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亿美金!这是中国科技企业在2014年Q1投资美国的数额,史无前例。根据美国亚洲协会的统计范畴,科技企业包括航天、汽车、可再生能源、制药和生物技术、电子、IT设备、软件和IT服务,以及半导体等15个领域,而中国的投资主要来自IT设备、软件和IT服务,以及汽车。其中,包括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万向收购电动汽车厂商Fisker。为什么中国IT企业一路向西?
从B2C到C2C再到C4C
天下IT起硅谷。无疑,60多年以来的半导体革命、PC革命和互联网革命都是由美国推动的,至今仍是如此。不但全球十大IT企业当中美国占据9家,而且最前沿的创新型小企业也主要源自美国,可以说,硅谷为代表的美国是全球的IT造物实验室。
而中国,在提高IT生产力的进程中,已经经历了三大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所谓的B2C(Buy to China),典型企业就是联想、富士康,它们的特点是把欧美已经成型的部件拿到中国生产、销售,关键竞争力来自于中国中低端人才的竞争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广阔的本土市场,这是一种典型的“舶来主义”。不可小觑的是,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早就是全球第一大IT代工企业,2012年联想已经是第一大PC厂商。
而第二阶段是所谓的C2C(Copy to China),典型的是华为、中兴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爱立信、朗讯等百年企业的肩膀上,它们以农村包围城市、低端上溯高端的逻辑,实现了成功的逆袭,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让很多人骄傲的是,2013年,华为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厂商,而中兴也跻身第五。
而第三阶段是所谓的C4C(Copy for China),最典型的是中国的一众互联网厂商。它们从美国拷贝了最新的商业模式,然后借助本土化优势、文化优势、政策壁垒迅速做大,但是,它们和中兴华为等制造业厂商不同,很难把这种具有文化壁垒的产品推向海外,电信的代表就是BAT,是“抄来主义”。如果按市值计,全球10大互联网厂商中,腾讯、即将上市的阿里、百度都位居前十,其中,腾讯和阿里将位列第四、第五,竞争力堪称仅次于美国。
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的低成本能力对比欧美具有相当的杀伤力,而Copy能力比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又具有极大的领先。在制造端能和中国竞争的国家主要也就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越南等极少数国家,而在Copy方面,中国之前有韩国,以及处于产业更高端的日本——可以说,中国的竞争力在一个相对的舒适区。
中国企业的西进动力
而最近两年,全球IT业金字塔的下端正在被颠覆:
最高端的美国,处于食物链顶端,主要是五个最:包括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Android;最强大的软件,如Oracle、Office;最复杂的系统集成和硬件,如IBM、EMC、Cisco;最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如Google、Amazon;以及最创新的人才基地硅谷。
而仅次于美国的欧洲和日本,其IT企业正在无可逆转地衰落。日本传统的8大IT厂商中,日立、东芝、NEC已经基本放弃IT转向基础设施,索尼、夏普、松下、富士通固守IT但是仅有索尼在去年微利,其它全部亏损,仅有佳能因为技术优势保持较好的盈利,软银是唯一全球重量级玩家。日本多数企业在整机方面越来越没有机会,全面退守到零部件、材料方面。而整个欧洲,SAP、ARM、爱立信、ASML正在成为德国、英国、瑞典和荷兰的国宝独苗,鲜有新巨头。
这时候,处于第三档的韩国几乎依靠三星一己之力在挤压日本、中国台湾制造厂商,Hylix、LG也具有一定竞争力;而在互联网领域,韩国在网络游戏(Nexon、NCSoft、C&J Games)和移动社交领域Kakao Talk,Line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进攻和上升方。
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了,但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台湾除了台积电、MTK两张王牌几乎已经没有了竞争力,两年前还相当有竞争力的HTC、日月光已经迅速衰落——这与台湾年轻人担心服贸也有一定相关性。
这种竞争格局下,中国大陆IT企业何处去?不需要思考,仅仅基于竞争需求,也会形成足够核心的策略:在下端,继续侵占台湾市场,与韩国企业一起抢夺日本企业市场,不断置换其技术下端的零部件产业,彻底打垮其整机产业;而在上端,面对真正的巨人美国,则根本不具备全面开战的实力——中期只能学习、Copy、投资。
笔者把这种阶段称为B4C(Buy for China)。我们看到,百度在美国成立了尖端实验室,在于“收购人才”,阿里在美国大肆收购电商、物流、打车软件,意在“收购市场”,腾讯投资LOL、Epic等游戏资源,意在“收购产品”;华为在俄罗斯、英国、美国投资数亿美金,也是为了收购当地高端人才;而联想,以自己之长,收购IBM的低端服务器、MOTO手机业务,也不失为“收购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合理路径……
Buy for China的本质,不在于拓展美国市场,而是在商业模式、人才、产品上,比Copy to China更快,更深入。在日本(局部竞争)、韩国(大部竞争)甚至台湾地区(严重竞争)的情况下,鉴于其市场保护政策,中国大陆企业根本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收购日韩企业;投资美国成为一种战略性选择,也是现实可做的合理逻辑。
如果不出意外,几年内美国巨头仍然难寻对手,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将会各自保留下最强的几家厂商和核心部件厂商,其它IT领域的中、低端市场将会悉数被中国“清场”——但是,这丝毫不值得兴奋,因为美国企业仍然控制着全球IT企业80%以上的利润。Buy for China毕竟仍是迂回之路,中国自身的创新之路道阻且长,距离中美对决还有至少10年。
关键字:中国IT企业 B4C
引用地址:到硅谷去!中国IT企业的B4C逻辑
从B2C到C2C再到C4C
天下IT起硅谷。无疑,60多年以来的半导体革命、PC革命和互联网革命都是由美国推动的,至今仍是如此。不但全球十大IT企业当中美国占据9家,而且最前沿的创新型小企业也主要源自美国,可以说,硅谷为代表的美国是全球的IT造物实验室。
而中国,在提高IT生产力的进程中,已经经历了三大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所谓的B2C(Buy to China),典型企业就是联想、富士康,它们的特点是把欧美已经成型的部件拿到中国生产、销售,关键竞争力来自于中国中低端人才的竞争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广阔的本土市场,这是一种典型的“舶来主义”。不可小觑的是,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早就是全球第一大IT代工企业,2012年联想已经是第一大PC厂商。
而第二阶段是所谓的C2C(Copy to China),典型的是华为、中兴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爱立信、朗讯等百年企业的肩膀上,它们以农村包围城市、低端上溯高端的逻辑,实现了成功的逆袭,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让很多人骄傲的是,2013年,华为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厂商,而中兴也跻身第五。
而第三阶段是所谓的C4C(Copy for China),最典型的是中国的一众互联网厂商。它们从美国拷贝了最新的商业模式,然后借助本土化优势、文化优势、政策壁垒迅速做大,但是,它们和中兴华为等制造业厂商不同,很难把这种具有文化壁垒的产品推向海外,电信的代表就是BAT,是“抄来主义”。如果按市值计,全球10大互联网厂商中,腾讯、即将上市的阿里、百度都位居前十,其中,腾讯和阿里将位列第四、第五,竞争力堪称仅次于美国。
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的低成本能力对比欧美具有相当的杀伤力,而Copy能力比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又具有极大的领先。在制造端能和中国竞争的国家主要也就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越南等极少数国家,而在Copy方面,中国之前有韩国,以及处于产业更高端的日本——可以说,中国的竞争力在一个相对的舒适区。
中国企业的西进动力
而最近两年,全球IT业金字塔的下端正在被颠覆:
最高端的美国,处于食物链顶端,主要是五个最:包括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Android;最强大的软件,如Oracle、Office;最复杂的系统集成和硬件,如IBM、EMC、Cisco;最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如Google、Amazon;以及最创新的人才基地硅谷。
而仅次于美国的欧洲和日本,其IT企业正在无可逆转地衰落。日本传统的8大IT厂商中,日立、东芝、NEC已经基本放弃IT转向基础设施,索尼、夏普、松下、富士通固守IT但是仅有索尼在去年微利,其它全部亏损,仅有佳能因为技术优势保持较好的盈利,软银是唯一全球重量级玩家。日本多数企业在整机方面越来越没有机会,全面退守到零部件、材料方面。而整个欧洲,SAP、ARM、爱立信、ASML正在成为德国、英国、瑞典和荷兰的国宝独苗,鲜有新巨头。
这时候,处于第三档的韩国几乎依靠三星一己之力在挤压日本、中国台湾制造厂商,Hylix、LG也具有一定竞争力;而在互联网领域,韩国在网络游戏(Nexon、NCSoft、C&J Games)和移动社交领域Kakao Talk,Line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进攻和上升方。
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了,但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台湾除了台积电、MTK两张王牌几乎已经没有了竞争力,两年前还相当有竞争力的HTC、日月光已经迅速衰落——这与台湾年轻人担心服贸也有一定相关性。
这种竞争格局下,中国大陆IT企业何处去?不需要思考,仅仅基于竞争需求,也会形成足够核心的策略:在下端,继续侵占台湾市场,与韩国企业一起抢夺日本企业市场,不断置换其技术下端的零部件产业,彻底打垮其整机产业;而在上端,面对真正的巨人美国,则根本不具备全面开战的实力——中期只能学习、Copy、投资。
笔者把这种阶段称为B4C(Buy for China)。我们看到,百度在美国成立了尖端实验室,在于“收购人才”,阿里在美国大肆收购电商、物流、打车软件,意在“收购市场”,腾讯投资LOL、Epic等游戏资源,意在“收购产品”;华为在俄罗斯、英国、美国投资数亿美金,也是为了收购当地高端人才;而联想,以自己之长,收购IBM的低端服务器、MOTO手机业务,也不失为“收购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合理路径……
Buy for China的本质,不在于拓展美国市场,而是在商业模式、人才、产品上,比Copy to China更快,更深入。在日本(局部竞争)、韩国(大部竞争)甚至台湾地区(严重竞争)的情况下,鉴于其市场保护政策,中国大陆企业根本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收购日韩企业;投资美国成为一种战略性选择,也是现实可做的合理逻辑。
如果不出意外,几年内美国巨头仍然难寻对手,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将会各自保留下最强的几家厂商和核心部件厂商,其它IT领域的中、低端市场将会悉数被中国“清场”——但是,这丝毫不值得兴奋,因为美国企业仍然控制着全球IT企业80%以上的利润。Buy for China毕竟仍是迂回之路,中国自身的创新之路道阻且长,距离中美对决还有至少10年。
上一篇:物联网装置 6年后达260亿台
下一篇:华为《基本法》:华为的价值分配理念及工资制度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52
大疆337调查背后:中国企业怎样应对USITC的“赶尽杀绝”
北京时间8月21日凌晨,旷日持久的大疆(SZDJITechnologyCo.Ltd)无人机被诉侵犯专利权的337调查基本上落下帷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最终决定不会对大疆发布有限排除令(limitedexclusionorder)和禁止令。 两年以来,大疆收到美国ITC“337调查”一事引发了业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直至美国当地时间8月20日ITC公布最终调查结果并宣布调查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此案依然不能说百分百画上终点,而是留了一个“小尾巴”——决定不发布有限排除令还要有个前提条件,即等待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出具最终的书面裁定文书(Final Written Decision)。 二十多年来,尤其是自中国加入
[手机便携]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曝iPhone SE 4首发苹果自研5G基带:明年3月登场
- 曝iPhone 17全系首发3nm A19系列芯片:无缘台积电2nm工艺制程
- 供应链称上游元器件要大降价:国产手机现涨价潮后会主动下调售价吗
- 消息称苹果将拿出近 1 亿美元用于解除印尼 iPhone 16 系列销售禁令
- 消息称塔塔公司收购和硕在印度的唯一一家iPhone工厂,深化与苹果合作
- 苹果遭4000万英国iCloud用户集体诉讼,面临276亿元索赔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23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