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的一篇文章当中推荐过一本书,叫做《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样》,作者迪尔克•拜克曼(Dirk Beckmann)是德国出名的苹果分析师。这本书其实很浅显,但它试着回答那一个有趣的命题:一旦苹果决定生产一款新产品,进入一个新领域,哪怕是苹果马桶,都会被赋予与众不同的魔力,都会引发粉丝的抢购。用户被吸引的原因在哪里?苹果因何连续成功?
迪尔克•拜克曼在书的第三章写下这样的题目“乔布斯战略:苹果会怎么做”,他做了一些设想,比如苹果会如何来做苹果汽车、厨房、电视以及电子学习平台,在他看来,乔布斯和苹果之所以拥有看上去所向披靡的魔力,在于找到了一套共通的苹果方法论。
这些的事情正在小米身上上演。我听到了一个段子:在9月5日小米手机3和小米电视发布的当晚,诸多手机、电视乃至互联网公司彻夜开会,商讨应对策略。毕竟,这两款小米的新产品要到十月份才会真正推向市场,他们还有时间扭转注意力走向,于是,也就是有了乐视电视2999元版本的推出。
一位传统手机制造领域浸淫多年的老总在跟我聊小米时,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除了做硬件,小米已经进入另外一个境界(大致是指移互联网与电商平台),大家已经不是在一个平台竞争了。
为何小米能够给其所进入领域的既有占领者如此压力?这引发了我的兴趣,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雷军方法论: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小米会怎么做”。
雷军方法论(上篇):产品要让用户尖叫
如果你仔细分析雷军在近三年中的所有演讲PPT,其中有两个词是最不应该被忽略的,一是“顶配”,二是“首发”。归结起来说,这两个关键词就如同一个锲子,在小米发布新品时,可以深深植入用户的脑海当中。
9月5日当天,NVIDIA创始人&CEO黄仁勋受邀为雷军站台,介绍小米3采用的Tegra4处理器,在这场五分钟的登台秀中,黄仁勋非常善于调动现场的气氛,不过,最后看看,只有两句话含金量最高:一是Tegra4是目前全球最快的四核处理器,二是选择小米首发。
在随后对高通的介绍中,雷军一开始就拿出了三星的galaxy note3作为靶子,对方采用了高通的骁龙8974处理器,小米不会与之相同,而是要一个更快的、能够首发的产品,于是就出现了8974AB版本的骁龙处理器。
除了定位,另外一柄让用户尖叫的利器是定价。据称,一到要开会讨论新产品的定价时,雷军会先提出一个价格,然后仔细观察与会者的脸色变化。最初,小米电视的定价在3999,很多员工觉得这个价格很有诚意,也足够吸引人,但雷军看完众人反应之后,觉得还不够能够引发尖叫,最终又降了1000元。
“把自己逼疯”,也许是对这种定价策略最有煽情力的描述。能做到如此境界,首先是要有足够的胆量,不算短期帐,不计短期成本。这就如同当年的淘宝与易趣之战,易趣认定淘宝的免费是短期行为,结果没成想淘宝会在免费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盈利模式。可谓是一念之差,谬以千里。
“小米不是一个强KPI的公司,我们对KPI看得很淡,换一句话讲就是能卖多少算多少。”雷军说,自己不会要强加类似今年卖500万台明年卖2000万台的目标,“小米第一年最早的规划是卖30万台,后来是被市场推到了70万台、200万台、400万台,销量是这样上来的。”
换句话说,小米的定价策略是有其底气的,其一就是把控好卖货的节奏,其二就是利用电商方式,削减中间渠道,直达最终用户。如果有其三,那就是利用硬件微利,靠软件和服务来获得多元化营收,但这一点还不够明显。
说完定位与定价,另外最值得一提的秘籍是“可感知体验”。据称,为了测试米3的高灵敏触摸屏,小米的产品团队从市场上成打成打买回手套,包含了各种薄厚度和材质。
另外一个故事是,为了凸显小米电视的外观色彩设计,曾是摄影深度爱好者的小米副总裁黎万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发布会的体验区专门进行了装潢,按照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了八种色调,以让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
实际上,这些故事往往都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发布会背后,不为人知,但这些尝试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可以给用户可触控的、可感知的使用体验,它的杀伤力也远高于强调多少个核、性能跑分等冷冰冰的指标。
新媒体“移动吐槽”曾经发过一篇名为“摩尔定律与消费主义”的文章,作者下了这样一个判断:在摩尔定律失效之后,IT业前行的主要驱动力已不再是技术发展形成的推力,而是消费主义盛行形成的拉力。而消费主义的特征就在于,个性化的体验需求逐渐成为消费者们的关键兴趣点。
总结一下小米做产品的方法论,一是作为锲子的清晰定位(比如顶配、首发、最快等),二是作为锚点的疯狂定价策略(比如把自己逼疯),三是黏住用户的可感知体验。如此,才能有尖叫。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产品的品控确实足够好。
雷军方法论(中篇):小米新营销三板斧
今年上半年的某个深夜,刚刚加完班的小米副总裁黎万强突然来了兴致,遂把团队的几个成员拉到办公室,说:外界一直都说小米的营销做得好,说实话,我们自己还这的没有总结过,要不要一起总结下?
于是,就有了一份有关小米新营销的“九字真经”,即“定战略”、“做服务”以及“涨粉丝”。
这对小米进入新的领域会有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新营销也是生产力,而且拥有瞬间引爆影响力的效果。
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强大的粉丝群、所谓的粉丝管理或粉丝经济,其实只是一个结果,真正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运营。
先说“定战略”。
大部分人都知道小米是从最初级的互联网交互产品——论坛,开始做粉丝积累的,随后延展到了微博、微信、百度知道、QQ空间等新媒体阵地。少有人知的事情在于,小米做新媒体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放在战略层面来做。
这个战略就是“新媒体是主战场,不是试验田”。截至目前,整个小米公司有一个百人团队在负责新媒体的运营,大致来说,论坛30人、微博30人、微信20人、百度知道10人、QQ空间5人。(备注:数据并未核对)
这是一个罕见的现象。几乎很少有企业的新媒体负责人可以拍着胸脯说,在见不到真金白银、难以考核ROI指标的情况下,老板会允许去建立一个百人规模的新营销团队,并持续提供足够的弹药支持。
因果循环,“小米粉丝”能成为一种现象,能成为诸多企业羡慕的差异化能力,恰恰是始于小米在战略层面的大胆与笃行。
再说“做服务”。
是否还记得雷军在发布米1的PPT中有一个图片,他是小米客服的001号,而整个小米是全员客服,这是一种组织架构的扁平化表现。传统的企业做法是管理团队下设产品团队和客户团队,后两者不定期进行用户调研,与用户的接触与交互总是隔着一层,也不够实时;小米则是管理、产品和客服团队同时通过新媒体接触用户。
提升客户反应速度也很关键,小米的微博客服团队有一条硬性规定,在用户@小米之后,必须在15分钟之内做出反应。要知道,小米的新浪微博自2011年8月上线以来,@小米手机拥有217万粉丝,@小米公司拥有159万粉丝。
此外,小米还对进入的新媒体阵地进行了定位划分,除了共同承担客服的任务以外,基本形成了“微博拉新、社区沉淀、微信客服”等体系化运营架构,以此将每个阵地的属性效果发挥到最大值。
最后三个字是“涨粉丝”。
需要把握的一条原则是“粉丝是朋友,不是上帝,也不是工具”。
这句话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如何进行多样化的营销创新和体系化运营,比如小米会将米粉送来的各种礼物进行传播展示,在不同场合感谢米粉的支持;结合热门电影与小米手机青春版发布,制作了《我们的150克青春》系列微电影和漫画,七个联合创始人还一起客串了海报宣传图片的拍摄;小米的发布会开始卖门票的时候,曾经遭遇一些诟病,但后来证明小米的回赠很慷慨,比如赠送一部红米手机、F码等,这甚至让场外的黄牛急红了眼……
这里还要讲到一个小米经营粉丝的特别之处,在小米内部,并不将粉丝视为宣传企业或者扮演水军的工具,而是鼓励米粉与小米以及米粉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小米运营粉丝的主体是互动而非灌输,在此基础上培育整个公司的营销敏感性,继而才有了类似红米捧红QQ空间的故事,将这些新媒体阵地原本被漠视的价值挖掘出来。
估计看到此处,很多朋友心中似乎颇有所悟了,但小米新营销“九字真经”还有额外的一条附注说明:没有执行力,以上都无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条关于小米青春版手机的微博,曾经获得了203万次转发、涨粉丝41万的辉煌战绩,而这背后是包括雷军、黎万强等管理团队成员超过50次的文案修改。
此外,再说说小米发布会的演讲PPT,它甚至已被视为小米新营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不为人知的是,小米的管理团队中有一位人称老潘的视觉设计总监,他是国内屈指可数的PPT牛人,更关键的是一份PPT要历经无数次的修改。据闻,小米3和小米电视的发布会PPT刚开始准备了有1000多页,雷军等人修改了上百遍,才有了那个213页的最终版PPT。
不过,依然要回到问题的初点,为何新营销能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我的回答是,现在的小米更像是软硬一体化新浪潮中的另一个“聚划算”,这就是生产力。
比如,它的小米手机官网是国内最标准的垂直电商样本,而它所合作的淘宝、新浪微博、QQ空间、易迅网、凡客、微信等网站,一旦有小米开卖的活动,几乎都是在短瞬之间涌入超过数百万的流量,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宕机事件。
今年4月9日的米粉节,小米策划了一场直播活动,只要用户关注“小米手机”公众号,回复“GO”参与抢答,每隔十分钟就送一台小米。最终,几十万微信粉丝发送的信息瞬间蜂拥而至,并刷宕了小米的微信公众号。在此之前,微信官方提前做了隔离措施,只允许在小米自己的后台服务器上进行此次活动,如此躲过一次峰值流量的冲击。
言归正传,任何事情都是要“以奇胜,以正合”,小米将新媒体营销放到战略层面,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才走出了一条低成本、海量覆盖、黏性交互的新营销路线,但其背后踏实的成体系运营才是根本。
昨天也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问我,能否写写小米的粉丝管理,我想上述的论述基本算清晰了,“小米粉丝”现象只是一个结果。
雷军方法论(下篇):新估值模式与不对称战争
这一次谈谈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硬件新势力,其背后的估值模式,这是一切颠覆变革开始的源头,也以此作为观察雷军方法论的终结篇。
不久前,受邀前往华为终端参观,发现这家手机制造巨头正在发生一些静悄悄的变化,一改我对华为终端的印象。
其一是华为消费者BG已成立一个消费者研究室,它有点类似于情报部门或智囊团,会从全球采购最前沿的智能硬件设备,拿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在我看到的一份关于2013年新业务趋势报告中,量化自我、多屏协同、感应技术、移动社交以及移动购物等均在华为关注的视野之内。
其二是华为终端专设了一位主管战略的副总裁芮斌,主抓消费者洞察。这位副总裁带领团队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给华为主打户外防水的荣耀3手机添加了一些新程序,在手机入水受压之后,屏保图像会切换为一群自由游动的热带鱼。他还会专门研究颜色对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影响,你所不知道的一件事是,手机颜色跟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西藏喇嘛非常喜欢土豪金,而穆斯林更喜欢绿色系的手机。此外,他还正对华为的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逐步梳理出包括技术红颜、屌丝逆袭等八大类型人群,然后再找到技术团队,开发有针对性的功能,融入到产品当中。在交谈中,芮斌有一句重复了多次,这可算是他加盟华为后的最大冀望:“不要再谈参数了,要讲用户喜欢的故事。”他甚至自喻为鲶鱼,希望用新的方式改变华为在用户心目中的印象。
其三是一句话,来自华为终端营销副总裁邵洋,他说,华为终端现在正在进行一场大的转变,即要从产品经营转向用户经营。潜台词是说,华为其实有很多技术积累和产品研发制造的积淀,但多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知,也很少“炒作”引爆点话题,“如何让用户知道”恰恰成为华为需要补课的地方。
写到这里,很多人会问这个小米或雷军丝毫没有关系,是的,但华为的上述这些改变几乎全部都是围绕用户洞察,其背后也源于一种鲶鱼效应,而最大的一只鲶鱼就是小米。
实际上,在这次探访中,我们甚至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未来在移动端,谁会赢,小米还是华为?(当然,华为眼中最主要的对手还是三星)。
讨论很热烈,也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答案,但却引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关于手机制造商的估值模式问题,我认为这是理解小米和其他硬件中的互联网闯入者的最核心领域,一念之差,可能会带来全然不同的结果。
可以做一个最直观的对比:在每年举办的无数次的手机新品发布会上,传统制造商最喜欢讲的成功标准是出货量、市场占有率,互联网服务部分比如云服务、应用商店、操作系统优化等,仅仅只是点缀;而在小米的发布会上,成为会场主角的是MIUI、粉丝数、版本迭代更新次数、新的软件应用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这就在于你企业的估值是以硬件产品售卖量为核心标准,还是以用户数量以及单个用户的ARPU值为标准,这是两套截然不同的打法。
“左林右狸”撰稿人、雷锋网创始人林军校长举了两个很简单的例子:facbook是按照每个用户100美元进行计算,所以才有了千亿公司的估值预期,而苹果是按照每个用户2000美元进行估值,即“硬件售卖+AppStore分成”,这才能支撑苹果高估值的神话。
鉴于此,可以得出一个倾向性观点:纯硬件售卖的估值模式正在死去,以用户来估值或将是王道。也就是说,硬件从卖出的那一刻,才应该是生意真正开始的时候。
仅从收入层面看,目前小米在MIUI上的月收入已经达到2000万元,其中应用商店以及游戏联营正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预计明年小米将在MIUI上取得十亿元的营收业绩。
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数以及活跃用户数。根据雷军在小米电视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MIUI的用户量在7月份已经突破2000万,小米云服务的激活用户数也突破了1050万。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很多人没有观察到的一个事情在于,小米手机的用户多数为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也就是说他们对应用、游戏等新鲜事物更为敏感,也更愿意为之付费。
公众号“移动观察”曾写下这样的判断:“出货量近1500万部的小米手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笔规模不小的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众多游戏公司的朋友都反映,小米的游戏平台用户质量很高,因此小米现在据说已经是国内排名前5的Android游戏联运平台。”
另外,友盟每月都会发布对用户活跃机型的统计数据,搜索了一下,在8月以及9月的安卓系统机型的指数数据中,三星和小米瓜分了TOP10的排名,而在TOP30中,则呈现了三星、小米、华为的三强格局。
这意味着,从活跃用户数而言,小米早已甩开了“中华酷联”,这恰恰是众多开发者所关注的,现在很多开发者将测试手机刷机为MIUI系统,进行产品测试已经是一种常态。
长此以往,小米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布局,不仅仅黏住了小米硬件的用户、刷MIUI系统或小米桌面的用户,还黏住了另外一极——移动应用开发者。
由此再反过来看,今年小米融资时宣布了100亿美元的估值,很多传统制造商认为这是在画大饼,但我认为这是估值标准不同带来的一种敌视或不屑心态,雷军投资的诸多公司包括游戏、阅读、电商、浏览器、支付等等,一旦都能够基于小米用户进行经营,它从每个用户获取的ARPU值,绝对是可以支撑这一估值的。
所以,这其实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一方讲的是出货量与纯硬件盈利模式,而另一方则是互联网估值模式,以经营用户为核心。传统制造商不一定会输,但活得好的无疑都将是开始重估用户价值,并为此改变的企业。
文章末尾讲一个段子,我的一位电商圈好友这样跟我说:以小米、雕爷牛腩和黄太极煎饼为例,如何成为一家牛哄哄的产品公司与百亿美元公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产品是活的,二是产品是可平台的,三是用户是“犯贱”的。
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我不认为这只是一种开玩笑。
关键字:雷军 小米
引用地址:雷军方法论: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小米会怎么做?
迪尔克•拜克曼在书的第三章写下这样的题目“乔布斯战略:苹果会怎么做”,他做了一些设想,比如苹果会如何来做苹果汽车、厨房、电视以及电子学习平台,在他看来,乔布斯和苹果之所以拥有看上去所向披靡的魔力,在于找到了一套共通的苹果方法论。
这些的事情正在小米身上上演。我听到了一个段子:在9月5日小米手机3和小米电视发布的当晚,诸多手机、电视乃至互联网公司彻夜开会,商讨应对策略。毕竟,这两款小米的新产品要到十月份才会真正推向市场,他们还有时间扭转注意力走向,于是,也就是有了乐视电视2999元版本的推出。
一位传统手机制造领域浸淫多年的老总在跟我聊小米时,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除了做硬件,小米已经进入另外一个境界(大致是指移互联网与电商平台),大家已经不是在一个平台竞争了。
为何小米能够给其所进入领域的既有占领者如此压力?这引发了我的兴趣,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雷军方法论: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小米会怎么做”。
雷军方法论(上篇):产品要让用户尖叫
如果你仔细分析雷军在近三年中的所有演讲PPT,其中有两个词是最不应该被忽略的,一是“顶配”,二是“首发”。归结起来说,这两个关键词就如同一个锲子,在小米发布新品时,可以深深植入用户的脑海当中。
9月5日当天,NVIDIA创始人&CEO黄仁勋受邀为雷军站台,介绍小米3采用的Tegra4处理器,在这场五分钟的登台秀中,黄仁勋非常善于调动现场的气氛,不过,最后看看,只有两句话含金量最高:一是Tegra4是目前全球最快的四核处理器,二是选择小米首发。
在随后对高通的介绍中,雷军一开始就拿出了三星的galaxy note3作为靶子,对方采用了高通的骁龙8974处理器,小米不会与之相同,而是要一个更快的、能够首发的产品,于是就出现了8974AB版本的骁龙处理器。
除了定位,另外一柄让用户尖叫的利器是定价。据称,一到要开会讨论新产品的定价时,雷军会先提出一个价格,然后仔细观察与会者的脸色变化。最初,小米电视的定价在3999,很多员工觉得这个价格很有诚意,也足够吸引人,但雷军看完众人反应之后,觉得还不够能够引发尖叫,最终又降了1000元。
“把自己逼疯”,也许是对这种定价策略最有煽情力的描述。能做到如此境界,首先是要有足够的胆量,不算短期帐,不计短期成本。这就如同当年的淘宝与易趣之战,易趣认定淘宝的免费是短期行为,结果没成想淘宝会在免费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盈利模式。可谓是一念之差,谬以千里。
“小米不是一个强KPI的公司,我们对KPI看得很淡,换一句话讲就是能卖多少算多少。”雷军说,自己不会要强加类似今年卖500万台明年卖2000万台的目标,“小米第一年最早的规划是卖30万台,后来是被市场推到了70万台、200万台、400万台,销量是这样上来的。”
换句话说,小米的定价策略是有其底气的,其一就是把控好卖货的节奏,其二就是利用电商方式,削减中间渠道,直达最终用户。如果有其三,那就是利用硬件微利,靠软件和服务来获得多元化营收,但这一点还不够明显。
说完定位与定价,另外最值得一提的秘籍是“可感知体验”。据称,为了测试米3的高灵敏触摸屏,小米的产品团队从市场上成打成打买回手套,包含了各种薄厚度和材质。
另外一个故事是,为了凸显小米电视的外观色彩设计,曾是摄影深度爱好者的小米副总裁黎万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发布会的体验区专门进行了装潢,按照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了八种色调,以让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
实际上,这些故事往往都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发布会背后,不为人知,但这些尝试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可以给用户可触控的、可感知的使用体验,它的杀伤力也远高于强调多少个核、性能跑分等冷冰冰的指标。
新媒体“移动吐槽”曾经发过一篇名为“摩尔定律与消费主义”的文章,作者下了这样一个判断:在摩尔定律失效之后,IT业前行的主要驱动力已不再是技术发展形成的推力,而是消费主义盛行形成的拉力。而消费主义的特征就在于,个性化的体验需求逐渐成为消费者们的关键兴趣点。
总结一下小米做产品的方法论,一是作为锲子的清晰定位(比如顶配、首发、最快等),二是作为锚点的疯狂定价策略(比如把自己逼疯),三是黏住用户的可感知体验。如此,才能有尖叫。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产品的品控确实足够好。
雷军方法论(中篇):小米新营销三板斧
今年上半年的某个深夜,刚刚加完班的小米副总裁黎万强突然来了兴致,遂把团队的几个成员拉到办公室,说:外界一直都说小米的营销做得好,说实话,我们自己还这的没有总结过,要不要一起总结下?
于是,就有了一份有关小米新营销的“九字真经”,即“定战略”、“做服务”以及“涨粉丝”。
这对小米进入新的领域会有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新营销也是生产力,而且拥有瞬间引爆影响力的效果。
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强大的粉丝群、所谓的粉丝管理或粉丝经济,其实只是一个结果,真正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运营。
先说“定战略”。
大部分人都知道小米是从最初级的互联网交互产品——论坛,开始做粉丝积累的,随后延展到了微博、微信、百度知道、QQ空间等新媒体阵地。少有人知的事情在于,小米做新媒体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放在战略层面来做。
这个战略就是“新媒体是主战场,不是试验田”。截至目前,整个小米公司有一个百人团队在负责新媒体的运营,大致来说,论坛30人、微博30人、微信20人、百度知道10人、QQ空间5人。(备注:数据并未核对)
这是一个罕见的现象。几乎很少有企业的新媒体负责人可以拍着胸脯说,在见不到真金白银、难以考核ROI指标的情况下,老板会允许去建立一个百人规模的新营销团队,并持续提供足够的弹药支持。
因果循环,“小米粉丝”能成为一种现象,能成为诸多企业羡慕的差异化能力,恰恰是始于小米在战略层面的大胆与笃行。
再说“做服务”。
是否还记得雷军在发布米1的PPT中有一个图片,他是小米客服的001号,而整个小米是全员客服,这是一种组织架构的扁平化表现。传统的企业做法是管理团队下设产品团队和客户团队,后两者不定期进行用户调研,与用户的接触与交互总是隔着一层,也不够实时;小米则是管理、产品和客服团队同时通过新媒体接触用户。
提升客户反应速度也很关键,小米的微博客服团队有一条硬性规定,在用户@小米之后,必须在15分钟之内做出反应。要知道,小米的新浪微博自2011年8月上线以来,@小米手机拥有217万粉丝,@小米公司拥有159万粉丝。
此外,小米还对进入的新媒体阵地进行了定位划分,除了共同承担客服的任务以外,基本形成了“微博拉新、社区沉淀、微信客服”等体系化运营架构,以此将每个阵地的属性效果发挥到最大值。
最后三个字是“涨粉丝”。
需要把握的一条原则是“粉丝是朋友,不是上帝,也不是工具”。
这句话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如何进行多样化的营销创新和体系化运营,比如小米会将米粉送来的各种礼物进行传播展示,在不同场合感谢米粉的支持;结合热门电影与小米手机青春版发布,制作了《我们的150克青春》系列微电影和漫画,七个联合创始人还一起客串了海报宣传图片的拍摄;小米的发布会开始卖门票的时候,曾经遭遇一些诟病,但后来证明小米的回赠很慷慨,比如赠送一部红米手机、F码等,这甚至让场外的黄牛急红了眼……
这里还要讲到一个小米经营粉丝的特别之处,在小米内部,并不将粉丝视为宣传企业或者扮演水军的工具,而是鼓励米粉与小米以及米粉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小米运营粉丝的主体是互动而非灌输,在此基础上培育整个公司的营销敏感性,继而才有了类似红米捧红QQ空间的故事,将这些新媒体阵地原本被漠视的价值挖掘出来。
估计看到此处,很多朋友心中似乎颇有所悟了,但小米新营销“九字真经”还有额外的一条附注说明:没有执行力,以上都无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条关于小米青春版手机的微博,曾经获得了203万次转发、涨粉丝41万的辉煌战绩,而这背后是包括雷军、黎万强等管理团队成员超过50次的文案修改。
此外,再说说小米发布会的演讲PPT,它甚至已被视为小米新营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不为人知的是,小米的管理团队中有一位人称老潘的视觉设计总监,他是国内屈指可数的PPT牛人,更关键的是一份PPT要历经无数次的修改。据闻,小米3和小米电视的发布会PPT刚开始准备了有1000多页,雷军等人修改了上百遍,才有了那个213页的最终版PPT。
不过,依然要回到问题的初点,为何新营销能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我的回答是,现在的小米更像是软硬一体化新浪潮中的另一个“聚划算”,这就是生产力。
比如,它的小米手机官网是国内最标准的垂直电商样本,而它所合作的淘宝、新浪微博、QQ空间、易迅网、凡客、微信等网站,一旦有小米开卖的活动,几乎都是在短瞬之间涌入超过数百万的流量,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宕机事件。
今年4月9日的米粉节,小米策划了一场直播活动,只要用户关注“小米手机”公众号,回复“GO”参与抢答,每隔十分钟就送一台小米。最终,几十万微信粉丝发送的信息瞬间蜂拥而至,并刷宕了小米的微信公众号。在此之前,微信官方提前做了隔离措施,只允许在小米自己的后台服务器上进行此次活动,如此躲过一次峰值流量的冲击。
言归正传,任何事情都是要“以奇胜,以正合”,小米将新媒体营销放到战略层面,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才走出了一条低成本、海量覆盖、黏性交互的新营销路线,但其背后踏实的成体系运营才是根本。
昨天也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问我,能否写写小米的粉丝管理,我想上述的论述基本算清晰了,“小米粉丝”现象只是一个结果。
雷军方法论(下篇):新估值模式与不对称战争
这一次谈谈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硬件新势力,其背后的估值模式,这是一切颠覆变革开始的源头,也以此作为观察雷军方法论的终结篇。
不久前,受邀前往华为终端参观,发现这家手机制造巨头正在发生一些静悄悄的变化,一改我对华为终端的印象。
其一是华为消费者BG已成立一个消费者研究室,它有点类似于情报部门或智囊团,会从全球采购最前沿的智能硬件设备,拿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在我看到的一份关于2013年新业务趋势报告中,量化自我、多屏协同、感应技术、移动社交以及移动购物等均在华为关注的视野之内。
其二是华为终端专设了一位主管战略的副总裁芮斌,主抓消费者洞察。这位副总裁带领团队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给华为主打户外防水的荣耀3手机添加了一些新程序,在手机入水受压之后,屏保图像会切换为一群自由游动的热带鱼。他还会专门研究颜色对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影响,你所不知道的一件事是,手机颜色跟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西藏喇嘛非常喜欢土豪金,而穆斯林更喜欢绿色系的手机。此外,他还正对华为的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逐步梳理出包括技术红颜、屌丝逆袭等八大类型人群,然后再找到技术团队,开发有针对性的功能,融入到产品当中。在交谈中,芮斌有一句重复了多次,这可算是他加盟华为后的最大冀望:“不要再谈参数了,要讲用户喜欢的故事。”他甚至自喻为鲶鱼,希望用新的方式改变华为在用户心目中的印象。
其三是一句话,来自华为终端营销副总裁邵洋,他说,华为终端现在正在进行一场大的转变,即要从产品经营转向用户经营。潜台词是说,华为其实有很多技术积累和产品研发制造的积淀,但多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知,也很少“炒作”引爆点话题,“如何让用户知道”恰恰成为华为需要补课的地方。
写到这里,很多人会问这个小米或雷军丝毫没有关系,是的,但华为的上述这些改变几乎全部都是围绕用户洞察,其背后也源于一种鲶鱼效应,而最大的一只鲶鱼就是小米。
实际上,在这次探访中,我们甚至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未来在移动端,谁会赢,小米还是华为?(当然,华为眼中最主要的对手还是三星)。
讨论很热烈,也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答案,但却引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关于手机制造商的估值模式问题,我认为这是理解小米和其他硬件中的互联网闯入者的最核心领域,一念之差,可能会带来全然不同的结果。
可以做一个最直观的对比:在每年举办的无数次的手机新品发布会上,传统制造商最喜欢讲的成功标准是出货量、市场占有率,互联网服务部分比如云服务、应用商店、操作系统优化等,仅仅只是点缀;而在小米的发布会上,成为会场主角的是MIUI、粉丝数、版本迭代更新次数、新的软件应用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这就在于你企业的估值是以硬件产品售卖量为核心标准,还是以用户数量以及单个用户的ARPU值为标准,这是两套截然不同的打法。
“左林右狸”撰稿人、雷锋网创始人林军校长举了两个很简单的例子:facbook是按照每个用户100美元进行计算,所以才有了千亿公司的估值预期,而苹果是按照每个用户2000美元进行估值,即“硬件售卖+AppStore分成”,这才能支撑苹果高估值的神话。
鉴于此,可以得出一个倾向性观点:纯硬件售卖的估值模式正在死去,以用户来估值或将是王道。也就是说,硬件从卖出的那一刻,才应该是生意真正开始的时候。
仅从收入层面看,目前小米在MIUI上的月收入已经达到2000万元,其中应用商店以及游戏联营正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预计明年小米将在MIUI上取得十亿元的营收业绩。
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数以及活跃用户数。根据雷军在小米电视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MIUI的用户量在7月份已经突破2000万,小米云服务的激活用户数也突破了1050万。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很多人没有观察到的一个事情在于,小米手机的用户多数为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也就是说他们对应用、游戏等新鲜事物更为敏感,也更愿意为之付费。
公众号“移动观察”曾写下这样的判断:“出货量近1500万部的小米手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笔规模不小的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众多游戏公司的朋友都反映,小米的游戏平台用户质量很高,因此小米现在据说已经是国内排名前5的Android游戏联运平台。”
另外,友盟每月都会发布对用户活跃机型的统计数据,搜索了一下,在8月以及9月的安卓系统机型的指数数据中,三星和小米瓜分了TOP10的排名,而在TOP30中,则呈现了三星、小米、华为的三强格局。
这意味着,从活跃用户数而言,小米早已甩开了“中华酷联”,这恰恰是众多开发者所关注的,现在很多开发者将测试手机刷机为MIUI系统,进行产品测试已经是一种常态。
长此以往,小米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布局,不仅仅黏住了小米硬件的用户、刷MIUI系统或小米桌面的用户,还黏住了另外一极——移动应用开发者。
由此再反过来看,今年小米融资时宣布了100亿美元的估值,很多传统制造商认为这是在画大饼,但我认为这是估值标准不同带来的一种敌视或不屑心态,雷军投资的诸多公司包括游戏、阅读、电商、浏览器、支付等等,一旦都能够基于小米用户进行经营,它从每个用户获取的ARPU值,绝对是可以支撑这一估值的。
所以,这其实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一方讲的是出货量与纯硬件盈利模式,而另一方则是互联网估值模式,以经营用户为核心。传统制造商不一定会输,但活得好的无疑都将是开始重估用户价值,并为此改变的企业。
文章末尾讲一个段子,我的一位电商圈好友这样跟我说:以小米、雕爷牛腩和黄太极煎饼为例,如何成为一家牛哄哄的产品公司与百亿美元公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产品是活的,二是产品是可平台的,三是用户是“犯贱”的。
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我不认为这只是一种开玩笑。
上一篇:电商能否成为国产手机的救命稻草
下一篇:微软正式接手Skype中国 MSN中国或关停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31
小米手机更新:无需额外硬件 摄像头可测心率
9月29日,小米健康升级2.8.6版本,新增心率检测功能,这也是国内首家系统级心率检测。 据了解,小米健康心率检测无需额外硬件,通过摄像头即可测量心率。 原理方面,通过摄像头旁的闪光灯做持续光源,手指轻贴摄像头,可以获取血液流动的影像,通过影像分析可以采集到稳定的脉搏波信号,从而获取心率值。 ps。受外界因素(如温度、肤色、手臂晃动)的影响,可能出现检测数据不准确或无法生成结果等情况。请多次测。数据仅供参考,不能代替医疗仪器。 它还能针对不同运动状态(常规、静息、运动)呈现分类检测报告,心率评价更科学。 其采用自研本地AI心率识别算法,识别精准的同时,也保护你的隐私。 支持机型方面,除下述机型外,
[手机便携]
小米、OPPO 囤积了日本零部件
在美国收紧华为出口管制的一个月时间里,日本零部件厂收到了来自小米、OPPO和vivo等竞争对手的新一波订单。日本经济新闻指出,中国手机制造商担心华盛顿会将禁令扩大华为以外的公司,因而才导致需求激增。 JDI的一位代表直言,“大量订单涌入,已超出工厂的负荷。” 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因新冠肺炎大流行等原因,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到2020年将连续第四年呈下滑趋势,减少10%至12亿部。其中,华为今年的智能手机产量预计将达约1.9亿部,较2019年减少两成。加上该公司手机零部件库存有限,因而有分析认为华为手机产量将自2021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减产。 不过,仍有一些手机制造商计划增产,以分食华为的市场份额。 报道指出,苹果公司最近向供
[手机便携]
小米成立西安小米通讯 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等
天眼查消息显示,10月22日,西安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小米通讯)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曾学忠。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100%持股。 图片来源:天眼查 据悉,西安小米通讯的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
[手机便携]
老杳:小米手机为何印度被禁及影响
据印度媒体报道,爱立信印度子公司将小米告上法庭,新德里高等法院周一通过了一项单方面禁令,要求小米不能在印度进口和销售其智能手机。 狼来了喊了很久,现在大陆手机的专利危机可能真的来了! 首先需要说明的几点: 1、小米此次在印度遭遇爱立信诉讼与小米本身的专利储备无关,因为爱立信本身不生产手机,即使小米有足够多的专利也无法双方交叉授权,包括小米在内任何一家中国手机厂商想进入海外市场都有可能遭遇,很正常不过需要正面应对。 2、包括爱立信、Nokia等通讯行业的专利巨头这些年一直希望向中国手机收取专利费,在大陆遭遇各种挫折后,近两年开始从海外特别是中国手机涉及的印度及东南亚入手,希望借助海外的力量逼迫大陆手机就范
[手机便携]
雷军重新定义手机战争 100亿背后的江湖
创业邦2012年第12期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雷军和小米就实现了一个“神话”。这个神话真实吗?这个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2012年11月15日,晚上10点半,望京西路卷石天地大厦12层,雷军在他的办公室刚刚接受完《创业邦》的采访和拍照,要立即赶赴另一个会议室。那里有金山过来的同事,等他开今天最后一个会。 在我们采访之前,雷军从某个大会上“溜出来”,利用晚饭时间见了两拨人。他看上去要比半年前虚胖一点,双眼充满血丝。他说创办小米之后,参加的会议明显多了。“以前单独做天使,是别人求你多;现在创业,是求别人的地方多,有些应酬不能不去。” 树大招风。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三个数字与雷军紧密相关:6、40、100。先是小
[手机便携]
小米手机光环下的冷思考
最近,“小米手机”成为了业界的热词,这和小米手机背后众多耀眼的光环分不开:雷军亲任CEO打造的手机、世界上最快的手机、仅1999元高配置手机、挑战iPhone的国产智能机……当繁华褪尽,当我们冷静、理性地去审视小米手机,会发现它面临三大问题。 第一,市场定位的悖论。小米手机定位手机发烧友。它一方面通过MIUI笼络了大批发烧友,另一方面通过营销手段不断强化市场定位。而发烧友是通过刷机带来个性化的用机体验而产生愉悦感的。但是在现阶段,小米手机中MIUI已经内置并强化了许多功能,使更多的普通消费者不用刷机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体验。当发烧友的专属变得如此“大众”后,这样的市场定位就显得尴尬了。另外,发烧友毕竟属于小众,他们对于手机的独特需求还
[手机便携]
小米7渲染图首曝 骁龙845加持还能无线充电
去年,小米凭借着多款手机赢得了海内外众多用户的青睐,销量也是屡创佳绩。最近,关于小米7的消息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不少人对这款神秘新机充满了期待。近日,有外媒曝光了疑似小米7的渲染图,颜值颇高。 从曝光的渲染图上看,小米7将采用双摄、背部指纹设计,中框与背部衔接处有一定的弧面过渡。也有消息称,小米7或将采用3D结构光人脸识别,之前有业内人士就曾透露,小米主要精力放在了Face ID研发上,因此小米7极有可能采用3D结构光人脸识别,而且它极有可能会有类似iPhone X的刘海屏造型。那么,该曝光图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其他方面,据悉小米7将搭载骁龙845移动平台,采用全面屏设计,还会首次搭载无线充电功能,采用“Qi”
[手机便携]
十年小米:距万亿市值还远吗?
从2010年到2020年,恰好十年;近来,成立十年的小米迎来其又一高光时刻:12月23日,小米集团股价创历史新高,盘中市值突破8000亿港元。截至12月30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32.95港元,涨幅为0.46%,市值达8299亿港元,换算后,市值突破千亿美金级别。 业内人士指出,小米集团市值破千亿美金后,股价仍有可能进一步上扬,对比目前32.95港元的股价,距其2018年7月9日上市17港元的发行价来说,近乎翻倍。可以预见,按照近期股价的上涨势头来看,雷军上市首日“让初期投资人翻一倍”的承诺或将兑现。 2010年创立至今,小米已跨过十个年头。匆匆十年,小米由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成长为如今中国四大手机品牌之一,更迈进了世界500
[手机便携]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