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自动驾驶中的网络安全

发布者:李国永最新更新时间:2022-06-27 来源: elecfans关键字:自动驾驶  网络安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速度与激情8》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黑客找到汽车芯片漏洞,将停在路边及车库的汽车进行控制,驾驶员无论如何操作,都无法对车辆进行控制,所有的汽车都听从黑客命令“自动驾驶”。在第一次看到这个片段时,无比震惊,虽然是经过艺术渲染后的效果,但不禁会思考,这个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出现吗?


6月22日,上海嘉定创新港蔚来汽车冲出总部大楼,据蔚来汽车官方回应,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蔚来汽车冲出上海总部大楼,2名试车员身亡)。但看到这个事件的相关报道后,感觉这与《速度与激情8》中的场景有些类似,自动驾驶普及后,真的会出现诸如《速度与激情8》中的场景吗?


自动驾驶汽车主要是通过加装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等硬件来感知交通环境,在智能网联技术的加持下,获得更多交通信息。软件系统对获得的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并决策,让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自主完成出行任务。其中,软件作为决策层,相当于人类的大脑,对自动驾驶汽车能否安全行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自动驾驶框架下,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同。自动驾驶作为汽车发展的最终形态,其概念也愈发清晰,因此,越来越多主机厂在设计汽车时,对于智能化的赋能越来越重视,在宣传过程中,也注重对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进行介绍,甚至会将汽车的智能化与自动驾驶等级进行对标,作为宣传重点向消费者介绍。汽车智能化的实现更多是依托电子化与信息化的加持,因此智能汽车安全的讨论也逐渐成为热点。2022年1月11日,一位来自德国的黑客发Twitter表示,自己成功控制13个国家的25多辆特斯拉汽车,简而言之就是可以远程对特斯拉汽车进行解锁车门、打开车窗、无钥匙启动、调整空调模式和温度等,这引起人们对智能汽车安全进行再一次讨论。随着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占汽车权重的越来越多,对于汽车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重,网络对于智能汽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智能汽车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YYBAGK4_JWASLcaAAIKAd7doXU895.png

OTA升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OTA的普及,汽车软件升级也摆脱了与之前需要去维修企业线下升级的模式,只需将汽车停放在网络良好的环境中,便可自动完成软件升级,OTA即空中下载技术,汽车OTA升级的概念首先是由特斯拉提及并实现。OTA是通过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实现对移动终端设备及SIM卡数据进行远程管理的技术,是一种为设备分发新软件、配置,乃至更新加密密钥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OTA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相较于将车辆送往维修企业进行线下升级,OTA的出现给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也让车主节省更多的时间。但随着OTA的发展,汽车OTA升级逐渐成为主流,获得越来越多造车新势力的认可,也成为很多车主接触汽车智能化高频的一个触点,但其弊端也逐渐凸显。2019年1月29日,有一位蔚来汽车车主在朋友圈发帖称,驾驶蔚来汽车行驶至北京长安街路口时汽车弹出可升级系统的信息,驾驶员挂P挡点了升级后车辆却突然黑屏,无法正常操作。而升级期间,车辆一动不动,车窗也无法摇下,直至1个多小时后系统升级完毕。这一事件的发生,让大家对于汽车OTA升级提出了质疑,对于车主来说,OTA升级是可以节省去维修企业的时间,但在不适宜的时间进行OTA升级无疑是给车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汽车OTA升级的出现,也让智能汽车变得和智能手机一样,从单一的出行工具逐渐成为了集出行硬件与智能硬件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但与智能手机OTA升级一样,汽车OTA升级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OTA整体架构包含OTA云端、OTA终端、OTA设计对象三部分。由于汽车OTA升级是通过云端给智能汽车提供升级的安装包,无论在数据传输环节,还是在软件更新环节,都有可能对汽车功能、个人隐私、甚至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汽车OTA升级,就像是快递员送货一样,会出现丢包、换包等可能,会让汽车OTA升级出现诸如安装包下载失败、软件包下载不完整等现象,由于主要是通过云端下载,也给黑客带来了更多的可乘之机。汽车OTA升级失败和手机OTA升级失败不同,汽车OTA升级失败,可能会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正因为这些原因,很多汽车的OTA升级更多体现在娱乐软件升级,而非功能升级。


代码提升带来的功能安全缺陷

智能汽车的控制与传统车辆控制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功能控制被集成到域控制器中,对于汽车的更多操作并非机械式的控制,而是通过写入的代码进行控制,且随着汽车智能化功能的越来越多,集成度、复杂性不断增加,由功能安全引起的事故比例逐渐增多,所谓的功能安全,就是指电控系统失效故障导致的不合理安全风险。海量的代码,让汽车各功能的控制逻辑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说:“未来衡量车的指标不再是马力,而是算力。以后每个汽车都是移动的计算中心,直接后果就是代码的成倍增加,今天可能是数千万行代码,未来自动驾驶可能需要3亿到5亿行代码。任何故障和漏洞都可能导致汽车功能失效。手机、电脑死机了可以重启,汽车死机了就是人命关天。如果我们把原来传统的解决手机、电脑安全的思路照搬到汽车领域,肯定是行不通的,需要有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


车路协同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

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车路协同的概念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同,通过云端,将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等交通参与者进行信息交互,这将让驾驶员及车辆获得更多的交通信息,从而可以规避隐藏的风险。但随着车路协同的愈发普及,其风险也逐渐显现,车路协同的实现需要路侧信息交互设备永远在线,网络也需要随时通畅,当车路协同普及后,大量的路侧信息及车辆信息都会被传递到云端,这就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传输到云端的信息被篡改,将会让驾驶员及车辆获得错误的交通信息,会对驾驶环境造成错误的判断,这将埋下更多的安全隐患。与汽车OTA升级类似,车路协同也给黑客入侵带来了更多可能,通过车路协同入侵汽车,很有可能会出现与《速度与激情8》中类似的画面,让车辆不受控制,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交通事故,威胁社会安全及人身安全。


信息搜集带来的隐私泄漏

随着智能汽车的出现,自动驾驶的普及,驾驶员和乘客可以在汽车上完成娱乐及购物等需求,这将给驾驶员及乘客带来极致的服务体验,无需考虑如何选择最优行驶路径,也可以在自动驾驶汽车上有诸如用餐、观影需求时选择最优的服务方,很多的需求都将在自动驾驶车辆上得到满足,但大量的信息搜集,或让信息泄漏成为了可能,届时隐私安全或将成为讨论的热点。自动驾驶的出现无疑会让出行变得更便捷,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网络安全带来的隐患,如果不加注意,未来的某一天,《速度与激情8》中的场景或将真实出现,因此在推广自动驾驶落地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字:自动驾驶  网络安全 引用地址:聊一聊自动驾驶中的网络安全

上一篇:地平线携手一汽红旗打造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下一篇:未来汽车行业将是新能源的天下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8 11:42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组成及技术原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其中自动驾驶技术则是人工智能技术中的重要应用,自动驾驶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让汽车可以自主行驶,减少驾驶员的驾驶疲劳,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需要依赖于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其中,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是非常最重要的一环,承担着让自动驾驶汽车看得清的任务,其研究和发展将影响自动驾驶汽车落地进展。 自动驾驶技术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复杂技术,其中感知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感知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为车辆提供精准的环境信息,以便进行决策和控制。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包括多种传感器,例如雷达、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这些传感
[嵌入式]
美加州公布谁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头号玩家
当今的智能驾驶到底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到底哪些企业才是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玩家?想必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好在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DMV)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这个问题。 加州作为当之无愧的自动驾驶研发领域先行者,众多自动驾驶研发机构均在加州进行路试,DMV要求各家在加州参与路试的企业定期上交统计数据, 并在近日公布了2017年12月1日到2018年11月30日的2018全年统计数据,从人工接管次数、车辆总数、路试总里程数三个维度为自动驾驶企业排座次。 人工接管次数 人工接管次数即为自动驾驶下,汽车遇到无法解决判断的问题时,需要人类驾驶员接管的次数,理论上讲,自动驾驶技术越成熟,接管次数越少,2018年的接管频次如下图所示。
[汽车电子]
美加州公布谁是<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领域的头号玩家
端到端模型真的是自动驾驶的未来吗?
特斯拉的FSD V12直播秀又火了,对于特斯拉而言它的每一步动作无不牵动着行业的关注,这次还是完成了端到端 自动驾驶 的突破。 事实上,自动驾驶行业自发展以来,分模块攻破便成了业内人士的普遍思路,从感知到决策规划到控制,这套流程也符合人类驾驶员的思考模式。毕竟,人开车时也是先对周围的环境先大致了解,并结合自己的目的地和当前位置来做出一个决策,再调动手脚来执行完成这个任务。这一整套的处理方式非常自然,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业界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科研人员,都按这种模块划分的模式,来修炼自身技术栈,最后统一配合来完成自动驾驶任务。但特斯拉这次另辟蹊径,也将端到端自动驾驶带到了大众的眼前。 端到端自动驾驶 如上文所说,很长一段时间
[汽车电子]
端到端模型真的是<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的未来吗?
号称实现第五级自动驾驶,特斯拉真的有那么神?
特斯拉发布了“具有全自动驾驶功能”的Autopilot 2.0系统,且这一系统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特斯拉车型。但是,在此前自动驾驶技术才刚刚引发了多起致命事故后,如今的Autopilot 2.0系统是否就已经达到了五级自动驾驶能力?而人们对于这一全新技术是否还应该继续抱有信心?   特斯拉已能实现第五级自动驾驶 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日前宣布,未来所有特斯拉新车将装配“具有全自动驾驶功能”的硬件系统Autopilot 2.0。根据特斯拉官网显示,这项自动驾驶硬件Autopilot 2.0将适用所有特斯拉车型,包括最新的Model 3,而配备这种新硬件的Model S和Model X则已经在产线中生产。
[嵌入式]
俄罗斯版本的自动驾驶,Yandex自动驾驶出租车直接雪地测试
百度与Google这两在搜索公司都在开发 自动驾驶 技术,俄罗斯的搜索巨头 Yandex 也不例外。Yandex 于上周末近日公布了一段视频 ,其中显示其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开始首次在雪地进行 测试 。据称,它所用的普锐斯车型在测试期间已经运行了300公里。   据称,Yandex的测试运行良好,现在还没有意外,其计算机视觉系统经过调整,可以在降雪和路面标识被覆盖时正常工作,驾驶系统也能应对湿滑的路面,使用适当的速度来行驶。今年的整个冬季他们都将继续进行测试,以确保自动驾驶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是可靠的。     要承担改变交通的重任,自动驾驶车辆的系统不能只可以应对完美的路况,而是要像人类驾驶员一样,能够适应下雨、下雪这样的复杂场景
[嵌入式]
Imagination与安霸合作 共同开发ASIL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人机界面可视化技术
据外媒报道,英国半导体与软件设计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与边缘AI半导体和软件公司安霸(Ambarella)达成协议,安霸将可获权使用各种IMG B系列多核GPU,包括在安全关键应用中使用获得 ASIL -B级认证的IMG BXS GPU。 安霸将在CV3汽车人工智能(AI)域控制器系统级芯片(SoC)中集成IMG BXS GPU,从而使得该系列芯片可实现强大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L2+级至L4级自动驾驶(AD)系统,因此在照明不佳、天气和驾驶条件差的情况下能具备更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以确保驾驶员的视野,并提供用于自动驾驶的机器感知和决策能力。    通过将安霸的自动驾驶AI和高性能计算能
[汽车电子]
自动驾驶出租车2018-2023年CAGR估达81%
拓墣产业研究院指出,结合自动驾驶与共享概念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陆续于2017年展开道路测试,投入业者多将2021年定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商用时点,此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运输服务产生巨大的变革,预估2018至2023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年复合成长率将达81%。   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林雅惠指出,Level 5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对于汽车共享平台业者而言,实现无人驾驶不仅得以提高汽车使用率,亦将免除人类驾驶员工作时间的限制,大幅提升交通效率。然而,由于无人驾驶尚待法规突破,故无论传统车厂抑或是科技业者,皆将2020年视为实现高度自动驾驶(Level 4)商业化的时点。Level 4车辆所欲实现之目的除增加行车安全外,更多的是对于
[嵌入式]
L4自动驾驶需求迭代,360°激光雷达也要进入芯片化时代
近几年激光雷达 厂商 的关注点着重在车载前向远距激光雷达,曾经在L4 自动驾驶 上广泛应用的360° 机械 旋转式激光雷达反而鲜有新品。当然,这是与市场需求匹配的,主机厂需要激光雷达为核心的 智能 驾驶系统,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营销需求上来看。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两年间激光雷达大规模上车,并已经成为高阶智驾的标配 硬件 之一。 而在9月中旬,禾赛突然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旗舰级360°高性能远距激光雷达OT128,上一次禾赛推出自动驾驶用360°激光雷达,还要追溯至2022年1月的超广角近距补盲雷达QT128。那么两年半时间后,OT128有什么新特点? 芯片 化提高集成度,大幅降低成本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价格都高得
[汽车电子]
L4<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需求迭代,360°激光雷达也要进入芯片化时代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