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讨论人工智能的时代,ADAS(先进辅助驾驶)要怎么演进到AV(全自动驾驶),很显然靠单车的感知和运算能力,我们永远无法实现全路段全天候的自动驾驶。
其中的理由显而易见,感知是有范围和限制的,无论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你无法看见或听见墙后的人,摄像头和雷达也一样。
比如现今主流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硬件布置下,对于道路标示不清晰、天气影响以及遮挡物的综合识别能力依然没有质的提升。举个例子,大雾天气下对前车车距和车速的识别,以及道路交通参与者(车或人)从视觉盲区中突然出现。
而且比较难以接受的事实就是,尽管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识别能力和车辆控制的决策和执行速度,但是有些物理定理并没有办法改变。单车的感知和决策,受限于“单车”这个范围,没有办法在全部甚至局部交通上有全局观。
所以,新四化明确提出智能化是和网联化同步推进的。
早在2010年前后,国内渐渐开始谈起“车联网”的概念。受限于车载设备能力、通讯协议、传输速度的制约,早期的车联网高举的是V2V(车车互联)概念,但行的是人车交互之实(车机系统)。由于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车辆的传输和运算能力被吊打,消费者更愿意使用CarPlay这样的映射功能,用手机来解决一切互联需求,包括导航(GPS定位)、娱乐音乐等。
这就是车联网吗?显然不是,车联网的蓝图早期规划太大,落地太少,备受质疑。直到电气化、智能化的浪潮快速席卷全球,配合5G技术,各国政府的顶层规划都看到了另一种整合打法。
电气化给了更多车载电子硬件一个大平台,这些强大的传感器和芯片让单车充分智能化,并且通过自身电气化架构和5G等传输技术实现V2X车辆对万物的互联。每个环节单拿出来都不可能实现,而合在一起就是未来出行的基础框架。
这听起来非常赛博朋克,但别忘了如果站在2020年回顾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每一个十年都让人恍如隔世。
今天重点要说的是国内首个搭载V2X功能的量产车成果体验,由上汽通用别克和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共同组织。
国内的V2X应用的是C-V2X的通信技术规范,在5GAA针对两种规范的测试中,C-V2X的性能几乎全面胜利。
这里有一组数据,能直观体现智能汽车的数据传输需求。
根据Intel的2020年调查,1位互联网用户每天使用的数据大约位1.5GB;而一台自动驾驶汽车(非量产)的数据使用量为4000GB。考虑到自动驾驶的环境和场景目前仍然没有做到全覆盖,要真正实现全场景的自动驾驶,数据需求量会更高。
这些数据往来于车、人、路、云端,现阶段车端和路端的技术更有应用价值,而在体验活动中,上汽通用别克GL8的角色显然是车端,而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位于奉贤区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则承担了路端的角色。
作为国内率先将V2X功能付诸商业化并搭载于在售车型的别克GL8来说,如何根据大环境设置V2X的应用场景,会作为整个市场的范本。根据工程师给出解读,率先启用的场景一共8个,其中4个V2V、4个V2I(道路设施)。
V2I
其中车对路的功能包括【道路危险状况提示】【限速预警】【闯红灯预警】【绿波车速引导】
实现方式是通过RSU路侧单元与OBU车载单元进行实时通信,比如红绿灯会提前“告诉”车辆还有几秒翻绿,并通过计算给出“绿波速度区间”来引导不停车通过路口;而施工区域则会向可能途径的车辆报告“危险信号”来预警。
V2V
车端和车端的通信,功能包括【异常车辆提醒】【失控车辆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紧急制动预警】四个。
实现方式从RSU-OBU传输变为OBU-OBU通信。其中就包括第一段落中说的交叉路口碰撞预警,当两台车互为盲区汇车时,没有一种传感器可以快速感知,只有通过V2V的“互通”来提前预警。
这一次的体验活动,没有太多概念性的展示,不会给人“这个不错,但很遥远”的疏离感。在使用体验上,有点接近手机导航提醒你降速的那种介入感。8种功能都可以马上应用在日常行车中,不会有学习门槛。
但是,尽管V2X的益处不言而喻,普及却依然任重道远。目前走到量产的只有别克和红旗两个品牌。
首先是车端设备的普及率,由于中国直接跳过其他技术路线提出了C-V2X体系战略,所有车载OBU设备的研发、生产、制造、普及需要时间,这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产业需要共同进步,一损俱损。
另外路端RSU设备的覆盖范围,目前仅在中国各个实验示范区内,推进公共道路的智能化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利好信息是,只要应用成熟,扩展智能道路大体上只是简单的复制黏贴。
最后展望一下V2X能带来的智能出行体验。
V2X能很大程度上弥补单车智能化实现自动驾驶的不足,并且要实现全场景自动驾驶的最终目标,V2X是必走之路。对车端企业而言,更好的用车体验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比如这次试驾的别克GL8,对于道路信息的获取和提前决策是非常有助于提升应用场景的体验的(商用载老板,家用载家人都需要更平稳安全)。在路端,国家地区能率先实现局部产业智能化,最终拓展到全产业完善智慧城市拼图,V2X有着巨大的探索实践价值。
消费者这会儿可能有点懵,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未来技术,是不是真的要落地普及了呢?
从现有情况来看,最多15年内,全球范围内都将实现自动驾驶的成熟商业化。
上一篇:恩智浦宣布推出用于汽车高性能计算的BlueBox 3.0开发平台
下一篇:芯片可能是你难以得到想要新车的原因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9 11:08
- AKD4368-B,带集成耳机放大器的 AK4368 24 位 DAC 评估板
- LT8330EDDB 4V 至 36V 输入、-12V 反相转换器的典型应用电路
- OP249GSZ-REEL 失调调整的典型应用电路,用于同相放大器配置
- MC33174DR2G 有源带通滤波器的典型应用
- 游戏耳机
- PI352x-0x-EVAL1,基于 PI3525 的 Cool-Power ZVS 开关稳压器 60 Vin Buck 客户评估板
- ADR530A 3V 输出高精度并联模式电压基准的典型应用
- 用于处理器电源管理的 0.5 至 3V DC 至 DC 单输出电源
- 一个尺子书签
- AM3GW-2412SZ 12V 3瓦DC-DC转换器的典型应用
- 是德科技推出新的8通道示波器 点击获取报价
- TI携您共创未来乘驾新体验——初步学习: TI 汽车专题任务打卡
- 一键获取【TI 五大工业参考设计 FAQ】
- ADI有奖下载活动之15 ADI公司智能可穿戴医疗保健设备解决方案
- 【XILINX 主题分享月】 低功耗资料大搜集!
- 模电怎么学?TI帮你定制课程清单!体验“模电选课测试”功能,赢精彩好礼
- 解锁【W5500-EVB-Pico】,探秘以太网底层,得捷Follow me第4期来袭!
- 有奖直播|TI 带您领略互联、高效的智能家居方案
- 深扒TI教室2.0,那些你不能错过的精彩
- 1月22日下午14:00Mouser携手Maxim邀您观看有奖直播:深入浅出可穿戴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