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十年,人工智能是怎么从科幻变成现实的

发布者:梅花居士最新更新时间:2015-12-30 来源: eefocus关键字:人工智能  智能产品  图像识别  语音识别  CPU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人工智能悄然兴起

“人工智能”涵盖了很多前沿技术和分支,却很难用一句话来定义,因为它一直处在发展当中。比如,一些在过去看来很“人工智能”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简单的“机械重复”,像是数字的高速计算、图像的处理等。但总体上来看,“人工智能”的本质和目的一直没有发生太多变化,那就是“完成人类的部分脑力工作”。

 

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描述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憧憬和恐惧,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知名影片《人工智能》。不过在现实中,长久以来,受到技术、科技发展和应用层面的限制,人工智能只是一件人人都在说,都以为别人在做,但事实上却没多少人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无论在学术研究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都是如此。

 

人工智能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裂前风靡一时,到了21世纪伊始却变成了一个禁忌,大家开始怀疑它是否存在。而到了2011年,美国资本市场再度为人工智能而疯狂。风险投资机构和顶级科技公司们开始频繁投资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投资范围从应用层面的机器人、增强现实,到底层技术层面的深度学习算法、神经网络芯片等,人工智能项目也遍地开花。比如,Google接连投资了虚拟现实创业公司Magic Leap,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Facebook收购语音识别公司Wit.ai,等等。

 

除了投资外部团队之外,像IBM、Google、Facebook和百度等国内外科技巨头们也纷纷加强自己的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团队,招募了一批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如深度学习鼻祖之一Geoffrey Hinton加入了Google,Yann LeCun加入了Facebook担任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Andrew Ng(吴恩达)加入百度负责深度学习研究院等。

 

二、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外动因

“人工智能”的再度兴起并非偶然,外部环境和人工智能自身都在发生演化。我们认为,驱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到现在程度的外部动因有:

 

1.传感器能力和数量的大幅提升:LIGA等微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着传感器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而大量智能设备的出现则进一步加速了传感器领域的繁荣。这些延伸向真实世界各个领域的触角是机器感知世界的基础,而感知则是智能实现的前提之一。

 

 

2.计算成本的大幅下降:摩尔定律使得计算成本在迅速下降,同时云计算的出现、GPU的大规模应用使得集中化的数据计算能力变得前所未有得强大。大规模的的集中式计算使得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指数级加快。过去仅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某一物体的认知就要花费近一年时间,而现在这个时间被缩短到几天内。

 

 

3.海量数据的出现:根据预计,2015年全球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到十年前的20多倍。如此海量的数据给机器学习的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中真正有标注的数据不超过总量的10%)。

 

 

当然,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内因——算法的进步。当下人工智能领域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核心技术是深度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而且,直到2006年,深度神经网络才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

 

21世纪人工智能的里程碑事件之一是,2006年Geoffrey Hinton发表的论文《A fast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ep belief nets》。他在此文中提出的深层神经网络逐层训练的高效算法,让当时计算条件下的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成为了可能,同时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优异的实验结果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工智能。之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前沿阵地,深度学习算法模型也经历了一个快速迭代的周期,Deep Belief Network、Sparse Coding、Recursive Neural Network,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等各种新的算法模型被不断提出,而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更是成为图像识别最炙手可热的算法模型。[page]

 

目前,随着GPU和CPU集群的出现,云端的计算资源已经慢慢不再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进一步丰富和改进以及本地化人工智能的实现成为了人工智能新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人工智能的三步走

从人工智能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按照应用场景和人工智能资源的集中度,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室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工智能资源高度集中。人工智能在2011年前的发展大致还处于实证研究阶段,资源高度集中在国家或大学资助的研究机构中,用于算法模型的训练和研究,人工智能还只能为极少数人接触到。这一阶段大量的工作除了在算法模型本身的研究外,还包括建立计算能力本身。

 

第二阶段:企业应用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工智能资源被少部分科技巨头掌握。在人工智能表现出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后,科技巨头们一拥而上,纷纷希望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在少部分核心企业掌握了大规模的人工智能资源以后,其它小规模的企业一般会利用这些核心企业提供的人工智能资源接口和其支持的人工智能应用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服务。由于掌握大规模的计算资源是这一模式的前提,因此这一阶段人工智能资源的集中度仍然非常高,而这将是人工智能在企业场景下的主要应用形式,即集中计算,分布使用。

 

第三步:个人应用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工智能资源被分散到个人手中。显然,依赖于云端大规模计算资源的人工智能算法限制着人工智能在消费者场景的应用,因为集中式计算意味着巨量的网络资源消耗,并且因为网络问题,难以在消费者应用场景中有稳定的表现。因此,人工智能的本地化,也就是从集中走向分布(细化到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实现将是人工智能在消费者场景中得到普及的关键一步。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本地化实现,将使得人工智能真正延展到手持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等消费级应用。

 

 

人工智能本地化实现的难点在于本地的计算能力在如今动辄几个G的算法模型面前杯水车薪、无能为力。一部iPhone 6手机采用一般的CNN算法去处理一张200*200像素图像的ImageNet千分类问题需要的时间是300毫秒,但这样的处理速度对于用户体验来说是灾难性的。要提高本地的图像识别处理速度,目前能够想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精简算法模型,根据实际的场景适配需要的精度,让模型尽可能简化,二是提升CPU的计算能力。目前的智能手机CPU已经在20nm制程以下,按照传统路线,CPU提升的极限可能在7-10nm,这其实非常有限。而且,大功耗也是一般移动设备难以承受的,因此只有为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重新开发专门的芯片才有可能满足本地的计算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在消费者场景实现的关键是对算法模型优化和用户场景的综合理解,以及底层硬件的设计制造。而人工智能的企业应用则会是巨头们的游戏。

 

 

四、人工智能的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产业主要由底层可应用技术(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硬件技术等)、计算资源(大规模GPU集群)、基础数据服务,以及企业/政府/消费者应用组成。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仍然是从底层可应用技术的成熟开始,再到商业化计算资源、数据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最后形成企业和消费者应用的繁荣。

 

 

目前还是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三方面的发展:一方面是底层可应用技术的突破,包括算法的和硬件的;另一方面是中间的数据服务和计算资源利用的进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应用场景的发掘。其中,底层技术不一定是“独门秘技”,能够把底层技术商业化的公司一定是因为自身的成本曲线优于大部分用户的成本曲线。如果不满足这个特性,那么某些企业即使有短暂的技术领先,最后都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五、风起于青萍之末

乍看上去,人工智能是个巨头间的游戏,巨头企业无论从资本、人才还是技术积累上似乎都更有优势。然而事实未必如此。如果以汽车行业做类比,汽车电动化的先驱并非宝马、大众这样的传统汽车巨头,而是特斯拉这样的“小”公司。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大公司面对创新变革时,往往看不上小机会,因为小机会对它们的吸引力实在太小了。巨头们往往喜欢憋大招,喜欢一步到位,从而彻底甩开竞争对手。但是创新、特别是针对大众消费者的创新却是循序渐进的,所谓“大招”中其实包含着不少对用户需求的错误假设。小步快跑,不断寻求和用户互动,积跬步终能致千里。因此,创业公司在人工智能的创新变革中反而会更有机会。从Google和Yahoo在搜索领域,到Facebook和MySpace在社交领域,再到Apple和Nokia在手机领域,最终变革的主导力量其实都是“小”公司。

 

基于这个方向判断,有志于在人工智能领域挑战巨头的创业者们需要先想清楚三件事:

一、人工智能改变了什么。伟大的产品或技术一定是改变了消费者在某些场景下的行为,有没有都一样的产品,很难给消费者使用它的理由。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核心是要能够替代一部分人的功能或者提高人的效率,那么在这个大前提下要考虑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是,产品对应的用户场景下人的介入频次高不高,频次决定了这个产品的天花板。第二个是,这个应用场景下替代掉的人的价值有多大,显然替代掉的这部分价值转化成了产品的内在价值。最后不妨做一个乘法,把产品所替代的工作/操作的频次乘以每次工作/操作能够产生的价值,这个乘积越大说明人工智能在该应用场景中发挥的作用越大。

 

二、该方向上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人工智能的许多技术都还没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之前提到,创业者的优势在于小步快跑,因此在人工智能还不成熟的领域,一味追求技术上的突破来解决所有问题并不可取。无法解决一个通用场景就从几个专门的场景先入手,无法做出一个“万能”的产品不妨先做出一个可以用的产品。只有用户使用了产品并给予反馈,才可能真正知道自己产品的缺陷和下一步的方向。

 

三、人工智能能否成为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产品的拳头,如果拳头不硬,这个产品无疑打开不了市场。因此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是人工智能,那么该方面的人工智能必须是完美适用于该特定场景的。如果产品倚重的是还存在很多瑕疵的人工智能技术,那么这个产品本身的被接受程度就会很不理想。但不要笼统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某些局限会成为产品的绊脚石。以特斯拉电动车为例:电池性能至今还在很多方面限制着电动车的表现,依然有很多用户青睐特斯拉,原因是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出色的启动、智能化的驾驶体验和简易的维护,电池尽管是一个短板但不是核心功能。因此,关键仍然在于定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确保在核心竞争力上的技术是经得起推敲的。

 

人工智能已经走出了象牙塔,在企业和消费者端的应用有了显著进步。但这仍然不够。如何让消费者手中的设备拥有尽可能多的处理能力,需要技术和应用的双端突破,这也正是人工智能领域创业公司的机会和任务所在——人工智能之风,在未来会起于青萍之末。

关键字:人工智能  智能产品  图像识别  语音识别  CPU 引用地址:这五十年,人工智能是怎么从科幻变成现实的

上一篇:MCU搭上EtherCAT快车,工业4.0这就来!
下一篇:超过18万用户对无人机市场意味着什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0:09

微软亚洲研究院张益肇:医生为何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你能想象每一天就有三架载满乘客的大型飞机坠落全员身亡的事故么?这听起来十分可怕,但全球每年被疟疾夺走生命的人数高达60万~80万,就等同于这样的坠机事故发生的概率。虽然在发达地区,疟疾几乎已经被消灭,但在某些欠发达地区疟疾却仍然是灾难,而在处理疟疾的挑战中,缺少足够的专业病理医师就是其中面临的一大挑战,该问题进而导致患者难以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微软正在研发的技术则可以帮助判断出病人是否感染了疟疾,感染的是疟疾中的哪一种类,以及可能是从哪些渠道感染的,相比传统方式下需要大量人力看样本、做分析,该技术让医生的效率大为提升。即便是在医疗人员匮乏的地区,也可以不再那么捉襟见肘了。   所以计算机与医疗的结合,远
[医疗电子]
人工智能浪潮中,用户隐私安全是第一原则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百度总裁张亚勤在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为话题的分论坛上分享了对于人工智能和用户个人隐私的观点。 在谈到人工智能时,张亚勤表示在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是当前技术革命的中心,解析搜索搜索引擎并帮助人们进入新的行业,而像清洁技术、医疗保健技术,以及AI等等需要确保是在为人民服务。 而对于技术革命中所涉及到的道德问题,他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百度在提供服务和开发技术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方面,百度所有人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将是他们需要做到的事,也是做许多工作的前提。保护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是第一原则。
[嵌入式]
蓝洋智能推出高性能低功耗AI芯片
以Chiplet技术推动AI产业加速发展-蓝洋智能推出高性能低功耗AI芯片 2021年7月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进程,作为掌握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技术--Chiplet的领先的大算力芯片创新企业 -- 南京蓝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人工智能算力产业生态联盟(ICPA)。 南京蓝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9年,公司在GPU、NPU、多媒体及高效计算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核心团队在上述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团队累积出货超过百亿颗芯片、且具备年出货20亿颗芯片的处理能力。南京蓝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Chiplet架构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
[嵌入式]
通用人工智能面临哪些基本问题?
《返朴》重新出发,我的人工智能(AI)专栏也继续搭载。和以前的做法一样,我会把AI作为一个科学问题(而非技术或商业问题)来讨论,力图提炼智能、认知、思维、意识等现象中的一般规律,或者说探索在什么意义下计算机可以和人脑相提并论。和一般的科普不同,我写的更像是自己的“探险笔记”,因为这个领域仍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尚未有很多公认的“科学”结论来被“普及”。如果读者发觉我的“妄议”(或者“王议”)和别处看到的不同,可以想想哪种说法更有道理,而不是哪种更流行。由于很多话题彼此交织,我会引用我以前写过的文字(均存于https://cis.temple.edu/~wangp/Chinese.html)以避免重复。至于这个专栏的名称,自然不是说AI
[嵌入式]
通用<font color='red'>人工智能</font>面临哪些基本问题?
各行各业无时不刻探讨的AI,如何才能重构竞争壁垒?
司空见惯的人脸识别算法与智能摄像头,无时无刻不被调用的智能语音与推荐算法,各行各业都开始探讨如何使用 AI……然而当我们继续深入到 AI 开发的产业深处,会发现还存在着许多待解的难题:AI 技术与企业的业务场景怎样结合?投入能效比是否达到规模化应用的预期?怎样从 AI 技术上重新建构竞争壁垒? 8 月 10 日举办的华为 HAI 2020 大会上,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一句话,揭示了华为接下来将使能 AI 的方向——“极简易用,让 AI 计算无处不在;极致性能,让 AI 计算触手可及”。 在 AI 即将进入各行各业的当下,或许值得一次凝视。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在 HAI 2020) 大
[嵌入式]
各行各业无时不刻探讨的<font color='red'>AI</font>,如何才能重构竞争壁垒?
高通推出下一代电力线通信产品,满足对车辆至充电站智能电网通信日益增长的需求
高通推出下一代电力线通信产品,满足行业对车辆至充电站智能电网通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下一代电力线通信产品助力实现全球电动出行和净零排放社会 要点: • 支持智能电网应用中的先进双向通信,帮助管理和平衡电动车与电网间的电能传输 • 高通技术公司正与几乎所有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及其众多供应商合作,支持电动车充电的联合充电系统跨国标准 • 该产品的推出符合高通公司在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不懈努力,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颇具潜力 2022年5月23日,圣迭戈——为了持续支持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细分市场, 高通技术公司今日宣布推出下一代电力线通信(PLC)产品——QCA7006AQ,旨在应对采
[网络通信]
Facebook AI发力,可从杂乱和遮挡物体的图像中预测三维形状
最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从照片中提取二维物体,并在三维中忠实地呈现它们。这种技术可以适用于增强现实的应用程序、机器人以及导航,因此它成为Facebook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近日于首尔举办的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ICCV)之前,Facebook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强调了其在智能内容理解方面的最新进展。据透露,它的系统甚至可以用来检测复杂的前景和背景对象,如椅子腿或重叠的家具。 “我们研究的最新进展是建立在利用深度学习来预测和定位图像中的物体,以及用新的工具和架构来理解三维形状,如体素、点云和网格,”Facebook的研究人员Georgia Gkioxari、Shubham Tulsiani和David Novotny在一篇博客
[传感器]
Facebook <font color='red'>AI</font>发力,可从杂乱和遮挡物体的图像中预测三维形状
存力突围,拥抱AI变革新纪元
联想凌拓首席执行官 陆大昕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AI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两会中,“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和“数据安全”成为重点讨论议题,这不仅彰显了国家层面对AI和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视,也反映了全社会对未来科技趋势的期待和探索。 与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也围绕如何将AI发展推向更高水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提案。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建议制定通用大模型的安全标准体系,以应对AI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安全隐患。小米创始人雷军则强调加强AI领域的人才培养,提议将AI通识课程纳入义务教育,为科技创新
[工业控制]
存力突围,拥抱<font color='red'>AI</font>变革新纪元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