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电业而言,2015年无疑是个多事之秋,整体市场的萧条加剧了行业竞争,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着行业转型。面对市场的巨大压力和亟待变革的商业模式,这一年的家电市场显得格外动荡,各大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在坎坷中求发展。与此同时,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少家电企业也因种种原因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家电圈梳理2015年度家电行业的争议事件,不是要表扬与批评,肯定或否定,只是希望可以停下脚步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可以在2016年获得更加稳健的发展步伐。
当中国家电产业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难免会发生一些企业与企业,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争议、争夺和争斗。这没有对与错,也没有伟大与庸俗,有的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观点和看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代发展与变革步伐的加速,一系列争议事件还将会不断上演和持续。
格力董明珠炮轰对手博出位
今年格力集团“明星代言人”董明珠可谓是风头极盛。年初一段内部讲话的公开曝光,炮轰空调市场上的所有主流同行。随后,董明珠因格力“被挖人”一事炮轰美的集团掌舵者,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10月,又炮轰雷军的小米手机是代工的,没有含金量。其实格力与小米的“恩怨纠葛”早非一日,2013年底董明珠和雷军打下10亿赌局。早在2014年底,董明珠又炮轰雷军是“小偷”。
其实从2014年开始,董明珠就开始采取炮轰对手的方式来增加曝光量,并在2015年达到了一轮高潮。随后,也因此成功将格力手机新品上市的消息,通过董明珠个人在出席各种商业论坛时以爆料的方式,全面引爆。这一方式带来的效果也让董明珠尝到了甜头,也符合她一直以来强势而独霸家电江湖的风格。
然后在董明珠频繁炮轰对手的背后,正是从2015年开始空调行业整体市场萎缩,导致一线品牌经营压力倍增,企业变得愈加敏感,不仅希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同时对同行、社会评价也变得十分关注。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格力电器主业空调甚至出现了销售同比下跌。面对空调市场的萧条,董明珠首次宣布放弃每年200亿增长目标,并开始着力推进向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完成了空调、冰箱,以及小家电、空净、净水的品类多元化扩张。格力发布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广告,更是公开推出格力、晶弘、大松三个品牌。
不过,多元化扩张、高端转型的道路走的也不是那么顺畅,特别是层层批发分销的传统模式让格力陷入发展困局。基于此,一向“看不上”线上渠道的董明珠也开始积极探索电商平台。11月,格力正式与京东结盟,加快推进“互联网+”战略。并与阿里创始人马云会晤,快速拉开了格力的全线电商化热潮。可以看出,炮轰不是目的,这只是董明珠带领格力在转型道路上的舆论先锋战。但是真正走好这条路,还有多方的利益需要平衡,还有更好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创新,这在短期内对格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康佳大小股东内讧自陷泥潭
当同行们都在市场一线拼的“你死我活”、“刺刀见血”之际,作为中国老牌彩电企业的康佳,却在忙于企业内部的大小股东争权压利。2015年可以说是康佳集团最动荡的一年,在5月召开的董事会换届选举股东大会上,大股东华侨城的开明让中小股东获胜。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股东代表刘凤喜出任董事局主席,中小股东推选的老康佳刘丹出任总裁、80后原康佳多媒体产品总监宋振华出任副总裁。
剧情永远是跌宕起伏的。就在外界以为康佳集团股东之争要尘埃落定、步入正轨之时,仅仅过了不到3个月。新总裁刘丹突然被停职,其正在推动的企业内部营销体系变革和股权激励改革等,大部分被宣布停止。随后,康佳集团进入了内部的整顿和清理阶段,9月底小股东代表宋振华、刘丹、张民、张光辉四人均提出辞职。原大股东华侨城再度重掌公司董事会和发展主导权。
在2015年的整个第三季度,康佳集团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公司管理权的争夺上,造成了中层及以上百余人岗位调动,也引发过百余人的离职风波。之后,康佳集团高层管理团队稍微稳定下来,开始采取积极措施扭转被动的经营局面。但是,与同行们已经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相比,康佳彩电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已经大幅度衰减。大量一线员工和经销商作为看客经历了起起伏伏。
尽管康佳声称,今年以来,集团向品牌年轻化、互联网化转型的整个战略一直在稳步推行,大局并未受影响。但是,与创维、TCL等彩电企业从上而下大力推行多元化、国际化、智能化的战略相比,发展势头明显不足。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频频变动等原因,不利后果很快就映在市场表现上:三季度亏损5.55亿元。市场形势如此严峻,疲于应付内耗的康佳,实现突围的首要关键是稳定好内部管理局面,才能度过此难关。
创维口水战频频挑衅
曾经务实而低调,只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一线市场上与竞争对手拼杀的彩电一哥创维,在2015年就像突然“换了一个人似的”,频频在市场舆论上向同行和对手海信、乐视、TCL等开炮,成为当年彩电行业最意想不到的事件。
如果说康佳集团的股东内讧留给中国彩电行业的只有扼腕叹息,那么2015年创维今年在彩电行业频频发起的口水战却引发了多重反思和借鉴。一直以来,彩电业的竞争都聚焦于硬件显示技术和智能化操作系统及内容上。而作为显示技术。但是今年以来,对未来显示技术到底OLED是王者,还是ULED是主流、激光影院电视是趋势的问题上,创维与同行海信两家一时间闹的不可开交。同样,面对互联网企业频频进攻,创维旗下的酷开电视,也发起了一场与乐视之间的口水战。
8月24日,海信在上海举办技术发展媒体沟通会,为海信力推的ULED显示技术布道。海信电视技术研发带头人曹建伟说,目前OLED电视仍有技术缺陷,不具备推广条件。8月25日,创维携手杜比实验室在北京发布带有杜比技术的系列产品,推出全新的4色4K OLED智能电视,宣布要量产4KOLED。由此引发了彩电业的OLED和ULED的技术争论。随后,海信发起全新升级的激光影院电视,而创维却在自家举办的OLED电视趋势论坛上公开表示,“创维不做没有未来的产品——激光电视”,将与海信之间的争议和矛盾全面公开化。
虽然在这一事件上,无论是OLED,还是ULED,或者激光影院电视,到底谁是主导目前仍没有定论。但是不论创维,还是海信,似乎都获得不小的好处。起码在对硬件的争夺上,再也没有其他企业能撼动海信和创维的位置。海信“技术立企”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创维在舆论风口的同时,加大在终端市场的经营和推广,不断攻城略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并不景气的市场中,创维与海信是行业唯一两家保持盈利的彩电企业。此外,因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彩电市场热闹不断。自创维与乐视分别推出互联网电视开始,从内容、到硬件、再到产业链等,两者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归根结底,都想在节节下滑的彩电市场分抢夺蛋糕、占据话语权。
华帝新旧股东交班之争
今年,华帝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先是华帝董事长黄文枝被接班人潘叶江以“公司业绩下滑、经营恶化等情况负有直接领导责任”为由公开罢免。接着总裁区迪江离职。更早时代,原总裁黄启均,副总裁关锡源、刘伟,以及来自创维彩电的陶楠,华帝中层人力资源部、投资部、营销部、企管部等多个部门的总监也出现离职。
新旧股东的变化,带来的企业人员调整实属正常。但是在华帝这种七位创始人共同选择的接班人,在交班期只有短短半年时间的背景下,却突然发起对原大股东及经营管理团队的清洗。显然在情理与常理上,让人无法理解和认同。这也从背后折射出华帝接班人潘叶江的“年轻气盛“。
此次人事地震之后,华帝股份在业绩上“不升反降”:201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7.65亿元,同比下滑11.2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1亿元,同比下降8.49%,市场份额也有下降。
表面上看,华帝将这次高层争斗归因为业绩下滑或者企业战略发展变化,但是说到底,其实是华帝创始人中两大家族之间的控制权之争。毕竟潘氏掌权后,与华帝一直坚持的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的目标似乎并不那么符合。况且大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失和代理商的波动,必将带来企业经营的乱局。
长期以来,在厨电四大家族中,华帝少有负面影响,品牌形象却一直颇为踏实务实,市场表现也较为平稳。但是半年报的业绩下滑,与老板电器相比,两者之间的市场发展速度相差近30个百分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华帝如果不及时调整,或许中国厨电业的两极分化还将会继续上演。
日资品牌纷纷退守中国
到底是日本家电产业整体不行了,还是中国家电企业接手了一大堆的烫手山芋?2015年以来,以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洋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白色家电品牌再度上演了一轮退出中国市场的“伤离别”大戏。先是松下的白电选择性地退出缺乏竞争力的终端消费市场,全面转向商用市场。松下控制的三洋也基本上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全面裸退:空调冰箱退出,洗衣机品牌出租给惠而浦中国公司,而彩电品牌则出租给长虹。东芝白电业务全面卖给了创维,而日立基本上已经退出了中国主流市场的竞争,只有少量的原装进口家电在中国零售,夏普在亏损泥潭之中苦苦挣扎,除了彩电外,白电在市场上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无疑在这些曾经引领中国家电市场发展的日资品牌纷纷退守的背后,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在终端消费市场上已经没有竞争优势,被中国同行逼到墙角,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日本家电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迈开了转型步伐,开始从大众消费向工业、商业等领域的业务转型和布局,开始谋求更高利润、更少竞争的新兴市场。
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既不应该高兴于自己在大众消费市场上的凯歌高奏,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是应该未雨绸缪抓住企业发展的黄金期,谋求经营业务和经营模式的主动转型。同时,也不应该悲观于自身的核心技术缺失等弊端,而是要快速在时代发展的拐点上,通过资本收购等手段快速补全企业发展的短板,构建新的差异化竞争力,真正建立起与欧美日企业对标的实力和底气。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硝烟弥漫自然是常态。受到整体市场压力的影响,家电行业和相关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也让2015年的市场战火显得格外激烈。市场疲软,确实需要一系列手段来抢夺市场,但是面对市场动荡,企业内部首先要保持经营和管理的稳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度过行业寒冬。或许,2015年的这几件颇有争议的大事件,会给从业者些许启发和借鉴。
上一篇:CES 2015最佳产品境况如何?多数未能上市
下一篇:70%企业钻政策空子?家电行业掀骗补清算风暴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