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VISION推出DSC 等级的高质量成像产品

发布者:丝语轻风最新更新时间:2009-06-25 来源: EEWORLD关键字:OMNIVISION  DSC  成像  面照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于今日宣布推出针对手机、基于1.75µ OmniBSI™(背面照度)架构的最新成像解决方案。该方案特别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手机上数字静态照相机 (DSC) 的成像质量的需求而设计。新的设备具备业界最佳的低光灵敏度 (大于 1400m V/lux-sec),并在信噪比方面达到 2 倍的改善 (小于 70 lux),同时堆叠高度也是世界最小*,非常适合用于时下流行的超薄手机。另外,此设备具备自动影像控制功能以及视频编码的高帧率,即使在最严苛的光线条件下,也能带来生动鲜活的静态和视频影像。

      1.75µ OmniBSI 架构包括 500 万像素的 RAW 传感器(用于手机上的高分辨率相机)以及 200 万像素的 OV2665 芯片系统 (SoC),产品定位面向大众市场,旨在实现业内最佳的成像质量。同样是在今天,OmniVision 还宣布推出专门针对 DSC 市场设计的 OmniBSI 1.75µ OV5653 设备。

      据业内分析机构 iSuppli 预测,随着消费者对于移动设备提供优质影像的需求与日俱增,到 2013 年,手机上配备照相机的比例将达到 87.5%。“OmniBSI 等先进技术正在使移动相机的影像质量经历一场变革,让手机制造商的竞争焦点不再局限于各种功能,而是相互在相机质量上不断攀比。”iSuppli 的消费电子产品分析师 Pamela Tufegdzic 表示。

      OmniVision 手机和 DSC 营销总监 Per Rosdahl 说:“我们利用自己的 OmniBSI 技术从各个层面改进成像质量,包括低光灵敏度、量子效率和串音干扰,最终实现更鲜活的色彩和更清晰的影像。我们推出业界最轻薄的产品,能够实现最佳的成像质量。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顶级的手机制造商,
在满足其对成像质量的要求方面,我们都在竞争中遥遥领先。”

      1.75µ OmniBSI 实现业界最佳的影像质量

      OmniVision 于 2008 年 5 月推出业界首款基于背面照度 (BSI) 、基于 1.4µ技术的商用 CMOS 设备。OmniBSI 对正面照度 (FSI) 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性能改进,包括增加单位面积的灵敏度、提高量子效率、减少串扰以及改进光响应非均匀性,所有这些都使影像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两款新设备可满足市场需求

      1/3.2 英寸的 500 万像素 OV5650 具备卓越的像素性能,可拍摄 60fps 的高帧率高清视频,同时可让用户完全控制格式和输出数据传输。OV5650 支持数字视频并行端口或双通道 MIPI,可拍摄全幅面、窗选或缩放的 10 位 RAW RGB 格式图像,256 字节的芯片内内存可用于图像调整。

      1/5 英寸的 200 万像素 OV2665 SoC 可通过并行或单通道 MIPI 接口实现自动的实时影像处理,并可以任意分辨率来支持 2 x 2 的像素融合和次采样。高度集成的 OV2665 包含一个先进的影像信号处理器 (ISP),具备镜头校正、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以及自动闪光等功能。由于配置了两个独立的锁相环路输出,因此 MIPI 的频率可不受内部频率的控制而进行单独的调整。 

      面市时间

      目前 OV5650 和 OV2665 已开始提供样本,大规模量产将在 2009 年下半年开始。

关键字:OMNIVISION  DSC  成像  面照度 引用地址:OMNIVISION推出DSC 等级的高质量成像产品

上一篇:聚焦移动显示:电容触控成本与应用取得双突破
下一篇:压电式多点触摸——矽创电子的独门武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1:06

高速的DSC让控制系统游刃有余
        DSC(Digital signal controller, 数字信号 控制器 )是一种面向高端 嵌入式系统 的最先进的单片控制处理器。基于浮点架构的DSC具有更快的处理速度,所需的程序储存容量更少,支持更高级的有助于节省功耗的计算 算法 ,同时进一步扩展了系统的性能。浮点编程比定点编程的速度更快, SoC (system-on-a-chip,片上系统)的集成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板级空间、 元件 数量和整体系统开销。         随着嵌入式系统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复杂,不论是降低功耗还是实现诸如汽车导航之类的新功能,它们都需要具有更高性能的控制处理器。降低能耗的迫切需求影响到了我们使用的各种设备,包括一些用户不常见的设
[电源管理]
高速的<font color='red'>DSC</font>让控制系统游刃有余
我国科学家成功探测人工神经元突触的量子成像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与合作者合作,制备了基于二氧化钒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NV)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刺激下的动态连接,展示了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类脑神经元器件即通常所说的类脑芯片,是指利用神经形态器件去模拟人脑中的神经元、突触等基本功能,再进一步将这些神经形态器件联结成人工神经网络,以模拟“大脑”的信息处理和存储等复杂功能。二氧化钒作为典型的氧化物量子材料,在近室温附近具有可逆的绝缘-金属相变,是制备高开关比突触器件的理想材料。 研究人员利用氧化物分子束外延设
[医疗电子]
我国科学家成功探测人工神经元突触的量子<font color='red'>成像</font>
木牛4D成像雷达迭代升级,挑战高阶智驾感知最高性能
2023年9月21日,木牛科技在IOTE2023深圳“智能传感与嵌入式技术应用高峰论坛-毫米波雷达专场”上,发布了适用于乘用车的新一代4D成像雷达I79,成为业内焦点。 相对于传统毫米波雷达,4D成像雷达I79弥补了其短板:基于对周边环境和目标信息输出,可以对驾驶环境中的静止和运动物体、高空及低矮物体都做出区分,勾勒出弱目标(路障、路沿等)的轮廓,给出准确的可通过性判断,提高在感知系统中的置信度。 在4D成像雷达系统中,天线设计对雷达传感器的性能以及整个雷达系统解决方案的总体设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新一代I79雷达研发中,木牛采用了独创的Antipodal专利天线设计,融入多雷达抗干扰设计,采用高分辨算法大幅
[汽车电子]
木牛4D<font color='red'>成像</font>雷达迭代升级,挑战高阶智驾感知最高性能
FLIR为车联网应用推出热成像交通传感器
ThermiCam V2X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FLIR Systems(菲力尔,以下简称FLIR)近日宣布推出新兴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V2X)市场应用的热成像交通 传感器 ——ThermiCam V2X。这款专为城市交通设计的传感器,可以实现汽车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通信,共享系统数据,旨在提高摩托车、行人、自行车的安全和交通效率。 V2X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防碰撞系统,基于附近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能够警示驾驶员车辆周围潜在的安全隐患。在V2X系统中,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都安装有通信单元以传输信息。FLIR ThermiCam V2X可以安装在现有交通信号灯上,利用热成像数据探测路口的车辆
[汽车电子]
苹果收购图像传感器创企InVisage 欲提高iPhone摄像头成像质量
苹果越来越致力于研发精细但功能更加强大的电子设备,日前它收购了一家名为InVisage Technologies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专注于纳米技术,主打产品是摄像头传感器。据外媒报道,苹果已经完成收购流程,并计划用该公司的技术提高iPhone摄像头质量。 苹果公司的一位发言人也证实了这一收购行为:“苹果时不时就会收购一些小型科技公司,不过我们通常不会提前公布计划。” 目前还不清楚苹果将会如何利用InVisage的技术,不过提前看看这家科技创企的技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该公司的核心技术是QuantumFilm,它聚合了软件技术和材料科学,能够创造更小的成像,即使是在各种非最佳照明的情况下,也能拍摄高清照片。 正如In
[手机便携]
红外成像探测SF6气体原理和设计
1.介绍 由于Sulfur Hexafluoride(SF6)气体优良的绝缘性能和灭弧性能,相应的SF6应用产品的可靠性高,检修工作量少,周期长等与传统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使得SF6应用日益广泛。伴随着SF6大量的使用,SF6泄漏问题也开始显露。传统的检测方法因为不能在线检测、不能快速查找泄漏源等缺点,已不满足应用要求。 激光红外成像探测技术起源于军用化学气体研究,这种被证实可用的方法的出现得益于红外傅立叶变换 (FTIR)技术近40多年来的发展,后来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先应用于变电站作SF6气体泄漏探测[1]。目前在国外已经有产品并有相当规模的应用,国内在十几年前开始引进使用和研究,目前上海交大、山东大学、中科院等
[测试测量]
红外成像跟踪系统中的电磁兼容问题研究
  1 引言   电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一门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包含了信息、电工、电子、通信、材料、结构等学科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频率资源条件下,各种电工电子设备或系统在同一电磁环境中可以相互兼容而不致引起其性能降低的应用科学技术[1]。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将电机、功率电子、微电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也使系统电磁环境的复杂性成倍增加。在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如何尽量减小各设备间的电磁影响,保证系统和各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某种红外成像跟踪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电
[电源管理]
红外<font color='red'>成像</font>跟踪系统中的电磁兼容问题研究
美研发首个集成太赫兹收发器 为医学成像提供新手段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研人员开发出了首个集成太赫兹(THz)固态收发器,新设备比目前使用的太赫兹波设备更小,功能更强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太赫兹技术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2004年被评为影响世界未来的十大科技之一。美国能源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同一块芯片上的探测器和激光器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了该接收设备。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个小的肖特基二极管嵌入一个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的脊峰波导空腔中,让能量能够从量子级联激光器内部的磁场直接到达二极管的阴极,而不需要光耦合通路。这样,研究人员就不需要再为制造这些收发器等设备所需要的光学“零件”如何定位而“抓耳挠腮”了。  
[医疗电子]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