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7年,传统平板电视市场增长乏力,据WitsView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液晶电视机的出货总量为2.1亿台,较2016年减少了4.1%。但随着2018年全球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加之俄罗斯“世界杯”及平昌冬奥会等国际赛事的拉动,全球TV整机需求及出货量有望回升,而受出货增长的拉动以及面板价格下跌等因素刺激,2018年全球LCD TV面板的需求数量将微幅增长0.3%。其中,55及以上英寸的电视显示屏市场正持续引领TV大屏化潮流,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8%跃升至2017年的30%。2018年55-65英寸TV面板仍将稳居TV显示屏市场最大份额,占比有望达到38%以上。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为此,各大面板厂商都开始大肆扩充大尺寸TV面板产线,总体来看2017年大尺寸面板产能扩充非常积极。除了京东方即将于2018年Q1量产的10.5代线以及中电集团的8.6代与8.6+三条产线外,华星光电、鸿海以及LGD也都在积极布局10.5代产线,预计将于2019年正式实现量产,大屏TV显示面板的产能及生产效率正直线上升。受此影响,2018年全球TV面板的出货量有望突破2.61亿台左右,其中55英寸、58英寸以及65英寸的面板市场份额将再度提升,以满足日益激增的大尺寸TV市场需求。
华星光电TV显示事业部产品经理蒋睿丰
华星光电TV显示事业部产品经理蒋睿丰告诉记者:“可以说,2017年大尺寸面板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产能。其中,10代以上的产线产能占比非常小,只有3%,因此目前的TV面板市场主要的产能贡献还是来自于8.x,主要是8.5代,其产能占比高达58%。2015年,台湾厂商因6代线两切的优势占据了整个65寸工艺的市场,但是后来韩系厂商用8.5代的混切方式(65寸+32寸)从台系厂商手中夺回了65寸面板的主导权。不过,随着2018年后以BOE和华星等众多中国企业主导的多条10.5代线陆续加入这个战场,将打破当前韩系8.x代线的统治局面。10.5代线主要有两个关键的产品,一个是8面取的65寸,另一个是6面取的75寸,在面板效率上能够达到95%,比目前的8.x代线的63%甚至夏普的10代线的80%要高出许多,这将进一步带动TV液晶面板从2016和2017年的主流55英寸向65英寸过渡。不过,短期来看,6代与7.x代产线的生存空间可能会先一步被挤压,而8.x代将仍然会是TV大尺寸面板的主要供应产线。”
在高端TV显示市场,OLED与QLED激战正酣。据统计,2017年全球OLED电视出货量达到150万台,较2016年增长72%,预计2018年在LGD持续扩产的前提下,出货量有望超过240万台,渗透率将首度突破全球TV市场的1%。而在三星主导的QLED市场,虽然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但2017年的总出货量仅达到125万台左右,相比OLED仍稍显逊色。尽管两者都在TV市场已经实现了小规模的应用,但相比无论在高中低端市场都如鱼得水的LCD液晶技术而言,二者的市场占比仍然是九牛一毛。
德远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军
从市场及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德远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军告诉记者:“短期来看,特别是2018年,大尺寸OLED因为稀缺,因此在高端电视市场依然能够维持一定的竞争力。但是,OLED在电视市场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首先是目前OLED TV面板在全球只有LGD一家供应商,虽然京东方的10.5代线即将进入量产,但短期内仍然难以实现加成效应,因此很多TV品牌客户不敢妄然去启动OLED面板电视的产品以及市场计划;其次,液晶电视降价有限跟面板的成本息息相关,所以OLED明年如果想要维持240-250万台的出货,必须在终端的售价上作出牺牲,但这样的压力最直接的会反馈到LGD身上,因为客户会要求他们在OLED面板上做一个降价;第三个挑战也是最大的问题,一年150万台的出货在全球的占比只有0.7%,相对于LCD液晶面板电视,仍然是一个占比很小的利基市场,因此也很有可能被剔除在整个行业之外。而作为另一大新技术的量子点QLED电视,当前的处境也与OLED同样尴尬,而且目前三星开发的第二代的量子点电视(QDCF),即QD量子点材料跟现在的液晶屏上的彩膜做结合,尽管宣称可以降低整个量子点技术的应用成本,但最快也只能在2018年下半年才会在面板端放量,然后产品的真正量产可能需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或者2020年左右。”
除上述以外,产品工艺、技术兼容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也是制约OLED与QLED在庞大TV显示市场推广的瓶颈。以OLED为例,作为当前TV显示市场大尺寸OLED面板的独家供应商,LGD早在2013年就成功量产了大屏OLED供货电视面板,并且在2015年量产了分辨率UHD等级(超高清,通称4K)的大屏OLED。不过,直到2017年,LGD大屏的分辨率一直停留在4K,时至今日也并没有任何新的进展,而LGD针对OLED大屏显示的创新方向也刻意避开了分辨率而直接转向透明度等其他领域。
在蒋睿丰看来,这主要是由于LGD原本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已达极限所致,他认为:“如果要进一步突破OLED分辨率等级,LGD就必须要革新生产工艺,这面临这非常大的技术以及成本上的挑战。目前OLED的主流仍然是采用底发光结构的技术工艺,由于底发光结构的光线朝薄膜晶体管(TFT)方向发散,而通过TFT时亮度会降低且造成较多的电力损耗,因而底发光结构具有发光效率低、亮度低等缺陷。底发光结构中TFT所在位置的画素排列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分辨率也有一定的限制,因而目前大屏OLED分辨率仍然停留在UHD阶段难以上行。如果想要突破OLED分辨率的限制,当前业内比较主流的是尝试采用发光效率比底发光的光效利用率高30%以上的顶发光技术,不过顶发光技术的开发也有诸多的难点,比如如何平衡电阻增加、电流流动以及阴极厚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此外,当前LGD的产线中也只有坡州P10厂第三阶段大屏OLED会正式导入顶发光技术,目前P10厂这一阶段的规划投产时间定于2019年,量产的话规模也不会有多大。因此短期来看,OLED想要在分辨率上实现突破仍存在诸多挑战。”
针对另一大具有颠覆性的影响的QLED技术,尽管三星、华星光电以及BOE等全球主流屏厂也都在持续布局,但现阶段也是存在技术不成熟、量产工艺及产品稳定性不佳等诸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技术在TV市场的推广。
对此,李军表示:“当前,量子点薄膜寿命以及材料稳定性是QLED在TV领域应用的主要问题,纯量子点材料很不稳定,在实际应用当中相较于OLED显示器的'越看越不蓝'(因为蓝色发光层阵亡),QLED可能会出现'越看越蓝'的状况(因为红、绿量子点阵亡),一般TV的寿命在3-5年,但当前QLED显示器的寿命可能持续不到这么多年。况且,目前市场上所宣称的量子点显示实际上仍然是LCD显示,本质上采用的也是光致发光而非真正高性能的电致发光技术,仅是在光学组材中用到了量子点材料,并将其加入液晶面板的背光源或者彩膜中,起到丰富TV显示器的色彩的作用,但显示单元实质上还是液晶器件。另外,目前的量子点材料也非常昂贵,一克的价格如果是实验用的可高达数千美金,是黄金价格的百倍以上,即使量产水准的量子点,普遍也在30美金以上。而且尽管目前光致发光应用已经做到商业化,但也只是定位于高端市场,对于大面积应用还需看量子点材料的降价幅度和速度。”
在显示屏工艺等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QLED目前的效率(EQE)大约是10%,真正量产可能还需要克服很多问题。由于量子点材料的升华点太高,在工艺上根本无法走蒸镀这条路,于是乎也垫高了QLED的量产门槛。同时,由于量子点是Batch式的生产,因此产能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合成量子点的产能是一回事,做成模的产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每道工序上的量产难度也都各不相同,比如液晶模组里的控光机制是靠两片偏光片和液晶来完成,这个机制允许彩色滤光片在两个偏光片的中间,但量子点放在偏光片中间会破坏光的极性,导致液晶的控光功能失效,唯有靠偏光片内制或QDCF外制才能解决,光是偏光片内制这道关就会非常棘手。最后,目前光电效率较高的量子点材料往往含有金属Cd(镉),这是一类对环境有毒的重金属,如何找到特性友好且无毒的替代材料是在量子点材料领域的重要课题。总之,产能、成本、无镉化、发热淬灭、延长寿命等都是量子点在当前的商业化道路上的瓶颈。”
以上是关于嵌入式中-TV显示屏市场“三足鼎立” OLED与QLED难撼LCD主流格局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上一篇:智慧城市技术可为人们每年节省125小时
下一篇:微流体技术+碳纳米管纤维=更安全的脑内植入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