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技术的加速度,天文和科技交织向前

发布者:未来架构师最新更新时间:2021-08-12 来源: eefocus关键字:AI  计算机视觉技术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天文学并非虚无缥缈,而是人类科技的永动机,天文学既是推动 AI 重要的前端,又是受益AI最大的学科。

 

如果说过去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人类仰头看天,那么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愈发重要,让天文学家拥有更加先进和快速的方法论同时,决定了我们能看多远的天空。


天文和科技交织向前三十年

过去三十年,人类社会被互联网、数字化深刻地改造,原来只能靠「等」的天文学家可以通过 AI、大数据等技术加快研究步伐。

 

以前用发现爱因斯坦环推导前景暗物质分布的方式是解爱因斯坦场方程,要用超级计算机算两个星期。然而现在,AI算法可以做图像训练,从图像到图像,不管中间的方程。

 

算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本来需要巨大算力的天文计算,变得更加迅速。

 

使用AI降噪进一步把信噪比提高,相当于把望远镜的口径变大,更有效地滤掉没用的噪声。

 

 

另一方面,未来三十年将是天文学极速发展的三十年。

 

近十年的诺贝尔奖,天体物理拿了五个,因为天文学正在极大受益于科技,处于加速发展的态势。

 

看看这些例子:在日本,科学家们正在使用智能AI驱动望远镜对太空中的物体进行分类,从而帮助物理学家编写和检验假设。

 

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不久将能让使用者看到宇宙大爆炸后两亿年形成的星系。

 

一批天文学家首次在一项星系合并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来确认星系合并导致了恒星爆发。

 

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正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强大的探索工具,提供丰富而复杂的数据、分类星系、筛选数据以获取信号、发现脉冲星、识别不寻常的系外行星等。

 

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有无数未经探索的应用正在被试验,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天文工具。

 

AI辅助下脉冲星搜索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世界上最灵敏、单口径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中国天眼 FAST工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搜寻与发现射电脉冲星。

 

而脉冲星被称作宇宙中的灯塔,对其进行研究,有望得到许多重大天体物理学问题的答案。

 

然而,由于脉冲星的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淹没,需要借助具有极高灵敏度的FAST望远镜来进行探索与观测,即科幻电影中常见的“星图定位导航”。

 

面对海量的数据,如同大海捞针一般的搜索过程,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发挥作用。

 

 

7月9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腾讯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的[探星计划]宣布正式启动。

 

双方将基于优图实验室计算机视觉技术、腾讯云的计算及存储能力,帮助中国天眼FAST提升脉冲星搜索效率,并辅助快速射电暴和近密双星系统中脉冲星搜索,助力天文探索。

 

2020年1月,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启动运行以来,中国天文学在脉冲星的观测研究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FAST在1周内产生的数据大约相当于3000万张信号图,如果以人工肉眼处理,按照1张/秒速度,在不吃不喝不休息的条件下,需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处理。

 

如果通过AI预筛选,只需要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将极大的节省人工时间成本。

 

 

现阶段AI在天文发展中的阻碍

AI需要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其核心需求便是:拥有海量已标注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用它们来调整优化算法模型。

 

但天文研究里,带有标注的训练数据相对偏少,会给模型训练带来困难。大胆运用技术手段去突破当前AI普惠的瓶颈,不过当前的瓶颈不是在技术和应用的需求上,而是在开发的效率上。

 

现在AI开发的效率太低,严重阻碍了技术和需求的结合,现在的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手工作坊的模式。

 

AI探星的过程并非不简单,首先深度学习最核心的是要有海量的已标注数据作为训练数据,再利用训练数据来调和整优化模型。

 

可是天文领域标注的训练数据相对偏少,训练面临很多困难;

 

其次,同样的天体信号用不同的望远镜和设备观测,得到的数据和展现形式并不完全一样。

 

此外,海量的数据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训练的问题,还有存储和计算。

 

结尾:

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渺小,所以什么事情仔细一想,都没什么大不了。就像对AI的未知,仍然大于已知一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永无止尽。

 

137亿光年之外,也许是无底黑暗,也许是明媚星辰。


关键字:AI  计算机视觉技术 引用地址:借助技术的加速度,天文和科技交织向前

上一篇:扁线电机的优势_扁线电机的劣势
下一篇:电动机综合保护器显示断相的原因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3 02:03

2017CES你要关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VR这些领域
  每年年初科技行业会雷打不动地迎来两次盛宴:先是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球消费展(CES),然后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移动通信世界大会(MWC)。2017CES马上就要到来了,它是世界上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消费类电子技术年展,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技术产业盛会。   历年的CES展会云集了当前最优秀的传统消费类电子厂商和IT核心厂商,他们会带去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产品,吸引众多的高新技术设备者、使用者及业界观众。那么2017CES将会有什么看点?   回顾2016年的科技热点话题,可以推测,技术、人工智能和很有可能成为CES 2017最大热点。   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麦格纳国际已确认参展CES 2017,并
[机器人]
人工智能大步流星聚力前行 中国企业能分多少蛋糕
人工智能行业正在风起云涌。来自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称,2010年前,中国涉及人工智能及服务的企业不到20家,而去年这个数字已经飞速上升至709家。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截至2016年11月,全球范围内总计1485家与 人工智能技术 有关的公司,融资总额达到89亿美元。来自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的数字则显示,未来5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0%。 人工智能正在向着明天大步流星地前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表示,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时代从“大定律小数据”向“大数据小定律”转变,“知识自动化的能力将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实力”。 然而,我们的生活真被人工智能改变了吗?这块近乎凭空出现的“大蛋
[嵌入式]
华夏芯发布中国首款全自主IP的AI芯片平台,2018年上半年量产
集微网上海报道 文/茅茅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是这两年来信息产业最热门的领域。根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GDP贡献 15.7 万亿美元,超越中国与印度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之和;到 2035 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世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达到 40%,促使全球生产总值提升 14%。 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算法研究、应用推广、乃至专用加速芯片的设计方面都已经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但是,仅仅靠这些要素还不能真正支撑起包括操作系统、多维感知、人机交互、信息安全等在内的庞大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从目前出货量最大的嵌入式应用来看,以最新的带 AI 功能的智能手机为例,一颗手机主芯片不仅包含了高性能、低功耗的 CPU、DSP
[手机便携]
中美竞争的下一个主战场:人工智能
谷歌AlphaGo惊艳亮相让世人真正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威力,中国和美国都在争相布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俨然成为中美竞争的下一个战场。 错失移动互联网红利的百度试图在人工智能上奋起直追,正如李彦宏所说,“互联网是一道开胃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 百度在2012年就建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此后相继建立了大数据实验室和硅谷人工智能实验,而在今年1月,百度还挖了微软的前高管陆奇,负责百度的人工智能业务。 中国的民营企业都在人工智能上争相布局,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不断投入人工智能中。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5G等技术研发和转化。这让人工智
[手机便携]
AI芯片大军来袭(上)
专为训练DNN量身客制的第一批商用芯片将于今年上市。由于训练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可能需要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因此,这些芯片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大也是最昂贵的大规模商用芯片… 深度神经网络(DNN)就像遥远地平线上的海啸一样涌来。 鉴于该技术的演算法和应用仍在演进中,目前还不清楚深度神经网络最终会带来什么变化。但是,迄今为止,它们在翻译文本、辨识影像和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清楚地表明他们将重塑电脑设计,而这种变化正在半导体设计和制造方面发生同样深刻的变化。 专为训练DNN量身客制的第一批商用芯片将于今年上市。由于训练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可能需要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因此,这些芯片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大、也最昂贵的大规模商用芯片。 新创
[半导体设计/制造]
引入了标准运算管芯,谷歌AI芯片更加多样化
自从谷歌公司的AlphaGo机器人战胜人类围棋之后,人工智能便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与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对应的是AI芯片。而在18年的Next云计算大会上,谷歌披露了自家抢攻IoT终端运算的战略武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Edge TPU芯片的发布。 据悉,谷歌不仅为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开发人工智能芯片,还打算在将其设计的Edge TPU用在其他公司生产的产品中。这种人工智能芯片在物联网应用以及智能终端设备中具有巨大的使用空间。 在AI芯片设计方面,随着神经网络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中迅速增长,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专用计算机的使用已经被用于处理神经网络,虽然这些方法可以用于设计AI芯片,但是随着神经网络的普及和针对其使用神经网
[手机便携]
引入了标准运算管芯,谷歌<font color='red'>AI</font>芯片更加多样化
未来属于云和AI
  据IDC报道,受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的推动,“第三平台”——包括 云 、移动性和大数据——在过去10年里出现了。IDC预测,到2021年世界上至少一半的GDP将是数字化的,不愿意进行数字化的公司将面临市场份额日益萎缩的竞争现状。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到2019年,40%的数字转型活动将会使用到 AI ,并且四分之三的商业应用程序将会在 AI 上运行。因此,企业有望增加其 AI 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储备力量。   到2020年,90%的公司有望通过出售其支持和管理的数据来创造收入。   数字转型不再是企业可以避免的一个阶段。最终,领导者有望在接下来的两年到三年时间里看到数字转型带来的成果。   据报告,随
[网络通信]
加速发展网络边缘人工智能
AI正在快速发展,其动力不仅来源于持续的技术进步,还来自各个行业的需求和要求。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AI的激增,行业正在努力解决这些基于云的AI应用处理大数据以及训练和部署高级AI模型所需的密集计算能力。如今AI被应用于各种客户端设备中,包括PC和智能手机,以及汽车和工业设备(如机器人和医疗设备)的网络边缘应用中,这些设备在网络边缘较小的语言模型上运行。 莱迪思团队最近与TECHnalysis Research总裁兼首席分析师Bob O'Donnell举办了一场小组讨论,探讨了网络边缘AI时代的到来,以及基于FPGA的解决方案在加速各行业网络边缘AI普及方面的作用。你可以点击此处观看精彩的讨论,内容涵盖AI
[嵌入式]
热门资源推荐
热门放大器推荐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