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IFA展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发布华为首个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后,今天华为在北京举办了以“智汇”为主题的2017麒麟芯片媒体沟通会,麒麟970首次亮相中国。华为Fellow艾伟向业界和中国消费者展现了麒麟970在移动宽带联接、人工智能移动计算方面的创新,以及麒麟970如何利用端侧人工智能延伸用户的视力和听力。据悉,首款搭载麒麟970的华为Mate10旗舰手机即将在10月16日发布。
作为华为旗舰手机的新一代芯片,麒麟970拥有极速联接、智慧算力、高清视听、长效续航等优势。麒麟970采用业界领先的TSMC 10nm工艺,在指甲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55亿个晶体管,其中包含8核CPU、12核GPU、双ISP、1.2Gbps 高速 LTE Cat18 Modem 以及创新的 HiAI 移动计算架构。麒麟970的AI运算能力,相比四个Cortex-A73核心有大约25倍性能和50倍能效的优势,可以大幅提升手机在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拍照等方面的能力,让手机“更懂你”。
1.2Gbps极速Modem,助力移动互联网联接速度再创新高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全世界人们沟通、社交和通信的重要平台,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如海啸般爆炸性增长。频谱成为稀缺资源,全球运营商都竭尽所能使用其所获得的频谱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的体验。然而,全球频谱的碎片化仍然是全球运营商、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面临的共同难题。
艾伟表示,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复杂频段的挑战,麒麟970在通信领域不断突破,使用4*4MIMO、5CC CA以及256QAM等多种先进技术,将碎片化的频谱聚合成为最大带宽,聚合峰值能力最高可达到1.2Gbps的下载速率,再次刷新了移动互联网联接的最快速度。麒麟970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各运营商的最高速率组合,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麒麟970可以帮助用户获得更快的上网速度。
麒麟970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频谱碎片化,麒麟团队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能够为全球用户带来如同用水用电一般方便的上网和通话体验?用户期待世界的每一寸空气中间都长有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水龙头,不管是在人口密集的商业中心,还是在网络覆盖差、信号弱的森林边缘,又或是在飞速疾驰的高铁上,随时拧开,想用就用。针对各种复杂的通信场景,麒麟970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度优化。
在通信挑战尤其巨大的高铁环境下,麒麟970选取中国、德国、日本三个高铁最发达的国家,进行了超过40万公里的实测和优化,让用户在高速运行的高铁上可享受“打得出、接得通、不掉话”的优质语音通话,享受更高质量的下载速率。
同时,麒麟970率先商用双卡双4G双VoLTE,成功实现了一部手机上两张SIM卡均支持4G VoLTE通话,提供主副卡一致的高清语音、视频通话体验。
创新HiAI移动计算架构带来强大智慧算力
人工智能将使移动互联网进入到智慧互联时代,我们不仅仅希望未来的手机能听懂、看懂,甚至希望它能够以人类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人类诉求,让我们获得自主而恰当的信息和服务。然而AI技术的核心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当前以CPU/GPU/DSP为核心的传统计算架构已经不能够适应AI时代对计算性能的海量需求。
在手机侧,由于具备随时性、实时性和隐私性等重要特点,AI本地处理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当前手机侧的性能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移动AI技术发展的最大掣肘。手机作为一个随身设备,与服务器相比,无论是体积、供电、散热和能耗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手机SoC芯片既要不断追求最好的性能,同时对每一个能力的加入又必须用最高的性能密度和最好的能源效率的方式进行,这对芯片的设计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麒麟970选择了具有最高能效的异构计算架构来大幅提升AI的算力,创新设计了HiAI移动计算架构,首次集成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专用硬件处理单元,其AI性能密度大幅优于CPU和GPU。相较于四个Cortex-A73核心,在处理同样的AI应用任务时,新的异构计算架构拥有大约25倍性能和50倍能效优势,这意味着麒麟970芯片可以用更少的能耗更快地完成AI计算任务。以图像识别速度为例,麒麟970可达到约2005张/分钟,这种超级的AI运算速度远高于业界同期水平。
对于全新的硬件架构,艾伟表示,其实原有的CPU+GPU的架构是可以跑AI的,新架构的最好体现还是在实时性方面。我理解只有为智能手机提供了一定的硬件基础后,在应用层方面添加更多关于AI的功能创新才更有可能。
麒麟970 HiAI架构中另外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CPU和GPU也有新的提升。麒麟970 CPU能效提升20%;率先商用Mali G72 MP12 GPU,与上一代相比,图形处理性能提升20%,能效提升50%,可以更长时间支持3D大型游戏的流畅运行,支持AR/VR等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体验。
上一篇:中芯国际28nm扩产,股价上涨
下一篇:三星也走上研发专用AI处理芯片的道路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