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F 2018)上发表的研究指出,自动化的持续进步若将消除一些工作,人类就必须有韧性,还要愿意学习新事物。人人都得成为有创造力、好奇又敏捷的终身学习者,还要自在地适应不断的变化。
据报导,此研究并未将所有责任都放在个人须调整思维模式来适应新世界的工作,而强调雇主和国家也需合作来协助人们培养新技能。该研究预估,工作即将被颠覆的140万美国人中,约有95%的人能透过一系列再培训取得更安全的工作,而薪水不受影响、甚至会更好。举例象是卡车司机可成为起重机操作员,流水线工人可成为建筑工。
但该研究未解决的问题包括,谁要替人们的再培训买单,如何确保最需要的人能接受再培训,以及求职者取得新技能后,当地经济却不需要这些技能等。若让每个人自行安排及自费再培训,没钱或时间的人就会被排除在外。若将再培训的责任交给雇主,则须承担投资不足的风险,或雇主仅会投资某些类型的员工。
瑞典堪称雇主资助的再培训的最佳范例。透过集体协议设立、并由雇主付费的工作安全委员会(Job security councils)会向被裁员的蓝领和白领工人提供建议及再培训。因此,瑞典有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最好的再就业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此系统能发挥作用,临时或定期合约的工人仅能获得最少的支持。显然国家也需发挥作用,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获得再培训所需资金和支持。
目前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法国。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希望推动这方面的改革。但即使在人才再培训方面做得更好,也无法解决机器人崛起带来的每个问题。例如,失业者不仅需要接受再培训,还需要有能应征的新工作。
然而,这种良性情况往往远非现实,特别是需要重新开始的工人住在小镇,而不是大城市。例如,美国纺织厂开始关闭时,受影响的工人在接下来的10年里将不断换工作。部分原因他们并未接受再培训,但也可能是因为当地经济因失去主要产业而减速,而未产生各种更安全的工作。
有人会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搬到有新工作的地方。但世界的运转方式并非如此。就算经济学家希望人们搬到有工作的地方,许多人也不想离乡背井。在机器人时代,协助人们有韧性还不够,还要花费时间和金钱让各个地方也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