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射频工程师:从不同角度看智能汽车

发布者:大伊山人最新更新时间:2023-06-26 来源: elecfans关键字:智能汽车  电磁兼容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初看起来,射频技术与汽车技术没有太多关系。一个是讯号的发射与接收,另一个则是动力传递与速度提升。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活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汽车开始逐步进入每一个家庭,人们对于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进一步地,人们除了对于汽车的机动特性及节能防污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之外,对于汽车驾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以及汽车本身的多功能性亦在广泛的层面上提出需求并寻找解决方案。


  早在上个世纪中期,电子技术已在汽车这个传统行业找到了多方位的应用。随着广播与电视等信息娱乐的普及,加之电磁兼容问题的重要性,射频技术在汽车这个小而全的子系统里开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电磁兼容性几乎是安全可靠的代名詞

  我们先来看一下电磁兼容问题中与射频技术密切相关的干扰源。汽车内部最强的电磁干扰源是点火系统,其产生的电磁讯号具有极短高能脉冲的特点,因此,这种干扰不仅强度高,而且涉及的频率范围非常宽;虽然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已有极大的发展,有关其电力动力部分与已有的动力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依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CISPR标准将逐步发表相应的规范。


  此外,通常车内都安装各种电机,如雨刷器,风扇,发电机等等,这类设备由于机电能量之间的转换或多或少地都会产生干扰讯号;所有这些干扰讯号可能藉由车内的各种布线以有线的方式传到车内的其他部分,亦有可能以无线的方式在车内辐射。由于汽车构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给分析这些干扰讯号具体的传播方式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通常只能藉由实际量测对其进行分析;此外,各种车内控制器与监测器一般都使用数字电路,虽然这类电路有其固有的讯号特性,但基于上述同样的原因,通常也要藉由实际量测,否则依旧很难对其所可能产生的干扰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不仅如此,广播与电视讯号、各种信息及娱乐电子设备所使用的无线电波等等,亦都是潜在的干扰源。


  从射频技术角度来说,上述各种辐射所产生的干扰讯号可延伸至几百兆赫兹(MHz)甚至更高的频率范围,一旦其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就有可能对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运作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量测及限制干扰讯号是汽车电子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量测干扰讯号可依方法与环境分为:定性检测与除错,预测试,预认证测试,及认证测试;而且,所使用的量测仪器也不尽相同;与此相关的国际标准以及各大汽车制造公司所制订的标准可作为量测的基础,除了量测及限制干扰讯号,提高汽车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亦是不容忽视的。


  天线无疑与车载资讯娱乐密不可分

  信息与娱乐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在现阶段经济与技术高度成长的社会环境,车载信息娱乐已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随着电台广播的逐步普及,收音机即已进入汽车领域,人们在行车中可以继续了解掌握各种社会活动,如政治、经济、人文、科技、趣闻…等等,与此同时,射频工程师亦开始探讨如何不断改进车载接收系统的功能,时至今日,提升车载收音机对于广播讯号的接收质量依旧是射频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众多的汽车电子设备中,车载收音机并非唯一的射频接收设备,从射频工程师的角度,完整的接收设备是由接收机与天线共同组成的接收系统,射频讯号的接收质量是由这一接收系统的两个部分(即接收机与天线)所共同决定的,而天线的特性又直接影响着接收机,进而影响整个接收系统的特性。


  再者,汽车天线的位置与结构亦决定其接收特性,长期以来,各式各样的杆状抑或鞭状天线一直是汽车天线的主要结构,其中的原因是这种天线的结构及其安装相对简单,而且,其接收特性亦较佳;现代汽车的基本结构大都采用钢材料,而利用金属材料对电磁波的反射可以设计出尺寸减半而接收特性几无改变的杆状天线;不过,这类天线通常都以直立或倾斜式位于汽车顶部、前部或后部,所以,对于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以及美观会有影响;仅管汽车的尺寸远大于手机等行动性电子产品,然而,考虑到汽车的高速运动性与美感,其实并没有太多位置供设计天线使用,这的确是对射频工程师的一大挑战。


  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半导体技术迅速发展,射频工程师将晶体管放大器与微型计算机引入汽车天线的系统设计中,这一划时代的突破使得汽车天线小型化与隐形化成为可能,从此,汽车天线逐步融入汽车外型结构的整体设计过程中。


  由于汽车的运动性,其对外的无线系统所接收到的讯号具有衰落特性,即讯号的强度是无规则随机变化的,因此,很难设计单一天线以符合各种不同的接收环境与条件的苛刻要求,讯号的衰落特性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射频工程师从系统角度利用分集技术设计多天线的接收系统,即各个天线相对独立地接收衰落讯号,中心处理器对这些讯号进行特定的处理,从而减小衰落对整个接收系统的影响,保证整体系统接收质量在衰落环境中的一致性。


  随着车载信息娱乐功能的增加,接收系统亦趋于更复杂,这意味着系统的研发将需要更全面周密的分析与协调。


  自动驾驶模式是智能汽车的长期目标

  行车安全性一直都是汽车制造商首要关注的问题,与交通相关的各国政府部门更是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用以协调处理日常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以及任何已注册车辆内部的技术隐患。


  大量统计数据显示,多数交通事故和伤亡都是由人为错误而引起的,因此,为了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汽车制造商研制出各种辅助驾驶装置,例如车载导航、自适应巡航控制、行人防撞保护警示、车载通讯……等等。


  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至少两辆车的相互碰撞所造成的。试想造成事故的两辆车上都装有使用某种技术的装置,藉由这种技术使得这两辆车得以相互联系,在可能出现碰撞之前及时做出相互避让抑或煞车的动作,这两辆车便不再会碰到一起。


  上述这种技术是车载通讯的一种,即车辆间通讯(V2V,C2C),它基于IEEE 802.11p技术,与日常应用的WiFi技术非常相似;可以想象,一旦所有车辆都使用这种技术,便可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互联互通,使车辆之间的碰撞机率得以大幅降低,从而真正达到安全行车并且行车安全。


  更进一步的技术是车辆与所有参与使用道路的行人、车辆、以及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Vehicle-to-X,Car-to-X),即车联网技术(IOV),这将是一个智能型的、交互式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控制系统(ITS);这一技术的实现将意味着人类的梦想驾驶自动化成为现实。


  从射频工程师的角度来看,系统中的关键性参数之一是通讯链路中的衰落特性。如上文所述,运动中的接收系统的设计十分复杂,全面而周密的分析与协调是保证系统接收质量的最佳途径。


  结论

  随着车载资通讯系统的市场需求的日趋强劲,各国政府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计划,各大汽车制造商以及相关配件制造公司更是积极加紧配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本文仅从射频工程师的角度探讨这一涉及全球性的行车安全问题中的相关技术应用。


关键字:智能汽车  电磁兼容 引用地址:高级射频工程师:从不同角度看智能汽车

上一篇:压配合技术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
下一篇:剖析汽车产业中的光快速成型技术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8 10:15

高频开关电源的EMC设计
目前,在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通信、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中大量使用高频 开关电源"开关电源 ,但高频开关电源的突出缺点是能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由于高频开关电源的一次整流桥是非线性器件,其形成的电流是严重失真的正弦半波,含有丰富的高次谐波,形成了一系列连续、脉动和瞬变干扰。因此,在高频开关电源设计中必须考虑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bility,EMC)的设计。 电网完全在自然环境中,连接着各种电子电气设备,有着复杂的电磁转换过程,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外来噪声使高频开关电源设备的控制电路出现误动作;通信设备由于高频开关电源设备的
[电源管理]
高频开关电源的EMC设计
探析电磁兼容与电路保护技术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尺寸日趋小巧纤薄,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或新特性不断被集成到设备中,使得便携设备的数据率及时钟频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便携设备必将面临着诸多潜在的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源的风险,如开关负载、电源电压波动、短路、雷电、开关电源、RF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及时钟信号的高频噪声等。因此,电路设计和电磁兼容性(EMC)设计的技术水平对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性能指标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电磁干扰通常有两种情形,即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因此对EMC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干扰源、耦合途径、
[电源管理]
移动通信基站产品的电磁兼容验证
1 引言 欧盟,北美,日本等是当今重要的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制产品的主要市场,随着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电磁兼容技术标准,技术法规越来越严格,各个企业在符合各个区域市场准入要求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和压力。传统的电磁兼容(EMC)设计经验和要求,限制了设计的创新,各个基站设备制造厂商在研发过程中从原型机到最终定型机往往需要大量的调试,验证和整改,这导致各个产品之间的一致性比较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产品的电磁兼容验证,包括验证需求,验证方法以及设计整改,然后介绍当今部分重要的基站产品制造厂商通过合理的电磁兼容设计,验证,整改等方面的投资,在电磁兼容各项评价性能需求上达到的新高度。 2 移动通信基站产品的电磁干扰验证 移动通信
[网络通信]
移动通信基站产品的<font color='red'>电磁兼容</font>验证
汽车电子风扇的工作原理及如何对电路电磁兼容性进行优化?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子设备在车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汽车电子风扇作为汽车冷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汽车正常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汽车电子风扇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如何对电路电磁兼容性进行优化。 一、汽车电子风扇的工作原理 汽车电子风扇主要应用于汽车的冷却系统中,通过驱动电路来控制风扇的转速,以达到调节冷却系统散热的目的。汽车电子风扇的工作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风扇的驱动 汽车电子风扇的驱动通常由温控器、热敏开关和电路驱动器等组成。温控器通过热敏元件感知冷却液的温度,当冷却液温度升高时,温控器接通电源,为风扇驱动电路提供工作信号。热敏开关(F18)则负责检测风扇的转速,通过控
[嵌入式]
汽车新“四化”成为必然趋势 核心在于信息交互
汽车智能化、纯电驱动的时代已经正在路上,如何突破核心技术,构建产业的新生态。国家层面正在寻求创新驱动,主要是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智能汽车无外乎是其中之一。未来智能汽车核心在于信息交互,计算平台将抢占制高点。 对于自动驾驶的战略布局,已经越来越向新型架构的计算芯片和基于计算平台的应用解决方案倾斜,这也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今后攻坚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点。 “汽车的未来,必然是一个智能化、纯电驱动的时代。智能化最适合的载体是新能源汽车。在明确新方向后,整车产品要在综合效能上下功夫,因此要提高储能的比能量、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能力。”1月2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 次日,在百人会全球智能汽车峰会上,工信
[汽车电子]
软件开发流程是智能汽车安全上路的保证
在已经过去的2021年,降低汽车道路行驶事故率、提高驾驶过程舒适性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已广为用户熟知。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座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学习能力,提供更加友好、更加轻松且更加安全的驾驶体验,成为用户购车的首选。 据美国道路安全委员会统计,在所有严重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中,94%是由于人为错误或选择造成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能够比人类司机看得更清楚、操纵更迅速,可显著减少错误,降低事故率及损失。随着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语音和手势等多模态智能座舱技术的应用,在未来驾驶汽车将成为一种轻松娱乐体验,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智能辅助驾驶为基础的自动驾驶技术有着独特的魅
[汽车电子]
软件开发流程是<font color='red'>智能汽车</font>安全上路的保证
在第一款汽车即将推出之际,乐视为啥大谈生态
近年来,互联网造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时之间,互联网汽车要颠覆传统汽车的论调甚嚣尘上。虽然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但互联网汽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北京车展上, 乐视 首次展示了乐视超级汽车LeSEE的首款概念车。“我们的首款量产车不会太远了,”乐视超级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傅振兴向网通社表示:“乐视不是互联网造车,而是从整个生态出发去造车,从研发、制造、销售、售后、充电服务到共享等,我们可以掌握所有环节的核心技术。” 记者:LeSEE首款概念车发布,样子颠覆了传统汽车,没有传统车灯,您认为 智能汽车 、新能源汽车多大程度和时间能够取代传统汽车? 傅振兴:社会需要智能化、互联共享并且没有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电动车。我认为
[嵌入式]
Achronix以创新FPGA技术推动智能汽车与先进出行创新
全球领先的高性能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嵌入式FPGA(eFPGA)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Achronix Semiconductor公司宣布, 该公司参加了由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Baird Capital举办的“Baird车技术与出行大会(Baird Vehicle Technology & Mobility Conference)”。 Achronix此举是为了联络更多的创新者和投资者,共同推动更加先进的FPGA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ADAS和其他先进出行方式。 Baird Capital是一家专注于全球商用技术和服务创新的知名投资公司,总部位于芝加哥市并在中国有过多项投资。 该活动于美
[嵌入式]
Achronix以创新FPGA技术推动<font color='red'>智能汽车</font>与先进出行创新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