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中国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发布者:朱雀最新更新时间:2017-07-30 来源: ofweek关键字:制造业  中国崛起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相对于美国曾经的三个对手——德国、日本、苏联,三国的工业巅峰实力也就只有美国的70%,美国从来未面对过中国这样的对手——兼具人口庞大、国土广阔、教育发达、工业体系完备、文明底蕴深厚等特点于一身,确切的说,中国的工业潜力远胜于美国!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段。

  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一举完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中国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的夙愿。就在国人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历史成就之时,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人将工业与血汗工厂相挂钩;一些人甚至将工业视为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搞“去工业化”。

  那么,工业真的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么?

  列强崛起,皆因强大之工业

  1.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国

  英伦三岛孤悬海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却给原本被边缘化的英国一个咸鱼翻身的机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将纺纱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

  而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仅仅用于矿山抽水的蒸汽机经过改良后被用于纺织业。之后,蒸汽机又被应用于冶金工业、铁路运输、蒸汽船等领域。到1825年,英国已有蒸汽机1.5万台(37.5万马力),到处是机器在轰鸣,到处是机器在转动,到处是机器在奔驰......

  至此英国不仅在纺织业基本摆脱了传统手工业的桎梏,实现机械化,还在交通、冶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当英国人以鸦片战争轰开满清王朝国门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更要看到为坚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业基础,而这正是19世纪红衫军打遍世界无敌手的物质保障,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2.德国因强大的工业实力具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的能力

  德国工业化比英国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国的工业人口占比仅为不足3%,依旧是一个农业国。

  直到1834年,德意志国家才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至1846年,已有313家纱厂和75万枚机械纺锭,拥有蒸汽机1139台(2.17万马力)。至1848年,德意志诸国铁路线总长达2500公里。

  随后,德意志国家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钢铁工业蓬勃而起。至1870年,德国蒸汽机动力达248万马力,煤产量达3400万吨,生铁产量达139万吨,钢产量达17万吨,铁路线长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国工业一举超越法国,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而这也为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取胜奠定了物质基础。至一战前夕,德国城市化率达到60%,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5.7%,钢产量是英国的2.26倍,发电量是英国的3.2倍,铁路里程达60521公里,是英国的90%,煤炭产量为英国的95%,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

  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成为德国敢于挑战英国霸权的底气所在。

  3.美苏因强大的工业奠定战后国际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同德国一样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上美国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使美国工业得到爆炸式增长。至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2%,钢、煤、石油和粮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8.7%。而这正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平均每两个月建成一艘舰队航母,每年产4万架飞机,2万辆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战前夕,俄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8.2%,虽然貌似工业实力不俗,但工业产值中很大一部来自外国投资的轻工业,本国重工业只占全部工业的1/5,也正是因此,俄国被称为“泥足巨人”。

  在一战中,俄军装备大幅逊色于德军,局部甚至出现了3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枪的情况。在苏联建立后,特别是在斯大林的钢铁工业化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迎来了高速工业化的时代,至二战前夕,苏联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7.6%,而且工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为主体。

  正是依靠强大的重工业,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4万架飞机,并最终打赢了卫国战争,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和美国一道重新划定了战后国际秩序。

    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强大之工业

  1.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际地位

  回溯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徒有战胜国之名,却无有战胜国之实——一战结束后,山东权益被日本攫取;二战后中国外蒙和东北的权益被美国处分给了苏联。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实力不如人、综合国力不如人,用二战前夕的数据做对比就显而易见了:

  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8.7%;

  苏联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7.6%;

  德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3.2%;

  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9.2%;

  法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4.5%;

  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0.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前夕中国的工业实力无比孱弱,有限的工厂大多数纺织工业,而重工业几乎为零,从小到铁钉,大到飞机、坦克、战舰基本依赖进口。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既无力保障国家安全,又无法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法则下,自然饱受欺凌,即便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也被列强视为可以随意处分的对象。

  正是因为自1840年以来,因工业实力不如人而备受欺凌的百年国耻,促使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重工业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即便是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1949年,中国是一个满目疮痍、贫穷弱后的农业国,1976年,中国成为了拥有齐全工业体系和“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世界第六工业国。中国借此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了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国际强权平等对话的地位。

  随着近几十年来西方大张旗鼓的“去工业化”,以及东亚国家竭尽所能发展工业,使全球出现了“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工业中心,全球政治舞台上,东亚国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从冷战期间的“两极对抗”,到后冷战时代的“一超多强”,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欧——东亚”三足鼎立时代——各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变迁,说到底还是由工业实力所决定的。

  2.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经济的持续繁荣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一落千丈,中国经济异军突起,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其根本就在于中国高速增长的工业实力。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欧洲的领导权,特别是在欧债危机后,掌握了处分他国国家主权的权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尽全功的事业,也是源于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

  若没有强大的工业,虽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资源,可风光一时,但却无法风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国资源,阿根廷在20世纪初就是比较富裕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又得益于日本经济崛起,对原材料的大规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铁矿石、石油、大豆的价格飞涨,支撑起了阿根廷的经济繁荣,但随着日本对原材料需求的饱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经济随之遭受重创,使阿根廷成为全球唯二的,从发达国家“转型”为发展中国家的笑柄(另一个是南非)。

  巴西对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难兄难弟,一方面因为资源出口受日本经济发展形势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开放市场化改革,使本国工业受到国外产品的严重冲击,制造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29%,萎缩至现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远的丧失了搭载工业化末班车的机遇。

  3.西方衰弱在于“去工业化”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将淘汰产能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一方面铸就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同时降低了本国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失业人口则向服务业转移,并大力发展“钱生钱”的金融业,创造了近乎于天文数字的虚拟经济。

  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曾经一度被视为明智之举,甚至是很多国内经济学者所无比推崇的,有的学者还献计献策要求中国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业化”危害尽显。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曾经的全球霸主给予子孙们留下了异常雄厚的家底,虽然在数次败家之后,依旧有罗尔斯罗伊斯等一批技术底蕴深厚的老牌企业。但难掩英国工业衰败的现实——作为建设全世界第一条铁路的国家,居然无力更新自己的铁路网络,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帮助建设高铁;本国相当一部分通信网络建设是由中国的华为、中兴等通信公司包办,甚至连英国议会都采购华为的产品;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电技术方面缺乏建树,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和法国的技术支持......

  当英国遭受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暴影响之时,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悠悠地回答:“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作为曾经的世界工厂,美国也饱尝“去工业化”的苦果,国民经济在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下,越玩越虚弱——在低端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后,造血能力日益匮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权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业在支撑。

  而随着“去工业化”,大批工人阶级失业,而美国金融业者、会计师、律师、医师的教育成本和门槛异常高昂,这些岗位的稀缺性和专业性造成子承父业内循环的情况异常普遍,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正是“去工业化”对美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挽救美国的颓势,美国总统着手大张旗鼓的搞“再工业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提出“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鼓励制造业回流,其目的就在于力争用强大的工业振兴美国。

  以史为鉴,坚定发展强大工业不动摇

  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20%,是德国的346%,是日本的235%。让西方政客更加心惊胆颤的是,2007年的时候中国工业产值才仅仅是美国工业产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国哪怕不顾自己在中东还没填平的大坑,也要坚定不移的重返亚太,在经济上试图和美国在亚太的马仔达成TPP,力图孤立中国;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宾等马前卒与中国制造摩擦;在军事上将F22、F35、萨德系统等先进装备和精锐部队部署到亚太,并频频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举行军演......

  相对于美国曾经的三个对手——德国、日本、苏联,三国的工业巅峰实力也就只有美国的70%,美国从来未面对过中国这样的对手——兼具人口庞大、国土广阔、教育发达、工业体系完备、文明底蕴深厚等特点于一身,确切的说,中国的工业潜力远胜于美国!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会被做成“白菜价”,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谓将实至名归,美国高端制造业的造血能力会日益贫乏。

  如果国人在某些经济学家的忽悠下,搞“去工业化”,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则完全是自废武功——当年南非的工业不可谓不强,不仅一只脚跨进核门槛,还能生产号角mk2坦克、蜜獾战车、石茶隼、G5等先进装备,但在曼德拉上台后,遵循西方的价值观,自觉或不自觉的“去工业化”,使南非从发达国家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原标题:制造业对中国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关键字:制造业  中国崛起 引用地址:制造业对中国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上一篇: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迎爆发性增长
下一篇:这里有28条有关人工智能的名言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1:24

沃尔沃视角:协作机器人重塑制造业人才吸引力
中国上海,2024年4月10日 在制造业中,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率的能力已经广为人知。然而,对于那些致力于改善员工工作条件的企业来说,机器人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它们在创造优质工作环境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成为企业保持和吸引人才的关键策略。在当前这个劳动力日渐紧张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新一代年轻人寻求投身制造业的新动力,机器人在塑造更为优越的工作场所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沃尔沃汽车作为全球知名的瑞典汽车制造商,很早便在其生产线上广泛应用了机器人技术,一开始它们主要使用传统的大型工业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被安置在安全围栏内,它们具备强大的搬运能力,能够一次性搬运数吨重的物品。现在,沃尔沃也开始引入体积更小、灵活性更高的协作机器
[机器人]
沃尔沃视角:协作机器人重塑<font color='red'>制造业</font>人才吸引力
中大力德抢抓制造业转型升级机遇
根据中大力德此前发布的可转债预案显示,此次公司拟募资2.7亿元主要用于智能执行单元生产基地项目、技术研发中心升级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该项目规划产品包括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在内的一体化智能执行单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形成约30万台精密减速器、18万台伺服电机及30万台驱动器的生产能力,并根据市场需求,组合成个性化的智能执行单元形成销售。 此次募投项目完成后,中大力德将通过一体化智能执行单元产品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产品的协同效应,有望抓住行业发展机遇,提升公司服务高端设备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机器人]
超2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安徽“上岗”,促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获悉,超过2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安徽“上岗”。近年来,安徽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通过强化智能装备发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不断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了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处长施力介绍,安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30%,全省已累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39万多台。 施力说,安徽全省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以中科院智能研究所、合工大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研发主体,以埃夫特、欣奕华等企业为龙头的整机企业集群,以奥一精机、固高自动化等企业为龙头的关键零部件企业集群,以江淮汽车、奇瑞汽车、
[机器人]
中国智能制造峰会 ,寄云科技攻关工业互联网这片先进领域
寄云科技出席第八届中国智能制造高峰论坛,获中国制造业智能制造优秀推荐产品和杰出暨优秀供应商两项荣誉。会上,寄云科技合作伙伴格特拉克、金明精机、彩虹集团等也分别获中国制造业杰出暨优秀CIO和最佳实践等奖项。标志着寄云科技与伙伴紧密合作攻关工业互联网这片先进领域,取得的成就已成为行业典型。寄云科技的合作伙伴中,还有中铁、国电等各领域巨头,与这些强者同行是寄云科技的荣誉,也是这些行业领军企业对寄云科技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的认可。 寄云科技获优秀推荐产品和杰出暨优秀供应商双荣誉 中国智能制造高峰论坛暨中国智能制造岁末盘点颁奖典礼已成为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指南针,受到国内外主流信息化厂商和知名制造企业的广泛关注
[嵌入式]
中国智能制造峰会 ,寄云科技攻关工业互联网这片先进领域
外媒数说2015:从量子飞跃到中国崛起,哪个更厉害?
当我们回顾2015,想全面的感受这一年全球科技的发展,也许这几个数字是最值得留意的。   100,000,000x:对于谷歌备受争议的“量子计算机”,作为搜索引擎巨头的谷歌声称它可以解决一些特异的计算问题。也就是说,这些能被量子物理技术解决的特异数学问题是不能被传统处理器解决的。   500美元到250美元:想在当今顶级的锂离子电池中储存1千瓦时能量,需要多少成本?答案是,行业领先者正在使用比前几年预想更低的成本在制造锂离子电池。不过这并不是所谓的“电池摩尔定律”,而更应该说是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在向更合理的水平下降和靠近。最近,MIT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Yet-Ming Chiang教授作为锂离子领域的创业和创新者表示,未
[嵌入式]
韩国发布机器人制造业发展蓝图,打算跻身世界前四
韩国政府22日发布机器人制造业发展蓝图,打算在这一产业跻身世界前四,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韩元(约合890亿元人民币)。 依据蓝图,韩国政府希望2023年让从事机器人制造、年收入在1000亿韩元以上的韩国企业达到20家。去年,同等规模韩国企业有6家,韩国机器人制造业整体规模为大约5.7万亿韩元。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成允模说:“随着人工智能和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正变得更聪明,人们期待把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更多领域。” 韩联社报道,韩国政府打算同时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机器人。韩国目前在电子和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应用保持世界领先,但在纺织和食品等行业,机器人应用相对滞后。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希望利用机器人振
[机器人]
欧洲芯片制造业者将针对物联网开始反扑
经济学人杂志报导,欧洲晶片制造业者虽不再是“大量制造”领域的主力,但靠着科技能力增强,即将针对“物联网”及“超低耗电”两项晶片制造领域展开反攻。 欧洲晶片业者在1990年代时,晶片生产额占全球15%以上,但2013年已降到仅8-9%。微处理机与记忆晶片等大宗晶片主要是在亚洲及美国生产,因为设立晶圆厂的成本太高。 但随着个人电脑与伺服器用晶片的主流地位,逐渐被智慧手机、平板电脑、感应器及“物流网”所需晶片取代后,专业化与多元应用晶片正逐渐成为需求主流,而欧洲厂商在这些领域正以逸代劳。 感应器的核心─微电机系统(MEMS)未来两年的产量可能倍增。法国STM微电子公司与德国罗伯特.博世公司是此一“利基”市场的领导者
[半导体设计/制造]
千座5G智慧工厂的花苞
纵观历次工业革命进程,会发现有一件东西,是每次工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的必备条件——那就是路。 18世纪末,运河上往来的蒸汽船,催生了英格兰大小工厂的崛起。 20世纪初,横穿欧亚大陆的铁轨,推动全球工厂走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 上世纪末,看不见的网络之路觉醒,无数工厂在宽带上完成了数字化和网联化。 无论是什么样的路,只要它能够承载更多生产资料的往来运输,让工业效率焕然一新,就都会成为工厂的最佳助手,甚至一次新工业革命的契机。 今天AI、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正在酝酿一次新的工业变革,而属于这个时代的工业之路也日渐清晰。5G网络,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 关于5G如何赋能工业,助力中国制造,在这两年已经得到了海量的关注
[嵌入式]
千座5G智慧工厂的花苞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更多精选电路图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更多每日新闻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