老张明显对于手上的这个生意深感忧虑,“我们做经销的,就怕厂家倒闭,厂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没了,市场售后的压力就直接压在我们身上了,我们也会被压垮的……”老张的担心,其实是整个行车记录仪行业的真实写照,很有代表性。

原本,我国的行车记录仪以出口为主,直到2011年陆续出现几起碰瓷热点案件,2015年的成都“殴打女司机”事件,以及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的频频发生,都不断将行车记录仪产业推向高潮。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行车记录仪的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2019年可能将会是行车记录仪产销量的首个下降年。

行车记录仪功能不断更新 将引领行业进行涅槃

后视镜/行车记录仪是车主的第三屏

除了录像画面本身,行车记录仪的其它附加功能大多是鸡肋

“应该说,这么多年来,行车记录仪在质量上还是进步了不少”,林总是行车记录仪经销领域的技术派,在圈子里颇有影响力,“早些年退货率普遍高达一半以上,很吓人的,经销商每天睡不着觉,就怕厂家跑路后没着落”,林总想起往事,总会捏一把汗。

“现在质量稳定多了,画质、夜视效果也有很大进步,但就是其他附加的功能太鸡肋、基本没法用”,林总所代理的牌子在市场上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产品没什么差异化,剩下就只能是拼价格了”,林总苦笑着说,“就凭着摄像头,技术上确实没办法变现出更多的实用功能。”

目前市场围绕摄像头开发出来的、却不受待见的“鸡肋”功能有:前防碰撞、盲区预警、疲劳驾驶监测、驾驶行为分析等等 -- 摄像头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受气候条件影响、受复杂的道路光源环境影响,在重要的安全功能上确实无法胜任。

也因为视觉感应器(摄像头)存在上述局限性,因此在汽车业界,如果要实现L3级别的功能,必然是采用“感应器融合”的技术路线来实现,即采用视觉传感器(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超声波、毫米波、激光)相结合,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这已成为汽车业界的共识。此外,汽车的控制架构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车用以太网的逐步应用,带宽/速率问题已被解决(传统的总线只有兆级的速率,而车用以太网是千兆级),传统的“分布式架构”正在向“域控制(集中式控制)”转变,这为感应器融合提供了架构上的支持。

感应器融合 -- 汽车智能化的必经之路

自动驾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这已成为业内共识。而感知能力(多种感应器结合,扬长补短,实现全面的感知能力)、融合/判断能力(人、车、环境的信息融合,形成全面、准确的判断)、策略能力(优化的执行策略,实现安全、智慧的自动行驶)是驾驶自动化发展路上的三大主题。

行车记录仪功能不断更新 将引领行业进行涅槃

感应器融合的驾驶体验

而后装市场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后装产品作为前装产业的先行者、验证者,为前装产业尚未有条件普及的功能做市场验证。也就是说,后装功能性产品的发展路线图,其实与前装是一致的、而且常常成为前装的先行者。

后装产品比前装更灵活,更能满足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最近,长期在汽车前、后两个市场耕耘的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前装的“域控制”的技术理念,推出了利用行车记录仪作为主控制/显示器、其它多种感应器作为可选功能模块的集成式产品 -- 行车安全集成(ONE-S),从产品策划思路来看,既带有前装的技术发展方向,又能满足后市场“个性化”、“灵活”的特征:

该“行车安全集成”目前首批推出的有八大功能模块,由于其模块化的设计,因此几乎每辆车、每个车主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装组合。一手硬(高端感应器硬件),一手软(主控融合,功能可拓展),铁将军行车安全集成刚上市就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

首批推出的功能模块有:

1. 前防碰撞远距雷达(毫米波雷达,选装)

毫米波雷达的可靠性、全天候、感应速率高(光速),作为远距雷达,之前普遍用于军工,其性能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全球各整车厂在研发L3级的自动驾驶车辆时,也是将毫米波雷达当成远距雷达的首选。

2. 盲区检测雷达(毫米波雷达,选装)

现实中,大量的交通事故是由盲区导致的。目前市场上的盲区预警很多是由超声波雷达或是用摄像头来实现,但超声波的速率较低、摄像头不具备全天候性,因此都有缺陷。比较可靠的技术方案,是用毫米波雷达来实现盲区预警功能。“行车安全集成”在该功能上采用的是两颗79G的毫米波角雷达。

3. 胎压监测(胎压胎温同显,选装):

鉴于铁将军在胎压市场已经拥有无可争辩的地位,因此对于行车安全集成中胎压功能来说,其可靠性是无可争辩的。

4. 泊车辅助超声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选装):

铁将军行车安全集成的泊车辅助雷达分为前、后两部分,适合所有有需要的车主选用。

5. 车内有害气体监测(激光感应,选装)

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车主而言,车内空气质量一直是个隐形的痛。要知道,有害气体未必都是有味道的,所以鼻子这个“人体感应器”是靠不住的。行车安全集成的有害气体监测模块,能有效地感应到PM2.5和PVOD两个重要指标。

6. 驻车防盗报警(选装):

行车安全集成中的驻车防盗模块,当被触发时,即自动开启录像、并鸣警号5响,既起到阻吓犯罪的作用、又不至于长时间扰民。

7. 安全带状态提示(选装):

随着各地交通治理的深化,要求车辆全乘员系安全带的查处力度越来越大,这对出租车、共享车的驾驶员带来了新的压力。安全带状态提示模块,可以实时反馈安全带的状态。

8. 行车记录功能(基础模块,所有模块的显示端)

行车记录仪是安全集成的基础模块,也是整个行车安全集成的主控模块,由铁将军深度定制,目前是“STEEL-MATE-V1.0”版本,不但提供高清晰度、高稳定性的行车录像功能,还承担着其它选配模块的显示、集成运算、预警等职能。

行车记录仪功能不断更新 将引领行业进行涅槃

行车安全集成的感应器融合

开放技术,助力行业转型

铁将军公司开发出“行车安全集成”,不仅仅应用于铁将军自己的产品,还计划选择不超过5家业内有技术能力的友商提供技术配套服务。目前,铁将军正在研发适配于所有安卓主机屏的行车安全集成,预计2019年底之前即可推向市场,同样是模块化设计、车主根据需要自选安装,同样也会选择行业内的3-5家品牌商进行合作,可以预见,行车安全集成的域控制、感应器融合的入市,将会使后装主机屏产业再次焕发出新的增长活力。


关键字:行车记录仪 引用地址:行车记录仪功能不断更新 将引领行业进行涅槃

上一篇:车联网演进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预计到2021规模将突破一千亿
下一篇:dSPACE宣布发布MicroAutoBox III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0-14 09:09

安森美半导体推出符合AEC-Q100认证的图像传感器
推动高能效创新的安森美半导体 (ON Semiconductor,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代号:ON)是领先的汽车图像传感器供应商,针对其受欢迎的的 210 万像素(MP)CMOS图像传感器AR0237推出完全符合AEC-Q100认证的版本,用于新兴的OEM配备的行车记录仪或车前市场车载DVR。 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推出财务激励计划,消费者对安全摄像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汽车制造商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将行车记录仪作为出厂标配。首款配备OEM行车记录仪的车型已经上市。 许多制造商在生产零件市场用行车记录仪时所选的传感器,AR0237AT是同款图像传感器的成本优化车用认证版本,它提供1080p / 60fps全高清(HD)视频捕获以及静态图
[嵌入式]
行车记录仪的重要性!司机必看!
碰瓷的、事故的、偷盗车辆的,这年头,没个行车记录仪真不行。近年行车记录仪市场越来越大,品牌和功能也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电子产业龙头入驻此行业,商家绚烂的渲染让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无从下手,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广告,仔细思考,三思而后行,行车记录仪到底是个啥玩意?要不要安装行车记录仪呢?     行车记录仪是啥?     百度百科上对行车记录仪是这样定义的: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喜欢自驾游的人,还可以用它来记录征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开车时边走边录像,同时把时间、速度、所在位置都记录在录像里,相当于飞机上的“黑匣子”,平时还可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