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芯片企业众多,但都小而散,排名前10位的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还不到美国高通的1/3, 行业急需产业大鳄出现,紫光收购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只是小试牛刀,接下来国家还将进一步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十多家企业做大做强,使其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可以说芯片产业整合时代已全面来临,以前那种散、多、小企业即将被大的企业集团所整合,国家下一步也将加大力度扶持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环境将会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的高峰期。”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徐小田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上海紫光集团在半年内收购了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可以算得上中国芯片业的标志性事件。“紫光集团收购芯片龙头企业,与恒大进军足球圈极为相似,在他们收购成交公告正式发布前,谁也不会把紫光集团与芯片企业联系在一起,”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
多小散急需整合
紫光集团为何要斥巨资收购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芯片龙头企业呢?
我国芯片设计企业可以说数目庞大,有好几百家,但大多数规模都很小。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13版)》显示,2012年我国前10名芯片设计企业总销售额为226.4亿元人民币,而高通(美国无线电芯片研发公司)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131.77亿美元(830亿元人民币)。按此数据推算,我国前10家设计企业的总产值还不到高通的三分之一。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00家芯片设计公司,按销售量可分为五个级别档次,分别是:10亿美元至1亿美元、1亿美元至5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以下。年销量接近10亿美元的仅两家,它们是海思、展讯通信,这两家公司移动处理器、基带芯片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第二个级别的企业不足20家,其中有华大集成、澜起科技、士兰微(行情,问诊)、格科微电子、联芯科技、中星微电子等,这些企业在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方面已趋于完善,在行业的某个细分领域已经站了一席之地。如澜起科技、中星微电子在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多媒体芯片方面有优势;联芯科技则专注于TD-SCDMA及TD-LTE的终端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有1000名员工,有能力为全球40多家终端制造商提供产品;格科微电子则在图像传感器芯片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早在2010年8月,图像传感器芯片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19%。
博通集成、炬力、美新半导体等企业处于第三个档次,虽然在细分市场有一定表现,但进一步发展难度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企业还未进入主流芯片业之列。
第四个档次的企业,基本可以实现自负盈亏,但产品处于低端领域,主要靠价格取胜。
最后一个档次的队伍较为庞大,来自中国半导体协会IC设计分会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大陆地区年收入过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有124家,近七成的芯片设计企业年收入不足2000万美元。
“国际芯片业有一个说法,年收入达1亿美元的公司算入行,到10亿美元才能长期发展,10亿美元以下的企业随时有可能倒闭,” 电子行业分析师潘九堂告诉记者。
如果按此标准,目前我国大陆入行的芯片企业不足20家,能够称得上可抗风险的企业仅有海思和展讯通信两家。
资金投入不足,产业整合不到位等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芯片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和锐迪科正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芯片业目前这种小而散、缺乏竞争力的现状,”王艳辉指出。从近期表面上看紫光集团的收购好像是资本运作,但下一步紫光集团肯定还会对展讯通信和锐迪科进行合并。这两家公司合并后,其实力将会进一步扩大,估计每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5亿美元,尽管这个销售额只有联发科(台湾著名的芯片设计企业)的三分之一,但竞争实力已大大提高,至少可以处在同一个竞争级别。
紫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伟国也向媒体公开表示,紫光集团对展讯通信的收购即将完成,本次收购计划有助于展讯通信与锐迪科两家公司实现优势互补,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半导体产业格局都将有着积极的重要影响。
业界也都对紫光集团收购行业领军企业展讯通信和锐迪科而一跃成为该行业的龙头,充满着期待。
“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和税迪科可以说是我国芯片业标志性事件,下一步估计会将这两家公司合并打包在A股上市,以寻求更大的资金支持,” 研究机构iSuppli中国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如是认为。
新一轮大发展即将到来
目前“我国芯片业发展迅速,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1813.78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设计业574.23亿,同比增长31.8%;制造业450.4亿元,同比增长16.1%;封测业789.15亿元,同比增长6%。
“预计今年集成电路增长将达到30%,远高于世界同行业增长速度,年底估计将有两家销售过10亿级别的芯片设计公司诞生,但不容讳言的是中国目前仍然是组装大国,芯片主要来源还是靠进口,”徐小田表示。
海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徐小田的说法,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量达1990.3亿块,同比增长13.5%;进口金额高达1752.7亿美元,同比增长27.9%。
众所周知,芯片业是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竞争力强而且竞争全球化的特点,整合重组是行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竞争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国际竞争压力的影响及企业模式向全产业链转变的影响,中国芯片业将会步入资源整合的高峰期。
王艳辉亦分析指出,国家前几年对芯片业的扶持采取的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分配,其特点是扶持对象多,资金分散,这适合产业发展初期的政策支持,其扶持模式为“资金分散、多点支持”,这在产业发展初期应当说没有错。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行业需要有一批有竞争实力的芯片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以提高我国芯片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国家就应该把资金集中到扶持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使其迅速做大做强。
据了解,此次集成电路扶持重点将放在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上游生产设备领域,国家层面将会采取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十余家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只是金融资本影响产业层面的一个尝试,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收购整合事件出现,国家接下来也将有更大的扶持政策出台,其力度会远远超过‘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徐小田说。(记者 邓大洪)
关键字:并购 芯片业
引用地址:并购融合 芯片业能否产生大鳄
“可以说芯片产业整合时代已全面来临,以前那种散、多、小企业即将被大的企业集团所整合,国家下一步也将加大力度扶持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环境将会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的高峰期。”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徐小田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上海紫光集团在半年内收购了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可以算得上中国芯片业的标志性事件。“紫光集团收购芯片龙头企业,与恒大进军足球圈极为相似,在他们收购成交公告正式发布前,谁也不会把紫光集团与芯片企业联系在一起,”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
多小散急需整合
紫光集团为何要斥巨资收购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芯片龙头企业呢?
我国芯片设计企业可以说数目庞大,有好几百家,但大多数规模都很小。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13版)》显示,2012年我国前10名芯片设计企业总销售额为226.4亿元人民币,而高通(美国无线电芯片研发公司)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131.77亿美元(830亿元人民币)。按此数据推算,我国前10家设计企业的总产值还不到高通的三分之一。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00家芯片设计公司,按销售量可分为五个级别档次,分别是:10亿美元至1亿美元、1亿美元至5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以下。年销量接近10亿美元的仅两家,它们是海思、展讯通信,这两家公司移动处理器、基带芯片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第二个级别的企业不足20家,其中有华大集成、澜起科技、士兰微(行情,问诊)、格科微电子、联芯科技、中星微电子等,这些企业在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方面已趋于完善,在行业的某个细分领域已经站了一席之地。如澜起科技、中星微电子在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多媒体芯片方面有优势;联芯科技则专注于TD-SCDMA及TD-LTE的终端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有1000名员工,有能力为全球40多家终端制造商提供产品;格科微电子则在图像传感器芯片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早在2010年8月,图像传感器芯片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19%。
博通集成、炬力、美新半导体等企业处于第三个档次,虽然在细分市场有一定表现,但进一步发展难度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企业还未进入主流芯片业之列。
第四个档次的企业,基本可以实现自负盈亏,但产品处于低端领域,主要靠价格取胜。
最后一个档次的队伍较为庞大,来自中国半导体协会IC设计分会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大陆地区年收入过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有124家,近七成的芯片设计企业年收入不足2000万美元。
“国际芯片业有一个说法,年收入达1亿美元的公司算入行,到10亿美元才能长期发展,10亿美元以下的企业随时有可能倒闭,” 电子行业分析师潘九堂告诉记者。
如果按此标准,目前我国大陆入行的芯片企业不足20家,能够称得上可抗风险的企业仅有海思和展讯通信两家。
资金投入不足,产业整合不到位等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芯片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和锐迪科正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芯片业目前这种小而散、缺乏竞争力的现状,”王艳辉指出。从近期表面上看紫光集团的收购好像是资本运作,但下一步紫光集团肯定还会对展讯通信和锐迪科进行合并。这两家公司合并后,其实力将会进一步扩大,估计每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5亿美元,尽管这个销售额只有联发科(台湾著名的芯片设计企业)的三分之一,但竞争实力已大大提高,至少可以处在同一个竞争级别。
紫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伟国也向媒体公开表示,紫光集团对展讯通信的收购即将完成,本次收购计划有助于展讯通信与锐迪科两家公司实现优势互补,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半导体产业格局都将有着积极的重要影响。
业界也都对紫光集团收购行业领军企业展讯通信和锐迪科而一跃成为该行业的龙头,充满着期待。
“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和税迪科可以说是我国芯片业标志性事件,下一步估计会将这两家公司合并打包在A股上市,以寻求更大的资金支持,” 研究机构iSuppli中国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如是认为。
新一轮大发展即将到来
目前“我国芯片业发展迅速,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1813.78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设计业574.23亿,同比增长31.8%;制造业450.4亿元,同比增长16.1%;封测业789.15亿元,同比增长6%。
“预计今年集成电路增长将达到30%,远高于世界同行业增长速度,年底估计将有两家销售过10亿级别的芯片设计公司诞生,但不容讳言的是中国目前仍然是组装大国,芯片主要来源还是靠进口,”徐小田表示。
海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徐小田的说法,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量达1990.3亿块,同比增长13.5%;进口金额高达1752.7亿美元,同比增长27.9%。
众所周知,芯片业是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竞争力强而且竞争全球化的特点,整合重组是行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竞争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国际竞争压力的影响及企业模式向全产业链转变的影响,中国芯片业将会步入资源整合的高峰期。
王艳辉亦分析指出,国家前几年对芯片业的扶持采取的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分配,其特点是扶持对象多,资金分散,这适合产业发展初期的政策支持,其扶持模式为“资金分散、多点支持”,这在产业发展初期应当说没有错。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行业需要有一批有竞争实力的芯片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以提高我国芯片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国家就应该把资金集中到扶持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使其迅速做大做强。
据了解,此次集成电路扶持重点将放在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上游生产设备领域,国家层面将会采取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十余家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只是金融资本影响产业层面的一个尝试,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收购整合事件出现,国家接下来也将有更大的扶持政策出台,其力度会远远超过‘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徐小田说。(记者 邓大洪)
上一篇:台积电育英才:从台积电走出的CEO
下一篇:华为企业业务“方法论”:红七军团和井冈山精神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36
路透社:东芝错过出售芯片业务的截止日期 未来风险增加
路透东京8月31日 - 东芝(6502.T)未能在自行设定的周四截止日期之前达成出售芯片业务的交易。这令人怀疑该公司能否及时堵上财务窟窿以避免退市,并维持芯片业务的竞争力。芯片业务是东芝的重要资产。 这家陷于困境的日本综合性企业今日稍早召开董事会,评估西部数据WDC.O为首财团报价17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以及分别由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和台湾鸿海精密(2317.TW)领头财团的要约。 东芝在声明中称,该公司将继续与这三家竞购者谈判,尚未作出任何淘汰候选买家的决定。 “东芝打算继续与可能的购买方谈判,尽早达成一个可满足东芝目标的最终协议,”该公司称。 知情消息人士曾说,与西部数据的谈判已到最后阶段,但双
[半导体设计/制造]
快讯:东芝暂停向中兴出货,并购交易获大陆审批遥遥无期
DIGITIMES报道指出,随着中美贸易战加剧,东芝存储(TMC)出售案进度延宕,多日来在大陆反垄断审查面临卡关,而相关供应链业者私下评估,此案在大陆官方将难放行,近日更传出TMC将暂停内存对中兴出货。
[手机便携]
中国芯片业呼唤顶层设计
中国芯片有一项世界第一:对,是进口。201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总规模3043亿美金,中国进口就有2322亿美金,高居全球第一,这都是坏事?当然不,说明中国是代工大国,大多数电脑、手机都是中国生产的。那么,这是好事?当然也不是,中国八成芯片依赖进口,剩下的两成里,还有Intel在华的工厂部分产能。 是的,发动机是工业革命的心脏,芯片是信息革命的心脏。中国的芯片产业正在迎来最好的年代,同时,也是最坏的年代。 市场竞争机会 服务器芯片市场。不久前,已经远离媒体多时的龙芯推出了龙芯28nm的3B-1500版本,8核处理器,最高主频可达1.5GHz,支持向量运算加速,最高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92GFLOPS,性能上已经接近
[手机便携]
再次出手并购雷达技术,ADI强化全面的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布局
ADI 收购德国慕尼黑专注于新兴无人驾驶汽车和工业应用的 RADAR 硬件和软件企业Symeo的新闻再次刷新行业朋友圈,而早在两年前 ADI 并购拥有激光波束转向核心技术的Vescent Photonics公司就让圈子内的朋友们对 ADI 果断布局自动驾驶技术的行动力点赞,也让业界对这家能提供激光雷达技术、24GHz和76-81GHz汽车雷达技术、基于Blackfin DSP处理器的汽车视觉监测技术以及惯性测量单元(IMU)四大汽车自动导航关键技术的行业领头羊刮目相看。 按照百度CEO李彦宏最近在中国两会的说法,再有三五年路上会出现完全替代司机的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正在快速走入我们的世界。但事实上,要实现自动驾驶需要非常
[汽车电子]
“中国芯”:内联外合可以弯道超车
如同人工智能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引来人们极大的关注一样,芯片产业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成为代表们首次热议的话题,甚至有关发展国内芯片业的建议出现在了数十名人大代表的议案中。但与人工智能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所不同,我国芯片产业已然走过了产业构造期,目前进入到需要借力与聚力以求强筋壮骨的重要关口。 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 从细分产业的角度来看,芯片业包括设计、制造和封测三个主要环节,目前我国已经搭建起了相对完整的芯片产业链,其中主要包括以华为海思、紫光集团、国睿集团为劲旅的芯片设计公司,以中芯国际、上海华力、中国电科为代表的芯片制造商,以及以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为龙头的芯片封测企业。不过,在创新研发与设计能
[安防电子]
IBM拟发力安全市场 预计明年投资15亿美元
11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IBM明年将发力安全市场。据分析师预计,IBM明年在该市场最多将投资15亿美元。 调研机构Pund-IT Research分析师Charles King近日表示,IBM明年在安全领域的投资将达到15亿美元,相当于IBM此前每年在该领域投资额的2倍。 当然,这只是研发费用,而不包括在安全领域的并购费用。去年,IBM并购了数家安全公司,其中包括13亿美元并购ISS,1亿美元并购Watchfire。 目前,IBM正在消化这些公司,试图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安全产品和服务中。尽管如此,IBM在安全市场仍面临着惠普和EMC等竞争对手的挑战。
[焦点新闻]
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并购交易大幅下滑
集微网消息,据半导体研究机构ICinsights统计,2017上半年半导体交易仅14亿美元,为2016年同期46亿美元的三分之一,更不及2015年上半年所写下726亿美元的史上最高记录。 ICinsights指出,半导体业去年并购活动呈现慢热,但第三季几桩大案宣布后,仍将全年并购值推升至近一千亿美元,直逼2015年1,073亿美元的最高峰。 展望2017下半年,也有几桩大型半导体交易正在进行中,但ICinsights不认为这足以拉升全年至前两年水平。 ICinsights指出今年与前两年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缺乏大型并购案,今年迄今仅有一件规模超过五亿美元,对照去年有七件超过10亿美元,其中有三件甚至超过100亿美元。 东芝半导体部门
[手机便携]
面临绝佳机遇关键 中国芯片业破壳低端替代
8月28日,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宣布,由于中芯国际未遵守2005年签订的和解协议,继续侵犯其专利、不当使用商业机密,已在美国加州一地方法院对其提出诉讼。而早在2005年,台积电就与中芯国际达成了和解协议,此回突然再次发难的确令人吃惊。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则对记者表示,台积电的起诉状充满了臆测,有很多致命错误。面对中芯的快速发展,台积电的心态正在失衡。 也有专家表示,中国芯片业正在全球范围内抢生意,这无疑会让目前一些芯片代工业的主导力量如坐针毡,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芯片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对台湾等原有芯片业聚集地的替代效应已经浮现。台积电一连串地针对中芯国际提起诉讼已经将这种心态表露无遗。有时,诉讼也是一种拖延竞争对手发展速度
[焦点新闻]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4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