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将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高速公路行驶自如

发布者:春水碧于天最新更新时间:2015-10-16 来源: 21ic关键字:日企  自动驾驶  高速公路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日媒报道,日本丰田汽车日前宣布,将于2020年左右发售可在高速公路上自动变更车道、并线以及超车的自动驾驶汽车。日媒指出,这相比丰田此前主张的自动驾驶技术“只是协助驾驶”,又迈进了一步。同时,IT企业参与的自动驾驶车实用化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资料图:日企2020年将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据悉,丰田虽然此前一直对自动驾驶的产品化持谨慎态度,但丰田将从技术难度较低的高速公路入手,从而力争实现在普通公路的自动驾驶。丰田专务理事吉田守孝在记者会上表示:“希望(丰田自动驾驶车)能实现体弱老人、活动障碍人士的自由移动。”

该公司此次转变方针的契机之一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提出迎接奥运,政府民间共同推进自动驾驶车的方针。因此,丰田提出争取在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车实用化的计划。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丰田就开始研究自动驾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此次公开的自动驾驶车除车前安装的“观察眼”摄像头外,车身还配有发射红外线的激光雷达等设备,以便及时掌握周围情况。自动驾驶车将人工智能分析收集的数据后对照历史行驶数据,从而判断可否并线或变更车道。丰田表示:“其他厂商应该尚未达到(丰田)目前的自动驾驶水准。”

 

资料图:丰田汽车公司。

据大型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预测,2035年将销售约3000万辆自动驾驶车,相当于全球新车销量的四分之一。除美国通用汽车等车企外,美国谷歌、美国苹果等也正在加入开发自动驾驶车的行列。

但日媒同时指出,完全普及自动驾驶车仍将面临诸多问题。丰田自动驾驶负责部长鲤浏健表示:“虽然目前没有必要,但完全实现自动驾驶需修改相关法律。此外还存在保险和责任归属等问题。”

关键字:日企  自动驾驶  高速公路 引用地址:日企将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高速公路行驶自如

上一篇:奔驰无人驾驶卡车上路测试 能自动转向和刹车
下一篇:法雷奥首推远程除霜清洁系统 能耗降低28倍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0:02

美国加州政府批准自动驾驶车辆上路
      据路透社报道,9月2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里·布朗(Jerry Brown)签署法令,批准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车辆上公路行驶。     杰里·布朗亲自乘坐一辆无人驾驶车辆前赴政府颁布法令,该车为谷歌公司改装的普锐斯混动车。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州议员阿历克斯·帕迪拉(Alex Padilla)陪同布朗坐在乘员座位上,谷歌无人驾驶车设计师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则坐在驾驶员座位上,不过由车辆自动驾驶。     布朗表示:“我们见证了科学神话逐渐变成明天的现实。”此次签署的法令将在明年生效,为无人驾驶车辆设立安全和性能标准。今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机
[汽车电子]
英伟达:TensorRT 3,开放自动驾驶平台
9月26日,Nvidia(英伟达)在北京正式召开GTC China大会。在本次大会上,英伟达发布了神经网络推理加速器TensorRT 3 ,借助该推理引擎,将大幅提高机器人及无人驾驶汽车在终端的推理性能,并降低成本。此外英伟达也发布了全球首款机器自主处理器Xavier,以及英伟达Tesla V100 GPU。而在自动驾驶方面,英伟达也推出了开放的自动驾驶平台NVIDIA DRIVE。   NVIDIA TensorRT 3推进超大规模 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推理 据了解,TensorRT 3与NVIDIA GPU的结合能够基于所有的框架、为诸如图像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视觉搜索和个性化建议等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超快速且高效的推
[汽车电子]
瑞萨电子加速面向ADAS和自动驾驶应用的深度学习开发
全新R-Car SDK作为R-Car V系列SoC的开发框架可快速启动开发并轻松使用 2021年9月22日,日本东京讯 - 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集团(TSE:6723)今日宣布,推出R-Car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其作为一款采用单个软件包的完整软件平台,能够更快、更轻松地为乘用车、商用车和越野车中使用的智能摄像头与自动驾驶应用进行软件开发及验证。 瑞萨电子汽车数字产品营销事业部副总裁吉田直树表示:“软件开发和交付一直是汽车系统开发商的一大痛点;包括资源密集型的定制包装和完整安装,通常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为缓解在汽车电子系统深度学习领域这些难题,瑞萨力求重塑开发体验;通过打造这一全新单一软件包、多
[汽车电子]
瑞萨电子加速面向ADAS和<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应用的深度学习开发
基于IMU的导航系统将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应用
未来,全球的自动驾驶系统发展将建立在多项战略技术的进步之上,而这些技术的提升将推动全球自动驾驶的普及程度。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点在于需要保证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对车辆进行实时,持续和精准的定位。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和机器人系统必须不受任何天气、温度和环境因素影响,且能在比最初预设更长的时间内进行航位推算。 当与视觉传感器和高性能计算(AI)相结合时,高精度IMU将使能自动驾驶汽车的广泛实际应用 惯性测量单元(IMU)作为所有定位系统中最关键的传感器之一,致力于理解运动的基本物理原理。了解车辆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运动是十分有必要的,而目前IMU仍是融合到视觉系统和其他探测与测距系统的最具成本效益和最精确的传感器之一。
[汽车电子]
基于IMU的导航系统将推动<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汽车应用
基于英伟达平台,麻省理工研发自动驾驶单一深度神经网络
从外媒获悉,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发一种单一深度神经网络(DNN),该系统基于英伟达DRIVE AGX Pegasus平台,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激光雷达数据。 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量有多大?通常情况下,50辆自动驾驶汽车组成的车队行驶6小时后,一辆测试车的传感器会产生多达1.6千万亿字节的数据,这些数据都需要被计算机实时分析并理解。目前,大多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都采用多个神经网络以及高精度地图,来帮助车辆确认自身位置。同时,与二维图像数据不同,激光雷达点在三维环境中分布非常稀疏,依靠激光雷达感知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每秒处理超200万个点,这对于没有针对此类数据进行优化的现代计算机而言是相当大的阻碍。 相比之
[汽车电子]
基于英伟达平台,麻省理工研发<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单一深度神经网络
谁抓住了地图,谁就抓住了自动驾驶的未来
2019年4月,上汽荣威曾经发布了一款非常特别的车:Marvel X Pro。 作为一年前发布的 Marvel X的全面升级版,其最特别之处,在于对“AI Pilot”智驾辅助系统大幅度升级。这项升级,使其具备了一项名为“最后一公里内自动泊/取车”的功能。 Marvel X Pro是基于Marvel X的重大升级,外观上改变极小,主要提升在“大脑” 最后一公里”问题,几乎折磨着每个司机。 早晨通勤期间遭遇突发交通拥堵,距离打卡差5分钟时开到单位楼下;一身疲惫驾车回到自己居住的社区之时;周末带着全家去购物中心,孩子望着商场里的“恐龙秀”欢呼雀跃——然而在这些时刻,我竟还需要把车开下地库找车位! 类似的场景,
[汽车电子]
谁抓住了地图,谁就抓住了<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的未来
自动驾驶的“开全图”外挂?小鹏和高德的CP局
前几日,高德地图举办第三代车载导航发布会,并公布小鹏汽车成为首家搭载高德第三代车载导航的车企。 之所以这则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为电哥不久前刚刚体验了小鹏NGP Beta,独一份的全新交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搭配上新一代车载导航,能够动态计算车道以及路况变化,提供更多维度的信息。 ▽P7中“SR自动驾驶环境模拟显示 这也是首次将信息娱乐和自动驾驶两个分割的域进行打通,不仅仅是导航精进为车道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分析、决策过程也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递给了驾驶者,丰富的道路信息会提前告知于驾驶者,无论是是技术层面还是驾驶层面,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基于激光点生成的高精地图 为什么首先落地的是小鹏?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的“开全图”外挂?小鹏和高德的CP局
浅析自动驾驶发展趋势,激光雷达是未来?
近期, 自动驾驶 无疑已经成为科技圈和汽车圈的热点话题,谷歌、百度、苹果及Uber等科技公司,特斯拉、奥迪、奔驰、宝马等主流汽车厂商纷纷投入自动驾驶领域。然而,关于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据了解,在不同技术路线中,所使用到的 传感器 主要有 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以及摄像头三类,且各具优缺点。   一、主流传感器对比 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势,同时具有建立周边3D模型的前景,然而其劣势在于对静止物体如隔离带的探测较弱且目前技术落地成本高昂。由于激光雷达可广泛应用于ADAS系统,例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前车碰撞警示(FCW)及自动紧急制动(AEB),因此吸引了不少具有先进技术的初创公司竞争,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