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负荷曲线,电动汽车产业对电力影响到底将有多大?

发布者:SereneWhisper最新更新时间:2018-08-20 来源: eefocus关键字:电动汽车  变压器  充电站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麦肯锡咨询公司撰文探讨电动汽车对全球能源系统的潜在影响。文章称,电动汽车不太可能造成电力需求危机,但会重塑负荷曲线。能源公司们该如何有效利用负荷曲线的变化呢?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电动汽车会很快面临另类的交通堵塞吗?随着汽车加快电动化进程,能源生产商和分销商需要了解电动汽车对电力需求的潜在影响。好消息是:麦肯锡的研究分析显示,电动汽车的预期增长将不会在中短期大幅增加总电网电力需求,因此限制了创造新的发电容量的需要。

 

以来自德国的信息为例,到2030年电动汽车增长不太可能会导致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相反,它可能会使得总电力需求增加大约1%,需要增加大约5千兆瓦的发电能力。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增长到4%左右,需要增加约20千兆瓦的发电容量。几乎所有的这些新增发电容量都可能会涉及到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以及天然气发电。

 

重塑电力负荷曲线

虽然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不大可能导致总电力需求大幅增长,但它可能会重塑电力负荷曲线。最明显的影响将会是夜间高峰负荷的增加,当人们下班回家或完成一天的差事后,他们会让他们的电动汽车插上电源充电。但是,在系统级层面,这种影响相对较小。同样,以德国为例,我们预计到2030年峰值负荷将增加大约1%,到2050年将增加大约5%——电力系统大概率能够承受的增幅。

 

然而,负荷曲线的变化将在地方层面上带来挑战,因为电动汽车的区域性分布很可能会因地而异——有些地方可能有很大的差异。麦肯锡对各地电动汽车普及率的地理空间分析预测显示,郊区很可能会成为电动汽车早期普及的热点地区。因此,即便从全国范围来看电动汽车普及率仍然偏低,还是可能会出现拥有大量电动汽车的地区。

 

热门住宅区和电动汽车充电的其他集中地点,比如公共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和商用车库,将显著增加当地的高峰负荷。为了预测住宅区负荷曲线的变化,麦肯锡对其进行了蒙特卡洛研究分析。分析显示,就一个常见的150户住宅的住宅区馈电线路而言,按当地的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25%来算,当地峰值负荷将增加大约30%。

 

虽然该数字并不低,但住宅地区的峰值负荷增长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急剧。这是因为,尽管一辆电动汽车可以很轻易地让单户家庭的峰值用电翻一番,但许多家庭(包括有电动汽车的家庭和没有电动汽车的家庭)的集聚,会减少变电站峰值负荷的相对增幅,即使是在峰值负荷异常的时候。

 

除了高峰负荷的增加,公共快速充电站的高波动性负荷分布也需要额外的系统来进行平衡。我们对一个快速充电站的负荷曲线进行了模拟,以便更详细地研究这种情况。在这里,单个快速充电站能够很快超过典型馈电线路变压器的峰值负荷能力。

 

由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引起的变电站峰值负荷的增加,如果不加以管理的话,最终将使得当地的变压器超出其容量,需要进行升级。结合麦肯锡地理空间分析得出的各地区电动汽车渗透率分布数据和目前在使用的变压器数据来看,可以发现,与国家范围的电动汽车渗透率相对应的资本支出需求呈现S曲线形状。换句话说,虽然在电动汽车渗透率低的时候,与设施升级相关的投资需求很少,但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增加,这种需求会迅速增加,最终在电动汽车达到高渗透率水平时再次趋于平稳。我们估计,如果不采取纠正措施,累积的电网投资需求可能会每辆电动汽车多出几百欧元。

 

探索潜在的解决方案

能源企业有几种途径来解决这种情况。它们可以对充电行为实施影响:例如,电力的分时定价能够激励电动汽车车主在午夜后充电,而不是在傍晚的时候。分析表明,这可能会使得峰值负荷的增长减半。分时定价制易于实施,且经过验证。它也需要进行监督,因为它可导致“计时器峰值”,即许多人无意中给他们的充电器设置了同一个开始充电的时间。

 

另外,能源公司可以部署更多的本地解决方案,比如将一个储能单元与在用电需求低峰时段给该单元充电的变压器放在一起。然后,储能单元在需求高峰期放电,从而减少峰值负荷。另一种选择可以是使用小型热电厂,如果该工厂产生的热量在本地能够派上用场,这可能会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随着电池成本持续快速下降,使用储能技术来平滑负荷曲线将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该技术其他的应用包括公共快速充电站,电动巴士和卡车的停车场充电桩,以及部署于住宅,即更多的电动汽车车主结合使用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和家庭储能设备。几个因素可以驱动安装能源存储的业务案例。这包括削减高峰负荷以减少需求费用(基于高峰负荷的额外费用),避免电网升级,以及在特定时段利用较低的电价(在能源价格较低时给电池充电)。能源用户也可能因为提供灵活的服务而寻求补偿。

 

在电网升级或替代解决方案方面的一些投资将不可避免,不过企业可以通过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来大大减少这种投资。一个例子是,通过转移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来避免峰值负荷的增加。对电动汽车车主的充电行为、驾驶和停车模式的早期观察显示,在电动汽车与电网连接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并没有主动充电。在基于住宅的私人充电中,这一比例超过80%,在公共充电站中则只有25%左右。这种情况产生了转移充电负荷的潜力,通过从系统层面来优化充电时间和速度,可使得充电过程智能化。

 

通过智能引导充电行为来创造价值

集中协调和智能引导人们的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可以在多个层面创造价值。首先,它可以使得峰值负荷调节变得更加有效,从而大大减少上述的电网投资。其次,它可以重新改变峰值负荷调节以外的负荷曲线,从而优化发电成本(将需求从峰值发电转到基本负荷发电)。此外,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过剩时加快充电,或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低时降低充电速度,都会有助于整合出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最后,通过提供响应需求的服务,智能充电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系统平衡(频率响应)服务。

 

这种方法的下一步改进涉及到车辆到电网(V2G)的计划,这不仅会改变电动汽车的电力需求,还会让电动汽车在特定条件下向电网输送能量成为可能。试点研究表明,电动汽车车主非常愿意参与协调智能充电计划。该计划可创造的总价值可高达每年每辆电动汽车数百欧元,具体视乎各地的情况而定。

 

为了实现这些效益,能源公司必须要对智能充电基础设施进行一些预先投资,并努力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实现有效的合作。但这些目标一旦确立,电动汽车将不会再在能源系统方面引起人们的担忧。相反,它们将使得能源系统变得更具有成本效益,更有弹性,更加环保,造就各种效益。

 

路上的电动汽车预计会增加,这会给电力公司带来挑战。虽然电动汽车到2030年不会导致电力需求大幅增加,但它们将重塑负荷曲线,从而给电网带来新的压力。此文提供的建议可以帮助能源公司克服这一挑战,有效地整合路上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进而为能源系统创造巨大的效益。


关键字:电动汽车  变压器  充电站 引用地址:重塑负荷曲线,电动汽车产业对电力影响到底将有多大?

上一篇:特斯拉量产能力获肯定,平民神车Model 3不怕断货了?
下一篇:造车新势力融资情况一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3:12

沃尔沃可让电动汽车轻15% 车身也能当电池
沃尔沃汽车宣布,他们在汽车电池轻量化方面取得了一项重大技术成果,可以让当前的电动汽车变轻15%。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S80试验车上进行试验测试。 这项电池轻量化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沃尔沃发明了一种创新的轻质电池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组成的,它包括由碳纤维、聚合树脂组成的纳米结构,以及植入其间的超级电容器。 这种新型材料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新型材料组成的电池结构不但很轻,还可以做成薄片,从而更方便布置。另外,它具有很好的强度和适用性,可以取代车身面板,从而节省电池组所需空间。 这个研发项目是何时启动的? 这个项目是在三年半前启动的,它由欧盟赞助,共有10家主要机构参与,而沃尔沃汽车是
[汽车电子]
蔚来ES8和特斯拉ModelX横评:中国纯电动汽车发展转折点?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7.7万辆,同比增长53.3%,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了2.7%,较去年增长了近1个百分点。这为我国汽车产业进入新常态后少有的亮点,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截至12月份,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销量为66.6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为47.8万,占比71.7%,意味着纯电动汽车逐步向私人消费领域过渡。国内纯电动乘用车发展炙手可热,比亚迪、上汽、北汽新能源、长安、吉利等传统企业迅速推出了系列续航300km公里以上的产品,而新兴造车势力蔚来、小鹏、云度等企业陆续出来了量产产品,以蔚来 ES8 产品最惹人关注。     一直以来,蔚来整合国内资源打造具有比肩 特斯拉 品
[嵌入式]
中国实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处全球领先水平
    车辆安装了无线接收装置,只要沿着指定位置行驶,就能进行自动识别,并为车载电池充电。”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祝文姬博士用4年时间,率领科研团队开创全球电动汽车无线供电新时代。 目前,广西电网公司“面向智能电网的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通过验收,该项目建成国内首条为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的车道,通过无线传能的方式为车辆提供电能,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奠定理论基础。 近日,记者在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试验基地看到,一条用隔离栏分隔开并贴有黄色胶条的车道引人注目。工作人员揭开车道下一段段的井盖,10多厘米宽的红色能量发射装置便露出来。一辆经过简单改装的小型电车在车道上缓缓驶来,这辆车的电能不但不会损耗
[汽车电子]
大众福特或成立汽车联盟 抱团推进电动汽车/自动驾驶
全球车市寒冬下,车企抱团取暖意愿尤为强烈。继通用与本田、宝马与丰田、大众与戴姆勒、宝马与戴姆勒、奥迪与现代等国际车企达成了合作关系后,福特与大众也有意联姻。 美国媒体CNBC消息,大众集团 CEO 赫伯特·迪斯在上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后表示,大众集团正与福特集团进行深入谈判,以期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汽车联盟。据悉,若无意外,双方将于明年年初正式宣布,该联盟将覆盖多个领域和技术。 CNBC分析指出,在全球汽车业面临传统竞争和大规模技术转型带来的风险之际,该笔交易让福特和大众都能够取长补短。CNBC表示,预计将 电动汽车 和自动驾驶汽车推向市场将成为促成该笔交易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这两家公司都已在该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据悉,双方合作
[汽车电子]
特斯拉推出第三代超级充电桩 试图缓解电动汽车的旅程焦虑
据外媒报道, 特斯拉 公司( Te sla Inc.)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可以缓解电动汽车的旅程焦虑。上个月,特斯拉开始推出第三代超级充电桩(Supercharger)时,该家汽车 制造 商还推出了一种车载技术,名为“在途 电池 预热”。当驾驶员向车辆导航系统发出指令,寻找超级充电桩时,该系统会开始给电池加热,从而可让电池在充电之前达到最佳充电温度。 特斯拉表示,该功能可将汽车充电时间减少25%。 特斯拉表示,其新款V3超级充电桩拥有全新的1MW功率机柜,可支持高达250kW的峰值充电功率。首先可适用于Model 3车型,未来几个月内,Model S和Model X车型也将适用。特斯拉此举意味着,可让汽车在5分钟之内,增加75
[汽车电子]
特斯拉推出第三代超级充电桩 试图缓解<font color='red'>电动汽车</font>的旅程焦虑
日产计划2025年使用无钴电动汽车电池
据外媒报道,日产汽车计划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无钴电动车电池。目前,稀有金属钴已陷入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全球电动汽车需求不断膨胀,该公司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担忧也在加剧。 Aria(图片来源:日产) 日产希望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同时不影响车辆的单次充电里程。电池占电动汽车制造成本的30%,约20%的电池成本来自于正极,而20%的正极材料又是由钴、镍和锰组成。 日产表示,计划为了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Aria电动车,将钴的构成比降低到约10%。日产在研发无钴电动车电池时,希望进一步提高镍的构成比,并改善负极质量。 日产希望,到2030年,单块电动车电池的生产成本将从目前的150美元/千瓦时降低至100美元/千瓦时,并表
[汽车电子]
日产计划2025年使用无钴<font color='red'>电动汽车</font>电池
电动汽车三项强标正式发布:电池热失控须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
5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GB 18384-2020《 电动汽车 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0381-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三项强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没有安全,我国 新能源汽车 产业发展就没有未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为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要求,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和技术进步需要,工信部从2016年起便开始启动电动汽车安全三项强标制定工作。 据悉,此次
[汽车电子]
基于变压器故障噪声监测诊断技术的音频特征
引言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供电质量,因此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已成为电网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传统的变压器监测一般需要使用接触式测量仪器进行巡检,人力成本高,效率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音频分析为基础的新检测手段:根据变压器运行时声音的变化来反映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变化,即在变压器发生故障时提取音频特征信息,使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将信号分解成若干IMF特征分量并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相应的Hilbert谱,最后通过科学算法和软件分析将异常运行时的音频特征量与正常运行时的特征量做对比分析,从而实现变压器故障诊断功能。在利用音频特征监测变压器状态时,对音频信号的处理是其核心步骤,主
[嵌入式]
基于<font color='red'>变压器</font>故障噪声监测诊断技术的音频特征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