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上车浪潮下,是做逐浪人还是做造浪者?

发布者:Chunjie2022最新更新时间:2021-06-25 来源: eefocus关键字:激光雷达  自动驾驶  智能网联汽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中国车企集体站在了纯视觉派特斯拉的对立面,开始量产带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感知融合方案。比如长城WEY全新旗舰SUV 摩卡就搭载了Ibeo提供的激光雷达,蔚来ET7选择了Innovusion,小鹏也与Livox达成合作。

 

“中国是这一次激光雷达上车的主战场。”Innovusion CEO及联合创始人鲍君威说道。那么,激光雷达“上车元年”何时能来,哪条技术路径是最优解,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华为、大疆等巨头的加入对行业格局有何影响?近日,多家激光雷达厂商就《激光雷达的进展与最新机会》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短则明年,长则2025年,激光雷达上车可期

“法雷奥的激光雷达早在2017年就已经在奥迪车型上量产了,从车规的角度来讲其实已经‘上车’,但如果拿激光雷达是否有用,是否有足够多的车厂用激光雷达来定义‘元年’的话,我认为其元年应该是在2022年。”鲍君威指出,“我们清楚地看到,明年大约有5-10款车型会上激光雷达。”其中,沃尔沃就宣布将在2022年投入量产的全新车型中搭载Luminar激光雷达感知技术。

 

对于2022年这个元年节点,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邱纯潮、亮道智能CEO剧学铭等也均表示赞同。其中,邱纯潮认为,自动驾驶元年和激光雷达元年是捆绑在一起的,仅速腾聚创来看2021年就有三个项目要正式SOP,明年9月份也有几款车要实现前装量产装车。

 

而上车之后,功能是否成熟,其实也是目前激光雷达厂商最为揪心的问题。“在数量上明年肯定是一个大的跨越,但这个事儿不太重要。我们是一个供应商,更关心的是产品给主机厂、终端用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最终回归到的是一个体验问题,也就是值不值,消费者会不会为此买单?我对这个答案是比较犹豫的。我觉得只有有了真实体验,才会真的上量,之后再讨论是不是元年可能会更有价值。”禾赛科技CEO李一帆直言道。

 

激光雷达虽然上车可期,根本上也还是跟着国家政策走的。国家从去年开始大力推动新基建,中国版自动驾驶路线也开始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时间表。

 

据2020年底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来看,到2025年,部分自动驾驶和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要达到50%,2030年超过70%;C-V2X 终端新车装配率2025年达50%,2030年基本普及;高度自动驾驶汽车2025年先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然后逐步扩大运行范围。

 

自动驾驶,华为

 

在政策的加持下,万集科技董事长翟军认为,激光雷达技术也应该随着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的落地在2024年,2025年间走向成熟。

 

多种路径将长期共存,暂无最优解

在激光雷达技术路径上,可分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半固态式激光雷达、固态式激光雷达几种,其中固态式、半固态式激光雷达在成本、可靠性、体积和量产可行性等方面相较机械式激光雷达都更具优势,以至于目前市场明显对这两种技术路线更为“友好”。走固态式激光雷达路线的Luminar在资本市场广受追捧就是一个强大的证明。

 

对此,几位激光雷达厂商高层却持反对意见。“现在讲哪种技术路径更有优势还为时过早,短时间内几种技术路径还是会并行发展。”李一帆表示,“现在说再多,都是雾里看花。这些技术路线大家都在做,都能做,很难说具体哪个路线会成为行业的未来。”

 

技术路径本身并不会成为企业的核心壁垒,但在多种路径下,所积累的经验一定程度上是通用的。就像保时捷,两门还是四门其实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发动机技术甚至品牌本身,这才是企业价值与壁垒所在。

 

对此,邱纯潮也表示赞同,并进一步说到:“以前客户确实比较喜欢机械式,现在则更喜欢前装、分离式的激光雷达。在Robotaxi上用机械式激光雷达很好,在AGV上前装也很香,这其实是无法放在一个平台上去比较的。不同的应用在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需求,短期内要说哪个技术路线能横扫其他路线,没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思考市场本身的规律。”

 

自动驾驶,华为

搭载禾赛定制激光雷达的Apollo Moon,图片来源:禾赛科技

 

而对于主机厂来说,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要用什么技术路线其实客户根本不在乎,主机厂在乎的还是价格、产品的可拓展性。

 

在成本问题上,剧学铭、翟军等多位高层也达成了意见一致。翟军表示:“成本是上车的关键因素,我们充分了解走芯片化这条路很难,但如果不芯片化,不小型化,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成本不降到1000块钱甚至几百块钱,怎么有竞争力?怎么可能上车?”所以说再多,降本才是激光雷达“上车”的终极奥义。

 

跨界巨头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的自动驾驶产业,现在正处在世界竞争的先手。”万集科技董事长翟军表示。先手不是简单地率先动手,而是真正的谋定而动,是想到终局再开局的战略思维的结果。

 

那么在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下,激光雷达还面临着哪些挑战?眼下,如何打磨供应链成为摆在众多激光雷达厂商面前的一大难题。“幸运的是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很好的地点。”鲍君威解释到,“作为这一次激光雷达上车的主战场,中国有着全球最全的供应链、产业链,我们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和供应链一起打磨、成长,这也是非常好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持续完善基础工业的情况下,如何抓住这股激光雷达上车浪潮,并持续“向上走”也成为激光雷达厂商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这涉及到的也就是交付承诺、响应能力,消费者满不满意是影响激光雷达后续生命力的关键。

 

李一帆直言:“体验导致的结果会决定我们行业的生死。如果体验不够好,成本又摆在那,可能整个行业都会被质疑。”

 

所以对于所有激光雷达厂商来说,现在其实是“一根弦上的蚂蚱”,先把蛋糕做大,再去想怎么分蛋糕。这也适用于面对华为、大疆等巨头进入时,激光雷达厂商应保持的心态。

 

自动驾驶,华为

华为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进行的可靠性测试,图片来源:华为

 

其实华为和大疆的跨界入局,一定程度上还推动了整个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因为他们的进入使得行业对于激光雷达接受度进一步提高。

 

那么巨头能否凭借其雄厚的资本能力以及产业化能力,吃掉整个市场呢?事实上资本能改变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激光雷达行业有太多太多的路线可以走,在巨大的迷宫阵下,如果思路不清楚,即使是巨头,体量也不够看。

 

归根结底,产品力、研发力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竞争力。李一帆认为,“大鱼吃小鱼并没有那么容易,最后很有可能是快鱼吃慢鱼。只要跑的快,就有可能赢得市场。”

 

业界对于华为的期待,也不只是激光雷达厂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会将生存作为最高的的法则来打这场仗。但对于华为来讲,他要做的是全栈式自动驾驶技术,因此他并不排斥与我们合作,所以我觉得还是一个比较良性的竞争。”邱纯潮直言。


关键字:激光雷达  自动驾驶  智能网联汽车 引用地址:激光雷达上车浪潮下,是做逐浪人还是做造浪者?

上一篇:换电风口正盛,小米也要入局?
下一篇:新款Tesla Model S Plaid 的快充充电功率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2 22:30

移动机器人激光雷达感应模块的模拟前端设计
网报道(文/李宁远)仅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移动机器人分为板和感应模块两大设计类别。雷达、或超声波接近应用的感应模块等等都在移动机器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移动机器人感应模块通常需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需要具有集成或分立数字转换器的高速信号链,二是需要具备快速功率脉冲能力,这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主动照明的,三则是感应模块与计算模块之间能够实现高速低延迟通信。 (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 激光雷达感应模块中放大器如何选择? 激光雷达感应模块首选的肯定是高速(GBW =50MHz)这一类。对于高速运算放大器,我们考虑的肯定其带宽、噪声、精度。当然小尺寸以及合适的电压也是必需的。在基于TDC的激光雷达系统中,可以使用双极
[机器人]
自动驾驶汽车设计将面临的五大挑战
(图片来源:瑞萨电子) 如何从左边的车过渡到右边的车? 汽车技术已取得惊人的创新和进步——从帮助车辆“看清”驾驶环境的LIDAR(激光雷达)、雷达、摄像头和其它传感器,到为自动驾驶汽车中生成的海量数据提供智能的CPU与SoC。在从消费型到商用型自动驾驶汽车原型研发方面,汽车工业已获得巨大进步。而最大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自动驾驶汽车成为主流? 测试车辆为量产奠定了基础,但从目前道路上行驶的那些测试原型,到可随时从经销商处购买的自动驾驶车辆成品,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渡的过程。测试车辆为工程师提供了研究、学习和改进的环境;它构成了一个反馈回路,工程师可以在这个回路中不断地改进他们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font color='red'>汽车</font>设计将面临的五大挑战
智能汽车雷达和照相机模型的验证
欧洲 PEGASUS 指出,对于三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进行虚拟仿真测试。虚拟传感是虚拟测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虚拟传感器模型的质量决定了在仿真中获得的真实感程度,利用虚拟环境下环境感知传感器进行仿真建模测试,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对多种路况进行再现测试以及对危险的驾驶情况进行测试,而且可以突破时间限制不间断地测试,能够大大缩短产品测试周期,成本也比较低。 在建立智能汽车的传感器仿真模型时,一般可以分为物理模型建模和功能模型建模。物理模型对传感器的具体物理结构和物理原理进行模拟,体现了传感器的物理特性。 此外,智能汽车控制器测试验证需要复杂的交通环境,其中的交通车辆模拟也需要带传感器的智能汽车模型,计算量大大增加,对计算效
[嵌入式]
智能<font color='red'>汽车</font>雷达和照相机模型的验证
Scantinel开发突破性FMCW激光雷达 可降低计算量和成本
激光雷达技术被认为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而调频连续波(FMCW)激光雷达将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有专家称,FMCW激光雷达最终将会取代目前的飞行时间(ToF)激光雷达系统。据外媒报道,德国激光雷达公司Scantinel Photonics得到了ZEISS Ventures(蔡司风险投资)的投资,据称是FMCW激光雷达领域唯一的欧洲公司。 (图片来源:Scantinel ) 激光雷达与雷达都用于通过分析反射波模式探测和测量距离。然而与雷达相比,FMCW激光雷达不使用无线电波,而是使用激光形式的光,因此能够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和更优的物体检测性能。此种FMCW激光雷达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射程达25
[汽车电子]
Scantinel开发突破性FMCW<font color='red'>激光雷达</font> 可降低计算量和成本
XenomatiX展示新一代全固态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图1 全固态LiDAR XenoLidar高分辨率3D数字点云图像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2018年10月23日至25日在密歇根州诺维举办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博览会(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Expo)上,汽车行业固态激光雷达(LiDAR)解决方案的先行者XenomatiX,展示了其新一代的汽车LiDAR解决方案——一款真正的全固态LiDAR XenoLidar,该方案基于成熟和可扩展的技术,可用于远距离物体的探测和跟踪。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博览会是一个展示技术创新者的国际贸易展。 基于可靠的高性能传感技术和附带的软件,XenomatiX的固态LiDAR解决方案可提供高分辨率和卓越的高密度点云,使车辆能够
[汽车电子]
重庆:到2025年形成满足高度自动驾驶要求的智能网联技术体系
10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创新应用行动计划(2022—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生态,打造以基础平台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化、多场景示范应用,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感知、决策、控制等服务在示范区域实现全覆盖。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量产和规模化应用,形成满足高度自动驾驶要求的智能网联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领域的本地支撑能力超过80%,在国内率先建成适配更多车企和通信设备企业产品的C—V2X网络。 政策原文如下: 重庆市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创新应用行动计划 (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
[汽车电子]
改写我们生活的消费科技,正改写汽车产业
智能汽车时代已经到来。 前段时间,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的照片公开了。朋友圈刷屏一片,有人调侃当年人类登月也不过如此吧,也有人感慨宇宙奇妙。这是人类历经上百年,无数科学工作者奋斗终生去取得的成就,对于科技的探索,我们永远在路上。 科技正带领我们走向银河系,这离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比较远,但是最近十年,各种改变我们日常需求与生产的消费科技的应用,已经在我们与几千年前的生活之间,划下了深刻的分界线。 不要说一千年前的人类穿越到今天,会将今天人类各种即时通讯的技术以及唾手可得的服务,奉为神技,就是八九十年代的人们,穿越而来,面对今天的无现金社会、以及无处不在的O2O即时服务,也会目瞪口呆。 这种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消费科技升级并没有停止,并且
[汽车电子]
改写我们生活的消费科技,正改写<font color='red'>汽车</font>产业
滴滴悄然入局,国内高精度地图领域战火重燃
近日,滴滴出行APP在部分城市悄然上线了“导航”功能,并且内置地图首次使用了带有“滴滴地图”标识的地图,之前的高德地图已经不见了。    ■部分城市上线导航功能 据了解,滴滴的导航功能在司机端一直都有,乘客端目前是小范围测试。在滴滴出行APP中,《中国汽车报》记者查看不同城市使用界面发现,深圳、成都、中山、东莞等部分城市已经有了导航功能入口,但尚未普及到全国,北京、上海、广州等暂时没有。 不过,记者发现,这并不意味着上述城市不能使用导航功能。例如,记者所在位置是北京,打开手机定位后,在最上方的城市页面选择成都市,点击“导航”,下方输入北京市某商场,则依然可以进入语音导航,只不过自动显示的是驾车导航路线,暂时没有像百度、高德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