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落地需要克服以下挑战

发布者:EEWorld资讯最新更新时间:2020-06-05 来源: EEWORLD作者: Amnon Shashua教授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关键字:自动驾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今年1月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Mobileye公布了一段未经剪辑的时长为25分钟的路测视频,展示了Mobileye自动驾驶汽车在耶路撒冷喧嚣街道上行驶的情景。我们发布这段视频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自动驾驶的透明度,即便我们也想展示Mobileye的非凡技术,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想向世人展示自动驾驶汽车是如何运行的,因为只有这样,自动驾驶汽车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

 


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的理解,我想要再公布一段40分钟的视频,这段新的视频同样未经剪辑,记录了Mobileye的自动驾驶汽车在耶路撒冷街道上连续行驶160英里期间的情景。我们选择通过一架无人机来跟踪拍摄这段驾驶,以便大家对驾驶环境有更形象的认知,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动驾驶汽车决策背后的逻辑。需要说明的是,驾驶过程中唯一受到人工干预的是在约20分钟左右,我们为无人机更换了电池。此外,我们还为视频配备了旁白,以详细介绍Mobileye的自动驾驶技术是在何处发挥作用,以及是如何处理驾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

 

这段视频提供了个机会可以清楚地阐释Mobileye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思考。据我们所知,Mobileye的方案是独一无二的,在自动驾驶行业的众多厂商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我们的目标是解决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难题,而想要真正步入自动驾驶汽车的美好未来,也必须实现规模化。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会首先以共享汽车,例如自动驾驶班车的形式实现,进而再在消费级自动驾驶乘用车上落地。在我看来,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成本、高精地图的普及以及安全性上,在此想指出的是,安全性必须以非普遍认知的方式来决定软硬件的体系结构。

 

早在2017年,我们就基于两项观察发布了我们对“安全”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在驾驶策略规划之初就以正式的方式阐明“小心谨慎”的定义,并以此消除决策过程中因判断失误而导致的事故(例如因并道而引发的交通事故),而这最终将用以实现安全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平衡。

 

Mobileye的责任敏感安全模型(RSS)主要围绕驾驶员的实际操作展开,通过诸如“路权是被赋予的,而不是争夺来的”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度量参数,以便让自动驾驶汽车做出安全的决策。当然,这些参数是我们与管理机构和标准机构联合制定的。在这之后,RSS模型在可供假设的范围内假定了最坏的情况,即其他道路使用者会做出的最糟糕的动作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再需要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进行预测了。RSS的理论证明,如果自动驾驶汽车遵循该理论所规定的假设和行为,那么自动驾驶汽车的决策大脑就永远不会造成事故。也是从那时起,RSS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在2019年末,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组建了一个新的工作组,并委派了英特尔公司资深首席工程师Jack Weast担任该工作组的负责人,该工作组旨在开发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决策的标准——IEEE 2846。该工作组的成员大致能够代表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在我看来,这一迹象是令人安心的,因为这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全行业的合作打造一个关键里程碑,以此推动全行业的进步,进而带动我们自身的发展。

 

我们发表的论文中的第二个观察对我们的系统架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就是,即便机器人驾驶员的决策过程参考了诸如RSS的安全模型,但我们仍然有可能面临一种情况,也就是由感知系统故障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感知系统通常由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构成,并通过软件将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转换为“环境模型”,这其中尤其包括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位置和速度。即使几率极小,但有一种可能是感知系统会忽略掉道路使用者和无生命障碍物等在内的相关物体的存在,或是错误地计算其尺寸,从而引发事故。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做一个“粗略的”计算。美国每年的累积驾车行驶里程约为3.2 万亿公里,其中,导致人员受伤的事故约为600万起。假设平均驾驶速度为每小时16公里,那么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50,000小时。假设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的MTBF比人类的MTBF高10倍、100倍或1,000倍(请注意,我们已经排除了“和人类一样好”的这种可能,因为我们必须做得更好),假设我们部署1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作为自动驾驶班车进行规模化落地(这一数字与网约车厂商提出的数字相符,以这一数字来支持几十个城市的相关服务是合理的),假设每辆自动驾驶班车每天行驶5个小时,那么,如果MTBF设计提高10倍,大概每天会出一次交通事故;如果提高100倍,每周会出一次事故;如果提高1000倍,则是每个季度仅出一次事故。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道路上行驶的所有汽车的MTBF都提高10倍,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从车队经营者的角度来看,无论从经济还是从舆论上出发,每天一次事故无疑是一个无法承受的结果。显然,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落地,那么下限就是MTBF必须提高1000倍。即便是这样,每个季度出一次事故还是令人神经紧张。

 

MTBF提高1000倍,相当于安全行驶5000万小时,大约行驶8亿公里。即使是为了验证MTBF而收集这么大的数据量也是很麻烦的,更不用说开发出能够满足这种MTBF的感知系统了。

 

以上就是我们首选系统架构的背景。为了让感知系统实现如此雄心勃勃的MTBF,就需要引入冗余——特别是系统冗余,而不是系统内部的传感器冗余。这就相当于你随身携带了一个iOS手机,一个安卓手机,并自问它们同时崩溃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是每个设备自行崩溃概率的乘积。同样,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如果我们仅基于摄像头来构建完整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然后使用雷达/激光雷达构建完全独立的功能,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两个独立的冗余子系统。这就像随身携带两个不同系统的智能手机一样,两个系统同时遇到感知失败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与自动驾驶汽车行业其他厂商专注于“传感器融合的处理感知系统”的方式非常不同。

 

然而,与构建一个同时融合所有传感器数据的自动驾驶汽车相比,构建一个纯摄像头的自动驾驶汽车要困难得多。众所周知,摄像头很难被利用,因为它对深度(范围)的访问是间接的,是建立在诸如透视、阴影、运动和几何形状这样的线索之上的。在今年的CES上,我也详细阐述了Mobileye是如何构建纯摄像头(Vision Only)的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的。

 

让我们回到今天发布的视频上,这段视频很好地展示了我们Vision Only子系统的性能。在视频中可以看到,车里既没有雷达也没有激光雷达,实际上,这辆车由8个远距摄像头和4个停车摄像头提供感知支持,这些摄像头的信息被输入到仅由两个EyeQ®5芯片支持的计算系统中。此外,自动驾驶汽车还需要平衡敏捷性与安全性,而这两者的平衡则会通过RSS来实现。众所周知,耶路撒冷的街道极具挑战性,因为其他道路使用者往往非常自我,这也给自动驾驶汽车的决策模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关键字:自动驾驶 引用地址: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落地需要克服以下挑战

上一篇:欧司朗为乘用车推LEDriving®灯 让夜间驾驶更安全
下一篇:车内可投影,环抱式座舱,奥迪申请新一代车厢专利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0-21 09:35

特斯拉回应外界质疑,称 Cybercab 自动驾驶出租车无线充电效率“远高于 90%”
10 月 21 日消息,特斯拉表示,其为 Cybercab 开发的无线充电系统充电效率“远超 90%”,以此回应外界对其效率低于有线充电的质疑。 IT之家注意到,特斯拉是在科技博主 Marques Brownlee(MKBHD)在社交媒体上指出无线充电系统存在“巨大热量浪费”后做出回应的。Brownlee 认为,由于热量损失,无线充电的效率可能只有“75% 左右”。 特斯拉对此明确表示,其无线充电系统的效率“远高于 90%”,这一回应让 Brownlee 感到惊讶。在另一位用户的鼓励下,Brownlee 表示:“我承认我错了。迫不及待想看到它上市。” 特斯拉在今年早些时候的“We, Robot”活动上宣布,Cyberc
[汽车电子]
工信部: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突破在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体系全面建成!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随着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等快速发展,高级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实现新的重大突破,智能网联汽车也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我国已建成了涵盖基础芯片、传感器、计算平台、底盘控制、网联云控在内的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体系。其中,人机交互等技术全球领先,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技术加快突破。 在基础设施方面,全国50多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开放测试道路3.2万公里,完成约1万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安装路侧单元8700多套。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400家,5家激光雷达企业销量进入全球前十。此外,我国的国际合作
[汽车电子]
工信部:中国<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技术突破在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体系全面建成!
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 车载雷达系统
1、摘要 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系统一般包括4种雷达:激光雷达(Lidar)、毫米波雷达(mmWave Radar)、超声波雷达(Ultrasonic Radar)和红外雷达(Infrared Radar)。目前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是基本和必要的车载传感器设备,而超声波雷达和红外雷达则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但未来可能会发生改变。 表1车载雷达和摄像头的优缺点比较 表2 车载雷达与摄像头的工作能力比较 2、激光雷达 2.1 激光雷达的技术原理 激光雷达技术最早出现于1960 年代,最初被宇航员用来绘制月球表面或被考古学家用来绘制地图,最近,激光雷达的应用持续增加。从21世纪初开始,激光雷达一直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并成为ADAS的核
[嵌入式]
<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汽车技术 | 车载雷达系统
AI定义汽车:NVIDIA引领自动驾驶与智算新纪元
伴随 AI 技术的突破,以及大语言模型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上的创新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而汽车行业也正在加速从软件定义汽车向 AI 定义汽车转型。 NVIDIA 正在以更少的代码、更大规模的模型、更高的算力和更多的数据,引领以 AI 为中心的自动驾驶汽车 2.0。 当今汽车与 AI 定义汽车有什么区别和优势?AI 定义汽车落地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伴随汽车智能化的提速,作为智能化强力支撑的 AI 智算中心也成为了汽车行业新一轮转型升级的焦点。 相较于智能汽车上能直观体验到的应用和体验,处在后台的 AI 智算中心更为神秘,且工作量更为庞大。 不管是前期的数据采集、打标、清理,还是后期的算法
[嵌入式]
如何有效减少自动驾驶中传感器数据的存储量
导读 对于数据的存储落盘来说,占据绝大部分存储空间的数据来自于相机传感器,特别是当前的数采需求可能需要6-8个800M像素的相机采集,进行RAW数据落盘。 举个例子 在以非RAW格式,比如YUV422 8bits,在3840×2160(800M)分辨率下以30fps进行拍摄:3840× 2160× 16 / 8 ×30/ 1024^2 = 475MB/s,近500MB/s的带宽需求,在搭载多个800M相机以及其他传感器的情况下,一辆数采车可以轻易达到5TB/小时的落盘需求。 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数采的存储成本,减少数据挖掘的花费至关重要。 一、应对方法 1、时间同步策略 通过良好时间同步策略,可以避免产生大量无效数据。当然这里的无
[嵌入式]
如何有效减少<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中传感器数据的存储量
放弃造车之后,苹果又对自动驾驶说再见
苹果造车项目从有到无,痕迹正在一点点被抹除,这回连 自动驾驶 也不玩了。 最近,据外媒MacRumors报道,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 (DMV) 已于9月27日取消了该公司的 自动驾驶汽车 测试许可证。需要注意的是,报道特别指出,取消测试许可证,是苹果主动要求的。如果苹果不主动要求,该许可证的有效期可持续到明年4月份。 年的时间都等不了,也在事实上说明,苹果“造车”项目正在收尾、退出最后走向完全终结。这是一个不难猜的结局,今年2月底,就有媒体曝出,苹果在内部宣布取消Apple Car项目,部分员工转向生成式 人工智能 团队。造车项目持续10年,累计投入百亿美元,最终一地鸡毛。苹果造车,为何惨淡收场? 01苹果造车,妥协中走
[汽车电子]
Mobileye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深度解析
自动驾驶 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各大科技公司和汽车制造商均在争相布局,试图在这个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Mobileye 作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领军企业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展现了强大的技术优势。 Mobileye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概述 1.1 什么是端到端自动驾驶? 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系统架构,旨在通过 AI 学习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操作的全流程。Mobileye的端到端方案依赖于 深度学习 技术,从 摄像头 、 雷达 和 激光雷达 等 传感器 获取数据,通过复杂的AI模型进行分析和决策,而无需人为干预。这种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交通环境,并优化车辆在各种场景下的驾驶行为。
[汽车电子]
华为首发!L3自动驾驶终于来了
10月17日消息,今日开幕的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L3级自动驾驶预计最快明年实现商用,建议加快相关标准的立法。 他透露,华为ADS 4.0将于2025年推出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及城区L3级自动驾驶试点。 智选车合作方面,华为与江淮合作智选车品牌——尊界首款车型将于今年广州车展发布,并计划于2025年春天正式上市。 此外,余承东还表示,2024年乘用车移动联网5G渗透率仅有10.7%,汽车网联化严重滞后于5G通信网络的发展,建议加快5G上车,其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前不久,余承东和马东对话时表示,我们坚持激光雷达,是因为激光雷达的安全性。只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