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外手机芯片企业高管到中国后学会的第一句中文,不是“你好”,而是“性价比”。这是一个让国内手机企业又爱又恨的词。一方面,占国内手机市场过半份额的低价手机一直是国内品牌的主要领地,但另一方面,低利润与强竞争也往往让国内企业苦不堪言。如今,随着电商渠道的壮大,一种新的千元手机—电商手机逐渐成为国内手机品牌角力的主战场,但它们同样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困局。
京华时报记者古晓宇
现状
狂欢背后的无奈现实
此前一个月,用“打鸡血”来形容国内手机厂商们丝毫不过分,这些厂商用一款款高人气的话题手机产品,密集地轰炸着国内的手机市场。从中兴号称“两弹一星”的天机GrandSII、红牛V5、星星一号,到努比亚的X6,再到联想的黄金斗士S8,以及“不将就”的一加手机……短短一个月,就有近十款手机新品撒着欢儿奔向消费者。拼宣传、拼粉丝、拼人气……不仅一般消费者感到眼晕,就是手机圈里的人都觉得应接不暇。
不过,在这场热闹纷呈的狂欢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这些被赋予各种光环、各种昵称的明星新机,价格却并不惊艳。这些手机中,除了努比亚的X6定价为2999元,其他价格都在2000元以下,甚至有一半价格都不足千元。
这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情况,事实上,从去年底开始,国内几家主要的手机厂商就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拼杀。一时间,仅仅是千元以下的手机市场就挤进了太多的竞争者:酷派大神F1、华为荣耀3C、联想S8、红米note、TCL么么哒……这些手机们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关键词:联发科八核处理器、七八百元的价格、出众的硬件配置、主打电商的销售渠道,堪称“性价比神器”。
“大家拼得太厉害了,这个价位段的产品利润空间已经被压至极低,做得实在没有意思。”一位国产手机厂商内部人士这样抱怨道。但是他同时也承认,这部分市场的需求很大,各厂商都是必争的,甚至千元以下的市场已经成为某些国产厂商业务的重中之重。京东商城副总裁王笑松介绍,目前京东售出的手机中,有60%甚至更多都是千元以下产品,在线下渠道,这个比例也差不多。
“大家拼得太厉害了,这个价位段的产品利润空间已经被压至极低,做得实在没有意思。”
电商让竞争更加惨烈
实际上,消费者对于千元手机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从3G时代开始,在电信运营商的主导下,以低价格换高销量的产品运作模式就开始出现,这种模式也让华为、中兴、酷派、联想等国内手机厂商凭借销售放量成了行业的领军者。“如果销量不过百万部,都不好意思说是和运营商合作的机型。”当时负责联想手机运营商业务的联想副总裁冯幸在一次采访中笑称。
不过,随着运营商对定制机型补贴力度的削减以及产品技术越来越成熟,国内厂商都开始尝试推出了价格更高的产品,试图提高自身的品牌溢价能力,可惜这种尝试多以失败告终。售价过3000元的国产手机并不能够在市场中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
“实话讲,尽管我们非常希望卖高价,但国产手机的品牌价值尚不足以支持更高的价格。”中兴通讯终端事业部CEO曾学忠曾这样说,彼时中兴正在发布其旗舰机型GrandSII。其前代产品S1还能定出一个3000元以上的价格,而SII的价格则直接被曾学忠压到了1699元,不仅自减了近一半,与硬件参数差不多的三星S5相比,GrandSII的价格更是不及S5的三分之一。
手机价格“一夜回到解放前”是国产厂商的普遍境况。于是千元机的概念又重新回来了。不过与之前相比,如今各厂商的千元以下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主导者由之前的电信运营商变成了电商平台;再者,新千元机的主要营销方式由运营商的补贴促销变成了厂商的口碑营销加饥饿营销,从小米开始的预订、抢购模式几乎被每个厂商都学了去,不过由此带来的买不着现象也让很多消费者感到不满;另外,与传统千元机强调成本控制,低配低价相比,新的千元机一水儿主流配置,对性价比的要求更高。
不过,这些电商千元机们甫一出生就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就是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相同的处理器,相近的价格,相似的配置,相仿的做工,就连宣传手法都如出一辙,你说预约数量屡破纪录,我说首批货源几分钟售罄。“这都是从小米那里学来的。”一位一线手机厂商内部人士说。他认为,小米给国内手机行业带来了一个好的影响和一个坏的影响,好的是教会了传统的手机厂商原来手机还可以这样卖;坏的则是让整个行业都陷入一种越来越激烈的价格竞争。
相同的处理器,相近的价格,相似的配置,相仿的做工,就连宣传手法都如出一辙,你说预约数量屡破纪录,我说首批货源几分钟售。
解读
活下来才有机会
为何国内厂商如此钟情超高性价比的产品?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认为,主要是因为国内参与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现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手机品牌不下20家,加上不太有名的,估计100家都不止”,这么多的竞争者齐聚,加上又基本上没有核心的竞争优势,于是价格成了为数不多的竞争手段。不过由于中国市场庞大的体量,国产厂商的低价产品虽然利润很低,但凭巨大的销量,还是能够获得利润活下去。
手机行业分析师成博表示,以目前国内多数手机厂商在低价手机上的运作模式,产品定价与成本之间差距并不大,只有当该产品的销量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量级,才能凭借零部件规模集采带来的降价以及其他成本的摊薄来获取利润,这时,产品的利润率往往低于5%,真正是“薄利多销”。反观苹果、三星的高端旗舰产品,其售价经常是零部件成本之和的数倍,毛利率高得惊人。
“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项立刚说。纵观全球市场,能够做到利润率和销量都领先的厂商目前只有三星和苹果,其他坚持追求利润率的厂商,或者如诺基亚、摩托罗拉被市场所边缘化,或者如HTC、索尼,还在苦苦度日。反之,中国的本土厂商却凭借高销量低利润活了下来。“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毕竟活下来才有机会。”
当然,国内的手机企业中也有追求高利润率者。例如步步高系的°PP°和“i“°,其旗舰产品通过高营销投入,高配置,高定价的方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坚挺在3000元以上价格段的手机。“这样的品牌选择了和其他厂商不相同的策略,走精品路线。这也是国内厂商的一种发展思路,但关键是要坚持住,一旦价格守不住掉下来,再想上去就很难了。”项立刚说。
销量不等于品牌
国产厂商并不是不期望更高的利润率。时间倒退两三年,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个国产品牌的领导都表达出了相似的观点:“国产手机需要先靠和运营商的合作,利用较低的价格打开市场,获得销量上的突破,品牌有了影响力之后再瞄准更高的利润空间”。然而几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国产品牌的销量确实上去了,几个一线品牌的年发货量都已经在5000万以上,有的品牌已经提出了年销量破亿的目标,但是以利润率来衡量,和之前相比并没有什么改观,甚至可能更低。
“事实证明,销量对于品牌溢价能力并没有直接的帮助,甚至长期低价竞争的策略还会伤害到品牌价值的提升。”手机行业分析师成博说。而这一点,实际上国内企业的掌舵者也已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不久前,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对手机业务高管的内部讲话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说电商要卖2000万部手机,纯利润是1亿美金,一部手机赚30元,这算什么高科技、高水平?”在他看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厂商数量多,产品价格低,因此好的国产手机也只能低价格的逻辑并不成立,“若按这个原则,爱马仕早就垮了”。为此,他要求华为的电商手机业务要以利润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以后汇报就说能做到多少利润。销售额是为了实现利润需要的,不是奋斗的目标”。
无高端就无未来
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产品的性价比越高自然是越欢迎,但对于厂商来说,一味追求“薄利多销”则并非是一件好事了。“高端机的市场需求始终是存在的,而且规模可观,如果国内的厂商一直没办法跻身高利润率的高端市场,那就意味着只能看着三星、苹果从中国消费者手中赚走大把的利润。”成博说。
他表示,低价产品市场是缺乏用户粘性的,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就是谁的性价比更高,今天这个厂商很火,但一旦有了性价比更高的厂商进入,很多消费者就会转投别家;而在高端市场品牌的粘性就大得多了,苹果的粉丝可以一边抱怨最新型号的iPh°“有多普通又一边排着队等着购买。“如果一个厂商总是处在低价位市场,那它就会可有可无,面对最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刻站在悬崖边上,难保不被新的进入者取代。所以对于手机品牌来说,不能在高端产品市场立足,也就很难有光明的未来。”
项立刚也认为,虽然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国内的手机厂商暂时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但长此以往肯定是不行的。“一个行业,一般会有两到三家处于金字塔顶的企业,现在在手机行业无疑是三星和苹果,从现在的市场格局看,有机会冲上去或者取代他们的,应该是来自中国的厂商。”不过他也坦言,目前的国内品牌,距离这一目标还都非常遥远。“一是研发上的差距,这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二是品牌影响力上的差距,这需要持续的营销投入。”
关键字:国产手机 格战困局
引用地址:揭秘国产手机深陷价格战困局:活下来才有机会
京华时报记者古晓宇
现状
狂欢背后的无奈现实
此前一个月,用“打鸡血”来形容国内手机厂商们丝毫不过分,这些厂商用一款款高人气的话题手机产品,密集地轰炸着国内的手机市场。从中兴号称“两弹一星”的天机GrandSII、红牛V5、星星一号,到努比亚的X6,再到联想的黄金斗士S8,以及“不将就”的一加手机……短短一个月,就有近十款手机新品撒着欢儿奔向消费者。拼宣传、拼粉丝、拼人气……不仅一般消费者感到眼晕,就是手机圈里的人都觉得应接不暇。
不过,在这场热闹纷呈的狂欢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这些被赋予各种光环、各种昵称的明星新机,价格却并不惊艳。这些手机中,除了努比亚的X6定价为2999元,其他价格都在2000元以下,甚至有一半价格都不足千元。
这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情况,事实上,从去年底开始,国内几家主要的手机厂商就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拼杀。一时间,仅仅是千元以下的手机市场就挤进了太多的竞争者:酷派大神F1、华为荣耀3C、联想S8、红米note、TCL么么哒……这些手机们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关键词:联发科八核处理器、七八百元的价格、出众的硬件配置、主打电商的销售渠道,堪称“性价比神器”。
“大家拼得太厉害了,这个价位段的产品利润空间已经被压至极低,做得实在没有意思。”一位国产手机厂商内部人士这样抱怨道。但是他同时也承认,这部分市场的需求很大,各厂商都是必争的,甚至千元以下的市场已经成为某些国产厂商业务的重中之重。京东商城副总裁王笑松介绍,目前京东售出的手机中,有60%甚至更多都是千元以下产品,在线下渠道,这个比例也差不多。
“大家拼得太厉害了,这个价位段的产品利润空间已经被压至极低,做得实在没有意思。”
电商让竞争更加惨烈
实际上,消费者对于千元手机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从3G时代开始,在电信运营商的主导下,以低价格换高销量的产品运作模式就开始出现,这种模式也让华为、中兴、酷派、联想等国内手机厂商凭借销售放量成了行业的领军者。“如果销量不过百万部,都不好意思说是和运营商合作的机型。”当时负责联想手机运营商业务的联想副总裁冯幸在一次采访中笑称。
不过,随着运营商对定制机型补贴力度的削减以及产品技术越来越成熟,国内厂商都开始尝试推出了价格更高的产品,试图提高自身的品牌溢价能力,可惜这种尝试多以失败告终。售价过3000元的国产手机并不能够在市场中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
“实话讲,尽管我们非常希望卖高价,但国产手机的品牌价值尚不足以支持更高的价格。”中兴通讯终端事业部CEO曾学忠曾这样说,彼时中兴正在发布其旗舰机型GrandSII。其前代产品S1还能定出一个3000元以上的价格,而SII的价格则直接被曾学忠压到了1699元,不仅自减了近一半,与硬件参数差不多的三星S5相比,GrandSII的价格更是不及S5的三分之一。
手机价格“一夜回到解放前”是国产厂商的普遍境况。于是千元机的概念又重新回来了。不过与之前相比,如今各厂商的千元以下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主导者由之前的电信运营商变成了电商平台;再者,新千元机的主要营销方式由运营商的补贴促销变成了厂商的口碑营销加饥饿营销,从小米开始的预订、抢购模式几乎被每个厂商都学了去,不过由此带来的买不着现象也让很多消费者感到不满;另外,与传统千元机强调成本控制,低配低价相比,新的千元机一水儿主流配置,对性价比的要求更高。
不过,这些电商千元机们甫一出生就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就是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相同的处理器,相近的价格,相似的配置,相仿的做工,就连宣传手法都如出一辙,你说预约数量屡破纪录,我说首批货源几分钟售罄。“这都是从小米那里学来的。”一位一线手机厂商内部人士说。他认为,小米给国内手机行业带来了一个好的影响和一个坏的影响,好的是教会了传统的手机厂商原来手机还可以这样卖;坏的则是让整个行业都陷入一种越来越激烈的价格竞争。
相同的处理器,相近的价格,相似的配置,相仿的做工,就连宣传手法都如出一辙,你说预约数量屡破纪录,我说首批货源几分钟售。
解读
活下来才有机会
为何国内厂商如此钟情超高性价比的产品?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认为,主要是因为国内参与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现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手机品牌不下20家,加上不太有名的,估计100家都不止”,这么多的竞争者齐聚,加上又基本上没有核心的竞争优势,于是价格成了为数不多的竞争手段。不过由于中国市场庞大的体量,国产厂商的低价产品虽然利润很低,但凭巨大的销量,还是能够获得利润活下去。
手机行业分析师成博表示,以目前国内多数手机厂商在低价手机上的运作模式,产品定价与成本之间差距并不大,只有当该产品的销量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量级,才能凭借零部件规模集采带来的降价以及其他成本的摊薄来获取利润,这时,产品的利润率往往低于5%,真正是“薄利多销”。反观苹果、三星的高端旗舰产品,其售价经常是零部件成本之和的数倍,毛利率高得惊人。
“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项立刚说。纵观全球市场,能够做到利润率和销量都领先的厂商目前只有三星和苹果,其他坚持追求利润率的厂商,或者如诺基亚、摩托罗拉被市场所边缘化,或者如HTC、索尼,还在苦苦度日。反之,中国的本土厂商却凭借高销量低利润活了下来。“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毕竟活下来才有机会。”
当然,国内的手机企业中也有追求高利润率者。例如步步高系的°PP°和“i“°,其旗舰产品通过高营销投入,高配置,高定价的方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坚挺在3000元以上价格段的手机。“这样的品牌选择了和其他厂商不相同的策略,走精品路线。这也是国内厂商的一种发展思路,但关键是要坚持住,一旦价格守不住掉下来,再想上去就很难了。”项立刚说。
销量不等于品牌
国产厂商并不是不期望更高的利润率。时间倒退两三年,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个国产品牌的领导都表达出了相似的观点:“国产手机需要先靠和运营商的合作,利用较低的价格打开市场,获得销量上的突破,品牌有了影响力之后再瞄准更高的利润空间”。然而几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国产品牌的销量确实上去了,几个一线品牌的年发货量都已经在5000万以上,有的品牌已经提出了年销量破亿的目标,但是以利润率来衡量,和之前相比并没有什么改观,甚至可能更低。
“事实证明,销量对于品牌溢价能力并没有直接的帮助,甚至长期低价竞争的策略还会伤害到品牌价值的提升。”手机行业分析师成博说。而这一点,实际上国内企业的掌舵者也已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不久前,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对手机业务高管的内部讲话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说电商要卖2000万部手机,纯利润是1亿美金,一部手机赚30元,这算什么高科技、高水平?”在他看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厂商数量多,产品价格低,因此好的国产手机也只能低价格的逻辑并不成立,“若按这个原则,爱马仕早就垮了”。为此,他要求华为的电商手机业务要以利润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以后汇报就说能做到多少利润。销售额是为了实现利润需要的,不是奋斗的目标”。
无高端就无未来
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产品的性价比越高自然是越欢迎,但对于厂商来说,一味追求“薄利多销”则并非是一件好事了。“高端机的市场需求始终是存在的,而且规模可观,如果国内的厂商一直没办法跻身高利润率的高端市场,那就意味着只能看着三星、苹果从中国消费者手中赚走大把的利润。”成博说。
他表示,低价产品市场是缺乏用户粘性的,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就是谁的性价比更高,今天这个厂商很火,但一旦有了性价比更高的厂商进入,很多消费者就会转投别家;而在高端市场品牌的粘性就大得多了,苹果的粉丝可以一边抱怨最新型号的iPh°“有多普通又一边排着队等着购买。“如果一个厂商总是处在低价位市场,那它就会可有可无,面对最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刻站在悬崖边上,难保不被新的进入者取代。所以对于手机品牌来说,不能在高端产品市场立足,也就很难有光明的未来。”
项立刚也认为,虽然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国内的手机厂商暂时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但长此以往肯定是不行的。“一个行业,一般会有两到三家处于金字塔顶的企业,现在在手机行业无疑是三星和苹果,从现在的市场格局看,有机会冲上去或者取代他们的,应该是来自中国的厂商。”不过他也坦言,目前的国内品牌,距离这一目标还都非常遥远。“一是研发上的差距,这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二是品牌影响力上的差距,这需要持续的营销投入。”
上一篇:中移动TD-LTE被指大跃进 中国4G难避独角戏
下一篇:QuickLogic推出适用于手机的红外模块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55
数码论:智能穿戴国产手机厂商做定了
中国信通院在近日发布了2020年8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内容显示2020年8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2690.7万部,同比下降12.9%;1-8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2.02亿部,同比下降19.5%。 从中国信通院的报告可知,国内的手机市场很不景气,更为准确的说,这两三年来,国内手机出货量下滑的趋势就没变过,想必国产手机厂商们是心知肚明,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有趣的是从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动向看,它们均不约而同地看上了智能穿戴。 最早布局智能穿戴的是小米(包含Redmi),它从2014年就推出了小米手环,至今已经迭代到了第五代,印象里在2019年小米的智能穿戴从手环扩展到了手表、真无线蓝牙耳机。
[手机便携]
国产手机市场马太效应加剧 洗牌期技术路径升级是关键
5月份手机市场华为OV领跑。近日,迪信通联合零点有数针对旗下全渠道销售数据发布了5月手机零售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华为品牌凭借23%的销量稳居销量榜榜首,vivo和OPPO分别以17.3%和17.1%获得亚军和季军。小米和荣耀分别占比7.2%与6.9%,这是小米在落后了荣耀将近两个季度后第一次在线下市场份额反超荣耀。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资金缺乏以及溢价能力的缺失,乐视和酷派在2017年销量急速下滑。可见,在国产手机行业疯狂爆发的背后,市场不光有馅饼,未来什么样的国产厂商能笑到最后,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华为OV越来越强,国产手机马太效应凸显 智能手机市场再次进入大变局时代,国产手机形成了以华为、OPPO、vivo
[手机便携]
京东方展示柔性AMOLED屏 国产手机的福音来了?
前天,京东方在成都举行了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暨客户交付仪式(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产线)。这也意味着,国产AMOLED柔性屏有望打破韩系厂商垄断。 在现场,京东方向华为、小米、OPPO、vivo等十余家客户,交付了AMOLED柔性显示屏。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产使用,采用京东方的AMOLED显示屏。 与此同时,京东方还在仪式现场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柔性AMOLED样品,从曝光的视频来看,不仅有目前最主流的18:9全面屏,还有类似iPhone X“刘海”款式的异形屏,以及薄如纸张的可折叠屏幕。 随着京东方AMOLED屏幕的量产,国产手机将很大程度上减小对三星AMOLED屏的依赖,至少在屏幕供应商,可以有更
[手机便携]
如果安卓突然封闭 国产手机立刻死掉?
因为现在的安卓太乱了,新版安卓系统的更新率也是龟速,隔壁的iOS11都有52%的更新率了,而安卓8.0的更新率却只有0.2%,很不利于Google做维护工作,即使是最新的系统,也需要第三方厂商大改之后,才能用在产品上。 没办法,第三方手机厂商基本都用安卓,Google一部分收入来自于他们,另一边也让自己的安卓系统能普及天下。 但是在前一阵子,Google发现这些厂商真的把自己好好的Andorid系统改得面目全非,非但在里面内嵌广告代码,还在开机界面做品牌植入,甚至将自己的Android标志给抹去。 所以就有了“Google命令厂商们把Android加回来才能用我的系统”这一说。 谁叫Google的安卓系统是开
[手机便携]
国产手机走出全线亏损泥潭
经历了2005年的全线亏损后,国产手机有望在今年实现全面扭亏。 国产手机领军企业夏新电子昨天发布中报,2006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亿元,净利润826万元(去年同期巨亏6500万元)。夏新电子预告,预计今年1-9月有望相比去年同期实现扭亏。 上周六公布中报的G康佳表示,由于市场形势的好转,G康佳的手机业务已经实现扭亏;波导表示,将在今天公布其2006年中报,预计2006年将扭转2005年的亏损而实现盈利;TCL也表示,在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TCL的手机业务已经实现海外盈利,预计在2006年全年实现手机业务整体盈利。 据了解,相比2005年国产品牌的全面衰退,2006年国产品牌在海外出口方面取得突
[焦点新闻]
“智能的觉醒”:国产手机芯片崛起之路还有多远
芯片作为智能手机“皇冠上的明珠”,一直是智能手机中最难攻克的技术之一,因此手机企业自研芯片这条路也充满艰难险阻。耗资数十亿元,研发过十载,为何华为和小米还要义无反顾地走上这座独木桥?国产手机厂商能否掌握芯片这一核心技术?从“工业的粮食”到“智能的觉醒”,国产手机芯片崛起之路还有多远? 中国技术快马扬鞭:国产手机芯片崛起之路 近年来,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德州仪器、博通、Marvell等相继退出,中国厂商不断崛起。来自清华大学的紫光集团接连并购整合展讯和锐迪科两家芯片设计公司,华为旗下海思麒麟芯片出货量过亿,小米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首款定位中高端的手机芯片…… 然而数据显示,2016年高通仍然以50%的收入占据
[半导体设计/制造]
老牌国产手机逆袭:进军电商注重产品体验
5月18日消息,老牌国产品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5月份TCL通讯发布公告,1-4月手机销量达1237.3万台,同比增长14.94%,其中智能手机销量达227.4万台,同比增104.26%;康佳上半年推出了多款大屏智能机,布局儿童市场、携手阿里云、打造投影仪手机等市场,并迅速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老牌国际品牌的系列动作,显示了自己在智能机时代的全面复苏。 老牌国产品牌阵营裂变 曾经脍炙人口的「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响彻中华大地,最新的波导手机发布公告,波导手机业务几乎停滞,而企业主要依靠放贷来获得盈利;科健手机几乎在市面上看不到踪迹,侨兴手机从前几年开始转型做矿山业务。在一批缺乏技术与创新的老牌企业
[手机便携]
风靡全球的国产手机!在日本咋就不如地头蛇
作为一家创立超10年的手机品牌,小米搭乘智能手机的风潮扶摇直上,说它是全球知名的智能手机品牌毫不为过。12月9日,小米官方账号在推特上宣布“小米进入日本1周年”,这让不少网友大跌眼镜——什么?小米去年才进去日本市场? 小米进入日本1周年 颠覆想象的不止是小米,华为、OPPO和vivo等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都排得上号的国产品牌,在日本市场的表现估计也会让国人大吃一惊。在日本智能手机市场,掌握主动权的基本是本土品牌,比如索尼和夏普,苹果则是唯一一个亮眼的国际品牌。 所以,风靡全球的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为啥在日本就打不过当地品牌呢?苹果赢得市场的秘诀又是啥? 日本人都爱买什么手机? 在许多国人的印象中,日本人最喜欢用的就是翻盖式
[手机便携]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4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
随便看看