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防机器人研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技术限制尚未解决

发布者:genius6最新更新时间:2018-10-08 来源: 网络整理作者: Lemontree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消防机器人不仅能够代替消防员进入火灾现场援救伤员,还能提高部队灭火救援能力和效率,对我们的人身安全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消防机器人在研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受技术限制在应用上还不太乐观。

如今,在经济发展日益提速、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的情况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新的发展关键词,机器人成为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机器换人”成为发展的全新趋势和时代潮流。

如果说,工业领域的机器换人,是为了将人们从繁重的重复性生产中解放出来,服务领域的机器换人,是为了将人们引领到一个的便捷、休闲、智慧、高效的全新生活场景,那么,一些特殊领域的机器换人,则是为了避免人们置身险地之中,比如,消防机器人的出现便是如此。

消防机器人的出现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等基础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产中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制品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再加上家庭生活、森林户外等场景火灾事故的频频发生,不仅对人们和社会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给事故人员和救援人员带来生命危险。

据公安消防局数据显示,十年来全国已发生火灾约170万起,共造成一线公安消防员牺牲89人,伤残687人!常言道:“大火无情人有情”,在巨大的伤亡数字后面,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火灾中如何保障事故人员和消防人员生命安全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防机器人的出现无疑给消防行业带来了救赎。其作为融合了众多先进的技术的特种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消防员率先探明灾情、预测火势、熟悉环境,还能代替消防员进入火灾现场援救受困人员,更能够发挥灭火功效,高效完成抢险救灾的灭火工作。

我国发展虽迅速但应用不佳

消防机器人的出现,不管是对受灾人员还是消防行业来说都意义重大,因此,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由日本率先开始了对消防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之后美国、法国、德国、前苏联等国家也迎头赶上,普遍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我国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从1997年我国才开始对消防机器人进行研究,但我国的研发工作进展的极为迅速,仅仅5年之后,我国就研制出了第一台类似于消防车的消费机器人。之后,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消防局开始主要研发,带动了一批消费机器人研发企业的出现和崛起。

当然,消防机器人能迎来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早在“863计划”项目中,国家就表达了对机器人等战略性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在2017年,国务院又特别发出通知,强调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争取未来实现多功能消防机器人对单一消防车的逐步替代。

不过,虽然在研发机构、企业、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消防机器人研发工作进展神速,但目前实际的应用案例却少之又少。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各省消防总队配备的消防机器人平均只有2-5台,且都集中在经济发展的城市和地区,此外,有明确记录的消防机器人参与的灭火救援次数不过30来次,大部分消防机器人还只是被用在消防演习或者装备展示之中。

拥抱蓝海还需以技术为前提

之所以我国的消防机器人应用较少,是因为当前我国的消防机器人仍以履带式消防车为主,且数量较少,一方面受移动和地形限制无法应对高层火灾等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数量有限也无法应对石油化工等大型火灾情况。总之,说到底就是技术上的不足,导致实际应用价值得不到发挥。

因此,未来我国消防机器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大规模的应用,就得从技术上首先攻克难关。一方面要加快机器人本身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促进传感、识别、自动导航规划、等辅助技术的突破。

同时,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消防机器人已经逐渐进入更新换代的发展加速期,我国现有的由人来操控的模式即将被淘汰,未来智能化、自主化将是重要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机器人生物行走技术、机器人透视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国加速攻关。

引用地址:我国消防机器人研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技术限制尚未解决

上一篇:机器人已经全面融入人们生活,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成最大难题
下一篇:国美AGV机器人投入使用,作业时间整体缩短近30%

小广播
最新机器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