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需要更智能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融合方式

发布者:JFET最新更新时间:2017-12-02 来源: eefocus关键字:自动驾驶  智能  激光雷达  传感器  融合方式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奥迪发布带有L3自动驾驶功能的A8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新车前脸的一款激光雷达——ScaLa。ScaLa是全球第一款车规激光雷达,研发设计它的是一家德国公司Ibeo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Ibeo并不是一家初创企业,1998年6月1日创立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车载激光雷达。在经历了2000年被并入SICK AG(一家工业传感器系统供应商),2009年被现总裁买断独立之后,便有了今天的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系统供应商Ibeo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和很多公司不同,Ibeo既可以提供激光雷达硬件,也可以提供配套的软件算法。正是因为在软件算法方面的积累,Ibeo的现有业务已经从出售激光雷达软硬件产品,扩展到了传感器融合,乃至提供整套ADAS系统。

  虽然Ibeo已经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潜伏了好多年,但在国内举办用户大会还是第一次。11月20日Ibeo联合国内合作伙伴北京欧百拓信息科技(以下简称“欧百拓”)正式亮相,Ibeo CEO Dr. Ulrich Lages向我们揭晓了一款更适合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新一代3D固态激光雷达,也分享了一些Ibeo的经验和本土化思路。

 

 

Ibeo CEO Dr. Ulrich Lages

  聪明的激光雷达知道“该看什么”

  Ibeo成立至今,出售的激光雷达都是内部机械旋转式。产品主要有两款:一款就是和一级供应商法雷奥合作,完成车规量产的4线激光雷达ScaLa;另一款是LUX系列,有4线、8线两类,是很多自动驾驶预研项目中采用的重要传感器。

  为了让传感器更智能,Ibeo会为自己的激光雷达产品提供点云处理和软件算法。目前Ibeo算法支持车道标线、目标物识别,支持的目标物分类包括乘用车、卡车、自行车和行人等。

 

 

  在Ibeo用户大会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一张使用Ibeo激光雷达探测路面的示意图,对于Ibeo探测到的物体,都会被标准上具体分类,并提供道路信息。

  在观察Ibeo现有产品时,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特点——Ibeo的机械旋转式产品只有4线和8线,适用于ADAS功能。而很多目标要做自动驾驶的公司,都在出售多线数3D扫描式激光雷达。

  在我们提问线数是否越多越好时,Dr. Ulrich Lages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了两个部分来作答:1. 多线数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是未来车载激光雷达的方向吗?2. 自动驾驶需要的激光雷达一定是360°高分辨率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Ibeo从车规和成本的角度考虑,看到了多线数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面临的挑战。机械旋转式的多线激光雷达的确可以获得更大的视场角,但收集的点云数据越多,对计算资源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同时还要解决额外的供电和散热问题。机械旋转式的多线激光雷达是实现高分辨率探测的一种方法,但从车规和降成本方面考虑,是有瓶颈的。

  第二个问题的想法比较特别。根据Ibeo的经验,我们需要的高分辨率并不是全环境的高分辨率,要做的第一步其实是发现哪些是真正影响本车行驶的路面目标。就像人开车看路时,对焦区域也只有5°,激光雷达不必达到全视野的“清晰”,聚焦区域外的阴影变化,就已经足以支持激光雷达做出判断。最后适用于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可以智能锁定那些会对本车产生影响的目标物,再把足够多的分辨率分给这个目标物。

  因此对于未来的自动驾驶激光雷达,Ibeo选择直接跳过机械旋转式的多线数激光雷达,把更多精力放在下一代雷达技术研发上。他们认为下一代车载激光雷达应该彻底摆脱掉旋转部件,而且在“该关注什么”这件事情上足够智能。

 

Ibeo固态激光雷达模型

 

  在接受车云菌专访时,Dr. Ulrich Lages介绍了他们心目中的下一代激光雷达 ——固态3D激光雷达。关于这款产品的技术方案他没有透露,只是向我们揭晓了产品的部分参数:探测范围可以达到0-300米,水平视场角范围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定制。第一代固态激光雷达的水平角分辨率会做到0.25°,第二代升级为0.1°。

  目前这款固态激光雷达还在A Sample阶段。2016年8月1日,采埃孚收购了Ibeo 40%的股份,主要合作研发的就是这款新型固态激光雷达。根据计划,新款固态3D激光雷达会在2021年完成车规量产。

  自动驾驶需要原始数据层的融合

  在聊到传感器融合时,Dr. Ulrich Lages认为现有的传感器融合方式(目标层融合)不能满足自动驾驶的安全需要,未来我们需要原始数据(Raw Data)层的深度融合。

  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所谓目标层的融合,是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这三个核心传感器各自提取目标,然后不同传感器间比对,得出一个结果——比如前方有一辆卡车。

  这种融合方式会有一个问题——当不同传感器各自生成目标时,和目标无关的数据就会被丢掉。但实际上这些被过滤掉的原始数据可能包含有意义的特性信息,可以跟其他传感器数据融合,帮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一个例子很容易形容目标层融合出现的分歧。

 

 

  上图中因为角度的问题,每个传感器看到的红球数量是不一样的。1号传感器检测到一个物体,2号传感器检测到两个物体。于是在传感器融合时出现了无法判断的情况。

  Dr. Ulrich Lages认为,相比每个传感器给出自己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传感器告诉你它可能漏掉了什么。传感器融合的工作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输出对目标物体可能性的一种描述。

  因此,上面例子中,1号传感器在有限的视野中只检测到了一个物体,但它提交的报告应该是:因为有物体遮挡,所以我能确定的物体是“有一个,但还可能存在其他物体”。2号传感器可以毫无疑问地“确认检测到两个物体”。这样,传感器融合后可以轻易得出“前方有两个物体”的结果。

  鉴于对传感器融合的理解,Ibeo除了提供激光雷达软硬件产品,还延展到提供传感器融合服务,核心技术就是建立上面提到的数学模型。

  Dr. Ulrich Lages告诉车云菌,Ibeo自2005年开始研究多个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并在几年前开发了新的概念模型,用于激光雷达和其他传感器数据的融合研究。他们在定义传感器融合的标准接口,包括每一类传感器在融合时提供的数据结构、采用的数据加密模式。

  中国的本土研发与产品化

  不同地区的交通场景不同,决定了自动驾驶研发需要区域定制。在中国,帮助Ibeo在中国落地产品的是欧百拓,这家初创公司成立于2015年初。其创始人剧学铭博士曾在德国慕尼黑工大任教,有多年参与宝马研究院自动驾驶项目的经验。

  经历了激光雷达的科普期后,目前欧百拓根据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研发需求,主要在做两项工作。

  一项是提供用于自动驾驶评测的参考平台。

  例如在验证待测视觉传感器技术是否达标时,传统方法是人工在线下一帧一帧捕捉摄像头收集到的图像,标记出行人、车辆等目标。这种做法效率低,时间成本高。Ibeo的评测平台用激光雷达和算法代替了人工。在公共道路完成测试后,研发人员可以将数据导入到这个平台,自动完成对真实数据的标定。

 

欧百拓的测评车

 

  另一项工作是做本地的算法研发,进行激光雷达的数据采集和场景分析工作。

  车云菌在会场外,看到了一辆Ibeo欧百拓的数据采集车。车上有六个LUX四线激光雷达,和两个Sick一线激光雷达。欧百拓工程师告诉我们,采集车主要做的工作是采集本地数据,用于激光雷达软件算法研究,希望能提供更适用于中国交通环境和驾驶习惯的软件算法。剧学铭博士告诉车云菌,欧百拓与Ibeo合作的本地化自动驾驶落地项目,也将在近期公布。

  车云小结

  对于自动驾驶需要什么样的激光雷达,Ibeo给出的答案很克制。Dr. Ulrich Lages强调,满足未来L4\L5自动驾驶的传感器还未出现,不同传感器都要做技术迭代。剧学铭博士也告诉车云菌,要实现数据层的深度融合,不同传感器之间的配合会更紧密,需要更深层的数据共享。

  因为很早就和车企共同进行自动驾驶预研,我们在和Dr. Ulrich Lages讨论产品时,可以感受到一种“熟知完整系统后再收敛到具体模块需求”的思考模式。这是在和其他激光雷达公司交流时,从未获得的体验。Ibeo也在用这种模式,探索着自动驾驶最终落地的方式。

  以下为Dr. Ulrich Lages采访速记,车云菌做了不改变原意的删减:

  Q:Ibeo正在研发一款固态3D激光雷达,能向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

  A:我们的新款激光雷达是一款3D激光雷达,可以检测车道线,地面覆盖物,目标物等等。探测范围可以达到0-300米,水平视场角可以达到32°,第一代固态激光雷达的水平角分辨率会做到0.25°,第二代升级为0.1°。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

  Q:为什么传感器融合很难?

  A:过去,人们在传感器探测到物体的时候会很高兴,因为识别物体这块很难做。但现在不一样了,你可以使用不同的传感器,有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等,它们都可以提供对目标物体的识别信息,但它们可能提供的是不同的信息,比如前方是三个物体,前方是四个物体,所以你需要找到解决这种争议的方法。

  在自动驾驶应用中,重要的是传感器告诉你它可能漏掉了什么,而不是它识别到了什么物体。但是现在的传感器都在报告它们探测到了什么物体,也就是说提供给你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令人困惑的,因此也难以进行融合。

 

 

  举例来说,在我们刚才进行的这个小小的实验中,1号传感器在有限的视野中只检测到了一个物体,但它提交给你的报告应该是:因为有物体遮挡,所以我能确定的物体是有一个,但还可能存在其他物体。对2号传感器来说,可以毫无疑问地确认检测到两个物体。因此,经过传感器融合就可以轻易得出前方是有两个物体的结果。

  所以你会发现,传感器融合结果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传感器对自己局限性的认识。这些局限性可能包括其他物体的干扰,或者是有隐藏的部分,也可能来自于天气条件的干扰等,因为雷达、激光雷达等在雨天或者雾天的表现各不相同。每个传感器都应该上报自己的局限性,最终,这就意味着每个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包括原始数据,其实就是可能性的问题了。

  之后,如果有某个固定的标准,每个传感器能够提供包括点云、可能性、可靠性在内相似的信息,你就能据此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但该数学模型输出的结果依然只是对目标物体可能性的一种描述,但这已经是一种生成环境模型很好的方式了。这意味着,最后就不存在上述实验可能出现的,到底是一个物体还是两个物体的争议了。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数学模型是非常复杂的。绝大多数人在进行传感器融合时,一般开始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方法。即你可能最开始只有一个雷达,紧接着有摄像头加入,这个时候就要融合雷达和传感器的数据。你可能发现了两种传感器提供数据有分歧,但通常人们是基于具体的使用案例来解决存在的争议的,比如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主要参考摄像头的数据,因为雷达的数据并没有更可靠,结果就是随着传感器数量的增加,你就无法建立持续性的数学模型,因为它是基于不断进化这个基础产生的。如果采用这个方法来进行传感器融合的话,你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L5级的自动驾驶。

  那么采取其他截然不同的方法呢?

  你首先需要先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再根据这个数学模型来设计传感器,但不是很多公司会选择这种方法。因为一旦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你就定义了接口(interface),即使有某个传感器失能,你完全可以选择对这些传感器的数据不予理会。

  Q:做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懂其他传感器吗?

  A:是的。你需要对其他传感器有基础知识的了解。因为你希望每个传感器能够提供相似的信息,而且你如果要比较两个不同类型传感器回传的数据,一定要保证这些数据是通过相似模型产生的,否则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所以我们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保证传感器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是通过某种标准生成的,即便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是不同的传感器,但它们上传数据的端口都是一样的,因此很容易将这些即插即用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

  不过现在绝大多数都不是采取的这样方法,在你想要增加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时候,你可能就得从头开始了,你得搞清楚到底要怎么使用这些传感器的数据。这样就太糟了,浪费时间,不是高效的解决方案。如果未来我们能提供更多标准化的接口,传感器提供更多和自己探测能力匹配的数据,这样传感器融合也将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这也意味着你可以替换不同的传感器,比如说将A雷达换成B雷达,它照样会起作用。

  Q:您能具体介绍一下Ibeo Reference System这款产品吗?这是用于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产品吗?

  A:如果一家传感器供应商生产了新的传感器套装,那它一定需要在公共交通中来测试这套传感器的性能。当在公共交通中测试并搜集数据后,剩下的还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但是通过雇用人工进行手动标定障碍物的方法耗时耗力,花费不菲。假设高速公路上实现一个小时的简单场景,可能就需要100个小时的人工标定工作。如果是更复杂场景的话,这个时间还会翻倍。因此,当你希望了解所搜集的数据是否有用时,通过传统的人工标定的方式其实是十分不可取的,这会大大拖延产品投放市场的进程。

  有了ibeo Reference System,在公共道路完成测试后,可以将数据导入到这个平台。我们会基于时间轴上目标轨迹追踪历史来处理这些数据,通过算法自动完成对真实数据的标定(ground truth data),这要比人工更准确更快。这意味着假设你提交了8小时的测试数据,那么只需要8小时即可完成对这些数据的测算和标定,供系统分析使用。采用其他解决方案的话,你可能得等几周时间。

  越来越多的公司出于时间和成本的考虑会优先选择ibeo的这套解决方案,这是我们业务增长非常迅速的一个版块,在中国已经由我们的合作方欧百拓开始提供相应的支持方案。

  Q:从ADAS到自动驾驶,ibeo会提供哪些不同的产品用在哪些不同的阶段?

  A:现在如果我们要测试一辆车,我们会直接从经销商那里买一辆车回来,我们打开CAN总线,将一个网关放进去,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对整辆车子的控制权。之后我们启动车子,它就能够正常行驶了,但车子并不会觉察到增加了一个额外的网关,但我们却可以影响车子的转向、刹车等。这意味着在L5级别的自动驾驶,所有汽车内部传输的数据必须以安全加密的方式进行。

  这其实需要一个和现在传统车型完全不同的架构,这意味着每一个传感器传输的信息必须是安全加密的。

  但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传感器,如今的传感器无法以这样的方式对传输数据进行安全加密。这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整个汽车电子架构也会朝着更安全的方向演进,但是现在还没有能够让L5自动驾驶成为现实的架构。

  所以让人们在谈论你需要多少ECU来做冗余,你如何在车内从A到B传输数据,所有人都明白如果要将车内数据向外传输的话,网络信息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车内数据的传输又如何呢?你可以为驾驶开发任何功能,只要有安全员在,就可以保证没有其他人对这辆无人车进行篡改。所以在L5自动驾驶实现后,车子本身要变得很聪明,能够自我保护,比如说在自我检测到异常后能够靠边停车等,保证乘客的安全。

  所以目前量产的传感器并不符合L5自动驾驶要求,它们绝大部分是面向驾驶辅助功能应用开发的。

  在机器完全取代人进行驾驶后,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聪明到能够探测到异常的地步。尽管目前我们可以开发像L5级自动驾驶的功能,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展示,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些车辆放进公共交通流中,但这将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传感器并不完美,传感器融合技术也并不到位,数据传输也无法做到安全加密,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方面的挑战,所以目前的自动驾驶还无法凌驾于ADAS之上。

  对驾驶辅助系统而言,我们可以逐步开发各项功能,驾驶员可以起到督导的作用,但是自动驾驶就不一样了,目前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还没到这项应用量产的技术。

  Q:为什么Ibeo的激光雷达线只有4线或8线,激光雷达的线数是越多越好吗?

  A:线数越多,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发射所有的激光。使用多线数激光雷达会存在能量的问题,供电的电池很快就会耗尽;会存在散热问题;会存在计算资源能力上限的问题,这些数据用于传感器融合时,数据量非常庞大。

  我们需要的是覆盖车身高和宽的探测范围,所用线数的多少取决于具体案例和环境。当你开车的时候,你的集中观察的区域大约是5度,只要有5度你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有一辆车快速地从路边切入,我问你那是一辆什么车,你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车。但是你可以感觉到有一辆车突然开过来,你可以看到一个影子,并且根据影子变化采取行动。

  每个人都在研发传感器,希望覆盖非常大的范围。比如摄像头可以看到非常广泛的区域,但是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关于需要越来越多线数的问题,而是智能可适应的传感器,可以根据环境的情况做相应的调节。

  最后我们需要的传感器,会有特定的探测距离,探测角度,解决方案会足够好去探测和自动驾驶汽车有关系的物体。这个东西可能很小,比如路上的石头,有时候是一个大卡车。对于大卡车,我们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的线数。对于路上的石头,如果我知道它在那里,我就可以把探测区域集中在那么一小块,而不需要全环境360度的探测,这种360度3D探测方式下,会有很大的探测区域是天空。

  Q:Ibeo目前整个研发团队有多少的人员储备?

  A:2005年我们开始进行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研究,最初只是进行多个激光雷达传感器数据的融合研究。几年前,我们开发了新的概念模型,用于激光雷达和其他传感器数据的融合研究。我们的团队增长迅速,在传感器融合方面的研究我们现在有几十人的规模。


关键字:自动驾驶  智能  激光雷达  传感器  融合方式 引用地址:自动驾驶需要更智能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融合方式

上一篇:自动驾驶共乘服务将削减美国轿车市场需求
下一篇:英特尔携手华纳兄弟:共推自动驾驶车载娱乐平台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04

飞思卡尔推出先进的安全气囊传感器 促进汽车安全
  开发更安全的车辆是汽车行业的一个关键技术推动因素,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完善安全气囊系统。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估计,前侧安全气囊在1987年至2008年期间挽救了25,780条生命。随着汽车供应商继续将关键安全特性融合在他们的设计中,他们必须继续提高性能,同时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   Xtrinsic传感器支持DSI 2.5协议,积体更小,上市时间更短,提供经济高效的乘客安全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飞思卡尔半导体日前宣布在Xtrinsic系列智能传感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新增加两个功能,专为增强型汽车乘客安全而设计。飞思卡尔针对气囊安全系统推出了MMA16xxW和MMA26xxW产品,它们使用广
[汽车电子]
用于远程传感器的能量收集器
当前,电力电路正在采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即能量收集(energy Scavenging)。该技术能够利用太阳能电池,压电发电机、以及其他能量转换设备来收集能量,然后将其转换为电能,并存储在电容器中,以备使用,很多情况下,传感器电路不需要持续运行,因此,在传感器停止工作期间,能量即可以得到补充,在此例中,太阳能电池及一个IF电容器用以为移动探测器提供能量,该移动探测器使用RF链路将发生的情况随时发送到中央监视器,这一类型的传感器极为方便,无须线缆,也无需更换电池。 然而,在实现上述能量收集时,有些电路需要使用传感器来监控电容器的电压,并通过发送信号的方式告知其他电路,它具备充足的电压来启动和执行一些处理操作,如果电容器电压低于额定电
[传感技术]
新人工智能技术可高效筛查眼疾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22日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的封面文章指出,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筛查常见的致盲眼部疾病,有助于加快疾病诊断。中国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使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卷积神经网络来学习超过20万张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并采用“迁移学习”技术,让计算机学会将已获得的知识用于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计算机深度学习的结构,是当前语音分析和图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研究集中在两种不可逆的常见致盲性眼病: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研究人员称,如能早期发现,这两种眼病都是可以治疗的。结果显示,新技术可以在30秒内判断被检查者是否需要治疗,准确度超过95%。
[机器人]
联通千元智能机全面升级 大推高配双待低价战略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中国联通相关部门透露,2012年联通3G千元智能机升级攻势拉开序幕。此次联通同时推出多款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硬件配置均大为提升,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千元智能机都支持WCDMA+GSM双网双待,且价格均在千元左右,意味着中国联通将以功能更强的千元智能机吸引更多的2G用户转网或升级使用3G。 四大方面全面升级 中国联通去年推出新定义千元智能机,这些千元左右的3G智能手机一上市便大获成功,显示千元价位智能手机普遍受到市场欢迎。因此,中国联通于去年年底又开始了新一轮的3G智能机定制,此次上市的正是这一批千元智能机中的重点机型。 此前,在去年年底的一个发布会上,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也曾宣布了新一轮
[网络通信]
TSCPDA在地铁智能化管理方案的应用
    1. 无线手持PDA系统   地铁行业PDA_手持终端定制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电源管理、重量轻、体积小、性能稳定、成本低廉等特点,在一个拥有数十个站点和成千上百员工的某一地铁线路中,管理者如何才能获得最精确最有效的管理数据?地铁维护人员如何共享最新最全的设备检测数据,并根据最新的数据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响应故障来保证地铁的不间断正常运行?维修信息共享和及时上报的重要性对地铁管理者和巡检维修者来说都异常重要,这样做可以保证故障的及时正确的解决。   1、首先,它提供了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信息应用环境,使得地铁内部维修部门之间甚至是与外部的信息同步交换成为可能。已经证明非常适合于地铁维护巡检系统。   2、其次,利
[嵌入式]
AI+VR+3D 未来智能医疗的雏形已经完备?
    很多人把2016年称为VR元年,最近又被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一年。其实,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把视角挪开,我们会惊奇的发现,2016年会是互联网改变医疗的一年。   虽然现在大家都把眼光盯上了谷歌AlphaGo对阵围棋,可谷歌的心思却并非在这里,下棋只是一场商业秀,实际上,在各种版本的公关宣传中,谷歌已经非常明确的把未来人工智能的重点方向锁定医疗。   对于医疗产业的巨大蛋糕,谷歌垂涎欲滴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谷歌在大数据上的应用最早也是从所谓的可以预测流行感冒这种传染病而被社会所知。而且,社会上真正能让谷歌手里所掌握的这种“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并不多,而医疗显然是最合适的场所。   AlphaGo之所以可以和顶尖高手
[医疗电子]
电子医疗器械的智能化制造方案
为保证医疗器械的稳定可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6号公布,医疗器械生产必须符合严格的生产条件。各大医疗设备厂商遵从国家规定,制定了一整套的生产、测试、售后流程,来保证医疗器械的合格品质。 在人们眼里,医疗器械是比较 “神秘”的,伴随着“无菌”、“精密”、“昂贵”等印象词。伴随着工业自动化的高速发展,医疗器械的生产模式也面临着创新改革,为了规划出稳定、高效的生产解决方案,致远电子配合天津某知名医疗健康电子产品企业完成了新型生产流程的创新。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大多的医疗器械厂商的设备生产、售后均按照传统流程,采用固件烧录、贴片、功能测试的工序进行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医疗器械的生产、售后传统流程 传统流程中产品出厂
[医疗电子]
电子医疗器械的<font color='red'>智能</font>化制造方案
【维科杯】五八智能参评“维科杯·OFweek 2023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投资价值企业奖”
维科杯· OFweek 2023中国 机器人 行业年度评选(简称OFweek Robot Awards 2023),是由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维科网及旗下权威的机器人专业媒体-OFweek维科网·机器人共同举办。该评选是中国机器人行业内的一大品牌盛会,亦是高科技行业具有专业性、影响力的评选之一。 此次活动旨在为机器人行业的产品、技术和企业搭建品牌传播展示平台,并借助OFweek平台资源及影响力,向行业用户和市场推介创新产品与方案,鼓励更多企业投入技术创新;同时为行业输送更多创新产品、前沿技术,一同畅想机器人行业的未来。 维科杯· OFweek 2023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评选“OFweek Robot Awards 2023
[机器人]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