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面板厂来势汹汹 台厂如芒刺在背

发布者:SereneSerenity最新更新时间:2012-08-30 来源: CTIMES 关键字:大陆面板厂  台厂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根据TrendForce面板研究部门WitsView及中国合作调研机构群智谘询(Σintell)所公布的 “7月份中国六大电视品牌整机出货及面板采购报告”显示,中国六大品牌经过五、六连续两个月的库存调节后,7月出货MoM成长率高达20%,来到 377.2万台,预计八月出货将持续增长11%。另一方面,7月六大品牌对电视面板采购量为395.5万片,月成长10.9%,预计八月将持续成长,MoM达16%。

WitsView研究部协理刘陈宏(Burrell-Liu)表示,推升中国六大品牌于7月份出货及面板采购成长之主要原因为:一、6/1节能产品惠民政策上路,新机种备货需求增加,为中秋至十一国庆长假铺货做准备,另一方面,8、9月同为外销备货旺季。二、第三季面板价格持稳,甚至维持小涨格局,引发提前备货动机。

7月六大品牌LED TV出货渗透率高达74.6%,1-7月份LED TV渗透率已高达70.5%,预估中国六大品牌全年渗透率将上看80%。新奇美7月对中国六大品牌面板出货仍位居第一,市占率约27.1%;友达以 20.2%位居第二;乐金和三星则以14.6%及13.1%位居第三及第四位。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方与华星光电对六大电视品牌出货节节攀升,7月份分别为11..6%和8.9%。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凭藉中国本土面板厂之优势,市占率分别由第一季的5.6%和 4.5%,逐渐攀升到第二季的8.6%和8.7%。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液晶电视面板出货更是超越1百万片之里程碑,不仅受到中国国内品牌厂之加持,双韩品牌厂更是座上宾。

华星光电预计8月出货将达130万片,其中对中国六大品牌出货达700K以上,对三星出货增长至300K左右。预计9月份电视面板出货量将达140万片,将跃居中国液电面板龙头,而从4月份开始,其32寸面板对六大品牌出货也已跃居第一。在技术方面更积极开发55寸和110寸之高解析度(4K2K)面板,实不容小觑。

WitsView表示,在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加持下,中秋国庆铺货潮已启动,但实际销售状况还需等十一后才能见真章,如销售不如预期,面板厂应提早因应淡季之产能规划及客户策略之操作方向。中国面板厂势必持续在中国市场茁壮,加上双韩的出海口,台湾面板厂未来将有如芒刺在背,不得不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关键字:大陆面板厂  台厂 引用地址:大陆面板厂来势汹汹 台厂如芒刺在背

上一篇:Sony In-cell面板 揭开触控业洗牌序幕
下一篇:奇美电推出5吋解析度443ppi高阶液晶面板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2:17

中国业者抵制韩国面板 可能受惠
近期,随着中韩关系因为部署萨德引发的紧张趋势,延伸到经贸领域,在电子产业链上,面板行业也传出了抵制韩国的声音。专家预估南韩经济总损失恐上看 17 兆韩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毛额 (GDP) 硬生生少掉 1.07%。 4 月,市场再度传出中国政府要求电视厂商等业者抵制韩国面板,不向 LGD、三星两家业者采购。 在京东方、华星光电等本土面板厂产能赶上之前,转向台湾的群创、友达购买。 据IHS Markit最新的大尺寸面板出货报告,今年1月份,大陆面板厂商,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和中电熊猫,所出货的液晶电视面板占据当月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的33.2%,略低于韩国厂商的36.4%,但大幅领先于台湾厂商的27.6%。 与南韩产业高度重迭的台湾,没
[家用电子]
不为被动元件缺货市况冲昏头 积极布局高端产品
台系被动元件厂国巨、华新科、禾伸堂等业者股价创下新高后,19日面临回档压力。反映投资人对积层陶瓷电容(MLCC)缺货潮之事已渐趋理性看待。供应链业者表示,日系大厂就是因为考量到一般型MLCC获利前景不佳才退出此领域,转往更高端的利基产品线。台厂不可能靠低阶技术吃一辈子,现阶段就应该要学习日本往高端技术研发,一方面可避免陆厂追赶,二方面台厂才能打进高毛利产品线。   根据供应链业者指出,目前不止一般型的MLCC缺货,就连利基型的MLCC也供不应求,其中最缺的是中压高电容量产品。业者表示,每年第4季都是产业的旺季,但从来没遇过2017年第4季这么旺的情况。其实2017年第3季已有厂商扩产15%,到目前为止,许多台系被动元件厂产能都已经
[半导体设计/制造]
10.5代大战 韩拟加入
IHS显示器研究总经理谢勤益昨(20)日表示,65及75吋等大电视面板需求火热,大陆规划兴建四座10.5代厂,抢65及75吋大电视商机,友达(2409)及乐金显示器(LGD)也考虑投资半套10.5代线,加入战局。 谢勤益说,目前全球能供应65吋面板的只有台韩四家面板厂,友达及群创的65吋面板大部分均给了三星、LG与索尼等国际品牌,这些国际品牌持续向友达与群创要货,可是台厂没有增加新产能。 他说,大陆目前规划四座10.5代线,抢65及75吋的商机,可是月产能达9万片基板的10.5代线,投资金额高达58亿美元,而且台韩与中国大陆都没有10.5代大面板厂经验,届时产能是否开出还不知道。 谢勤益说,因此目前有所谓半套10.5代线概念出来,
[手机便携]
中兴出口禁制令震撼科技圈 零组件稽核内控更需审慎
中兴通讯日前被美国商务部处以7年出口禁令,到2025年3月13日为止,在该国科技管制清单上的科技、软体与产品均不得直接或间接从美国出口给中兴通讯相关企业、代理人、继承人与员工。美国商务部的打击面可说是滴水不漏,只要跟中兴有关的任何人或组织,都将难以取得美国科技管制清单上的软硬体。 此事在大陆媒体上已引发广泛讨论,一般认为中兴违反规定在先,又没有确实遵守2017年与美国商务部签订的和解协议条款,并一再欺瞒、误导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工作,是导致美国商务部痛下杀手的原因。但由于时值美中贸易大战之际,也有人认为这是整个贸易战中的一个子战场,中兴则是被美国拿来做火力展示的牺牲者。 另一方面,在美国商务部所取得的中兴内部文件中,明确记载了华为如何
[手机便携]
大陆电声元件居上风 与战线将扩大
苹果iPhone系列产品的电声元件供应商,分别有日本厂商、大陆厂商及台湾厂商竞逐,目前仍以日本厂商丰达(Foster)、大陆厂商瑞声科技、歌尔声学为出货主力,美律虽取得iPhone认证,但要瓜分iPhone订单仍要加把劲。 苹果在电声元件的供应商较为多元,日本Foster、瑞声与歌尔分别为iPhone供货耳机、微型麦克风与扬声器,其中Foster与瑞声都受惠于苹果订单加持,营运表现相当亮眼;台厂部分只有美律苦苦直追,虽然美律已经打进苹果Macbook、iPad等产品的供应链,iPhone部分也通过认证,但量产出货仍缺临门一脚。 手机零组件业者分析,大陆厂商在电声元件的技术札根较深,且经济规模远大于台厂,客户涵盖苹果、三星
[半导体设计/制造]
Q3平板用触控面板出货量季减28%
随着苹果iPhone 4/4S及旧款9.7寸iPad分别进入产品生命周期尾声,过去台厂极为倚重的苹果传统玻璃对玻璃全贴合式(GG)触控面板需求也将随之式微,且由于苹果转向In-Cell内嵌式触控面板及DITO双面ITO薄膜触控,并由日厂生产,在其他客户订单需求及毛利皆不及苹果状况下,台厂难免面临挑战。DIGITIMES Research预估第三季台厂整体手机及平板电脑用触控面板出货量将因此分别较第2季下滑19.7%及28.0%。  虽台厂2012年即已预见此状况,积极转向NB用大尺寸触控面板生产,但第三季将面临早期Windows 8机种市场吸引力及价格竞争力不足以致库存堆积情形。面对此挑战,台湾面板厂友达及群创分别推出低价
[手机便携]
藉On-Cell全面反击陆
    手机显示模组已成大陆厂商天下,大陆厂商连连告捷,台湾厂商为了扳回一城醖酿大反击,已然拟妥策略,未来将以On-Cell内嵌式触控面板反攻大陆厂商,期望藉由施展面板厂的看家本领,将失势的局面翻转。 供应链业者预期,2014年大陆手机市场竞争将趋于白热化,随着面板厂商友达、群创、华映、凌巨、彩晶竞相开发On-Cell内嵌式触控面板,并加快脚步行销On-Cell内嵌式触控面板,若On-Cell内嵌式触控面板良率达到一定水准,可望争取品牌客户的青睐,一旦品牌客户接受度提高,则将使现有市场版图出现变动,后续效应值得观察。 供应链业者表示,大陆众家面板厂于开发新技术上急起直追,与国际大厂间的差距正逐渐减少,大陆面板厂京东方、深超也在发展O
[手机便携]
面板厂整机组装 转单
    DisplaySearch副总裁谢勤益表示,日本发生强震后,部分面板上游供应材料受到影响,日商担心日后持续强震,将逐步释出整机代工订单、面板关键技术,以及外移部分上游原料产业至台湾,可望加强台湾的面板供应链技术。     DisplaySearch昨天在台北举行「台湾平面显示器研讨会」,他指出,日本强震后,夏普面板厂暂时停产,但对台湾面板厂的转单效应并不明显,震后较有影响的是中小尺寸面板,以及面板上游原料。     他说,日本震后开始思考产业布局,为避免日后再受强震冲击,面板下游的整机组装业务可能释出,友达旗下有景智负责组装业务,承接东芝液晶电视组装订单,奇美电则承接索尼(Sony)的液晶电视组装订单。     随著震灾冲击
[手机便携]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