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五年·大事记
一次制造的革命,不仅化解了东莞“用人荒”的尴尬,提升了东莞制造的效益与工艺,更是催生了“东莞智造”的产业新品牌。这座城市进行的“机器换人”,换的不只是人,还有产业。
一个链条的缔造,不只让东莞有了“产”的环节,一举摆脱了“只产不销”的产业惯性,也让这座城市有了产、学、研、资、用完整的“制造+创新”链条,使这座城市有了做强“从1到N”的底气。
一次引智的创举,不只让东莞有了创新资源的集聚,32家新型研发机构汇聚于此,也让这座城市实现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发展逻辑之变,让其走到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路上。
创新驱动,已成为东莞发展新的动能。这个动能,正在挑起东莞发展的大梁。
“互联网+制造”,已让东莞制造焕发新的活力。这个动能,正让“东莞制造”走进新的春天。
一个链条
不只是产的环节,还有学、研、资、用的链条
创新要素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推手——这句颇带哲学味道的话语,转化为东莞真实的感知就是,这座城市目前已经有了创新的因子:32家新型研发机构。国内一流高等学府的创新平台汇聚于此,多种创新元素就此叠加于此,不难预见,定会推动这座靠制造业起家的城市走出一条产、学、研、资、用链条完整的创新之路。
而“傍科技大款”的背后,表明东莞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发展思维之变,也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之变。
在东莞的创新领域,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东莞的一个标杆。2008年组建,如今,工研院已经拥有一支600余人的专业技术团队。
组建之初,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就为工研院的未来发展定下了基调。“创新是立足之本,必须搞研发,而创造是生存之道,我们的研发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要立足东莞开展服务。”张国军说。
这几年来,工研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围绕数控装备、电子制造、信息技术、材料模具、成形装备这五个方向开展工作,完成了2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10余类几十个系列的高端装备,有力推动了毛纺、家具、模具等传统产业升级,以及新能源、LED、物联网等新兴行业发展,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后,工研院涉足创新创业市场,与松山湖(生态园)共建了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和工研院的技术支撑平台,松湖华科如今已经逐步培育起三大产业集群,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制造和制造服务,形成了自身鲜明的产业特色。
如今,松湖华科已成为东莞首个国家级孵化器企业,也是东莞唯一一家具有免税资格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2014年度科技部国家级孵化器考评中,松湖华科被评为优秀(A类),是东莞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孵化器。
张国军向记者介绍,目前松湖华科已经孵化企业130余家,其中自主创办33家,推动3家在新三板挂牌,1家被列为东莞上市后备企业。今后,松湖华科还将搭建科技金融平台,成立一些产业基金,为科技成果插上金融的翅膀。
此刻的东莞,创新型人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体系已不再羁绊这座城市创新腾飞的脚步。
一次革命
机器换人,但换的不只是人
智能装备莞企拓斯达与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ABB签约,将在核心技术、控制系统、市场应用和人才培训展开合作;李群自动化公司宣布超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国内知名的赛富基金投资;东莞市融资租赁补贴操作规程印发,企业以此实行“机器换人”还能享受最高200万元的贴息……
过往这五年,东莞智能制造领域一连串的消息扑面而来,振奋人心。
三年“一号文”,则助推掀起了智能制造热潮。
2016年伊始,市政府“一号文”出台,长达万字的《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共发布了50条“机器人智造”计划,直接阐述了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指导,为业界打了一针强心剂。
早在201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将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推广机器人应用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其后的2015年,市政府“一号文”主题定为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提出的智能制造等六大工程,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连续三年在红头文件中逐年加码,再结合近几年东莞市的产业扶持政策,不难发现,东莞推动智能制造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人们不禁要问,东莞为什么要如此费心地推广机器人?这个城市对于智能装备产业的期望到底有多高?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无论是从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壮大东莞先进制造业集群等维度,东莞发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都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正是在此背景下,东莞今年瞄准先进制造基地的目标,提出一系列长远目标:到2020年,东莞建成中国机器人产业先行市,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建成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10个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机器换人,换的不只是人。仅2015年度项目全部完工后,就可减少用工约46600人,产品平均合格率从92.04%提升到97.23%,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1.05%,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1.66倍。
而受“机器换人”政策的带动,2015年我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额231.22亿元,同比增长85.6%,增速在珠三角排名第3,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个百分点。
“机器换人”对企业有何好处?“老式的机器需要一个工人时刻照看,现在一个人能看三台,生产效率更是几倍十几倍地提升。”长安品升电子技术主管唐小平如此介绍。而在另一家莞企龙昌数码的电子装配车间,以前一人一小时只能完成40件,现在则提高到了3180件,效率提高了78.5倍。
一次引智
不只是世界工厂,还有东莞“硅谷”
如今,一座名为大学创新城的科技新城正在松山湖崛起,这里将成长为未来东莞的“硅谷”,为这座靠传统产业起家的制造城市蓄积着从0到1颠覆式创新的力量。
本报记者最新了解到,作为我市谋划打造的三大“增长极”之一,大学创新城占地面积约397亩,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共分五期建设。
大学创新城是集科研、企业孵化、金融、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人才公寓、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大型科学产业综合体。建成后,这里将入驻10-15个大学研究院,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这些大学研究院来到东莞之后,会使这座制造之城发生怎样的蝶变?在松山湖对外的宣传语中,你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学创新城将围绕国内知名高校优势科系创新资源集聚区和海外一流高校重点项目创新资源集聚区的目标定位,打造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培育一批总部型、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促进一批应用技术成果转化,集聚一批金融服务资源,联动一批镇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大学创新城正在顺利推进中,大学创新城已经引进了9家研究院,均已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计划今年底交付使用,二期工程计划2017年年中交付使用,三期工程已于去年11月动工,四期工程计划今年底动工。
未来,大学创新城将建设成为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科技资本、金融资本、土地资本“三资”融合的样板区;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的高端区;东莞乃至全省协同创新的先行区,对产业发展起显著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推动东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上一篇:不要小看中国制造,机器人业有这么多中国面孔
下一篇:智慧城市建设加速,能上网能充电的路灯见过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0:54
- 4小时实战+剖析:TI工程师教你快速上手 各种无线产品开发 (限量$14售CC1352R1无线开发板,助你参与动手实验)
- 报名有礼:【TI C2000在实时控制系统中的新特性】网络直播诚邀您参与!
- 兆易创新GD32F350创新设计大赛
- 免费申请评测:欧时电子(RS Components)树莓派3来袭,待你玩耍带你飞
- “悦”读deyisupport博文 乐享知识智赢好礼
- 【EE团拍卖】RealARM6410 零元风暴来袭,你能HOLD住吗?
- 下载安森美半导体无线与可穿戴便携解决方案
- 逛村田在线云展厅,了解通信、移动、工业+环境、健康四大领域的应用干货!
- 今天下午1点开播!市场上最广泛的光学传感方案组合—艾迈斯欧司朗光学技术论坛
- 揭Altera MAX10神秘面纱,下载白皮书,抢楼赢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