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制造需求市场的巨大潜力,为我国的机器人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的发布让这个本就处在风口浪尖的产业更加火热。有数据显示,伴随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的迅猛增长,2016年我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却与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差距仍存我国工业机器人任重道远
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距离世界发达国家依然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是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低,只有30%。2014年国内销售了5.7万台机器人,而我国自主生产的只有1.7万台,三分之一不到。此外,我国自主生产的机器人价格高,影响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二是使用密度低。我国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量为36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发达国家这一数据达到二三百台,差距巨大。
三是技术水平低。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仍然处于中低端水平,关键核心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这些零部件占到整体生产成本70%以上。
四是机器人企业还未形成规模。据2014年数据,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保守估计500家,但规模普遍较小,90%以上的企业产值规模一年在1亿元以下。最大规模的企业一年产量不过5000台,产值不过15亿元,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巨大,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数量不多。
总结国际经验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纵观世界各国在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过程,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的特点是各司其职,分层面完成交钥匙工程。欧洲模式的特点是从生产到设计全部由机器人制造厂商自己完成。美国模式的特点是:集成应用,采购与成套设计相结合。
根据这几个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更接近于美国模式,即以系统集成商为主,单元产品外购或贴牌,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与单元产品的供应商相比,系统集成商还要具有产品设计能力、项目经验,并在对用户行业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提供可适应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标准化、个性化成套装备。中国机器人市场基础低、市场大。中国机器人产业化模式较可行的是从集成起步至成熟阶段采用分工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
除了总结国际经验,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应立足本国国情,针对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存在的四点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首先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积极开发、扩展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其次要加大关键元器件、零部件的研发研制,提高自主率。最后要重视培育自主知识的产权、品牌,研究实施政策支持,把工业机器人产业做强做大。
- 使用 LTC3639MPMSE 12V/100mA 汽车电源的典型应用
- 具有低成本混合信号控制的、15kW维也纳式三相整流器,用于功率因数校正
- 面向CAN应用的Kinetis KEA128 StarterTRAK
- [实物已验证]Futaba GP1250AI VFD 驱动版
- 用于医疗的四路 SPST 模拟开关
- 使用 Analog Devices 的 LTC3831EGN-1 的参考设计
- L78L08AC输出升压电路正电压稳压器的典型应用
- 具有浪涌保护和反向保护功能的 LTC3897EUHF 24V/10A 2 相同步升压转换器的典型应用电路
- 立创开发板,小菜的智能小车
- 用于便携式的 1.8V、2.8V DC 到 DC 多输出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