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匹配在RFID系统中的应用

发布者:数字驿站最新更新时间:2011-06-06 关键字:RFID系统  阻抗匹配  共轭匹配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引言

阻抗匹配问题是电子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概念,通过匹配可以实现能量的最优传送,信号的最佳处理。总之,匹配关乎着系统的性能,使匹配则是使系统的性能达到约定准则下的最优。其实,阻抗匹配的概念还可扩展到整个电学之中,包括强电(以电能应用为主)与弱电(以信号检测与处理为主)两个大的领域。再进一步,如果去掉阻抗的概念单就匹配而言,则其覆盖的范围将更为广阔,比如:在RFID技术应用中,技术与需求的满足涉及到匹配的问题等。

本文主要讨论阻抗匹配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无源RFID标签与读写器天线端口阻抗匹配中的应用。

2 阻抗匹配的几种方式

在电子技术中,电压(U/u)、电流(I/i)、电阻(R/r)或阻抗(Z/z)都是非常基本的电学概念,一个欧姆定律即将其贯穿起来,如式(1)所示: 

  其中,阻抗具有较电阻更一般的概念。基尔霍夫定律(KCL和KCL)则关系到一个子电路(一个闭合回路或一个闭包)的电压和电流应遵守的约束性关系。

  讨论阻抗匹配的问题最常用到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戴维南定理,它是一个将复杂电路等效成为单一阻抗与理想电压源相串联的转换,如图1所示。 


 

  其中,图1(a)中的NS和N分别为含有电源的阻抗网络和纯阻抗网络。对于所研究的端口(A-A’),端口的电压与电流关系由戴维南定理保证了图1(a)和图1(b)的情况完全等效,再简化可得到图1(c)。

  通过戴维南定理的等效转换,分析研究端口的阻抗匹配问题均可转化为图1(c)的模型来进行。电源端的阻抗ZS和负载端的阻抗ZL可以分别写成如式(2)所示的形式: 


 

  端口阻抗匹配问题的研究可以从2个基本方向来考虑:

  (1)方向1:源端固定,即RS和XS不可变,考虑负载端RL和XL与源端的阻抗匹配问题。

  (2)方向2:负载端固定,即RL和XS不可变,考虑源端RS和XS与负载端的阻抗匹配问题。

  下面以方向1,源端固定负载改变以实现匹配的问题为例讨论具体的匹配模式。结合式(2)与图2(c),可能的端口阻抗匹配有如下5种模式: 


 

  针对阻抗电路(由电源、电阻、电容、电感),如果电源的频率是可变的,或者涉及到多个不同频率的电源时(叠加定理可处理),则源端阻抗ZS和负载阻抗ZL均是频率的函数(电阻R和电抗X)。此时的端口阻抗匹配问题的研究即是分析一个工作频段内的阻抗匹配情况。



 

 

 3 各种阻抗匹配的典型应用

  前面提到的端口阻抗匹配的5种模式各具不同的应用,是由应用需求来选择匹配的模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共轭匹配

  共轭匹配是实现负载从源端电源获取最大功率的最佳匹配方案。负载获取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共轭匹配的典型应用是在最佳接收机设计时采用(如雷达接收机)。此时,图2(c)中的电源代表的是接收到的信号,负载获得最大功率意味着最有效地利用接收到的微弱信号的能量。 


 

  (2)模匹配

  模匹配是实现负载从源端电源获取最大功率的另一种匹配方案。该种方案是将负载阻抗看作一个整体的情况来考虑。负载获取功率的计算公式如式所示。 

  比较模匹配与共轭匹配的情况,可得在模匹配时负载上获得的功率要小于或等于共轭匹配时的情况。在无法获得共轭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以模匹配的方式实现负载获取最大功率。共轭匹配与模匹配是以负载获取最大功率为目的的2种解决方案,但其能量传输的效率相对较低。共轭匹配时的能量传输效率仅为50%(即有一半的能量消耗在源内阻RS上)。

  (3)虚部匹配

  虚部匹配时满足负载电抗与源阻抗的电抗分量等值相反,实部放开(依应用所需取值)。典型的应用是电力系统的输电传送。此时,能量传输效率是目的,提高负载端的功率因素cosθL是目标,一般负载多呈现一定的感性,因而需要在负载端通过加容性补偿以便减小传输线上无功功率的往返传输造成功率损耗。

  (4)实部匹配

  实部匹配情况一般对应于工作频段内的阻抗匹配情况,虚部放开(依应用所需取值)。例如,在微波电子线路系统中,50 Ω负载是典型的要求。

  (5)阻抗非匹配


  端口阻抗非匹配或失配情况是未考虑匹配问题时的一般情况。在特定情况下,也可有意回避阻抗匹配而使端口处于非匹配的状况中。

  另外,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匹配是理想情况,非匹配是更一般的情况。所有的匹配措施都是在力图达到理想的匹配。

  4 无源RFID系统中的阻抗匹配问题

  无源射频识别(RFID)系统原理如图2所示。电子标签工作时需要读写器发送射频能量支持其内部的标签芯片工作,从而实现标签向读写器传送数据或由读写器向标签写入数据。

  在无源RFID系统相关产品设计与开发中涉及到大量的阻抗匹配问题。现就无源RFID系统中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分举例,分析其中关键端口——天线接口的阻抗匹配问题。

  (1)标签天线与标签芯片的最佳匹配

  针对无源电子标签而言,电子标签可以简化为标签天线与标签芯片的直接电连,电联的接口匹配问题是电子标签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①确定端口的匹配模式;

  ②设计标签天线满足端口的匹配模式以及天线的方向图。

  电子标签的结构如图3(a)所示,其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3(b)所示(标签天线可等效为天线等效内阻与等效感应电压源的串联组合,标签芯片可等效为一纯阻抗)。 

  在无源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设计中,当电子标签芯片给定时,其等效阻抗ZL也随之确定。电子标签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标签芯片从标签天线获得的能量(通过检波积累获得临时电源)应过门限。根据图3(b)的等效电路,当共轭匹配时,标签芯片可从标签天线的感应电压源中获得最大功率。因而,标签天线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实现其等效阻抗与标签芯片端口的等效阻抗的共轭匹配。在给定ZL和US的情况下,共轭匹配要求ZS=Z*L。一般情况下,ZL呈现容性(电容储能),因而要求标签天线的ZS显感性以便与ZL的容性间实现共轭匹配。

  (2)读写器射频端口与外接天线间的最佳匹配

  以无源RFID系统的读写器设计为例,为了分析读写器射频端口的阻抗匹配情况,可参考如图4所示的射频端口等效电路。 

  图4(a)示出了读写器主机(射频端口)与读写器天线的连接端口A-A’。当读写器发射功率时,读写器天线可等效为一个纯负载阻抗,读写器主机可等效为纯内阻与电压源的串联,如图4(b)所示。在图4(b)中,ZS在工作频带内可近似为50 Ω的纯电阻,在端口界面A-A’上,通常要求行波传送,即无从 ZL回送到读写器的发射能量,由此要求ZL等效为纯电阻。进一步讲,为使读写器天线有最大的功率辐射能力(即从电源获得最大功率),亦要求 ZL=ZS=50 Ω,同时也满足ZL=Z*S的共轭匹配条件。

  由此可以确定,读写器天线的设计目标为:

  (1)端口等效阻抗在工作频带内为50 Ω(实际情况为接近50 Ω);

  (2)天线方向图满足阅读空间覆盖要求。从端口阻抗匹配的角度来说,因仍满足ZL=Z*S的共轭匹配条件,故仍属共轭匹配的范畴。

 5 结 语


  本文详细讨论阻抗匹配的基本概念、阻抗匹配的种类,以及各种匹配的具体含义。简要分析各种阻抗匹配的典型应用。结合无源RFID系统中的产品开发,讨论阻抗匹配的具体应用,从理论上明确了产品设计的目标概念,得出基本判断,对具体的产品设计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RFID系统  阻抗匹配  共轭匹配 引用地址:阻抗匹配在RFID系统中的应用

上一篇:利用电波暗室测试电路的RF噪声抑制
下一篇:选择RF和微波滤波器的八大窍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6:28

关于智能RFID系统在工业控制中的多种应用
RFID系统如今在现代加工过程中几乎已经成为了标准。采用与用途相关的RFID系统,结合使用相应的阅读器和经过协调的软件。借助这种系统,生产过程以及为此所需的物流可以精准地制定节拍,并完美地相互协调。 一个组件上的应答器可向制造过程和零配件供应过程的自动控制装置提供数据,这样,每个部件的历程路径都可以全程记录下来并实现追溯跟踪。另外,假如数据载体永久装在目标物上,还可以有效地进行产品寿命周期管理。目标物可以随时作为原装组件而得到证实,而且规定的质量检验证明也可以记录在RFID系统上。 对于生产上的最大挑战,在于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过程和另外一个生产过程是相同的,所以成功的RFID系统是不能批量制成的。任何一个RFID系统,都必须
[嵌入式]
基于ARM 的RFID 中间件系统设计
引 言     RFID中间件在RFID读写器和应用程序之间起桥梁作用。应用程序端使用中间件所提供一组通用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即能连到RFID读写器,采集RFID标签数据。即使存储RFID标签情报的数据库软件或后端应用程序增加或改由其他软件取代,或者读写 RFID读写器种类增加等情况发生时,应用端不需修改也能处理,省去多对多连接的维护复杂性问题。嵌入式RFID中间件在RFID的大规模应用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具体应用部署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嵌入式设备充当边缘中间件的硬件平台。对于众多有意从事中高端RFID读写器开发的硬件厂商而言,借助嵌入式 RFID中间件迅速实现硬件集成基础之上的软件集成,是帮助硬件厂商快速升级产品系列,满
[网络通信]
RFID洗涤系统设计与实现
  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1、系统概述   本系统将RFID技术应用于对衣物个体的识别与管理。基于超高频(UHF) RFID技术,实现洗衣行业快速收衣、分拣、全自动盘点、取衣的高效工作平台,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错率。   本智能洗衣应用系统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比较具有以下的优点:   1)减少人工管理工作,使用方便快捷;   2) 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节约人员费用支出,降低成本;   3) 全自动设计,提高服务
[网络通信]
基于RFID的学生考勤系统设计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卡(IC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射频识别卡(简称射频卡、RFID卡)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接触式IC卡,成为智能卡领 域的新潮流。RFID卡由于成功结合了射频识别技术和IC卡技术,解决了无源(卡内无电池)和免接触的难题,因此,具有磁卡和接触式IC卡不可比拟的优 点。RFID卡由IC芯片、感应天线组成,完全密封在一个标准PVC卡片中,无外露部分。学生考勤系统设计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现对学生 进行考勤、记录等功能。 通过点名、磁卡和接触式IC卡等方式对学生的到课情况进行考勤、记录管理,既耗时又容易相互干扰;而非接触式RFID学生考勤系统实现了利用无线射频识别 技术对学生考勤管理,既方便快捷,又省时
[单片机]
基于<font color='red'>RFID</font>的学生考勤<font color='red'>系统</font>设计
基于WiFi的RFID可扩展AMR车位检测系统
0 引言 停车场车位实时检测是实现停车场智能管理和提高停车位利用率的关键,也是停车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停车场车位检测系统的发展,大体经历地感线圈检测、闸机控制和车位实时检测三个阶段。车位检测与检测技术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传感器的快速发展是检测水准的保证。前两种车位检测系统的基本架构过于庞大,安装过于繁琐;在可靠性、实时性、准确性、可扩展、低能耗和工程量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停车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WiFi是一种短距离无线技术,它通过无线电波来连网,广泛用于室内无线局域网组建。WiFi突出优势在于:一是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半径可达100 m左右;二是WiFi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54 Mb/s;三是进入门槛低,只要支持WiFi的终
[单片机]
基于WiFi的<font color='red'>RFID</font>可扩展AMR车位检测<font color='red'>系统</font>
采用RFID技术的大中城市出租车识别系统
   1 RFID识别系统   1.1 整体解决方案   方案设计是利用RFID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传递的信息识别达到检验目的。其研发和推广包括如下3个主要内容。(1)开发、研制车用RFID芯片,并装车在小范围内试运行,保证硬件部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结合公安部交管局的出租车管理系统,将芯片的软件部分进行对接,为实际应用中的防伪、稽查、管理提供数据保证。(3)调试、优化RFID芯片,以供大规模生产并推广使用。该方案利用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特性和数字防伪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城市客运出租车信息的唯一性、不可破坏性和保密性,实现了运行车辆的不停车、远距离自动识别,降低了车辆证、牌的防伪成本,提高了大中城
[网络通信]
基于MSC1211单片机的RFID接收系统设计
1引言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和传输特性进行的非接触双向通信,数据交换不是通过电流的触点接通而是通过电场与磁场,即通过无线的方式通信,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体的自动识别。目前我国对于RFID技术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低频RFID领域的初级阶段,其低频RFID接收器存在识别距离近、精度低、功耗大以及抗干扰差等缺点。为了适用于要求识别距离长、读写数据率高、抗干扰性强的各种场合,我们设计了一种高性能的超高频率射频识别接收系统。该系统可直接转换解调800MHzZH至1.5GHz的频率范围,完全覆盖了RFID阅读器所使用的UH
[应用]
基于RFID技术的GPRS移动支付系统
引言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自动识别目的的技术。近年来,RFID技术在物流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它被业界公认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重要产业和应用技术之一。RFID技术的独特作用是能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标记现实世界的任何物或人,具有“标记”、“地址号码”和“传感功能”三大功能。在不远的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热点之一就是集成了RFID技术的无线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在其基础上开展的各种移动数据业务。据预测,到2010年,运营商收入的70%~80%将由数据业务贡献,因此基于RFID的移动数据业务的潜力
[网络通信]
小广播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