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起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十几个人的小企业起步,侯为贵带领中兴通讯演绎了中国通信行业民族企业的创业传奇。
从“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合经济模式开始,他几乎抓住了中国电信产业每一波新的市场机会,他提出“二八定律”,实施“第三世界”包围发达国家的“国际鹰计划”,让中兴成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国门”的民族通信制造企业。
侯为贵领导中兴跳出国企发展周期律,通过持续优化公司管理架构确保了中兴的良性成长。中兴通讯研发生产的交换机和通信基站,屡屡实现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史上零的纪录,构筑了连接数十亿人的信息高速公路。
第22个改革人物故事
侯为贵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的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工程师。
从1985年创建中兴至今30多年,“侯为贵时代”的中兴通讯跨越了诸多时代风口,越过了一系列发展陷阱,带领中兴跳出巨龙、大唐等国企发展周期率,通过持续优化公司管理架构确保了中兴的良性成长。
侯为贵:混合所有制里闯出来的世界级企业家
▲ 2003年8月20日,中兴通讯和罗马尼亚邮政电信公司(POSTelecom)举行关于罗马尼亚全国通信网建设全面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罗马尼亚总统扬·伊利埃斯库出席了签字仪式。
更为难得的是侯为贵领导中兴几乎抓住了中国电信产业每一波新的市场机会,成功演绎了中国通信行业民族企业的“创业传奇”。
把一家注册资金仅280万元的来料加工企业,发展成为中国通信制造业最大的上市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本地无线设备供应商。
01
中外合资
|280万元进军电信设备行业|
1969年,年仅27岁的侯为贵被调任航天691厂任职,专门跟进研究芯片半导体技术。
学霸型的侯为贵在航天691厂表现特别突出,并在1980年初被委以重任,派往美国负责技术引进。
▲ 20世纪80年代,侯为贵(右三)和同事们在一起(新华社)。
1985年,他又被派往深圳创办内地与香港合资公司——中兴通讯前身中兴半导体,以280万元注册资金起步,成为深圳特区最早一批技术类合资公司之一。
▲ 1986年,荒草丛中的深圳沙河厂房,中兴通讯从这里起步。
当时的中国通信市场基本上由外国通信企业一统天下,但中兴半导体在成立当年还是赚了35万元。
侯为贵从中看到了通信行业大发展的机遇,选择通信行业作为企业主攻领域,并利用赚到的“第一桶金”,在第二年就成立研发小组,专攻交换机。
▲ 1990年,第一台国产化数字程控交换机——ZX-500数字时分程交换机生产鉴定会在深圳迎宾馆召开。
1989年,中兴通讯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正式转型为通信设备制造商,并在市场大火,短短两三年间合同销售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
▲ 1995年7月,中兴通讯ZXJ10大型数字程控交换设备通过部级鉴定,被誉为“能与国际一流机型相媲美的最好机型”,该产品远销多国,累计容量超过1.3亿线。
正当中兴通讯发展如日冲天之时,港方合资方因经营不善倒闭并退资,两家国有股东与管理层团队在1993年共同发起成立了新中兴通讯,公司被改组为深圳特区第一批股权清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之一。
侯为贵被任命为总经理,正式进军电信设备行业。
而这,也被业界看作中兴通讯的新起点。
▲ 1997年中兴通讯在深交所上市。
02
自主创新
|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
从中兴创立之初,侯为贵就认识到,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与跨国通信巨头一较高下。
因此,侯为贵提出将知识产权规划作为公司核心战略,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知识产权战略决策,并通过奖励、期权等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全体员工“写专利、报专利”,将知识产权战略渗透到生产研发各个环节。
▲ 2003年10月28日,中兴通讯研发大楼破土动工。深圳市代市长李鸿忠、副市长刘应力和中兴通讯总裁侯为贵等出席奠基仪式。
中兴通讯多年来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近五年研发投入累计超400亿元人民币,2015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位居全球上市公司前80位和中国前三。
在中兴通讯的7万多名员工中,从事研发工作的有3万多人,从事技术服务工作的有2万多人。
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已拥有超过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和1.7万件已授权专利,代表研发实力的PCT专利连续5年位居全球前三名。
作为全球通讯产业主要专利持有者之一,中兴通讯所持有专利90%以上为具有高度权利稳定性和技术品质的发明专利,包括众多覆盖国际通讯技术标准的基本专利以及覆盖通讯产业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利。
▲ 2017年前三季度,中兴通讯研发投入91.97亿元,研发强度达12%,在5G、物联网、芯片等创新领域的持续大强度投入。
侯为贵最为自豪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以中兴通讯为代表的电信设备厂商,携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帮助我国通信业迅速扭转落后局面,使其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跃身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03
布局手机
|中兴通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侯为贵的统领下,中兴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终端研发与国际化扩张的通信公司。
从中国电信、网通的小灵通,中国联通的CDMA,到自主3G标准TD—SCDMA、4G的全面突围,再到5G的战略研发,在公司发展的多个关键点以及外部形势极具不确定的情况下,侯为贵带领中兴通讯敏锐把握市场机遇、精准地踩着中国电信市场的每个鼓点迅速成长起来。
其中,CDMA、小灵通、手机是促成中兴通讯快速发展的三大关键机遇。
▲ 1998年,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代表公司与PTCL签约,这是当时中兴在海外获得的最大一个“交钥匙”工程项目。
1995年,CDMA项目初露端倪,中兴通讯一开始并没有大手笔地投入CDMA项目,而是先进行了前期摸索。
到1998年,中兴果断加大投入,与联通结盟共同开发CDMA。
在2001年联通启动CDMA项目、网络建设大招标中,中兴拿到了10省交换及基站系统采购合同,占7.5%市场份额。
在2002年联通CDMA二期招标中,中兴再次中标,夺得全国15%的市场份额。
▲ 小灵通全国联网时的宣传画。
与此同时,在日本风靡的小灵通技术被UT斯达康引进国内后,迅速掀起了小灵通热。
当时手机还是双向收费,较为昂贵。小灵通不仅具有手机移动方便性,而且单向收费,话费便宜。
网络运营商也认可小灵通建网速度快,投资小;用户觉得同手机相比,只花20%的钱就能享受80%的服务。
在国家政策松动刺激下,小灵通需求呈现爆炸性增长。
侯为贵捕捉到了小灵通背后的商机,2002年底中兴迅速切入小灵通市场,大获成功,市场销售甚至超过了UT斯达康。
伴随着小灵通的迅速发展,侯为贵又看准整体手机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
基于中兴通讯在GSM、CDMA、PHS领域的相关技术基础和对运营商经营运作,中兴手机异军突起,快速切入手机领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3年中兴三大类手机销售量达到450万部,年末月销量居然达到创记录的100万部以上,手机销售额占到中兴总销售额的近20%。
▲ 2004年11月23日,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左二)、总裁殷一民(右二)、高级副总裁韦在胜(左一)参加H股全球路演。
2004年,中兴通讯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H股市场成功上市。
侯为贵和他领导的中兴通讯一直保持着稳健和务实的经营作风,还首创“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机制。
▲ 2004年12月9日,中兴通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联交所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H股市场成功上市。图为中兴通讯部分高管与香港联交所及高盛、君安等合作机构人士合影留念。
可以说,侯为贵领导中兴通讯几乎抓住了中国电信业发展的每一个市场机会,演绎了中国通信产业的“创业传奇”,并把一家注册资金仅280万元的来料加工企业,变成了中国通信制造业最大的上市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本地无线设备供应商。
04
二八定律
|“第三世界”包围发达国家|
从2000年开始,国际电信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衰退,许多公司业务下滑,研发受到削弱。
同行眼里的危机,却被侯为贵看作是机会。
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中兴通讯成为国内最早实施“国际化”战略进军国际市场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
在国际市场,他通过实行“战略国家”市场战略,不断在若干人口众多、电信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开疆拓土。
▲ 2004年10月18日,中兴公司承建尼泊尔cdma百万线移动通讯项目正式签约,驻尼泊尔大使孙和平出席。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内市场远远不是中兴的目标,国际化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2005年,中兴国际市场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35.1%。不过在对国际市场的选择上,中兴并没有平均发力。
据侯为贵介绍,中兴在国外市场的资源投入和战略部署基本上满足“二八定律”,也就是说,80%的投入是在发展中国家,20%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当时还处于投入多收入少的阶段,随着发展中国家订单的增多,对发达国家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多。”
在侯为贵的率领下,中兴通讯成功推出“第三世界”包围发达国家“国际鹰计划”,使中兴通讯不仅成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国门”的民族通信制造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业务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地区和跨国企业。
▲ 2008年,侯为贵(左一)出席中兴通讯第一亿部手机下线庆典。
如今,中兴通讯又投入重金,研发新能源汽车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
在湖北襄阳,中兴通讯与东风汽车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公交无线充电示范线;与蜀都客车联合发布的全球首台无线充电社区巴士已经投入运营。
▲ 2014年9月17日,在湖北省襄阳市联合举行国内第一条无线充电商用公交示范线启动仪式,图为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致辞。
在侯为贵眼里,未来无线充电市场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中兴已将目标市场瞄准了国内超过100万人口的220座城市,每座城市都有上万部的公交车。此外,无线充电技术也可用于私家车,车联网市场广阔。中兴通讯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又一次产业升级和业务转身。
|经典语录|
中兴要做百年老店,要有长期的打算和耐心。快速扩张、急于求成对企业来说有很大的风险。冒险不是中兴的风格。
上一篇:财报上的云计算战场: 巨头们的垄断加剧
下一篇:2018手机市场加速洗牌 抢占海外市场成关键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