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重心正在转向硅谷

发布者:SereneNature最新更新时间:2010-05-1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5年前,智能手机时尚可能与硅谷无关,黑莓制造商RIM在安大略省,诺基亚总部在芬兰。然而,当苹果于2007年推出革命性产品iPhone之后,情况开始改变。而从2008年开始,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已引起手机、上网本和平板电脑制造商的注意。与此同时,微软和诺基亚等也都已分别在硅谷雇用数百名员工,开发智能手机新产品。

    旧金山时间5月5日,本报记者就中美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格局和异同点专访了硅谷中国无线科技协会(SVCWireless)主席田元。该协会是硅谷专注于中美移动无线市场技术趋势与商务交流的活跃协会。

    美国的原创与中国的市场

    《21世纪》:在你看来,移动互联网有什么特点,与传统互联网又有什么不同?

    田元:移动互联网本身不完全是新东西,应该算是传统互联网的一个延伸,实现移动互联的最后一跳(last hop),但是,它与传统互联网又有一个很大差别,就是对用户的黏性非常强。现在这个趋势已很明显,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个人信息处理中心,它就是你的手机,时刻与你在一起。比如我们协会2008年的主题就是“Mobile always On(移动时刻在线)”。现在大部分人都会24小时开机,这是它与传统互联网不一样的地方,它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极度侵略性的东西,侵入到你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把你本身时刻连接;另一方面,它具有在应用上的许多新可能性,以前很多做不到的东西现在都可以做到,比如最明显的例子是个人医疗保健领域。以前最多我们能做到的是,有一个自己的私人医生,每天给你一些咨询服务。但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后,它的可能性已到无限。以后的技术发展趋势肯定是,你身上可能会有一些医疗传感器对你实现24小时的监护。

    《21世纪》:你怎么看中美美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各自的特点?

    田元:美国是一个创新的地方,不断会有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出来。这个驱动力实际上更多是来自市场,美国尤其是硅谷的一些机制会使得创业企业去不断发现人的新需求, 从而实现创新。以前,这些需求技术达不到,但现在可以做到,然后通过技术去不断满足这些需求,不断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中国则会去承接这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迅速把市场做大。我相信,这将会是中美移动互联网很大的差别所在。

    以我的感觉和了解,中国在创新的整个环境方面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它与美国之间的这个落差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虽然差距在缩小,但原创性的东西,中国仍落后于美国。同时,因为中国有巨大市场,这么多手机用户,这么大一个群体在那里,任何一个应用,只要能够契合市场的需求,都会出现爆炸性成长。

    事实上,参照中国传统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很多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把美国相对成熟的技术或者商业模式拿过来,承接后进行本土化,然后迅速成长。我认为这种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会长期存在。当然因为中美市场的个人消费习惯和行为习惯不一样, 所以虽然人的需求都一致,但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所以和传统互联网时代会很像,单纯地直接拷贝美国商业模式不会成功,肯定要进行本土化。

    智能手机是核心节点

    《21世纪》:能否简单谈一谈中美消费者的差异?

    田元: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过去中国十多年来,还没有一个手机应用能够打败短信这个商业模式,但这在美国恰恰是很不成功的一个商业模式。这里有很多因原因,第一个是定价;第二个是文化因素;第三点是,用户习惯不同。

    《21世纪》:在中国,你有没有看到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嫁接得比较成功的例子?

    田元:迄今为止,坦率讲,在美国你也很难说除了iPhone的App Store这种商业模式,还有哪些成功模式。而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嫁接到中国,三大运营都已有自己的store。其实,最早时候中国运营商的移动梦网模式,也是拷贝于美国。以前美国运营商也是通过一种非常控制性的方式来开展应用。现在来看,这种模式已完全过时,而且这种模式其实并不成功。所以,Apple Store本身已说明运营商的控制力在下降。

    中国现在运营商没有像美国这样开放,但也已比以前开放很多,这一点在电信重组后尤其明显。我相信这个过程中其它一些大的玩家会进入移动应用市场,比如说华为、腾讯等。所以,一旦这个口子打开,将不断会有玩家去试图触碰。

    《21世纪》:如果移动互联网市场要迅速起飞,有哪些点比较关键性?

    田元: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是沟通用户的核心节点,是很重要的一环,不仅苹果、谷歌、黑莓等在智能手机上投注了大量资源,像中国移动、沃达丰等运营商也极其关注这一领域。[page]

     另外,真正要让移动互联网迅速起来,资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美国已经有这个趋势,比如AT&T已允许用户可以无限制包月上网,无流量限制,至少给你提供这种选择,中国现在可能还是在按照流量来计算。如果有流量控制会造成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用户自己会控制自己的移动上网体验。我认为这是个方向,因为你只有把这个盘子做大,才会不断发现更多新需求。很现实的,当用户发现自己已经不用在为移动上网考虑要支付多少钱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出更多可能性。

    但是这里又会产生出一个困境,就是当你走到这一步时,对运营商的流量压力是非常大的。我记得iPhone刚面世的时候,以前有一些研究报告出来,说运营商上网流量绝大多数都是由iPhone带来,而iPhone的流量很大又是由视频带来,而视频对整个网络的占用是很高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有限频谱资源又决定了它的流量和网络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不是今天的技术能完全解决。所以从技术上讲,又会有一个新考虑,那就是,当大家都可以不计较价格免费上网时让流量冲上去时,你的用户体验必然会下来。实际上,今天与iPhone捆绑的AT&T的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就是用户体验上不去。

    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21世纪》:如果我现在给美国的移动互联网水平打分是5分,你会给中国打几分?

    田元:没法打分,但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首先,从手机的3G网络铺设而言,我觉得中国应该比美国领先,中国基本实现了网络无缝覆盖,但美国很难做到,因为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做法是不一样的,而且美国的法律、法规对无线基站限制比较多;第二,从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性而言,美国肯定比中国先进,而且还会在很长时间里继续领先。这里原因比较多,硅谷这个环境是很特殊的,除了风投机制、人才汇集外,开放的商业环境也是很重要因素。在硅谷,各种公开、开放式的头脑风暴、商务技术讨论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中,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也在不断诞生。而国内的商业氛围可能比较封闭保守,相互的交流相对少;第三,从用户规模讲,中国比美国领先,但中国的大众用户对应用的需求还是相对低端,而美国则是高端用户比较多。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iPhone的App store上,美国人可能会对某个应用感到好奇,就会去花个1美元或者更多试试看,但中国消费者可能不会,而这就决定了对产业链的培育时间会更长。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任何一个新东西出来都是希望看到回报的,在中国你比较难看到,而在美国有回报,那么就会产生一个结果,美国会不断有新东西出来。当然,随着国内用户群消费能力的成长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也会不断变化。

    《21世纪》:那么现在这个历史机遇,中国哪些类型的公司最有机会把握?以及是否可能寻找一些海外机会?

    田元:我想大公司和中小企业会不同,行业上也会有差异。移动互联网的几个方向:运营、设备、内容中,运营和设备都是门槛很高的行业,对新来者赶超已经基本不可能。在内容服务上,国内大型公司如腾讯等完全有能力进行双向拓展,也就是说一方面引进、移植国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到中国市场,另一面利用国内资源开发海外市场。而对中小企业,一方面是软件外包,一方面是移植嫁接国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还有就是做内容和应用。但问题是,作内容不容易,做海外市场的内容则挑战更大。这个团队必须对海外的商业文化、企业文化和民间文化有很深了解,需要有海外经验的人作为合作伙伴。

 

 

引用地址: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重心正在转向硅谷

上一篇: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书阅读器市场
下一篇:捷通华声引领电子阅读新潮流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