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与安谋,中国模式的平衡之道

发布者:数字奇迹最新更新时间:2022-03-16 作者: 芯谋研究关键字:ARM  安谋科技  软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image.png



双赢才是王道


昨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ARM新任CEO Rene Haas在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ARM将在英国和美国裁员12%至15%。今年年初以来的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围绕ARM的消息不断出现。英伟达放弃ARM、ARM启动IPO、ARM换CEO,三件重磅消息无缝衔接,却又在意料之中。去年,芯谋研究做了一项调研,充分分析了英伟达收购ARM这件事对产业的影响,最终也做出了收购失败的预测。果不其然,这件对ARM产业链客户伤害很大的并购,最终走向了失败。


如今,ARM启动IPO,必然要解决与其中国合资公司安谋科技的关系。过去几年,ARM与安谋科技两者之间关系的走向成为了产业界极其关心的话题。当下,一些外媒最近的报道中,言语中暗示ARM对安谋科技拥有绝对掌控权,显然这并非真相。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关注ARM的动态,但更要关注本土企业安谋科技的未来。在拨开云雾见真相之前,我们先盘一下两者关系。


理清ARM和安谋科技


大众讨论问题的焦点在于,英国ARM公司与中国安谋科技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在合资公司成立协议、ARM授权协议IPLA上,明确写着:安谋科技是由英国ARM和中方资本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ARM占股49%,中方资本占股51%。安谋科技拥有独家且永久的,在中国授权销售ARM知识产权产品的权利;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研发权利,可开发兼容ARM架构的CPU以及独立架构的其他处理器,并可将其反向授权给ARM。正是因为ARM对安谋科技这一授权是全球唯一的,这种创新模式让很多人搞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两者之间确实存有两层关系。其一,ARM是安谋科技的股东之一,占股比例49%,但并不控股。其二,公司层面上的合作关系,安谋科技被授权可销售或开发含有ARM IP的产品,按照所含ARM知识产权的比例,给ARM公司分成。从这个层面来说,安谋科技是ARM重要的客户,甚至可以说是ARM公司全球最大的客户。

 

也许在部分外媒看来,安谋科技与当年的ARM China无甚差别,但从股权结构和合作协议上看,有三个事实无可争辩:在所有权上,安谋科技是由占股51%的中国资本控股的,ARM 49%的股份不足以控股;在公司法人方面,法人代表是安谋科技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雄昂;在运营上,安谋科技是独立自主的,ARM作为股东无权插手。2020年ARM联手厚朴罢免安谋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雄昂却无疾而终的乌龙事件,也验证了安谋科技公司的独立性。存在于海外媒体脑中的幻影的ARM China,其实是ARM于2002在上海设立的中国业务总部,以及分别于2004、2008在北京和深圳成立的第二、第三个分公司的集合体,他们仅有销售和市场功能,并无自主研发权利。但随着2018年4月安谋科技的正式成立,原来的ARM中国全资子公司转变为了中方控股、独立运营的合资公司。

 

其实,早在2014年ARM内部就开始孕谋中国2.0战略,并逐渐形成了把中国业务拆分出来,组建由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的想法。2016年ARM被软银收购而私有化后,财务投资者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对这一想法大为肯定,积极推动,并于2017年选择将合资公司总部落户深圳。2018年ARM将中国业务作价100亿元人民币估值,并将其中51%的股份卖给了中方资本,成立安谋科技,将合资公司的控制权交给了中方投资人。合资公司是ARM与中国半导体市场加强联系的重要纽带,ARM也在成立合资公司之时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根据协议规定,合资公司获得了ARM在中国市场永久、独家的产品销售权利,以及基于ARM CPU基础架构的自主研发权利。

 

软银之所以支持成立由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我们分析原因有四:一是为了规避反垄断的风险,成立合资公司并由中方控股相当于给ARM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上了份保险;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RISC-V在中国市场的冲击;三是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在全球技术分叉的情况下,安谋科技能够独立地在ARM架构基础上研发,可以更贴近中国半导体市场的需求。四是,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案例早已有之,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安谋科技的合资模式在汽车产业遍地开花。中国目前最大的合资公司就在汽车行业,即1997年由上海汽车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它由上海汽车集团以51%控股,但独立运营。截至2019年,成立23年的上海通用累计销量就突破了2000万辆,但生产线基本做到了零库存,书写了中国造车史上的一段传奇。软银和ARM也效仿之,在中国的土壤中种下了安谋科技这颗种子,让它既能结出ARM的“果子”,也能结出它自己的“果子”。


安谋科技的价值


由上海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共同出资组建而成上汽通用在2000年推出的GL8系列汽车,是合资公司在外资公司的基础上推出的自研车型。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2021年的合资品牌MPV车型中,GL8占比则高达53%。汽车合资公司的成功也为半导体合资公司的成功提供一个范例。

 

安谋科技去年宣布的“A+X”双轮驱动新战略,便是在传统ARM IP代理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核芯动力”自研品牌,加强了合资公司服务于本土的初衷。在合资公司不断完善自身业务,深化打造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链的过程中,也代表着安谋科技继承了ARM服务于产业链的精神内核。

 

从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规模上看,自2018年后,安谋科技已经赋能了国内年产值过千亿人民币规模的芯片设计产业,拉动了下游年产值过万亿人民币规模的智能科技产业生态。在传统业务方面,安谋科技继承了ARM在中国的CPU业务,助力ARM CPU累计出货量超过250多亿片。而合资公司的自研业务方面,也已经为安谋科技提供了近1亿美元的收入。截至去年,安谋科技的5条自研产品线已经全部实现客户量产,出货量上亿,全国有超100家客户,其中超过30家实现了流片和量产。团队规模方面,安谋科技成立四年来,本土创新团队人数翻番达800人,其中研发人员就超600人。目前,安谋的社招岗位超200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RM涉及近1000个岗位的裁员。

 

根植于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安谋科技迅速成长了起来。据了解,从2018至2021年,安谋科技营收增长了2.5倍,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增长分别达到了37%和13%;而同期,ARM的营收增长率仅为1.2%和9.5%。这也意味着,那两年,ARM公司在全球除中国以外的市场,都是负增长,安谋科技是ARM公司全球唯一的增长来源。


2021年,华为高端芯片受到贸易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没有制造条件,这也影响了安谋科技的营收。但尽管这样,安谋科技在2021年依旧实现了近5%的营收增长,实属不易。

 

安谋科技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成为了ARM营收中的亮点。作为ARM的合资公司,安谋科技需要依照两者之间此前的协定给其持股股东ARM营收分成。根据芯谋研究计算,在2018年-2021年间,安谋科技为ARM贡献的营收,分别占ARM总营收的23%、31%、34%、27%,而这也让安谋科技成为了ARM最大的客户。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贸易环境产生了剧烈震动,安谋科技在ARM的营收占比中将会越来越高。


 image.png


服务于本土产业链,让安谋科技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也完美践行了一个很多人、包括很多ARM公司的高管已经“忘却”的真理,即ARM架构的成功是源自于产业的成功,源自客户的成功。反观ARM,在其被软银收购后,ARM开始追逐财务上的“名利场”,而忽视了服务于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反而是守住初心的安谋科技,实现了营收增速大幅超过ARM的优异成绩。合资公司后来者居上的例子在曾经的互联网市场中也曾出现过,曾经一度是全球互联网霸主的雅虎,其于1996年在日本成立的合资公司——雅虎日本发展至今还高居日本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市场中的第一位,而雅虎自己却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有趣的是,雅虎日本的模式跟安谋科技有异曲同工之妙:雅虎控股40%,而日本投资人控股60%。而这位日本投资人,正是买下ARM公司的软银集团孙正义。

 

将目光放长远,安谋科技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获利,以及为其持股股东ARM带来的巨额利润。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来说,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样一家具有行业属性的合资公司更肩负着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ARM架构在中国市场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采用,被中资控股公司的存在能够极大地保障本土半导体产业链发展。

 

举例来看,在步入数字化时代后,数据中心成为了各国布局未来的重点之一。在这场科技竞争当中,中国半导体厂商得力于ARM架构的开放性,也开始涉足服务器市场,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中国市场需要的是能够被全球半导体市场所接受的国产化产品。因此,安谋科技此时所推出的自研产品部分在此时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自研产品的知识产权属于中国公司,二是自研产品是在ARM生态的基础下构建的,这与国际市场发展并不脱节。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来,安谋科技的存在不仅能够保障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安全,也能增强本土客户的信心,更能让中国芯片设计公司不被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之外,保障本土半导体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总结


国内半导体产业,中外合资模式早在二十几年前也有很好的样本。成立于1997年10月的南通富士通,当时由南通华达和外资企业富士通(中国)的合资企业,专门从事封测。十年后,成功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一度成为富士通向中国商业伙伴重点推介的成功合作模式。彼时的南通富士通股权架构中,富士通(中国)占股38.46%,62岁的公司董事长石明达及其子石磊以43%的总持股量握有公司控股权。 

 

上市那一年,时任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武田春仁的一句话值得玩味:“富士通在本国被称为‘日本IBM’,进入中国三十多年却没有获得相应成功,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南通富士通模式在中国市场的探索上绝对算成功的,武田所说的“南通富士通的成功上市只是一个开始。”显然一语成谶,2007年以后的南通富士通(后改名为通富微电)发展乐观。

 

与此案例类似,合资公司安谋科技在探索中国市场也有着势不可挡的趋势,上面也有相关陈述。安谋科技与ARM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的理解处于不同的阶段,安谋科技与中国客户之间有着本土化的亲密感,因此,不管是ARM还是安谋科技,保持与中国客户的关系,服务好中国客户是其扩大中国市场的必要战略。

 

安谋科技是一家第三方属性的企业,行业的盛衰与其命运息息绑定,所以安谋成于生态。在国内,供应链安全是生态之基,保持安谋科技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生态建设。

 

当然,安谋科技的自研IP是服务中国市场的正向结果,是对客户需求的蔓延,加强自研符合国内市场需求,所以安谋科技本身还是需要继续加强自研产品。与此同时,在国内人才短缺和流失严重的当下,安谋科技继续保持团队凝聚力,尤其是核心管理层的凝聚力,增加产业界对安谋科技的信心。

 

此外,以ARM公司新CEO为代表的管理层与安谋科技的沟通也极其重要。新CEO Rene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表现非常好。中国市场的良性发展正面促进着ARM全球的发展,合资公司的模式是深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抓手。ARM的成功离不开客户的成功,产业并不希望ARM被沦为贸易战的牺牲品。也只有安谋科技在更加服务好中国这一重要市场的前提下,ARM才能和安谋科技实现双赢。

 

无论是上汽通用、还是雅虎日本,其外方股东都不曾试图去控制合资公司。同时,在本土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领导下,这两家合资公司都在本土市场取得了甚至超越外方股东的优异业绩。显然,不管从成绩还是生态建设方面,安谋科技都是ARM布局中国市场因地制宜的最佳策略,同时确保安谋科技是中方控股、独立运营的合资公司这一基本事实,妥善解决相关纠纷,确保安谋科技能够继续保障中国产业链供应安全,这也是ARM在中国市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毕竟,ARM公司是离不开中国市场的。


关键字:ARM  安谋科技  软银 引用地址:ARM与安谋,中国模式的平衡之道

上一篇:意法半导体Cassis:如何迎接下一个“自动化时代”
下一篇: NVIDIA 宣布推出 Hopper 架构,掀起新一代加速计算浪潮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1 10:50

中国同时开发四大架构CPU 粉碎美国封锁
近日美国方面禁止Intel将两款高端服务器芯片出售给中国,不过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连火柴都要进口的国家,目前中国采用全球四大流行的处理器架构开发处理器,足以粉碎美国的技术封锁。   全球四大流行处理器架构有X86、ARM、MIPS和POWER,中国都有企业获得授权开发处理器。   早在2005年中国通过与AMD合作获得了部分X86架构的技术,当时AMD将X86 Geode微处理器核心技术授权给北京大学使用。去年初威盛科技将X86处理器技术转移到中国大陆,与中国大陆一家投资机构组建IC设计公司。   去年Intel将X86架构授权给紫光和瑞芯微。Intel将X86架构授权给紫光,并投巨资15亿美元
[单片机]
arm GIC介绍之一
GIC是ARM架构中及其重要的部分,本文只在公开ARM对应资料基础上,以MTK开发板为基础整理。个人理解之后记录,巩固和加深认识,仅此而已,如果有错误,欢迎指出。 1. GIC的概述 看过SOC架构的同学知道,CPU接受外部的中断处理请求,并进行处理,其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样好处是既能 保证主任务的执行效率,又能及时获知外部的请求,从而处理重要的设备请求操作。 如图: GIC的全称为general interrupt controller,主要作用可以归结为: 接受硬件中断信号,并进行简单处理,通过一定的设置策略,分给对应的CPU进行处理。 这样的图比较简单,可以看下在ARM完整的SOC结构中,其位置是什么样
[单片机]
<font color='red'>arm</font> GIC介绍之一
基于ARM720T的SEP4020嵌入式处理器的动作控制MP3的设计
动作识别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苹果公司继推出具有轰动效应的多点触控技术后又筹备申请自己的动作识别专利。动作的识别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加速度 传感器 ,检测在空间上的速度变化,通过算法,提取动作。动作识别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比如Wii、手机感应游戏、四桨飞行器等,但是目前很少甚至没有将其用在 MP3控制上的。当今的 电子 产品的一大潮流就是用动作控制。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任何触摸、机械按键的MP3,只要你前后左右的晃动就能进行所有最基本的控制操作,既灵动又时尚,这应当是一种全新的操作体验。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这种通过动作来进行正常控制的MP3。 1 硬件平台 1.1 SEP4020 嵌入式 处理器 本文所述驱动程序基于SEP4020嵌入式微处理
[单片机]
基于<font color='red'>ARM</font>720T的SEP4020嵌入式处理器的动作控制MP3的设计
获英伟达4.9%股份价值40亿美元 成第四大股东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午间消息,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软银已经悄然买入价值40亿美元英伟达股票,成为该公司第四大股东。   软银上周六宣布Vision Fund获得930亿美元融资时就曾披露其持有英伟达股票,但并未透露具体金额。倘若该公司持有4.9%的英伟达股票,对应的市值刚好为40亿美元左右。而根据美国的监管规定,4.9%的持股比例不必公开披露。   持有英伟达股票符合软银创始人孙正义的计划:他希望在未来10年成为全球科技行业最大的投资者,并且开始大举下注人工智能等新兴趋势。在创始人黄仁勋的领导下,英伟达已经成为机器学习芯片领域的领导者,数据中心和汽车等许多领域都在使用这种技术。   软银发言人马修·尼克尔松
[手机便携]
消息称联发科将携手英伟达开发 ARM 架构 AI PC 处理器,有望下月公布合作细节
5 月 13 日消息,据台媒“经济日报”报道,目前有传言称联发科公司将携手英伟达开发 ARM 架构的 AI PC 处理器,预计第三季度完成设计定案(tape out),第四季度进入验证,该款新芯片据称“要价高达 300 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2172 元人民币)”。 台媒同时表示,英伟达 CEO 黄仁勋将于 6 月 2 日“台北电脑展”开展前来台,而联发科也有望在下月公布与英伟达合作的 AI PC 处理器细节。 另据IT之家此前报道,ARM 公司计划到 2025 年春季推出自家人工智能(AI)芯片原型产品,该公司届时将成立一个 AI 芯片部门,AI 芯片将由承包商负责量产,预计将于 2025 年秋季开始大规模生产。
[嵌入式]
ARM体系结构_DAY2
程序状态寄存器(CPSR) Mode位 :处理器模式为   USER模式不能直接切换到特权模式,在特权模式下可以直接修改mode位 为10000,切换到USER模式。 T bit位 :处理器状态位   T = 0,J= 0处于ARM指令集状态   T = 1,J= 0处于Thumb指令集状态     T = 1,J = 1处于ThumbEE指令集状态 中断禁止位   I = 1 进制IRQ   F = 1 进制FIQ 条件位 N位  Negative result from ALU  ALU运算结果为一个负数时, 此为自动置 1 否则为 0 Z位  Zero result from ALU  ALU运算结果为 0 时,
[单片机]
<font color='red'>ARM</font>体系结构_DAY2
ARM与厚朴投资就罢免吴雄昂一事发布联合声明
2020年6月10日,ARM公司与厚朴投资联合发表声明中称,已经达成罢免ARM中国吴雄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决定。 原文如下: 作为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安谋中国)的大股东,ARM公司与厚朴投资最近共同在安谋中国董事会决定,罢免吴雄昂先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决定符合安谋中国的最大利益。该决议于2020年6月4日举行的安谋中国董事会上达成,全程由位于中国上海的中伦律师事务所的指导下进行。 基于举报人以及数位在职、离职员工的投诉,经过调查发现,美国公民吴雄昂的行为危害到了安谋中国的发展、公司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多个渠道获得的证据表明,吴雄昂未对公司披露他已经构成的利益冲突,以及违反公司准则的行为。董事会认
[半导体设计/制造]
ARM白皮书聚焦下一代处理器架构
  日前,ARM联合高通发布了技术白皮书,称基于 ARMv8-A 的高集成 SoC(系统级芯片)将引发新一代变革,目前 SoC主要基于ARMv7-A架构。   手机芯片中包括了计算、通信等不同处理器模块,但计算模块主要根据ARM处理器搭建,ARM处理器因此有“芯片中的芯片”之称。白皮书披露,超过 95% 的Android 设备芯片基于 ARM架构,从 25 美元的入门级智能手机到 600 美元的顶级智能手机。   在ARM披露的业务模式中,高通等“ARM 许可人”将ARM处理器与其他处理器、技术模块集成后,向市场推出各自不同品牌的SoC。   目前,联发科新的4G旗舰处理器MT6595采用了32位的ARM多核处理器,联发科即
[网络通信]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