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 AI 大会在上海举行,谷歌无人车之父现场说了啥?

发布者:chaochen最新更新时间:2017-08-26 来源: eefocus关键字:谷歌无人车  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无论你对技术抱有多大的怀疑,一两年之后你都不得不承认,机器的学习能力远超你的学习能力。这一点我已经很早就意识到了,在 2015 年的时候我就预测,在 2050 年之前的某一个时间节点,机器驾驶一定能够全面超越人类驾驶。

 

8 月 24 日,2017 全球汽车 AI 大会在上海举行。优达学城( Udacity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原谷歌副总裁、Google X 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谷歌无人车之父塞巴斯蒂安 · 特龙( Sebastian Thrun )来到现场,分享他与无人车结缘的故事,以及他对无人车未来的一些思考。

 

塞巴斯蒂安 · 特龙在2017 全球汽车 AI 大会

 

塞巴斯蒂安 · 特龙于 1967 年生于德国索林根,1995 年获得波恩大学计算机与统计学双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卡内基梅隆大学。2003 年,特龙加入斯坦福,也正是在那时,他开始了其无人车研究的进程。作为世界顶级的人工智能专家,特龙在 39 岁时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被美国著名商业杂志 Fast Company 评为「世界上第五个最有创造力的人」。英国卫报则称之为「20 位互联网自由战士之一」。

 

2007 年,谷歌掌门人 Larry Page 和谷歌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 邀请正在斯坦福任教的特龙,请他主导在谷歌内部建立一个硬件创新实验室,也就是后来的 Google X 实验室。这个全球瞩目的「奔月计划工厂」已经产出包括无人驾驶汽车、Google Glass 在内的众多标志性项目。

 

2012年初,受可汗学院启发,特龙参与创立了 Udacity。这是一家盈利性教育平台,提供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特龙在斯坦福所授的「 CS 373:无人驾驶汽车设计」是 Udacity 首批上线的课程之一,它吸引了来自 190 个国家的 16 万名学生,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 10 岁,最大的已经有 70 岁了。

 

具有传奇色彩的塞巴斯蒂安 · 特龙来到中国,为中国无人驾驶从业者带来怎样的启发?这里是机器之能整理的核心要点:

 

特龙的无人车之路始于 DARPA 的一次沙漠挑战赛

 

2013 年的时候,无人车就会看红绿灯并依此判断周遭环境了

 

一旦一辆车习得一个事故模型,车联网上的所有车辆就都能学会,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的学习效率远高于人类

 

在 2050 年之前的某一个时间节点,机器驾驶将全面超过人类驾驶

 

无人车的出现能够使老人、小孩、甚至残障人士轻松驾车出行

 

在未来共享汽车的版图中,自动驾驶将占很大比例

 

若自动驾驶成为可能,全球将有 10% 的卡车司机失业

 

以下为经过整理的演讲实录: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无人驾驶。其实,我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过十年了。今天我会先讲一下自动驾驶的历史、现在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每当提到自动驾驶,我都会非常兴奋。特别在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时电视和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辆车不需要人类驾驶员就可以非常快速地在路面上行驶。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时他驾驶的汽车与一辆卡车相撞。

 

其实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殒命于交通事故,特别是在中国。中国人口众多,道路上的的车辆也多,汽车的数量远远高于自行车。不过放眼全球,其实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我与无人驾驶结缘于 2004 年,也就是 13 年前。当时美国政府有一个计划,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举办了一个关于汽车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挑战赛( DARPA Grand Challenge )。这个比赛的评选标准是参赛的无人驾驶车辆能否在莫哈韦沙漠中行驶超过 140 英里。当时参赛队伍中有很多来源于大学车队。

 

这个视频中有的车辆可以以超过 140 英里的速度行驶,有的拥有非常好的防侧摔性能,其中那个当时参赛的最小的车,是由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制造的,我当时问了一下它的研发人员,他表示很有信心,说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在 2005 年的时候,当时我还在斯坦福做兼职教授,主讲 AI 。那个时候我认为 AI 做的还不够好,我们有能力对 AI 做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我在斯坦福大学创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但是我们研发出来的无人驾驶车只能行驶大约 10 到 20 英里,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让车辆能够在道路上持续行驶才行。

 

 

这是我在斯坦福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团队,团队的成员都是我的学生。由于当时资金不够,我也没能力给我的学生发工资,只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课程作为回报。我的课堂主题就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他们反过来还会给我交学费。

 

我们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最终车还是研发成功了。同年( 2005 年),《时代》杂志采访了我们,写了相关的文章,文章的关注点放在我们团队在无人驾驶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上。后来这是在另外一个大学,他们也有相关的项目,这是他们当时的无人驾驶汽车翻车的照片。

 

 

虽然困难很多,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被眼前的这些失败所困扰,后来《纽约时报》还去采访了研发这辆汽车的人。这段视频展示了一辆非常小的车,它可以实现自我平衡的功能,但其实当时它的表现性能还不太好。在2005 年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觉得无人驾驶在以后会成为现实,当然,这是 12 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时候只有书呆子才相信无人驾驶能够实现,大部分人都不这样觉得。但我们作为科研人员,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这个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这辆斯坦福大学研究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行驶了大约100 英里。这个由机器人驾驶的汽车在非常弯曲艰险的路面上行驶,我们用这种直升机对整个行程进行了视频记录。由于路况不佳,这辆无人车行驶了超过 6 个小时才驶满 100 英里,而且行驶轨迹非常崎岖,如果车上有人的话会非常危险。不过这在当时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独自驶完了 100 英里的全程自动驾驶。

 

在今天,我们能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技术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不论你现在的工作是什么,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在一夜之间发现,某一项技术正在全方位地取代或者辅助你的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专家正在致力于促成这件事,他们非常疯狂,特别是在无人驾驶以及自动驾驶方面。

 

 

这是有一次我们在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的无人车,当时我遇到了一位来自于谷歌的老友,我们就无人车话题展开了探讨,其中提到了当年的沙漠挑战赛。他说:「我也关注那个比赛,但是我没有觉得特别有趣,因为谷歌的客户完全不在乎无人车能不能在沙漠中行驶。」回首当年我们参加比赛时的想法,单单是因为觉得在沙漠中的无人驾驶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很有挑战性,所以就去试了。再后来,我和大陆集团的一个朋友进行了合作,建立了一支非常小的团队。我们到商店买了很多的零配件安装到这辆车上,包括激光雷达、感应器、传感器等等。

 

 

其实无人车就是没有司机的车,因此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来帮助车辆进行运算和决策,代替人脑。但是计算的第一步,是车辆需要能够看见路况,因此我们在车上加了这些传感器。

 

组装调试完成后,我们首先在洛杉矶的盐湖城进行实验。我们想看看传统车辆和这些雷达以及传感器结合后能够拥有怎样的新性能,后来我们又在加州进行了路测。

 

 

上面是2010 年的谷歌无人车,下面是 2012 年的,可以看到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论是外在还是性能都有所提升。

 

 

这个是 2015 年的新款,大家可能对这辆比较熟悉。它更小了、更有科技感了。

 

 

这个视频是我们在 2010 到 2011 年之间秘密进行的一次实验,视频是以车辆的视角拍摄的,当时我们在真正的城市环境和山路上均进行了路测。我们发现即便是在夜晚,车辆也能够非常平稳地驾驶。其实我们非常喜欢在这种长的弯路和山路上进行实验。这些视频显示出当时我们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在行驶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这个动画模拟的是我们试驾超过 1000 英里的时候的情况。

 

这段视频展示了我们的激光、雷达以及摄像头传感器的布局,它们捕捉到的画面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示周围的环境以及障碍物。车辆周围十公里以内的所有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是 360 度的无盲区探测。

 

机器的记忆力非常强大,就像大象一样。我们只需要将驾驶相关的数据预先存到系统中,系统经过自行分析处理,就能够记住所有的数据从而学会安全驾驶。加上清晰的 3D 图像,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我们的无人车已经能够「看」到路况,那么车辆怎么知道我现在在哪以及要驶向哪里呢?这涉及到我工作的核心要点——VMI 定位。我们与美国政府合作,他们向我们提供 30 多颗卫星进行定位。但是使用这些传统卫星,精度只能达到 2-3 米,这对无人驾驶汽车来说远远不够。我们希望通过 VMI 和实时计算,能够让定位精度达到厘米或毫米级。通过 VMI,车辆能够更好地了解周围的情况,还能对前方路段进行预测,防患未然。

马路上的交通是动态的,我们当然还希望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动态的呈现。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激光雷达、摄像头、传感器,以 3D 的方式对道路上的车辆、行人、自行车进行统计,区分哪些是动态物体哪些是静态物体,计算动态物体的移动速度是多少等等。我们经过数年的研究,开发了能够追踪所有物体的技术。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很多行人、汽车、自行车往来穿梭的场景。可以想见,这些物体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我们要怎样更好地实现如此复杂的场景识别呢?比如说我们会观察红绿灯,在绿灯亮起的时候,车辆知道自己能够通行,它同时也应该知道在这个方向上的人、汽车、自行车都会前进。那么,如果在交叉路口,如果我们知道这个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是怎样设置的,就能够让系统更容易地解读到路面上不同物体的行为。

 

 

在 2013-2014 年的时候,技术就已经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另外,机器不会喊累,也不会酒驾,而且异常精确。毫无疑问,机器驾驶比人类驾驶具有更大的优势。当然机器也会犯错,如果系统出现了故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来让人类驾驶员接管车辆。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人类介入的比率正在逐渐变小。经过一千次、一万次模拟驾驶训练,假以时日,我认为未来可能在 3 万英里、5 万英里、甚至 50 万英里才需要人类介入一次。

 

大家可能会问,无人驾驶汽车会不会取代人呢?其实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原理与人类的学习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大家一般都开过车,或者最起码看见过别人开车。对于人类驾驶员来说,很多时候要在路上磕磕碰碰才能逐步的精进驾驶技能,一个人类驾驶员需要遇见不同的事故才能学会规避以及处理。然而学习的代价是高昂的,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人丧命。

 

谷歌的软件在这一方面有一个很好的功能,每一个无人驾驶车辆学习到的驾驶技术,都能够通过车联网的方式使其他车辆掌握,也就是说一个交通事故的模型能够通过车联网的方式被网络上所有的车辆使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是超过人的。无论你对技术抱有多大的怀疑,一两年之后你都不得不承认,机器的学习能力远超你的学习能力。这一点我已经很早就意识到了,在 2015 年的时候我就预测,在 2050 年之前的某一个时间节点,机器驾驶一定能够全面超越人类驾驶。

 

 

我接触深度学习的时候是在 1988 年,当时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接触到了很多 AI 和其他的先进技术。时间发展到现在,我们看到在过去两年人们的意识已经开始向 AI 转变。这不是一般的转化,而是大规模的转化。这两年我们谈到无人驾驶、AlphaGo,谈到用人工智能诊断癌症、进行远程医疗,其核心在于深度学习技术。从 80 年代深度学习提出以来,就一直在推动技术的前进。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非常快,机器能够通过自己的错误进行学习。比如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你不可能将所有的意外事故一条一条地告诉他,而是给他环境让他自己去学习、去适应。计算机也是一样,你把大的规则输入到系统,它会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进行创新性的分析。不同的是,一个机器学好了之后,其他机器也能受益。这样的学习速度当然会超过人类,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大家都知道我在离开谷歌之后创办了 Udacity,这是一个学习平台,在平台上你能够学到包括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的相关课程,同时我们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题目。我们开展了一个深度学习项目,向学生提出挑战,在我们模型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思考怎样让谷歌的自动驾驶技术更加智能。比如怎样让机器更快地学习、辨别它所在的车道、判断当前位置在车道上的偏移程度。我们设置的挑战是只用 3 个摄像头完成任务,一般情况下,学生们经过一周左右的学习就能够使一辆无人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

 

下面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无人驾驶车辆的行进情况。史蒂夫很早就使用无人驾驶,是首批「敢于吃螃蟹的人」,他觉得无人驾驶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视频中他无需双手就能开车上班,但事实上,史蒂夫是一位 50 岁的盲人,他在 40 岁的时候由于生病失去了视力。视频中我们看到,他把车停在这里,下车去购买食物。世界上有很多像史蒂夫一样的人有这样的需求,包括学生、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等等。史蒂夫在失明之前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薪水非常不错,但后来因为他的眼疾,基本上没有办法正常生活,更别说工作。现在有了无人驾驶的辅助,史蒂夫又能不受限制地出行了,他可以自己开车去取干洗的衣服等等,而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除了道路上的无人驾驶,我们还有其他层面的技术研究,例如这辆丰田普锐斯,我们把它用作赛车无人驾驶的测试车辆。它的行驶速度非常快,而且它的大脑能够自动选择最佳路径。在实际时间测量实验中,我们没有打断过普锐斯,让他自由发挥,实验证明它的驾驶速度远高于人类。

 

最后我想向大家分享的是在 2014 年的一个项目,是我们和 Uber 合作的一个共享汽车平台项目,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和其他人共享无人驾驶汽车。现在共享汽车在中国非常流行,那么如果共享汽车变得更加舒适、更加经济,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有益的。在这个视频里我们看到,只需登陆 APP,点击按钮预约共享汽车,它就会自己开到你面前。这个原型我们在大约几个月之前就做好了,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你开车,或者让车自动驾驶。

 

 

我们认为,未来自动驾驶在共享汽车方面是一块非常大的市场。现在在全球,共享汽车都是一个非常火的概念。我们认为,未来几年自动驾驶也会被融入进共享汽车的板块里。

 

还有就是卡车司机,全球有那么多的卡车司机。如果自动驾驶真的成为现实,其中有 10% 的卡车司机将被替代。另外,未来如果自动驾驶实现的话,下至几岁小孩,上至百岁老人,都能驾驶汽车出行。所以我们要耐心等待,在未来将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


关键字:谷歌无人车  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 引用地址:全球汽车 AI 大会在上海举行,谷歌无人车之父现场说了啥?

上一篇:没地方补贴卖电动汽车,比亚迪“一口价”销售策略能行吗
下一篇:苹果放弃自动驾驶整车研发,这轮胎让汽车“横着走”?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1:32

哪种距离传感器最适合自动驾驶
为了使车辆能够自动驾驶,他们必须借助 传感器 来感知周围环境:摄像头,雷达,超声波和LiDAR传感器等。 传感器如何实现自动驾驶 大众甲壳虫看上去很美,但它并不能识别周围的环境。对于汽车实现自动驾驶来说,感知环境就像人类利用感官一样至关重要。因此,现代车辆配备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可以帮助他们检测周围环境,从而为驾驶员提供支持。 感知环境最重要的车辆传感器是摄像头,雷达,超声波和LiDAR传感器。除摄像头外,它们均基于飞行时间原理。 所有这些感知技术有何不同?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哪种距离传感器最适合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与雷达?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会借助单一传感器,还是会依赖传感器融合技术? 飞行时间原理简述: 飞
[汽车电子]
哪种距离传感器最适合<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
特斯拉掀起「端到端」风暴,自动驾驶持续开卷
理解「端到端」 最近, 特斯拉 向在美用户推送了版本号为V12.1.2 Beta的端到端FSD,版本推送后,海外的特斯拉车主和视频博主上传了一些测试视频,测评视频本身没有太多好说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端到端」。 自马斯克首秀基于端到端的FSD以来, 自动驾驶 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消费者群体中,有很多人对端到端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表现出了极大的讨论热情。小鹏、小米汽车等已经开卷「端到端」技术。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理解特斯拉FSD的端到端呢? 理解FSD的端到端 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形式、原理、开发范式几个不同的剖面,理解特斯拉FSD的端到端 大模型 。 结构上,主流的 自动驾驶系统 会采取分模块方案,将AD系统按照感
[汽车电子]
中国无人驾驶上演龙虎斗,百度与小马智行谁更胜一筹?
想了解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进度吗?最近公布的两份报告有必要看一看。 2017年年末,北京允许企业在公路上测试无人驾驶汽车,这是第一个允许测试的中国城市。第一份报告披露,2018年,来自8家公司的56辆汽车参与测试,行驶里程超过15万公里(93200英里)。无人驾驶汽车装有监视器,第二份报告说,根据监视器收集的数据,共有23种情况会导致无人驾驶汽车出错,此时需要人接管。 到底人类接管汽车的频率有多高?每行驶一公里平均多少次?想评估无人驾驶技术是否先进,这是一个不完美但很重要的指标。可惜,两份报告都没有提到这一数据。 百度正在开发Apollo无人驾驶平台,它的测试汽车数量已经达到45辆,2018年行驶14万英里,占了总里程的90%以
[机器人]
谷歌自动驾驶新专利曝光 遵守交规还能识别警车
       据国外媒体DigitalTrends报道,近期美国专利局公布了一批新专利,其中谷歌的一个自动驾驶功能获得了许多目光。这项专利表明,谷歌正在为其自动驾驶汽车开发一个警车探测系统。汽车可以很清晰的识别对面开来的警车,并安全的把用户送到目的地。      谷歌获自动驾驶专利:汽车变身“电子狗”(图片来自于CNET)   根据此前的消息,谷歌自动驾驶的程序已经非常智能,交通规则已经写入到了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之中,一般不会受到警察的处罚。谷歌自动驾驶汽车今年2月首次才违反交通规则,不过这还需要汽车掌握一些最重要的规则:当警察靠近自动驾驶汽车的时候,车辆应该自动靠边停车;假如车道上有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时,自动驾驶
[汽车电子]
5毫秒时延成绩单 无人驾驶领域新成就
车联网“筑基”,数字化“筑智”,联通智网科技打造的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将车路云通信时延缩短至5毫秒,实现了无人驾驶领域新成就。 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专精特新 制造强国”系列报道中,记者以实地走访的形式采访了中国联通在车联网领域的专精特新子公司——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我们讲述了未来的汽车智能化场景。 一起来看中国联通在无人驾驶领域作出的新成就: 在海南,游客利用手机预约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天津,居民乘坐无人驾驶公交车自由出行;在苏州,汽车只需要停放在停车场门口,找位置、停泊等操作全由车辆自主完成。这些曾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场景,如今已在国内多个试验区落地。 图片来源:联通 多年来,
[汽车电子]
5毫秒时延成绩单 <font color='red'>无人驾驶</font>领域新成就
中智行发布中国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战略
每年有数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其中90%以上的交通事故主要因素是因为人。为打造更安全的智能交通,2018年6月,无人驾驶公司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智行”)成立。一年后的6月6日,公司周年之际,中智行联合发起人、总经理陈章宁携手联合发起人古培坚、技术副总裁张振林和技术副总裁陈胤子,正式宣布中智行“中国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战略”:即通过5G和AI深度融合实现新一代、更安全无人驾驶;通过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促进高科技、汽车制造、电信和交通出行行业的融合;通过5GAI占据全球无人驾驶行业的制高点,实现无人驾驶的“中国标准 即 中国式无人驾驶”。 『中智行联合发起人、总经理陈章宁』 什么是“5GAI”?即5G和AI的融
[汽车电子]
中智行发布中国5GAI新一代<font color='red'>无人驾驶</font>战略
自动驾驶传感器那点事 之 热点激光雷达企业介绍
前两期我们分别介绍了激光雷达的原理及相关参数,而本篇则是雷达系列的最后一期,我们主要给小伙伴们介绍一些激光雷达行业的相关企业。因为自20世纪60年代发明以来,激光雷达应用领域广泛,而最为“智能汽车大脑”的四维图新来说,我们使用激光雷达还是在智能汽车相关的领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近期与无人驾驶有关联的激光雷达企业资料,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近期激光雷达行业也是动静不小,不论是公司收到的投资或上市的资本运作,还是国内外各大企业都竞相重磅发布可量产的车规级产品进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近期的热点事件 上述提到的企业大家是否有听说和了解呢? 不了解也没关系,接下来小编会介绍国内外的几家知名企业。 激光雷达国外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传感器那点事 之 热点激光雷达企业介绍
自动驾驶已经逐渐走入市场 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从滴滴涉足自动驾驶行业开始,就引起众多围观,褒贬参半,而这次的自动驾驶载人应用示范项目早已开启了预热阶段,大家可以通过滴滴App报名在测试区域内进行自动驾驶车辆的试乘体验。 相比过去使用的林肯MKZ、比亚迪等车型,这次的自动驾驶载人示范项目所使用的沃尔沃XC60在技术支撑上更符合商用化需求,搭载近20个传感器,其中包括1个64线激光雷达、2个16线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及毫米波雷达与超声波雷达,为适应各种天气要求,滴滴在这次车辆上进行了封装上的改进,采用了更加接近前装部署的样式,更是贴心的在前向摄像头上加装了雨刮器,以保障雨雪天气摄像头的识别率。 为保障安全,乘客需要通过滴滴App申请车辆后到固定点上下车,并在每辆车辆上配备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