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全面屏成行业共识 差异化是突围关键

发布者:书香墨意最新更新时间:2018-03-08 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关键字:全面屏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7年手机行业刮起了“全面屏”的旋风,乃至一些千元级别的产品都打出了“全面屏”的招牌。进入2018年,异形全面屏开始成为市场新宠。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异形全面屏成行业共识 差异化是突围关键

  除了OPPO官方公布R15系列异形全面屏的设计之外,华为、小米、MOTO等也传出了即将发布异形全面屏手机的消息,似乎不难预测2018年的流行趋势。参照“全面屏”在2017年的迅速普及,不难猜测异形全面屏技术的渗透速度。只是当潮流袭来的时候,从来都不缺少跟风者,难能可贵的是如何在潮流中选择独立思考。

  异形全面屏的走红并不意外

  “风口”这个词在手机行业有着很高的出镜率,3G时代、4G时代、互联网手机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全面屏”自然也是风口之一,从疯狂追逐屏占比到18:9的新“标准”,再到难度更大的异形切割技术,并没有超出智能手机的自然迭代逻辑:

  1、所有流行起来的产品创新无不是用户选择的结果。

  手机行业从来都不缺少聪明的大脑,早在功能机时代就出现了各类“奇葩”的外观设计和功能创新,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技术的迭代只是其一,用户选择恰恰是最重要的行业标准。

  事实上,智能手机时代很多流行起来的功能无不遵循了这一范式,要么解决了某一痛点,要么抓住了某个刚需。iPhone 5s带火了指纹识别功能,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智能手机的标配;诸如OPPO的VOOC闪充等快充解决方案,在电池技术面临瓶颈的背景下,同样被很多手机厂商借鉴;赢得了大多数用户青睐的拍照功能,更是成为各大主流手机品牌争夺的赛点……

  全面屏同样如此,最早的夏普302SH给出了高达80.5%的屏占比,去年发布的一系列旗舰手机,多半超出了80%这个屏占比的临界点,全面屏迅速成为新的流行趋势,并且在销量上给出了证明。较为常见的说法,全面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不可逆的,也因此加剧了不同手机厂商对于高屏占比的需求,在视觉观感上更具优势的异形全面屏技术,自然成了各大手机厂商努力的方向。

  2、产品的迭代速度受制于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成熟度。

  早在很多年前,全面屏的设计就已经出现在一些概念机上,可直到去年“全面屏”手机才真正开始普及,iPhone X更是为数不多采用异形全面屏的设计的产品。与其说是国产手机厂商存在跟风的嫌疑,更合理的解释或许是产业成熟度。

  单从技术本身而言,OPPO在2017年1月份就申请了异形屏专利包,并于当年9月份拿到专利授权,在时间上领先于其他手机厂商。从中可以看出,在理念认知和产品规划上,一线的手机厂商并未拉开太大的差距,可终究要受限于产业链的成熟与否。

  一个既定的事实,iPhone X在产品定价和供货速度上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下游供应链的状况,彼时掌握异形屏量产水准的工厂还只有三星SDC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如果将尚未成熟的工艺强制商用,无疑会将成本转嫁给最终的消费者。那么先申请相关专利,在供应链成熟之后再投入商用,不失为另一种合理选择。

  3、用户习惯需要逐渐培养。

  不同于智能手机出现之初的“机海战术”,爆款策略已然成为主流手机厂商不二选择,尤其是近几年在销量上屡屡跻身市场前三的OPPO、苹果、华为等,早已成为爆款和精品策略的忠实拥趸,“全面屏”时代也不例外。

  其实“全面屏”的概念在去年中旬时就已经出现了多种方案,但左右技术走向的却是用户习惯。小米MIX可以说是国内最早量产的全面屏手机之一,不过骨传导耳机、摄像头放在底部等违背用户习惯的设计,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叫好不叫座。相比之下,OPPO R11s等去年下半年推出的全面屏产品却再度缔造了销量千万级的爆款神话,除了品牌因素,遵循用户习惯的温和式创新或是原因之一。

  回归到“全面屏”的进化过程,从缩小上下边框的全面屏到异形切割,促使这一转变的背后力量仍然是用户体验。一方面,异形切割并未改变前置摄像头、传感器等元件的物理布局,不需要重新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说是当下最佳的全面屏方案;另一方面,诸如OPPO等手机品牌已经推出过一代全面屏产品,在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上不断优化,而非单纯地通过牺牲使用体验、学习成本和产品定价来换取更大的屏占比。

  也就是说,异形全面屏设计并不是某个品牌独有的设计语言,而是智能手机行业进化和用户选择的必然结果,并将影响手机行业的未来格局。

  手机行业需要独立思考者

  智能手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某一技术的商用与否受制于上下游产业链的成熟度,同时当产业链足够成熟的时候,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将是其中的受益者。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全面屏的技术足够成熟后,相关元器件和工艺的成本会迅速下降,全面屏技术在极短地时间内便应用于非旗舰产品。

  不难猜测,异形全面屏在未来两年内会迅速普及,可屏占比无限接近100%的同时也在牺牲外观设计上的想象空间。那么如何在极度同质化的市场中突围?答案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深入优化和独立思考。

  可以印证这一点的是,OPPO R11s在同类产品中的热销与OPPO的独立思考不无关系。在外观设计上,OPPO首次将红色做成基础款,同时融入了星幕屏的全新设计,在外观已经有着同质化趋势的全面屏阵营中形成了独特的设计语言;在功能优化上,OPPO没有刻意放大全面屏,而是选择在拍照方面打造差异化,独立研发了智选双摄技术,不再区分主副,解决了暗光人像拍摄差的问题。不一而足。

  不难发现,OPPO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手机市场的风向标从来都不是销量高低、市场份额和行业排名,而是用户的核心诉求。无论是全面屏的风口,还是4G或5G的行业趋势,映射到用户层面都是核心诉求的转变,毕竟用户需求才是决定销量、份额、排名的“裁判”,也是打造爆款的关键一环。

  当然,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技术创新。就国家专利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华为、OPPO、中兴、联想、小米等已经成为专利申请榜单里的“常客”,技术创新和专利上的背书也增加了竞争的筹码。比如刚刚海报预热的OPPO R15系列,预热距离OPPO申请异形全面屏专利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OPPO有着足够的时间去优化异形全面屏的视觉体验,提升全面屏手机的交互设计。从OPPO公布的消息来看,OPPO针对超视野全面屏整理了APP适配规范,最大限度的降低用户在异形屏手机上使用APP遇到的“缺陷”;同时还独家打造了全屏多任务,合理有效的利用了异形屏两个“小耳朵”,让操控更加得心应手。

  异形全面屏绝非是为了炫技这么简单,能够发掘用户的需求痛点并且解决这些痛点,才是异形屏时代的康庄大道。

  结语

  不出意外的话,OPPO R15或将成为首款国内发布的异形全面屏新机,再一次引领国内手机市场的流行趋势。

  然而2018年的手机市场又不单单是一场“异形屏”革命,在刚刚结束的MWC展会上,除了异形屏之外,AI、AR以及拍照同样是今年的流行趋势,这一年的手机行业似乎更有看头。

    以上是关于嵌入式中-异形全面屏成行业共识 差异化是突围关键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全面屏 引用地址:异形全面屏成行业共识 差异化是突围关键

上一篇:2018家电业前景利好 大品牌或再续3成增长
下一篇:中国半导体迎来盛世危机,变局之年如何破解?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33

在真全面屏到来之前 vivo这项黑科技将成为标配
    2017年,全面屏普及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手机市场。手机画面从16:9演变到18:9、屏占比屡次冲击80%以上,直观的视觉冲击,让消费者仿佛重新经历当年视网膜屏幕带来的震憾。因此,追求更高的屏占比,打造真全面屏手机,成为手机厂商在设计产品时的目标。   但新技术的普及,不单需要单方面的创新,更要求整个产业链的同步提升。当全面屏开始在各个定位的机型当中普及,与之相匹配的解锁技术也成为了行业和消费者关系的一个技术问题。   近日,国外著名的评测网站GSMARENA发起了一项手机功能期待投票,显示有38%的消费者认为2018年最期待的技术是屏幕指纹解锁,在投票选项中呼声最高。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在全面屏普及的大前提下,屏幕指纹识别技
[手机便携]
荣耀手环6将在11月3日发布:开启手环全面屏时代
今天荣耀智慧生活官方微博发出通知,将于 11 月 3 日发布荣耀手环 6,即将开启手环全面屏时代。 近日,荣耀总裁赵明亲身体验荣耀手环 6 的运动监测功能后,也在微博上晒出使用这款新设备的运动打卡图,或许暗示着这款新品手环会在运动监测功能上迎来全新的升级。 作为荣耀手环系列备受好评的功能点:心率监测、压力监测、血氧监测等健康功能或许也能在荣耀手环 6 上迎来重大升级。 相比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产品形态更为简洁,价格想必也更加亲民。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荣耀在继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智慧屏等产品后再次将 “全面屏”普及到手环上。
[手机便携]
未来手机标配?盘点2017年出现的新奇黑科技!
   在过去的2017年,手机行业瞬息万变,手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往前探索发展。由于消费需求的推动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屏幕、传感器、摄像头以及处理器等各种元器件集成度越来越高,而手机成本也是不断地增长。 苹果 iPhoneX 64GB   旗舰机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全面屏这一设计理念也开始在千元机当中逐渐普及开来。回首2017年,手机领域出现了许多充满潜力和前景的新技术,这些技术促使着行业更新迭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精彩,接下来笔者就为大家简单回顾一下2017年手机行业里出现的新奇“黑科技”。   Face ID:砍掉了苹果延续多年的Touch ID   作为苹果全新的黑科技功能,Face ID可以说是
[手机便携]
诺基亚新机入网工信部 全面屏+双摄设计
此前发布的诺基亚X6以千元机的价格,加上刘海全面屏与Android原生系统的搭配,很快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各电商平台也一度出现断货的情况。近日诺基亚在工信部再次入网一款型号为TA-1109的新机,透过工信部曝光的配置参数来看,该机就是将要发布的诺基亚X5手机。   诺基亚X5的定位相比X6而言会更加亲民,从工信部曝光的图片来看,诺基亚X5的整体设计风格基本与诺基亚X6保持一致。不过诺基亚X5并没有采用和X6类似的异形刘海全面屏,而是采用将上下边框收窄的传统全面屏结构。屏幕尺寸为5.86英寸,分辨率为1520×720。   配置方面诺基亚搭载一款主频为2.0GHz的CPU,具体的型号目前还不得而知。运行内存方面拥有3GB/
[手机便携]
职业选手都在用 全面屏vivo X20上王者无压力
    在王者荣耀2017KPL秋季赛常规赛第五周,王者荣耀KPL职业联赛官方特意准备了”全心出击“表演赛,为2017年10月28日王者荣耀两周年庆典活动预热。   昨天表演赛如期进行,集合了来自国内优秀战队的十位最强明星选手,分别组成全心队以及出击队,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最终这场比赛以7-21的比分落幕,出击队大败全心队,摘得冠军宝座。   在这场表演赛中,两队职业大神的一次次极限操作都给现场用户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们手中所使用的正是KPL官方赛事用机---vivo X20全面屏手机。其实在此前之前vivo Xplay6就成为王者荣耀KPL官方赛事用机,如今vivo X20全面屏再次成为KPL王者荣耀官方赛事
[手机便携]
维信诺中国首款量产Notch AMOLED全面屏实现出货
维信诺率先推出“中国首款量产 Notch AMOLED 全面屏”产品,该产品已陆续出货,应用该显示屏的首款手机也在近日的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同期发布。 自去年“AMOLED全面屏”市场爆发以来,各大厂商在蜂拥而入的同时也在加紧探索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助力终端手机品牌采用当前国际上最新一代的AMOLED显示技术和全面屏开槽解决方案,从而凭借最具竞争力的屏幕解决方案,快速抢占海内外手机市场,2018年,维信诺率先推出“中国首款量产Notch AMOLED全面屏”产品,该产品已陆续供货终端手机品牌,首款终端手机已于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同期发布。 在该款“中国首款量产 Notch AMOLED 全面屏”产
[手机便携]
全面屏vivo V7海外发布 国产机发力海外
vivo今年为我们带来了首款全面屏产品vivo X20。主打逆光也清晰的vivo X20,在拍照方面可谓是一把好手。除了X20以外,近日vivo又在海外推出了V7这款手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vivo V7   外观方面,vivo V7的设计和vivo X20类似。vivo V7依旧采用了全金属一体机身,背面指纹识别,以及隐藏式天线,整体而言颜值还是不错的。配置方面,vivo V7采用了一块5.7英寸的18:9全面屏,分辨率为1440x720,搭载了高通骁龙450处理器,拥有4GB内存+32GB存储组合,电池容量为3000mAh。 vivo V7   拍照方面,vivo V7配备了一颗前置2400万像素镜头,支持美颜和人脸识别,
[手机便携]
除了小米MIX/三星S8+的全面屏,消费电子还有哪些大趋势?
  关于手机产业链的变化,我们知道都是基于一些大的行业变革。比如2012年那一次苹果手机带动的智能手机渗透率大幅提高,带动了从触摸屏,到声学元器件等一次大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催生了一批当年A股的消费电子大牛股。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也正是电子产业链这几年消费电子的属性越来越强,研究公司就变得更加有趣。跟踪手机功能上大的趋势和功能变化,远远比跟踪单一厂商的订单要重要。进入2017年,消费电子在一些新功能的带领下,也继续催生了一批表现优异的A股公司。今天我们访谈了方正电子的分析师谢恒,听听他是如何看待今年的消费电子趋势。   3D成像带来光学器件大革命   在谢恒2017年2月22日发布的报告中提到:
[手机便携]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