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8之父辛诺夫斯基:无人驾驶颠覆汽车行业

发布者:superstar10最新更新时间:2014-08-07 来源: 21ic关键字:win8  汽车电子  无人驾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微软Windows业务前主管、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合伙人史蒂芬·辛诺夫斯基(Steven Sinofsky)周二撰文,阐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崛起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怎样的颠覆作用。

在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工业都是“美国梦”的代表。仅“三巨头”直接聘用的员工就多达百万,这些人的生活水平都得以提升。汽车公司的领导者们也相继成为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汽车和文化已然交织在一起。正是因为有了汽车,郊区化的生活方式才成为可能。

尽管石油危机兴起、进口产品质量提升、劳动力成本面临挑战、城市不断蔓延、企业破产增加,但汽车工业依然庞大,而且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依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正因如此,汽车行业所面临的颠覆才更加引人入胜。以往的经验表明,所有的颠覆都有一个共性:尽管它正在发生,但你却无法预知它的未来;而如果你是“在位者”(incumbent),可能时时刻刻都能听到颠覆的声音。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导致我们难以断言汽车行业是否正在被颠覆。

种种迹象显示,颠覆汽车行业的社会和技术基础已经存在。在位者对于新技术的质疑也越来越多。而那些可望维持现状的企业似乎也把政府当成了自己的代言人,以安全为名义对新技术横加阻拦。

谷歌最近在Code大会上推出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让我们有机会以全局视角来思考即将发生的改变,从而展望有可能在未来颠覆这一行业的种种变化,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从Code大会上展示的产品中抽离出来,我看到了五大信号,倘若将它们结合起来,便会彻底颠覆我们对汽车和交通的认识方式。这五大信号代表的,只是我们在思考汽车行业面临的颠覆时,所处的第一个阶段。我们需要识别出整个行业格局的种种变化,识别出那些给所有在位者构成结构化挑战的变化趋势。

1、城镇化与公共交通进步

放眼全美,各地似乎都在重新兴起一股重新涌向城市中心的热潮——在发展中国家,这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曾几何时,婴儿潮促使美国人纷纷逃离市中心,迁往自然环境更加宜人的郊区生活。而如今,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等大型沿海城市,却在上演相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返市中心。

与这股“再城镇化”热潮相伴的,是这些城市核心地区对公共交通系统新增的庞大投资。上述城市都在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建设地铁、公交巴士和自行车道,力度可谓数十年未见。很多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使得两点之间的往来速度大幅提升,效率也不断增加。

尽管这些项目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年之前,但人们如今切身感受到的种种进步却对“再城镇化”浪潮形成了支撑,甚至加快了这一趋势。企业将总部设在市中心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纵观全美,各大企业和机构都在提供各种补贴,鼓励人们使用这类公共交通资源,使之成为一股社会风气。

2、分解车载功能

现在看来,这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转变,但车载电子设备的创新重点正在从硬件转向软件,创新主体也从汽车制造商转向创新型公司,由后者利用移动平台来构建各种交通功能。我们看到,借助提供众包数据的手机地图,便可随时了解道路信息和交通状况;我们还看到,车载娱乐设备已经彻底从汽车上抽离出来,无处不在的平板电脑如今已经成为后排乘客的主要娱乐工具。原本通过原车设备或加装设备提供的功能,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移动平台获得更好的效果,改变起来也更加灵活,但成本反而更低。

这一信号有两个颠覆性元素。首先,对于那些花费了大量精力,以车载电子设备为基础构建业务和销售模式的汽车制造商而言,这势必对经济利益构成威胁。这种颠覆扰乱了汽车销量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当安全与舒适已经成为汽车的基础元素时。

其次,从消费者或车主的角度来看,交通工具的亲切度和个性度源自移动设备,而不再源自汽车本身,导致从一辆汽车换成另外一辆汽车的过程更加顺畅。LocalMotion甚至将进入汽车和发动引擎这种最基础的汽车功能分解出来,使用RFID或其他方式来获得汽车的使用权限。从GPS定位到维修通知,各种原本依赖于具体的汽车而存在的功能,现在都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现。

3、能源问题

美国消耗的石油总量中,大约有一半被用于私家车。无论我们以多么快的速度寻找新的(而且可能存在风险的)方法来开采石油,似乎都无法满足需求。1973年的石油禁运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很多印记,对一个高度依赖石油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人对于高油耗汽车向来情有独钟,但这种热情却在1970年代和2006至2008年,发生过两次动摇。最近,我们看到普通民众对SUV和卡车的兴趣再度升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汽车制造商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卡车和SUV所蕴含的较高利润,只会进一步加剧他们被颠覆的风险,同时也导致他们对替代能源缺乏长期兴趣。

与此同时,很多软件进步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其影响早已不再局限于递增式地改善替代能源汽车的设计、制造和分销模式。特斯拉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每当人们重新思考汽车的生产和驾驶方式时,都会提到它。底特律的反应尽管令人失望,但却并不出人意料。我最近在一次采访中看到,汽车行业的传奇人物、通用汽车前董事长鲍勃·陆茨(Bob Lutz)仍在讨论“里程焦虑”以及电池爆炸所引发的潜在安全问题。

在很多人眼中,除了直接使用化石燃料外,其他任何的替代能源都存在很多缺陷,但如果只是一味看衰这些模式,却不对这些模式展开任何有益的尝试,那似乎就会重蹈在位者常见的覆辙。

使用不同的能源来驱动交通基础设施,是一股必须认真对待的颠覆力量。

4、共有汽车和拼车

养车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讽刺的是,从可靠性和耐用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头痛程度已经大为缓解。我小时候,如果想从纽约开车到佛罗里达,你必须是AAA道路救援服务的会员才行,因为半路抛锚肯定会令你抓狂。如今的汽车出厂时的品质都很高,尤其是日系和德系车。(我还记得我父亲在1970年代买新车时,需要罗列一长串可能存在的瑕疵。)即使是在行驶了几千公里后,依然可以在没有任何维护的情况下保持极高的品质。

尽管可以带来种种便利,而且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但保险、油耗、停车等汽车持有成本,以及汽车本身糟糕投资收益,都令拥有汽车成为了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只要一上路,一辆新车便会立刻贬值20%。而为了享受有车一族所带来的骄傲,在购车成本之外,你每个月大约还要多花300美元的养车成本——如果你还要缴纳停车费和过路费,那么成本还会更高。但实际上,美国每辆汽车平均每天的停驶时间长达23小时。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只有疯子才会买车。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即使你想拥有自己的汽车,恐怕也很难找到停车的地方。考虑到这些问题,美国人对买车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不会令人感到太过震惊。拥有自己的汽车已经不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年轻人考取驾照的年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从ZipCar或Cars2Go到Uber和Lyft,共有汽车或拼车已经在用车便利和用车成本上实现了新的突破。[page]

将钥匙、个性化地图和娱乐等功能从汽车中剥离出来,意味着我们可以径直走向汽车,然后识别身份,便可舒适的驾车出行。我还可以利用GPS定位仪获得同样便利的租车服务。这同样可以惠及商用汽车,因为它们也可以借此大幅提升效率。使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汽车共有和拼车后,汽车上路的时间将会提升,而在路上行驶的汽车数量反而会减少——无论对是对车主还是对道路而言,这都是有益无害的事情,而周围的所有人也都将因此受益。

毫无疑问,汽车数量的减少对汽车行业来说无疑会构成重大破坏。历史经验表明,在颠覆到来之前,总会出现“回光返照”式的繁荣。所以短期的汽车销量增长(尤其是SUV和卡车),似乎只是汽车行业最后的绝唱。等到那些推迟了驾照考取时间,并伴着手机租车服务长大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之后,他们便会成为企业和社区的领导者,最终决定交通资源的分配方式。

5、新技术催生无人驾驶汽车

谷歌展示无人驾驶汽车时,引发了外界的巨大反响,随后便出现了各种各样质疑其实用性的评论。尽管无人驾驶汽车可能还要再等15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走入我们的生活,但它却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上文探讨的种种信号只会让无人驾驶汽车的趋势更加不可避免,对这一趋势做出贡献。

与其他科技产品一样,在汽车彻底改头换面之前,我们还将看到很多渐进式的进步——现有的汽车将会逐步普及辅助驾驶技术。对很多企业来说,这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位者尤其如此。创新就是这样发生的。谷歌以及地图、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其他领域的企业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催生了斯巴鲁Eyesight和奔驰Intelligent Drive等创新——这都是全自动汽车的先驱。

在商业领域,我们已经看到戴姆勒无人驾驶卡车等产品。由于商业运输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高速公路行驶,而且会长期保持一种驾驶状态不变,因此该领域很可能将向无人驾驶或“混合驾驶”技术加速前进。

一旦实现了无人驾驶,便不难想象一番看似乌托邦的交通运输场景——你可以随意走上身边的一辆车,这辆车有可能是你用移动设备召唤来的,也有可能是根据你的路线和计划自动行驶过来的。

有人或许仍将拥有私家车,但却会将它们贡献出来与人分享,以便降低成本。企业也将纷纷涉足汽车共享业务,政府则有可能在路边提供各种公共租赁汽车——就像如今的公共租赁自行车一样。拼车服务也将从无人驾驶中获得巨大利益。你可以选择成为一名车主,拥有一部可以随意使用的汽车,但同时也能通过与更多人一起分享来分摊费用,同时也不必担心用车人的技术不过关导致的车辆剐蹭。

只要你手握身份证件,便可直接进入车内。车辆可以提前获知你的目的地,然后带你一路前行。由于车辆的空驶率降低,利用率升高,所以车流将更加顺畅。由于智能技术改善,汽车还可以计算最合理的路径。不仅如此,无人驾驶汽车避免了驾驶员分散精力、情绪和自由散漫的情况,从而大大提升了交通安全系数。事实上,驾驶着超过1吨的铁家伙以数十公里的速度前进时,电脑远比人类更加称职,更加可靠。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要不了多久,让真人来驾驶汽车就会变成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

展望未来

保守来看,汽车文化大概用了30年时间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变革——首先从拥有汽车开始(由此也催生了很多生产汽车的工作岗位),然后是修建5万英里的高速公路(花了35年时间和5000亿美元),接着便是郊区生活方式的兴起,随之而来的个人收入增加催生了“一人一车”用车意识。(事实上,在2008年的高峰时期,平均每名拥有驾照的美国人大约拥有0.8辆汽车。)

要进入下一波科技浪潮的顶峰,大约也要花费同样长的时间。到那时,将会出现随时可以使用的共享交通工具、无人驾驶汽车,以及支撑这些改变的社会结构及生活方式。但这些变化已经出现。当你将这些改变的迹象融合到一起时,便会形成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将因此而进步。

在位者将采取一些短期措施,小幅改善现有的交通状况。这并非坏事,但却是现实。汽车将增加更多安全工具来警告那些在道路上迂回前进的司机。城市将部署更多的传感器和监控系统,以便提供更多的交通拥堵信息。科技还将进一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百公里油耗。

我们不应忘记,车迷就像技术迷一样,他们都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享受着自己所热衷的体验。

但在位者也有可能抵制技术变革。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汽车行业领导者对替代能源汽车表达了“里程焦虑”。我们还会看到很多人对这类新技术所蕴含的公共交通隐患大肆渲染。既得利益集团也势必对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及其所需的投资大加阻挠。

这都是社会变革的组成部分——没有人天生就怀有恶意,任何的进步和投资都不可能在没有异议的情况下顺利达成。凡是变革,都将面临阻力,世上没有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革命。

在科技进步的每个阶段,现阶段的在位者往往都会否认新一代技术进步的种种证据。曾几何时,很多程序员都很抵制保护模式、虚拟内存、图形界面和平板电脑。当空客在商用飞机中部署飞行控制系统时,波音最初持抵触态度,但最终还是在777客机中采用。事实上,很多驾驶员最初也很抵制自动挡、GPS甚至巡航控制,而当今的很多老牌汽车企业对全新的汽车设计也都持抵触情绪。

或许所有科技创新都需要遵循相同的轨迹:必须涌现出一家不受束缚的公司,真正重新定义一款产品。

20世纪之初,汽车尚未诞生。随着摩尔定律加快了科技进步的速度,或许只需要一半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看到同样剧烈的变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汽车文化只是一眨眼的瞬间。2.0版的汽车文化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当你思考家用汽车和出租车服务的变化前景时,请多想想这些变化究竟会如何影响公共交通、道路、飞机、铁路等各个方面的事情。

这就是颠覆——当它发生时,一切似乎都很缓慢;但突然之间,整个世界都将改变。

关键字:win8  汽车电子  无人驾驶 引用地址:Win8之父辛诺夫斯基:无人驾驶颠覆汽车行业

上一篇:Model S被撞后解体起火 -- 又是电池惹的祸?
下一篇:FBI:无人驾驶汽车或被用作致命武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3:06

未来汽车将具备这些先进技术
现代汽车令人望而生畏,它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技术最先进的机器之一,而且并没有越变越简单。 大型汽车制造商、创业公司、研究人员、技术人员都在冥思苦想,都想设计可以自动行驶的未来汽车,它们不会在公路上撞车,或者以新的方式拥有汽车(甚至不再拥有汽车),终端用户(驾驶汽车、搭车、拥有汽车的人)于是忍不住问:这些先进技术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些新的汽车技术,当你购买下一辆汽车或者下下一辆汽车时,可能会看到它们。这些技术的目的是让驾驶变得更容易、变得更安全,某些时候还会更有趣。 如果拖车连接装置更容易使用,头灯眩光减少,在工厂引入AR技术,司机的驾驶体验瞬间就会有提升,路面也会看得更清。 自动拖车挂接装置
[汽车电子]
Littelfuse荣获CEM“最具竞争力汽车电子产品”编辑选择奖
  随着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告诉发展,有机构对物联网市场做出预测,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将得到1.9万亿美元,而作为物联网终端与网络的连接纽带,物联网模组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这一现实机遇,中国的本土企业和本土分销商都在全力出击。不久前,中国电子行业最优秀的授权分销商—— 世强 就与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终端及无线数据方案领域的佼佼者——美格智能签订授权分销协议,代理销售其全线产品。下面就随物联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深圳 世强 先进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球近百家家著名半导体企业在大中国区的战略合作分销商,产品业务广泛覆盖,25年来,见证了如 华为 、大疆、中兴等企业的崛起,并为他们的发展进行了长时间的服务。2
[物联网]
势不可挡,谷歌无人驾驶车就要上路了
谷歌无人驾驶车结构图传感器:通过360°旋转感应路面情况,作出刹车、绕行等判断,用于无人驾驶1.柔性挡风玻璃,保证发生意外时,即使玻璃破碎也不具威胁性 乘客人数:目前,该车仅能供两人乘坐,包括一名传统意义上的“驾驶员” 雷达2.车前部采用泡沫材质,使其更富韧性,抵消撞击力量。   美国谷歌公司说,从今年夏季开始,该公司设计的全球首款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样车将驶上公司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市的街头,接受城市道路环境下的测试,车上将安排试车员“坐镇”。   美国加州芒廷维尤,谷歌公司研发的新型无人驾驶汽车的原型车 谷歌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原型车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实时视野 座位之间有启
[嵌入式]
5个汽车电子系统LED驱动的应用案例
在建立LED供电的电子驱动解决方案时,需要考虑两个主要的DC/DC电源类别,分别是线性稳压器和开关稳压器。线性稳压器具有减少零部件数和降低电磁干扰的优点,但在效率和热耗方面有严重的弊端。因此,开关稳压器是很多设计师的驱动解决方案首选。直流电源和需要的LED数目与类型决定了LED驱动器的拓扑结构选择。如果电源电压超出总LED电压,就需要降压转换器。如果LED组的电压超出电源电压,就需要升压转换器。最后,根据具体的条件,LED电压可能高于或低于电源电压,这样,就应该采用降压/升压或单端初级电感转换器等电源拓扑技术。 在设计照明系统时,除了LED供电外,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LED电路设计的另一项主要考虑因素是热管理。LED驱动器集成电路
[嵌入式]
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 汽车电子业望提速
      披露,为促进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汽车电子标准工作委员会 (以下简称汽车电子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近日,该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上海举办。   业内认为,国内汽车电子企业因欠缺核心技术,国外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汽车电子标准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我国汽车电子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必将促进行业较快发展和整合,汽车电子类上市公司有望受益。    标准体系加速建立   工信部表示,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对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实现汽车强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有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而
[汽车电子]
Uber自动驾驶撞人致死,听听大众和学界的声音
今天一大早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都被“ Uber 自动驾驶汽车撞人致死”的新闻占据。小编开始不认为这是一件多么轰动的新闻,又因为新闻标题中带有“撞人致死”四个字,不得不让小编习惯性地想到了标题党。可是后来随着大量的媒体报道,其中不乏有倾向性的媒体,加之某些人危言耸听地唱衰 AI 。作为科技圈媒体人一枚,小编觉得有必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了。   事件回顾 据外媒报道,美国时间周日晚上10点左右,一名女子在亚利桑那州坦佩被Uber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撞到后身亡。事件发生时被撞女性正在人行横道外的地方横穿马路。根据当地警方的声明,该辆汽车事发时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尽管它后面有一名安全驾驶员。   事件发生后,Uber已经暂停了在坦佩、匹兹堡、旧
[嵌入式]
不仅仅是技术挑战,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还要面对什么
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对世界的探索也从未停止,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要迎合人性的弱点,比如贪婪、自私、懒惰等等。在出行方面,人类最早要自己走路,追着太阳走也不是什么事儿,甚至能轻轻松松地攀上高崖和灌木丛,后来人类懒得自己走路,而且发现马儿能日行千里,虽然会遇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窘境,但不得不承认,马车承载了人类历史上一大块的脚力,唐僧去西天取经,无一日不是骑着白龙马,一些韬光养晦的英国皇室,常坐在马车上享受人生,更不要提古代战争中,高级将士们的坐骑了。到了现代社会,汽车开始取代马车,整个人类交通状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马车连同一系列的产业链,包括车夫、车厢制造、兽医、拣马粪等职业日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老司
[嵌入式]
无人驾驶汽车会增加晕车几率
       无人驾驶汽车还没有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但相信不少人曾经想象过,不用自己开车该有多爽!可是,你有想过晕车的问题吗?你不晕车?不不,那是在你自己开车的情况下。美国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两名研究人员调查了美国、印度、中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的3200名成年人后发现,超过三成的人认为自己在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时候会读书、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这听起来挺美,但会大大增加晕车的几率。研究人员呼吁制造商在设计无人驾驶汽车时多考虑一下乘坐体验,比如增加前风挡玻璃面积吸引乘客多向前看、不安装转椅等,以减少晕车的可能。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