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用工荒”的持续,越来越多在中国设厂的电子业大厂正在尝试加大生产线自动化的投入,但由于生产的电子产品更新周期短以及非规模化生产,导致电子产品的装配自动化推进起来很艰难。
中国电子业自动化程度极低
《华尔街日报》8月24日报导称,和硕联合科技(Pegatron)和以富士康商标而著名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面临为苹果公司(Apple Inc.)等客户生产更复杂电子设备的压力之际,他们在努力管理规模更为庞大的劳动力。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在日本和韩国的电子行业,每10,000名工人就有300多个多功能工业机器人,比例约为3%;而中国的这一比例是10,000名工人中,只有23个工业机器人,还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报导称,大量劳动密集型、低利润率的装配工作仍在中国进行。而日韩等国是高级电子零部件(如记忆芯片和液晶显示器)的主要供应商,这些稳定设计和高利润率的业务帮助这些国家的生产变得更加自动化。这些原因造成中国电子装配行业自动化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同类产业。
对于目前中国电子行业来说,生产的多为“小型产品”,很难达到自动化生产所需的要求。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通常由数十家采用不同标准的公司进行设计,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快等因素都导致厂商,难以负担因调整机器人设计带来的成本。
富士康计划推机器人
丹麦的万能机器人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则表示,随着更合适、跟符合成本效益的机器人的出现,机器人在电子行业的使用将会不断增加。他说,一个轻便型工业机器人通常只需花费大约5万美元,考虑到所节约的工人工资和培训成本,使用机器人提高生产率等因素,一般可在一至三年内赚回成本。
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的董事长郭台铭说:“廉价劳动力不再存在”。郭台铭表示,该公司计划生产自己的工业机器人来处理困难的装配任务和原配料运输。
该公司两年前设立目标,要在装配线上安装百万台机器人手臂,目前已经在实现其目标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但从2008年到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平均每年增长36%。
据报导,在中国各大中城市,近年来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年上调10%以上。上海目前的最低工资为每月1820元人民币(约297美元),2010年,上海的最低工资仅为960元人民币。
机器人的价格等于一个工人工作13年的工资。
和硕联合科技公司重庆工厂主管EK Liao表示,他管理的这个5,000多名员工的工厂中,每添加6个机器手臂,只能代替半个工人的工作量。他认为,电子组装“很难完全实现自动化”。不过,该公司仍然在去年11月份开始推出简单的机器臂进行某些标准化部件的生产。
同时,该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查尔斯•林(Charles Lin)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今年内通过自动化生产,提高10%~20%的生产效率。目前,和硕联合的中国工厂已经开始使用机器臂安装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等具体的组装工作。
和硕联合的重庆工厂生产包括东芝(Toshiba)和惠普(Hewlett-Packard)等多个品牌的个人电脑,它在上海的工厂生产苹果公司的iPhone。
为苹果、惠普等品牌制造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广达电脑公司(Quanta Computer Inc.)高级副总裁蒂姆•李(Tim Li)说,该公司已经在装配线以外的作业中进行了最大的自动化改造,诸如产品包装、设备测试和运输成品至仓库区。但对于设备组装,很少电子产品能有足够大的生产规模实现节省成本的自动化生产。
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尽管机器人前景不错,分析师说,除非他们的客户接受更高的价格,否则合同制造商在低利润的情况下,可能不会承担更多的自动化成本。和硕联合科技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率仅为2.7%,而富士康为3.2%。
相对于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每月不足300美元的最低工资标准,5万美元的机器人等于一个工人工作13年的工资。中国电子行业今后要面对的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口红利渐失,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带来的“用工荒”问题。
同时,企业因利润压缩,工资继续提升可能性减少,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配可能导致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上一篇: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发展,加拿大专家来支招
下一篇:教机器人如何“做人”……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